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8 21:15:39编辑过] <p>“慢工出细活”。推崇工业文明、快餐文化的现代人已经不好理解这句话所代表的生活状态。</p> <p>应该是赞叹先辈智慧,没有必要惋惜。今是什么社会了?不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东西就应该主动改变。世界上有很多民族也曾经有这样值得赞叹和骄傲的东西,可为了发展人家大胆、毫不犹豫地改变了,而后才有技术的革新,我想我们也应该多一些那种精神。继承但更要超越前辈,而不要总惋惜。</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8 22:39:51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力量我的精神</i>在2009-10-9 1:39:30的发言:</b><br/><p>对民族性的东西,如果保留和传承是采用原始、传统的方式去完成,我想久而久之,他人看待我们时会是怎么样的眼光呢?答案可能是-----原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壮民族的特点,手法生产、人工涂染黑色的粗布衣服是壮民族的服制等等。</p><p>如果这样,壮民族如何能跟得上时代?人民印象中我们就是原始的。</p><p>对待传统的东西,我们应该多运用“变”的思维去看、去想。以前我见有人竟然说,我们平时穿的服制是汉化的表现,差点晕死我了。我觉得这是对待传统思维不变的结果。</p></div><p>我无语了。</p> 香草说得对啊,可沙南的“慢工出细活”用到这时似乎不当,肯定是“慢工”吗?一件民族民间作品用“细活”来描述妥当吗? <p>回"我是大学生"与"力量我的精神"</p><p>照你们的逻辑</p><p>我们何必还要用手来一笔一笔地画画呢?现在的照相机和PS技术完全可以真实地反映某个场景;</p><p>我们也何必把一块肉蒸了又煮,煎了又炸,直接塞个汉堡包就可以吃饱了</p><p>用干细胞就可以让你直接繁殖后代了,你何必又讨个老婆来生呢?</p><p>有日本学者到咱们壮乡,把我们丢弃的石磨、织布机等等一车车带回日本,难道他们是发神经吗?</p><p>就算买电脑,我们也按自己的喜欢好来挑选颜色、形状</p><p>我们就喜欢妈妈自己做的饭菜,有时候不远千里地带着家乡做的小吃到学校和其它地方的同学吃,为什么非得这么来呢?因为我们体会到每一件物品后的情感、审美、文化含量等等。</p><p></p><p></p><p></p><p></p> <p>对民族性的东西,如果保留和传承是采用原始、传统的方式去完成,我想久而久之,他人看待我们时会是怎么样的眼光呢?答案可能是-----原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壮民族的特点,手法生产、人工涂染黑色的粗布衣服是壮民族的服制等等。</p><p>如果这样,壮民族如何能跟得上时代?人民印象中我们就是原始的。</p><p>对待传统的东西,我们应该多运用“变”的思维去看、去想。以前我见有人竟然说,我们平时穿的服制是汉化的表现,差点晕死我了。我觉得这是对待传统思维不变的结果。</p> <p>给LS看看这个博客,看会打毛线,衣车过不过时。心灵手巧,我好些朋友很聪明,读书自然是最优秀的,厨艺,手艺也很棒。http://by50.blogbus.com/</p><p></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strong>沙南曼森贝侬,</strong><font color="#000000">“慢工出细活”这话你也只是当艺术一样来看看而已,你不会让自己或家人把宝贵时间放在“慢工出细活”上的。很现实的东西嘛,我们得去承认,不要抱着民族感情说伪善的话(有点严厉了,见谅)。</font></font></p><p><font face="Verdana">传统的东西,好的,我们要留,但我绝对不推崇“慢工出细活”,生产的方式是一定要变的。我们不要因为感情而对民族中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加思考的大加赞赏。</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沙南曼森</i>在2009-10-9 0:11:39的发言:</b><br/><p>“慢工出细活”。推崇工业文明、快餐文化的现代人已经不好理解这句话所代表的生活状态。</p></div><p>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全面,工业社会可以创造出比任何时代都更精细,更漂亮的东西。以上这些图片的东西其实不算精细,只要你肯花钱,现在肯定能买到比那些更精细的东西,你想电子原件都做得那么精细,何况背带?在背带的每根线上都画一条龙都没问题,虽然你可能看不到那么小的龙,不过用放大镜一定能看到,如果还不满意就给你镶上钻石玛瑙。</p><p>之所以我们现在用的东西不做那么精细,是现在人观念变了,不像以前的人没什么大众娱乐,也不能上网,只能无聊在家搞些针线活,你想自己做个背带,再绣上几条龙,几朵花的功夫,换成现代,都够开车去北京玩几天了。对现代人来说,花这点钱和和精力去搞个手工精美的背带,不如上街随便买一条便宜货,腾出的时间和金钱可以做其他事情。</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9 0:42:37编辑过] 前几年回家,要走的时候想了一下,带什么好呢,最后还是带了一个背带。在北京这地方,大多时候用小孩车,偶尔也用背带背背小孩,别人看了都觉得有点稀奇,问哪里有卖,我说是贵州老家带来的。呵呵。 看到这些背带,更坚信壮族,布依族是一家人了,我们家里的背带都是这样的,要知道我们和广西的壮族贝侬数百年没有交往,背带都差不多,而我们周围的苗族背带,就没有这样的色彩了,他们的几乎都是青白色的,白色的是线,白线绣花于青紫色的背带上,没有这么多色彩,款式也不一样。<br/>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土人香草</i>在2009-10-9 9:48:39的发言:</b><br/><p></p><p>我们就喜欢妈妈自己做的饭菜,有时候不远千里地带着家乡做的小吃到学校和其它地方的同学吃,为什么非得这么来呢?因为我们体会到每一件物品后的情感、审美、文化含量等等。</p><p></p><p></p><p></p><p></p></div><p>这个就涉及到付出和回报的问题了,比如说吃妈妈做的饭,就花一两个小时的功夫,就能体会温馨和感情,这个谁都觉得值,但是让你花上一个月绣个背带来体味下文化内涵,我想很多现在人都觉得不划算,一个月的功夫我可以做更多事情,得到回报更多。</p><p>感情,审美,文化至上论是不可取的,现代人还有更多的需求,有时一点可怜的“感情”和“温馨”就轻易代替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p><p>事实证明一切,现在大家都抛弃的生活方式那肯定是有道理的,时代在进步,总有些事物要消失,总有些东西要出现,有生命力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一定会延续,就好比酒文化,为何经久不衰?因为酒文化并没有跟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你投入很少的时间,也就喝上几个小时,就能感受很多,这对于谁来说都值得,第二天醒来照样上班上学……</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9 12:11:56编辑过]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