红棉树 发表于 2002-5-7 01:03:00

一个美国家庭在壮乡的故事

一个美国家庭在壮乡的故事<p>  新华社桂林电(记者 郭以格 胡江)美国语言学博士梅思德和白丽珠夫妇怎么也想不到,一位普通厨师的几句话,会改变他们毕生的研究方向。 <br>  一九八九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天津师范学院任教的梅思德和白丽珠到到餐厅进餐,忽然听到一位厨师操起一种奇妙的语言:柔和流畅,像音乐那么悦耳。这对夫妇简直入了迷,一打听,这是壮语----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的语言。那位厨师告诉他们,壮语的家乡在广西。壮族的中心是中国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那里有壮文学校。壮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还有自己的文字。 <br>  于是,这对美国夫妇向中国中央民族大学的韦星朗教授学习了两个月壮语。更加为这种奇妙的语言所倾倒,之后,他们到了武鸣并住了下来,而且一住就是四年。近日,记者到武鸣采访梅思德和白丽珠夫妇,两位博士用流利的汉语介绍他们发现的奥秘:武鸣距南宁才四十公里,经济、交通发达,壮族人操多种语言。他们外出时便与人用汉语交流,而一回村,侃侃而谈的则全是壮语;壮语中,有时没有表示某种具体的大概念,而却有丰富无比的并列小概念。例如没&quot;牛&quot;,却有&quot;水牛&quot;、&quot;黄牛&quot;、&quot;怀孕黄牛&quot;、&quot;花小黄牛&quot;等等用以表述各种各样牛的称谓;壮语特别形像,白丽珠原来只知道人会出汗,而壮语中只要物体遇冷热,外表凝结水珠,都&quot;出汗&quot;,都饭的锅盖背面冒出蒸气水珠是&quot;出汗&quot;,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可乐瓶也会&quot;出汗&quot;…… <br>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对夫妇发现的奥秘越多,越感兴趣。他们越来越觉得,没有对壮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没有对壮族生活习性的细致研究,要想在壮家知识的瀚海中取得珠宝,是不可能的。 <br>  一九九四年夏天,梅思德一家乾脆搬到壮族村中,和当地农民生活在一起。广西农村夏天比较潮热,房里没空调,夜晚蚊叮虫咬,但他们很快就适应了,并苦中有乐。一次蚊子在梅思德手臂上咬了个大红包,他手搔不止,突然想起要问壮语&quot;搔痒&quot;怎么说,便去敲邻居的门,谁知刚说明来意,邻居大妈竟用熟练的英语叫他&quot;回去&quot;。洋先生尴尬地回屋和妻子商量,整整一夜百思不得其解,不知什么地方得罪了这位知识渊博的老人家。第二天问别人,才知道壮语&quot;搔痒&quot;和英语&quot;回去&quot;发音完全一致。夫妇俩整整为此乐了一个星期。 <br>  梅思德、白丽珠夫妇非常感谢广西民委和武鸣壮文学校,感谢宽厚的壮家人。近年来,倾习全力与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工作委员会合作,编纂《壮汉英大词典》,全书三万个条目,汇成洋洋大观,这是壮语与英语沟通的首创。 <br>  梅思德和白丽珠向记者介绍,在大词典出版之前,他们还将于明年出版一本三千个条目的《壮汉英词典》普及本;还要搞电脑版,让人们随意调阅任何一个语汇。梅思德感慨万分地对记者说,他在天津时带了四个中国研究生,现在三个在美国,一个在加拿大,而导师却扎在壮乡了。 <br>  这对洋博士安家在武鸣壮校一栋普通教师宿舍楼上。走进他们家,梅思德正在吹奏一种美国十八世纪初流行的竖笛,大女儿梅津蕾弹吉他,小女儿梅津红弹民子琴,白丽珠唱歌,一家子合奏,快乐的乐声令人陶醉。乐停,白丽珠&quot;隆重推出&quot;大女儿梅津蕾,说她炒的壮家菜最好吃。 <br>  在武鸣县实验学校读初中的梅津蕾乐了,用壮语介绍她一家上街和菜农侃价的笑话。梅津红读灵源小学二年级,&quot;我比梅津蕾壮语好。&quot;她毫不示弱。梅思德、白丽珠一齐拱手:&quot;他们是我们的好老师&quot;。全家大乐。(完)

小李飞刀 发表于 2002-5-12 11:01:00

我也听过他们的故事,在电视台上看到,他们和县领导用壮话交谈,再农村,他们和农民对山歌,我很感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美国家庭在壮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