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壮语新音乐,唱出八桂名扬海外
<p align="center"><font size="4"><strong>壮语新音乐,唱出八桂名扬海外</strong></font></p><p align="center">日期:2009-7-6 来源:法治快报 </p><p> <br/>广西有一群壮族青年用方言为载体,以当地曲调为元素,进行流行壮语音乐的原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上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壮语新音乐,唱出八桂名扬海外 </p><p align="center"><strong>□平安广西网/法治快报记者 黄世钊 通讯员 许晓明 红棉树 </strong></p><p>一群壮族年轻人在网络上悄悄发起的“壮语保卫战”,引发了一场壮语新音乐运动! </p><p>薪火自相传,民歌总流韵。如今,壮语新音乐,这一在传统壮族音乐元素基础上,运用现代流行电声音乐重新创作和演绎的流行壮语原创歌曲,已成为我区的文化品牌,风风光光地唱响八桂大地,还登上了世界著名的音乐殿堂! </p><p><strong>“壮族在线” 掀起新的盖头来</strong></p><p>壮语新音乐的兴起,“壮族在线”网站功不可没。 </p><p>壮族小伙子廖汉波是这个网站的站长,谈起创办网站的初衷,廖汉波说,那是缘于对壮族语言文化流失现象的忧思。 </p><p>在读高中的时候,廖汉波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了。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念大学时,他经常在学习之余跑到图书馆去查询壮族语言文化等资料,逐步积累了壮族语言文化知识。目睹自己民族文化一天天、一年年在流失,年轻的廖汉波焦虑万分,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有义务尽新一代壮族年轻人的责任,那就是以身作则,去传承和发展壮族文化!”2001年11月,时年24岁、刚大学毕业的廖汉波,出于对壮民族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心,开办了“壮族在线”网站。 </p><p>独树一帜的“壮族在线”网站始终关注“壮学”、“壮文”、“壮歌”,倾力打造和推广壮语新歌、壮族新音乐。2003年开始,在廖汉波的大力推动下,有网友开始在网站论坛上用壮语创作流行曲。最初的壮语流行歌曲以翻唱为主,先从网上下载现成流行曲的卡拉OK版(伴奏版),再自行编写壮语歌词后,用普通家庭电脑咪高峰录音,使用免费的混音软件进行简单后期处理,最后放上“壮族在线”,供网友共同分享。 </p><p>2004年10月开始,“壮族在线”网站开始推出网络壮语新音乐,为多个网络壮族歌手和乐队创作了许多壮语原创歌词和壮语翻唱歌词,壮语新音乐在网络上“纵情狂欢”…… </p><p>“壮族在线”,掀起了壮语新音乐的新盖头。 </p><p><strong>巡演和CD 唱响壮语流行曲</strong>
</p><p>壮语新音乐主要曲调来源于桂西德保、靖西、那坡、田阳、平果等县的壮族山歌、南路壮剧、巫调等,歌词则以有代表性的桂西文化符号如火塘、侬智高、布洛陀、木棉树为素材,壮语新歌创作者和歌手也多生于斯长于斯。为使网络壮族新音乐文化植入壮族现实社会的土壤,检验本土乡亲对壮语流行曲的接受度,让更多群众通过现代时尚音乐载体感受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2005年开始,“壮族在线”网站发起了“贝侬”(壮语,即兄弟姐妹、亲人同胞之意)歌会乡村巡演,德保县、靖西县、田阳县、平果县等地成为了最大的演绎舞台。 </p><p>2005年春节,在德保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壮族在线”网站首度策划,与德保县文体局在德保县城共同主办了壮语流行曲演唱会——“德保靖西贝侬歌会”,2006年初,又在靖西县城举行了2006年壮语新歌会,同年还在田阳县城举办了“布洛陀贝侬歌会”。让人心醉的这三场“壮语新歌.壮族新音乐”的歌会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参加演出的凹凸乐队、MKT乐队和歌手黎巍、赵兵、刘丽莎等人,在壮乡拥有了大批“粉丝”。 </p><p>走俏的壮语新音乐始终在壮乡大地传唱着。在德保县文体局等部门的配合下,2009年春节“壮族在线”网站又以《贝侬》合辑为主题,先后在德保县那雷屯、都安乡、燕峒乡等地举行巡回演唱会,再次产生了巨大的反响,那些耳熟能详的山歌、壮剧、“末伦”曲调,经过现代电声音乐的演绎,变得分外醉人心窝,最基层的壮族乡民不禁陶醉于本土文化现代化的狂欢之中。他们不仅现场听歌,还纷纷掏钱购买《贝侬》CD回家欣赏。在乡间田头,《德保情歌》、《壮家娃》、《红枫之约》、《梦火塘》等壮语新音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流行歌曲”。 </p><p>一次次成功的演出,让廖汉波萌发了让壮语新音乐走向市场的意念。2006年新年到来之际,“壮族在线”网站推出了史上首张“壮语时尚音乐网络专辑”——《黎巍.音陀螺》,这是德保籍歌手黎巍(黎威杰)的壮族新音乐创作成果专辑,专辑将许多壮族传统音乐元素融入了时尚音乐的演绎方式,用壮语母语来演绎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音乐。“母语最美”,透过黎巍的音乐专辑,壮族人和其他民族的朋友可以充分欣赏到壮语新音乐的独特魅力! </p><p>在2008年6月的“文化遗产日”,“壮族在线”网站又整合资源,由中国唱片广州分公司出版了全球首张壮语新音乐合辑《贝侬》,合辑收录了《感恩布洛陀》、《壮家娃》、《德保情歌》、《梦火塘》、《红枫之约》等15首歌曲,其中8首为纯壮语版,7首为壮汉双语版。歌曲在德保、靖西、那坡壮族传统音乐基调上进行创作,用壮语或壮汉双语演唱。《贝侬》的出版发行,让壮族新音乐走向了现代流行乐坛…… </p><p><strong>壮乡“嘹歌” 扬名世界音乐殿堂</strong>
</p><p>哈嘹乐队,是壮语新音乐发展中的佼佼者! </p><p>成立于2003年7月的哈嘹乐队,由学生、文工团演员、工人,有的还是一线的电工、钳工组成,成员大部分来自桂西壮族地区。自成立之日起,哈嘹乐队便以原生态壮族“嘹歌”为主调,兼容现代音乐元素,融古典和现代、民族和流行于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平果壮族“嘹歌”。最初,他们在租来的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自娱自乐。2005年秋天,随着创作型年轻歌手莫掩策的加入,哈嘹乐队开始“转型”。成长于南路壮剧世家的莫掩策自小便受到壮族音乐的熏陶,作为“哈嘹”的主创人员,他凭借熟练的壮文听说读写能力,创作了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嘹歌”,让乐队从自娱自乐走上了大舞台,“嘹歌”也从翻唱走上了原创。 </p><p>哈嘹,在当地壮语为“赶歌圩”、“嗨,我们一起去游玩”之意。故哈嘹乐队的歌曲常以天籁般的壮语“嘹歌”为前奏或间奏,用壮汉双语进行歌曲的演绎,多描述壮族歌圩和“游玩”中男女的丝丝情愫。“想你好整夜,想到月亮都沉默了,我满身满头是露水,晶莹着你温柔的脸庞……”哈嘹乐队原创的这首新歌《月亮》,便演绎了壮族歌圩中美好的爱情——两个美丽的壮家姑娘盛装去赶歌圩,路上遇到5个时尚的酷哥,月光下,壮家姑娘唱起了“嘹歌”,酷哥唱起了现代摇滚情歌……醉人的旋律,美好的故事,很快让《月亮》在2005年的“壮族歌圩音乐展示会暨《平果嘹歌》丛书首发式”上一鸣惊人。 </p><p>自此,哈嘹乐队声名鹊起。2006年3月31日,哈嘹乐队参加“中国曲艺家协会小分队‘长征路上送欢笑、革命圣地万里行’2006年送欢笑到基层慰问演出”,这是哈嘹乐队首次参加全国大型演出活动。2006年4月22日,哈嘹乐队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CCTV音乐频道《民歌.中国》专题节目录制,在时长30分钟的节目中,展示了乐队7首原创作品。2006年4月,乐队原创作品《月亮》、《古谣在传唱》、《思念歌》参加“中国原创音乐基地”网上打榜,均进入月排行、周排行前二十位。2006年底,哈嘹乐队首张专辑《哈嘹》由广西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3月,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响起了哈嘹乐队的原创作品《月亮》。2008年10月,哈嘹乐队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上正式亮相。 </p><p>最让壮语新音乐扬眉吐气的是,“嘹歌”登上了世界著名的音乐殿堂。2007年10月21日,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一场名为《友谊的使者——中国民歌演唱会》大型文艺演出晚会上,几位俊朗的壮族小伙子把广西著名音乐品牌——平果壮族“嘹歌”送上了这个世界著名的音乐殿堂,他们演唱了哈嘹乐队原创作品《月亮》、《表哥》、《思念歌》和《赶圩乐》等,洋溢着浓郁民族特色的“嘹歌”,响彻悉尼歌剧院,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壮族民歌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p><p>喜事总是连连不断。今年4月8日,应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的邀请,广西壮学会副秘书长、“壮族在线”网站站长廖汉波带领壮语新音乐的另一代表乐队——德保县凹凸乐队,参加了《走南闯北》节目的录制,《德保情歌》、《百粤古道》等壮语新音乐在华东南唱响…… </p><p>名声在外的壮语新音乐,引起传媒和学术界的关注。提起这一文化品牌,壮学专家、广西壮学会副会长、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其旭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壮语新音乐作为一项文化自觉行为,其学术意义及社会影响远远大于娱乐性!”潘其旭认为,由于急剧的现代化的冲突,承载了壮族思维、文化传统的壮语山歌似乎要成为渐行远去的记忆。广西壮语新音乐通过方言流行歌曲的传唱,不仅保护了壮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多元性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歌曲唤起族群文化记忆、重建文化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上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p><p>壮语新音乐,注定要飘香千万里!</p> <p>嗯顶起!!!!!!!!!!</p> 国家民族局该扶持和资助这些人和这些工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5 21:30:34编辑过] <p>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发扬民族歌曲好!</p> <p>靖德片区以外的 小阿信 也很好 </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025人僚</i>在2009-7-15 1:07:59的发言:</b><br/><p>靖德片区以外的 小阿信 也很好 </p><img title="僚人家园"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rauz.net/bbs/Skins/Default/emot/em01.gif" align="middle" border="0" style="CURSOR: pointer;"/></div><p> 嗯大家都唱起来动起来</p> <p>赞!顶!</p><p>看到这样的喜事,就更发的热爱自己民族了,大家都行动起来吧,我们的民族不仅美丽,她更动人!</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aniachhz</i>在2009-7-16 11:08:12的发言:</b><br/><p>这样的新闻除了网络传播外,还需要媒体传播,相信就会有更多的僚人了解自己民族文化。</p><p><br/></p></div><p>这个新闻本来就不是网络新闻,是广西的报纸《法治快报》的报道,楼主只是转载而已。</p> <p>这样的新闻除了网络传播外,还需要媒体传播,相信就会有更多的僚人了解自己民族文化。</p><p>
</p> 感恩你们!我的贝侬。 <p><font color="#053784" size="4">谢谢.每个民族每到她危难之时,总有一群热血青年顶身而出,挑起民族的脊梁,谢谢你们!</font></p>
好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努力工作,好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爱护壮语,发扬壮文化...... <p>感谢小红.....是你的壮族在线让我找到了家</p> <p>我是云南的,为壮语的新气象而兴奋。</p> <p>大家多来支持和参与,别让这股热潮冷下去哦!</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2 18:44:27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东瓯一僚</i>在2009-7-15 21:29:27的发言:</b><br/>国家民族局该扶持和资助这些人和这些工作。<br/><div align="right"><font color="#808080">[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5 21:30:34编辑过]</font></div></div><div id="textstyle_165850">现在县级政府设有“民语办”,这些事情本是他们该做的,但不知他们在做些什么?他们甚至不知道“壮族在线”、“僚人家园”的存在!</div>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三生石</i>在2009-7-18 10:54:36的发言:</b><br/><p>感谢小红.....是你的壮族在线让我找到了家</p></div><p>
</p><p> 貌似我第一个叫小红!</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