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7 5:18:39编辑过] 那天我也赶早去听了,可是说句实话,我确实没有听出什么什么新意,壮族是不是人造的?这样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我想大部分壮族人也都知道,壮族绝对不是什么汉族的支系,不明就里的只能是一些广西以外的汉人,李教授的报告可以说是一种口水报告,这可能是因为他本人不是壮族人,他对壮族并不是十分了解,这可以从的了的报告中看出,他对“壮族是不是创造的”论证并不是着手于壮汉两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是从史书上,和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对壮族的一些统计入手,论证了壮族是从元代就是历史记载的,不是共产党创造出来的,在我看来,要论证壮族是不是创造的,应该是从壮族特有文化上去论证,以证明壮族是一个和汉族有着明显差异的民族,在广西,即使是在汉壮杂居的地方,汉族和壮族之间也存在很明显的差异,比如壮族过三月三,汉族过清明,另外壮语和汉语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更是天壤之别的,这些李教授都没有谈到,更让人不舒服的是后的关于民族团结的话题,如果说因为政治因素而这样的说话,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是他竟然说历史上广西没有什么民族矛盾,一直以来都是融洽相处的,我就想不通,这些人为什么总是喜欢粉饰历史,广西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血泪,瑶族人民的苦难更为深重。当然我们不应该活在历史里,可是历史也不应该被掩盖,要不就不要说,说了就要说事实。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也许有些偏激,可是我只想心里话。 <table class="boxblu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border="0"><tbody><tr><td class="14black" bgcolor="#f0f0f0" colspan="2"><div align="center"><font size="2"></font><b><font size="3">人类学专家李富强登“八桂讲坛”驳西方谬论<br/></font></b><font size="2"></font><br/><font size="2">2009年11月16日09:20 </font><br/><b><font size="2"></font></b></div></td></tr><tr><td class="14black" bgcolor="#f0f0f0" colspan="2"><div align="center"><font size="2"></font></div><font size="3"><br/><br/> 11月14日上午,人类学、壮学专家李富强登上设在广西图书馆多功能厅的“八桂讲坛”,主讲了“热点关注”系列之“壮族是创造的吗?——与西方学者K.Palmer Kaup等的对话”,用严密的逻辑论证、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无可辩驳的事实依据,有力地批驳了西方某些别有用心者妄图破坏民族团结的谬论。<br/><br/> 美国学者K.Palmer Kaup曾于2000年出版《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一书,认为壮族原来既无共同文化和历史来源,亦无彼此间的认同,声称“壮族纯粹是共产党的创造”,并以此为起点“反思”中国的民族政策。其实,这种观点是谬误的。李富强从壮族历史事实出发,揭示壮族的认同意识,反驳“创造壮族”的观点。李富强认为,我国政府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对共同的历史来源和文化特征是高度重视的,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对所有群体的历史来源、语言、风俗习惯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以之为依据。壮族虽然自称繁多,语言不同,文化多样,但具有统一的族体认同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其三个认同层次,即自称群体认同、壮族族体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并非相互对立与排斥,而是和谐共存,构成了壮族文化“和而不同”的格局。壮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是在与华夏各民族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内涵和特征也表现为对中原地区和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和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br/><br/></font></td></tr></tbody></table>来源: 南宁日报 <div class="ColumnName">壮学:一个新时代的学术话语</div><div class="ColumnName">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已是民族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随着1991年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壮学”成为壮族研究的新概念,壮族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壮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某位研究者心血来潮,它既是顺应时代召唤的产物,也是壮族研究的必然发展。</div><div class="ColumnName"></div><div class="ColumnName"><strong> 壮学:顺应时代召唤的产物</strong></div><div class="ColumnName"> 壮族古称“西瓯”、“骆越”、“乌浒”、“俚”、“僚”、“俍”、“僮”等。在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古代,壮族一贯被视为蛮夷,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远离中原的“未开化”的群体,而且是一种不可与中原汉族同日而语的异类文化族群。尽管这一族群很早就被网罗于中央王朝之下,但由于中央王朝以中原为“天子之国”的唯我独尊的心态,使其对壮族先民及其他周边族群的态度都是无所用心的。 <br/>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壮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政治地位的确立,如何认识壮族社会历史文化,更好地开展土地改革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便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一种新型的壮族研究应运而生。但由于起步较晚,历史偏见深,马克思主义理论术语、观点的生搬硬套和中原汉文化中心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与禁锢,使得壮族的文化特色及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未能通过具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而得以弘扬。 <br/> 改革开放为壮族研究提供了调整既有知识模式的机会,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设西南出海通道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践,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经济区位的确立,又呼唤壮族研究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已摒弃汉文化中心主义的观念与方法、正逐步更新的壮族研究既面临着挑战,又孕育着新的机遇。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壮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应运而生。</div><div class="ColumnName"><strong> 壮学: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的结晶 </strong></div><div class="ColumnName"></div><div class="ColumnName"> 壮学产生所依赖的学术基础是壮族研究。严格意义上的壮族研究始于19世纪末,是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脚步而到来的,研究者主要是西方学者和泰国学者。这时的壮族研究仅限于族源和分布,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所论证的材料主要是语言学材料以及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基本上局限于语言学或历史学的范畴。由于研究者都是以东南亚泰族为参照系,当他们发现壮泰民族有密切关系后,即先入为主地把壮族归为泰族。因此,长期以来,壮族研究在许多外国学者眼中,只能算是泰族研究或泰学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壮学概念的产生不可能来自外部。 <br/> 壮学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学本土化的产物,也是对泰学的反正。国人对壮族的研究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的。随着中国学者壮族研究成果的大量问世,外国人垄断壮族研究的局面结束,外国人对壮族的研究从此退居次要地位。此时的壮族研究,突破了前一阶段外国人的研究范围,涉及到了壮族历史、语言、习俗、宗教、婚姻家庭及壮族与汉族的关系问题。在研究手段和方法上,田野调查兴起,实地调查材料与历史文献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从学科的协作来看,语言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紧密配合,共同研究,使壮族研究别有洞天,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潜心于壮族研究的人数较少,而且受中原汉文化中心史观的影响,当时的壮族研究只能说是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不可能有壮学概念的提出。 <br/>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壮族被确认为统一的多民族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享有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随着壮族历史新纪元的到来,壮族研究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人们逐步打破以“汉文化中心”史观进行壮族研究的束缚,使壮族由于长期受歧视、压迫而趋于淡漠甚至于湮灭的民族意识逐渐复苏。在壮学新视野的观照下,壮族历史和文化不再是附庸,对壮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不再被套入“中心—边缘”的范式中。同时,壮族研究也开始在与西方学术界的对话中,反观自照。壮族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div><div class="ColumnName"> <br/><strong> 壮学的使命和意义 </strong></div><div class="ColumnName"> 1997年,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回顾了他一生对社会人类学的探讨,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费老讲的“文化自觉”所强调的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应有“自知之明”,它“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按照费老的理论,任何文化传统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甚至是偶然的原因形成了它的文化特点,这种传统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既包含着这种文化的优长,也会包含着这种文化的缺陷,所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发展都必须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社会文化人类学者应置身于“文化自觉”的建构之中,积极为人文世界多元性和一致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作出新贡献。 <br/> 费老由“文化自觉”概念和理论的阐述而提出的中国人类学的使命,同样适用于壮学。我们开展壮学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猎奇的刺激,也不是为了满足思古之幽情,不是要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而是要开展和深化交流与对话,促成文化自觉,创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文美境。要通过开展壮学研究弘扬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使壮族及相关民族认识自我,实现文化自觉,从而增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 <br/> 由于汉文化中心主义的长期影响,以及壮族没有统一的文字记录自己的历史文化等原因,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认同心理尤其淡薄,历史上,“汉裔”情结根深蒂固。因而,构建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自觉,壮学任重而道远。构建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自觉,一是要增进各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国家统一。二是要促进各民族交流、沟通,从而达成本民族对全球性、泛文化的人文一致性的认识,使其在现代化过程中,与世界性的“高层文化”良好结合,更具民族性和世界性。 <br/>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逐步融入全球一体化格局,加强壮学研究,构建壮族及相关民族文化自觉,促进其与其他民族的交流、沟通,既是壮学的目的和现实意义,也是壮学的神圣使命。地处祖国南疆的壮侗语民族,是珠江流域最早的开拓者和南方百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千百年来,与自中原南迁的汉族及其他民族互动融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民族融合格局。当今世界民族冲突频仍,而壮侗语民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现实,为世人树立了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加强壮学研究,构建民族文化自觉,有助于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分析总结壮侗语民族民族团结优良传统的历史根源和文化底蕴,为消除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提供思想资源和文化启示,从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br/>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壮侗语民族与我国西南民族及东南亚各国许多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关系,这个自上世纪以来就为学者们发现并关注的问题,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日益频繁,这个问题再次为各国学者和广大民众所重视。因而,如何以壮侗语民族研究为桥梁,加深对东南亚各族的相互了解,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壮学学者肩负着尤其重大的责任。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如火如荼,南宁已成为中国—东盟贸易博览会永久会址,正作为中国—东盟枢纽城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今天,进一步加强壮学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等项目的开展,已迈出了让世界认识壮族、让壮族走向世界的重要步伐,今后还要进一步促进壮侗语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研究,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div><div class="ColumnName"></div><div class="ColumnName">来源:《中国民族报》</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7 0:30:54编辑过] <p><strong>感谢费孝通先生,感谢一切为真正的“文化自觉”做出贡献的人!</strong><br/> </p><p><br/> <font color="#ff0066">1997年,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回顾了他一生对社会人类学的探讨,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font>费老讲的“文化自觉”所强调的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应有“自知之明”,它“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按照费老的理论,任何文化传统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甚至是偶然的原因形成了它的文化特点,这种传统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既包含着这种文化的优长,也会包含着这种文化的缺陷,所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发展都必须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font color="#f70968">社会文化人类学者应置身于“文化自觉”的建构之中,积极为人文世界多元性和一致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作出新贡献。 <br/></font> 费老由“文化自觉”概念和理论的阐述而提出的中国人类学的使命,同样适用于壮学。<font color="#f70938">我们开展壮学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猎奇的刺激,也不是为了满足思古之幽情,不是要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而是要开展和深化交流与对话,促成文化自觉,创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文美境。</font>要通过开展壮学研究弘扬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使壮族及相关民族认识自我,实现文化自觉,从而增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 <br/> 由于汉文化中心主义的长期影响,以及壮族没有统一的文字记录自己的历史文化等原因,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认同心理尤其淡薄,历史上,“汉裔”情结根深蒂固。因而,构建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自觉,壮学任重而道远。<font color="#f70968">构建壮族及相关民族的文化自觉,一是要增进各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国家统一。二是要促进各民族交流、沟通,从而达成本民族对全球性、泛文化的人文一致性的认识,使其在现代化过程中,与世界性的“高层文化”良好结合,更具民族性和世界性。</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7 0:39:21编辑过] 加强壮学研究,构建壮族及相关民族文化自觉,促进其与其他民族的交流、沟通,既是壮学的目的和现实意义,也是壮学的神圣使命。任重道远。 按理广东人也可叫粤族 <p>“<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白荷婷之所以通过田野调查还是得出</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创造壮族</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结论,就因为她不懂民国时期这一段历史,她所看到的只是民国造成的后果,并把这一后果看成壮族的全部现实,她没有做历史的纵深研究,而是将壮族的历史简单地定格在民国时期</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壮族汉化</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个短暂的历史横断面上,因而把新中国成立后事实上是壮族的历史与文化的回归当成了共产党</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人为制造</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 size="3">的产物。</font></span></strong>”</p><p><font size="5">评论:<font color="#f73809">我不认为<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trong>白荷婷不懂民国时期的那段历史,而是她根本就在故意歪曲事实。正像刘三姐本来就是壮族歌仙而现在一些伪学者非要做什么无中生有的考证一样,企图以此伪说来迷惑大众,从而证明刘三姐是汉族人。因为如此伟大的一位歌仙本是“壮族人”,在许多心胸狭隘又狂妄自大的汉族学者心中是难以接受的。</strong></span></font></font></p><p><font size="5"><font color="#f73809"><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trong></strong></span></font></font></p><p><font size="5"><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trong>费孝通先生的女儿在一次谈话中就已经坦言:“壮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人造民族”。他女儿懂什么,说出此话显然是受其父影响。今天一些民族学者一谈到壮族和瑶族就习惯引用费老的话,只能说这些“学”者无知无识透顶。</strong></span></span></font></p><p><font size="5"><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 color="#0066ff"><font size="5">事实上,李富强所要批驳的问题,并非始于今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争论不休。当年壮学宗师黄现璠所参与的一系列社会历史调查和以事实为据排除干拢力争“桂西僮族自治区”和“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的实践活动以及他的研究成果《广西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和《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广西日报》,1957年4月19日),已经成功地消除了当时的这类误识。现在<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白荷婷又拿出这类旧话题妖言惑众,不过是极少数唯恐天下不乱又习惯篡改历史的伪学者胡言乱语而已。当然,对这种胡说八道置之不理是不行的,李富强先生的反驳还是很有必要的。</span></font></font></span></span></font></p><p><font size="5"><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 color="#0066ff"><font size="5"><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font></font></span></span></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3 14:04:21编辑过] <p>支持这样的前辈。也许许多族人尤其初来家园的年轻一代贝侬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在一些历史细节上总那么较真?</p><p>因为这些真的都是非常重要。没有过去,哪有现在?没有现在,又哪有未来?汉人有古语:“欲灭其族,先去其史。”即:要灭一个民族,先灭它的历史。一个民族的记忆被抹杀了以后,这个民族可以说就消灭了。好比一个人忘记了自己生存发展的历史一样,他就会很愚昧,就很容易被别人欺骗,蒙蔽,因为他没有历史的根基,没有文化的根基。所以还原真实的历史很重要,进行真实的历史教育很重要。</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山魂</i>在2009-12-17 13:29:55的发言:</b><br/><p>支持这样的前辈。也许许多族人尤其初来家园的年轻一代贝侬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在一些历史细节上总那么较真?</p><p>因为这些真的都是非常重要。没有过去,哪有现在?没有现在,又哪有未来?汉人有古语:“欲灭其族,先去其史。”即:要灭一个民族,先灭它的历史。一个民族的记忆被抹杀了以后,这个民族可以说就消灭了。好比一个人忘记了自己生存发展的历史一样,他就会很愚昧,就很容易被别人欺骗,蒙蔽,因为他没有历史的根基,没有文化的根基。所以还原真实的历史很重要,进行真实的历史教育很重要。</p></div><p><font size="7">说得好,支持!</font></p> “壮族”这个名词是共产党创造的,但“壮族”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族群是客观存在的,就如“地球”这个名词是汉族人造的,但“地球”所代表的东西是客观存在一样。如果连这样简单的逻辑都不懂,足见这样的人的智商和别有用心!!!!! <p>我真的希望自己能够去读李老师的研究生,不过我已经是硕士了,什么时候招博士呢?</p><p>民族学,人类学是民大的强项!</p> <p>嘿嘿,通篇没看完了所有跟贴,思路都变了好多,也知道了不少知识啊?!</p><p>博士还要读啲,观点角度要改啊!</p><p>我要自学壮文先!</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要回答白荷婷的质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0.5pt;">壮族到底有没有认同的基础?我认为应该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壮族的自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0.5pt;">入手。</span><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 150%; mso-bidi-font-size: 10.5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关于壮族的自称,在壮学中,对之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不多。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ˎ̥; mso-hansi-font-family: ˎ̥; mso-bidi-font-size: 10.5pt;">张声震(</span><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ˎ̥","serif"; mso-bidi-font-size: 10.5pt;">1997</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ˎ̥; mso-hansi-font-family: ˎ̥; mso-bidi-font-size: 10.5pt;">)主编的《壮族通史》有过介绍,但不是很详细,仅大致列出各种自称的人分布在哪里哪里。由范宏贵和顾有识(</span><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ˎ̥","serif"; mso-bidi-font-size: 10.5pt;">1997</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ˎ̥; mso-hansi-font-family: ˎ̥; mso-bidi-font-size: 10.5pt;">)等著的《壮族历史与文化》用表格的形式把壮族的各种自称详细列了出来。梁敏于</span><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ˎ̥","serif"; mso-bidi-font-size: 10.5pt;">1996</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ˎ̥; mso-hansi-font-family: ˎ̥; mso-bidi-font-size: 10.5pt;">年发表在《民族研究》第三期的一篇文章《论西瓯骆越的地理位置及壮族的形成》,在揭示壮族各种自称方面贡献最大,他把壮族的几大自称的人口占壮族总人口的比例列了出来:自称布壮的约占壮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自称布依的占壮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弱</span><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ˎ̥","serif"; mso-bidi-font-size: 10.5pt;">;</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ˎ̥; mso-hansi-font-family: ˎ̥; mso-bidi-font-size: 10.5pt;">自称布土和布侬的合起来也占壮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弱</span><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ˎ̥","serif"; mso-bidi-font-size: 10.5pt;">;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ˎ̥; mso-hansi-font-family: ˎ̥; mso-bidi-font-size: 10.5pt;">这四部分自称的人口总数合起来占了壮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了。另外再加上自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0.5pt;">布傣、布岱的,壮族的五大自称的人口数占了壮族人口数的大部分,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span><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 150%; mso-bidi-font-size: 10.5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0.5pt;">壮族</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五大自称的民众其交际用语与汉族人使用的汉语差异巨大,但是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0.5pt;">壮族</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五大自称内部的民众</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0.5pt;">在语音、词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一致,相互间可以互相通话;而且他们聚居的区域在地理上可以连成一片:共同居住的区域生态特征基本一致,相同的区域生态环境,一样的生产生存形式和共同的历史境遇孕育和造就了相似的文化特征。所有这些为他们之间的认同提供了前提条件(李富强,</span><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 150%; mso-bidi-font-size: 10.5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6</font></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0.5pt;">)。而壮族名称的“壮”字,则来自壮族自称中地域分布最广、人口总数占壮族总人口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ˎ̥; mso-hansi-font-family: ˎ̥; mso-bidi-font-size: 10.5pt;">的三分之一强的布壮。</span><span lang="EN-US"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ˎ̥","serif"; mso-bidi-font-size: 10.5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scii-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theme-font: minor-fareast;">综上所述,可见,美国学者白荷婷<span lang="EN-US">(K</span>.<span lang="EN-US">Palmer kaup)</span>女士认为“创造壮族是党中央及政府进行中华民族融合的权威政策的一种产物。” “壮族纯粹是共产党人为创造出来的民族”</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pan style="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scii-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theme-font: minor-fareast;">并以此为起点“反思”中国的民族政策等等观点是错误的。<span lang="EN-US"><p></p></span></span></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俍人后裔</i>在2009-11-23 0:28:59的发言:</b><br/><p>“<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白荷婷之所以通过田野调查还是得出</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创造壮族</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结论,就因为她不懂民国时期这一段历史,她所看到的只是民国造成的后果,并把这一后果看成壮族的全部现实,她没有做历史的纵深研究,而是将壮族的历史简单地定格在民国时期</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壮族汉化</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个短暂的历史横断面上,因而把新中国成立后事实上是壮族的历史与文化的回归当成了共产党</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人为制造</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 size="3">的产物。</font></span></strong>”</p><p><font size="5">评论:<font color="#f73809">我不认为<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trong>白荷婷不懂民国时期的那段历史,而是她根本就在故意歪曲事实。正像刘三姐本来就是壮族歌仙而现在一些伪学者非要做什么无中生有的考证一样,企图以此伪说来迷惑大众,从而证明刘三姐是汉族人。因为如此伟大的一位歌仙本是“壮族人”,在许多心胸狭隘又狂妄自大的汉族学者心中是难以接受的。</strong></span></font></font></p><p><font size="5"><font color="#f73809"><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trong></strong></span></font></font></p><p><font size="5"><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trong>费孝通先生的女儿在一次谈话中就已经坦言:“壮族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人造民族”。他女儿懂什么,说出此话显然是受其父影响。今天一些民族学者一谈到壮族和瑶族就习惯引用费老的话,只能说这些“学”者无知无识透顶。</strong></span></span></font></p><p><font size="5"><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 color="#0066ff"><font size="5">事实上,李富强所要批驳的问题,并非始于今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争论不休。当年壮学宗师黄现璠所参与的一系列社会历史调查和以事实为据排除干拢力争“桂西僮族自治区”和“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的实践活动以及他的研究成果《广西僮族简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和《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广西日报》,1957年4月19日),已经成功地消除了当时的这类误识。现在<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白荷婷又拿出这类旧话题妖言惑众,不过是极少数唯恐天下不乱又习惯篡改历史的伪学者胡言乱语而已。当然,对这种胡说八道置之不理是不行的,李富强先生的反驳还是很有必要的。</span></font></font></span></span></font></p><p><font size="5"><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font color="#0066ff"><font size="5"><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font></font></span></span></font></p><br/><div align="right"><font color="#808080">[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3 14:04:21编辑过]</font></div></div><div id="textstyle_217455"><font size="5">李富强教授曾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创始人之一张寿祺教授的研究生,而张寿祺是壮学宗师黄现璠的学生,那么,李属黄的孙弟子辈,继承黄老的思想不足为奇!</font></div> <font face="幼圆" size="6">张寿祺是黄现璠早年任中山大学史学教授时的学生,而且这种师生之谊沿续一生,这是事实。看过张先生的一些论著,其民族思想十分公正。李先生的一些壮学观,可以认同,只是不新颖。但看过李先生的一些人类学著作,感觉很一般。</font> 壮族就是壮族 只是中华民族一些文化的互相融合包容,有点相似罢了! 毕竟壮族是岭南土著民族!祖先是骆越民族~而汉族是北方黄河流域的华夏族! 并不是同源民族!而是大中华的文化的融合!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9-11-22 16: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李富强11月14日在广西图书馆“八桂讲坛”的演讲已经在中国民族报和中国民族宗教网上发表http://www.mzb.com ...
Gou doeng hawj boux beix nuengx wnq ngong我介绍给其他贝侬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