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莫 发表于 2009-4-30 21:10:00

[转帖]太平壮欢:山野般的清纯

“什么过河不脱鞋?什么过河环(横)起走?什么过河背八卦?什么过河挂青苔?” <p>&nbsp;&nbsp;&nbsp;&nbsp;“牛儿过<!--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河不脱鞋,螃蟹过河环起走,乌龟过河背八卦,螺丝过河挂青苔勒。” </p><p>&nbsp;&nbsp;&nbsp;&nbsp;纯朴悠扬的歌声,机智巧妙的问答,台上的红衣新郎官顺利地通过了“新娘亲友团”的考验,欢欢喜喜地把新娘子接走了。第三届蜜桔节活动,柳城县白阳广场的戏台上,这台用欢歌唱的戏让游人看够了稀奇听得着迷。 </p><p>&nbsp;&nbsp;&nbsp;&nbsp;柳城县壮族欢歌以太平壮欢为主,是壮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壮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太平壮欢里头的渊博历史歌词来分析就知其发源至少在明朝以前,祖辈相传至今,没有文字记载。传到今日,“壮欢”出了第三代传承人周德康, 2008年,他被评为柳州市“十佳民间艺人”称号,2007、2008年连续二年获“歌王”称号。据周德康介绍,壮欢的基本形式是“四句欢”,每段歌为五言四句。歌词的韵脚十分独特,为“腰脚韵体”。即一、三句的脚韵对二、四句的腰韵。曲调为简单乐段的重复,分二声部,演唱时音色质朴、淳厚、高亢、明亮,有一字对一音的特点。欢的变体很多,主要有“嵌句欢”、“勒脚欢”、“长短句欢”几种。 </p><p>&nbsp;&nbsp;&nbsp;&nbsp;在今日的柳城,夕阳西下或月凉如水的夜晚都可以看到平民百姓唱欢歌的古老民俗,每到圩日,许多歌手自发到太平镇龙盘山下唱壮欢,久而久之形成了“壮欢歌圩”。歌手们所演唱的内容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现代,包罗万象:情歌、夫妻歌、拦门歌、劝世歌等…电影中才能见到的对歌场面,在这里时时上演。 </p><p>&nbsp;&nbsp;&nbsp;&nbsp;“三月三”节日里,歌手们特意换上了蓝色传统服装,蓝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蓝”是蓝衣壮的族群标记,崇蓝、爱蓝是其历经千年而不变的族群特色。“蓝衣壮”歌手们在龙盘山的青山绿水间尤为显眼,年轻的黄丽绳正和自己的小儿子王增泉一道唱歌:“你母生你好日子,你也功劳报答她,母怀你时九个月,日夜闷愁不了时。”一曲教子歌,母子二人,配合得如此完美,妈妈清纯的嗓音加上儿子稚嫩的童音,一如太平金洞河的河水,在村旁打了一个弯后,慢慢地消失在青山外。 </p><p>&nbsp;&nbsp;&nbsp;&nbsp;“有情才有欢”,情歌是壮欢文化中最动人的篇章,也是人们生活中最爱唱的欢歌。在太平壮族的婚俗中,只要有婚事,就一定能听到壮欢拦门歌,人们歌唱美好的爱情,借此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不信您听: </p><p>&nbsp;&nbsp;&nbsp;&nbsp;男唱:阿妹想进门,问过阿哥先,若装听不见,旁边去竭凉。 </p><p>&nbsp;&nbsp;&nbsp;&nbsp;女唱:哥唱拦门歌,为何三个人?有什么不平,还请哥原谅。 </p><p>&nbsp;&nbsp;&nbsp;&nbsp;男唱:彩礼多又多,送果为哪般?送糍粑就算,柑子酸断牙。 </p><p>&nbsp;&nbsp;&nbsp;&nbsp;女唱:夫妻结连理,柳城蜜桔甜,家变人也变,心甜歌更甜。 </p><p>&nbsp;&nbsp;&nbsp;&nbsp;太平壮欢以男女对唱为主要形式,每队二名歌手,一名歌师。“壮欢”能在不同时代唱不同的歌,根据时代的进步,不断变换,充实时代赋予的内容;“壮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歌手都出自平民百姓,即兴性和激烈的竞技性,唱时不打底稿,随口唱来,出口成章,开口成歌,男女对唱时,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场面激烈非凡,唱到精彩之处,常常会引来听众一阵会意的哄堂大笑。 </p><p>&nbsp;&nbsp;&nbsp;&nbsp;太平壮欢,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使山歌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和艺术性,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 </p><p>&nbsp;&nbsp;&nbsp;&nbsp;(梁丽娟) </p><img src="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2009-04/30/xin_24304063014526403170247.JPG" border="0" alt=""/>

毛毛虫 发表于 2009-4-30 23:24:00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9-4-30 22:48:00

是用当字唱的吧?

山谷散人 发表于 2009-4-30 22:32:00

<!--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通   知<br/>  为预防猪<img src="file:///C:/DOCUME~1/山谷散人/LOCALS~1/Temp/L~K_N5}$90$}5F52CLQTIE1.gif" sysface="46" alt=""/>流感病毒<img src="file:///C:/DOCUME~1/山谷散人/LOCALS~1/Temp/09O%LI_184W]W.gif" sysface="26" alt=""/>畜牧兽医局防疫站登记,接受强制免疫。违者<img src="file:///C:/DOCUME~1/山谷散人/LOCALS~1/Temp/U[P7BL{JJDUR31F{Z`1_H4K.gif" sysface="101" alt=""/>将被进行强制隔离,高温(不低

土人香草 发表于 2009-5-1 01:05:00

<p><font size="4">“什么过河不脱鞋?什么过河环(横)起走?什么过河背八卦?什么过河挂青苔?”</font></p><p>我在天等看添粮仪式时一个巫唱“娘亥”时有一模一样的歌词!&nbsp;</p>

度莫 发表于 2009-4-30 21:12:00

[转帖]山歌年年唱春光

<p><img src="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2009-04/30/xin_41304063014482653056345.JPG" border="0" alt=""/></p><p>民间山歌搬上舞台。郭志生 摄 </p><p>&nbsp;&nbsp;&nbsp;&nbsp;在广袤的柳城沃土上,到处都有民歌的旋律,一字一句、一腔一调,祖祖辈辈面传身授,一代一代润色增光,大家听在<!--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耳里、记在心里、唱在嘴里、响在山间。 </p><p>&nbsp;&nbsp;&nbsp;&nbsp;18世纪,该县就已有山歌手在民间传歌,由于受到唐代刘三姐故事的影响,柳城山歌曾有过较长的传歌历史和感人的传歌故事,出现过歌王黄三弟和广西著名的第一个山歌王方寿德及广西歌王黄亚桥,柳城成为盛产歌王的“摇蓝”。 </p><p>&nbsp;&nbsp;&nbsp;&nbsp;<strong>千年古调韵芬芳</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柳城民间传统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汉族的七言律诗同宗同源。受壮族歌仙刘三姐传歌故事的影响颇深,历经数朝传唱至今,仍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p><p>&nbsp;&nbsp;&nbsp;&nbsp;柳城民间传统山歌种类较多,以柳州方言唱的汉族山歌为主,还有壮话唱的太平壮欢、仫佬族语言唱的仫佬族山歌和百姓山歌、客家山歌。形式上有独唱、联唱、对唱。对唱也叫做“赛歌”、“斗歌”,壮话称之为“唱比”,是最能显示歌手才华的形式。对歌时,歌手无需打底稿,都是即兴口头创作,开口便唱,出口成歌,你唱我和,用词风趣幽默,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竞技性。柳城民间传统山歌为七言四句,由两句构成,重复发展成四句,一、二、三句尾押韵。 </p><p>&nbsp;&nbsp;&nbsp;&nbsp;柳城民间传统山歌具有相当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其格式结构严谨、平仄规范,赋、比、兴表现手法生动准确,唯民歌中所独有。它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实用价值,山歌已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是人们交友择偶、传播知识、宣传时政、劝人从善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 </p><p>&nbsp;&nbsp;&nbsp;&nbsp;<strong>古榕树下“大舞台”</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妹讲千里寄封信,给哥守等到如今;好比水牛磨灯草,白白操坏这条心。”在东泉镇对河礼堂码头歌圩,绵长悠扬的曲调扬起来,爱好山歌的村民从四面八方自发地来到榕树的青石板下,不时在此上演一场场小型民歌会。民歌悠扬,歌者热情,听者投入,榕树下的空气中开始弥漫着浓烈的热情,欢快喜悦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p><p>&nbsp;&nbsp;&nbsp;&nbsp;离榕树不远就是镇里的市场,商贩们在此供应村民日常所需,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记者问路过的林阿婆:“阿婆会唱歌吗?能不能唱两句来听听啊?”得知记者来了解山歌,60多岁的林阿婆没有丝毫扭捏,几乎不加思索,张口就唱了起来:“来逢遇面了味够,欲去又不在得路。在路不能坐得久,勿作日头落暗朦。” </p><p>&nbsp;&nbsp;&nbsp;&nbsp;在柳城,东泉对河礼堂码头歌圩、大埔老市场歌圩、古砦仫佬族乡歌圩等都是“顶呱呱”的民间传统山歌歌圩。以东泉对河礼堂码头歌圩最为出名,每圩日均有观众1000人以上,没有媒体狂轰滥炸的宣传攻势,无需舞台明星的装扮派头,在歌圩这个天然舞台上,放下锄头的农民用歌声收获田野之外的精彩。 </p><p>&nbsp;&nbsp;&nbsp;&nbsp;<strong>歌王皆为“泥腿子”</strong>
        </p><p>&nbsp;&nbsp;&nbsp;&nbsp;柳城人爱唱,也真唱出了名堂,土生土长的黄三弟、方寿德、黄亚桥便是广西地区家喻户晓的“歌星”。如今,在桂中一带提起这三位歌王,喜爱柳城传统山歌的人们无不赞不绝口、拍手叫好。 </p><p>&nbsp;&nbsp;&nbsp;&nbsp;黄三弟的入室弟子方寿德,家住凤山镇南丹村,从小跟随师傅唱山歌,得到师傅的口传心授,成为广西极具影响的一代歌王。1992年方寿德带领徒弟黄亚桥在广西山歌大赛中,力挫群雄,夺得了第一个“广西歌王”称号,黄亚桥也荣获“歌师”称号。1997年,方寿德带领弟子黄亚桥在来宾摆擂台,再次挫败过五关斩六将的河池地区队和柳州地区队的联合猛烈攻擂,一举夺得“擂主”、“副擂主”称号。这次 “华山论剑”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歌王方寿德与河池地区队的山歌对唱: </p><p>&nbsp;&nbsp;&nbsp;&nbsp;河池队:打完兵仔还剩将,炼完铁水还剩钢; </p><p>&nbsp;&nbsp;&nbsp;&nbsp;打完老鹰剩老鸟,今天轮到打歌王。 </p><p>&nbsp;&nbsp;&nbsp;&nbsp;歌 王:河池老弟你莫狂,莫要出手打歌王; </p><p>&nbsp;&nbsp;&nbsp;&nbsp;你是豆腐做门坎,轻轻一踩就成浆。 </p><p>&nbsp;&nbsp;&nbsp;&nbsp;歌王方寿德创作作品有280000字的长篇传记文学《歌王传》,1984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叙述了黄三弟在柳城民间传歌的传奇故事,给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p><p>&nbsp;&nbsp;&nbsp;&nbsp;(梁丽娟)&nbsp;&nbsp;&nbsp;&nbsp;</p>

maniachhz 发表于 2009-5-17 20:54:00

好喜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太平壮欢:山野般的清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