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树下
发表于 2009-4-2 17:24:00
<p>楼主好像没有否认“三月三”是“节”,只是不认同三月三为“歌圩节”而已。我觉得三月三壮族拜祖为主,唱歌只是去拜祭先人路上的调味剂,壮族人过世后习惯于葬在高山峻岭,如果路上不唱歌,可想而知一路是多么沉闷。</p>
茂
发表于 2009-4-3 09:03: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芒果树下</i>在2009-4-2 17:24:15的发言:</b><br/><p>楼主好像没有否认“三月三”是“节”,只是不认同三月三为“歌圩节”而已。我觉得三月三壮族拜祖为主,唱歌只是去拜祭先人路上的调味剂,壮族人过世后习惯于葬在高山峻岭,如果路上不唱歌,可想而知一路是多么沉闷。</p></div><p>楼主的第一句话已经明确否认“三月三”是“节”了哦,他以他那里不过来强调这不是“节”!</p>
季人
发表于 2009-4-3 10:38: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芒果树下</i>在2009-4-2 17:24:15的发言:</b><br/><p>楼主好像没有否认“三月三”是“节”,只是不认同三月三为“歌圩节”而已。我觉得三月三壮族拜祖为主,唱歌只是去拜祭先人路上的调味剂,壮族人过世后习惯于葬在高山峻岭,如果路上不唱歌,可想而知一路是多么沉闷。</p></div><p>祭祖恐怕是后来才加入到“三月三”的节日习俗中,只因为时近清明节的缘故。</p><p>春季歌圩古已有之,以集会交际为主要特征。如果以祭祖为主,难以解释不同家族各自祭扫祖坟,为何要聚集到一起对歌、贸易。</p>
VUNZMBANJ065
发表于 2009-4-7 09:37:00
<p>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是僚壮人应该知道。至于别人给你起个什么样名称,如果你领情了,那你就受用吧。</p><p> 我的家乡在左江边上,年年三月三家乡及附近多村落都过这个节。年少时也知道有OK坡对歌之事,文革后已消声匿迹了。</p><p> 我也走过一些地方,虽然其地也“讲土”,但也有不过三月三这一节日的,开始我觉得有些奇怪:都是土人为什么一些地方</p><p>的人不过三月三节?后来我不再感到奇怪了。我想起当年日本皇军在中国横行时,一些人或被迫或自愿地做起“顺民”来了,</p><p>一些表现令皇军满意的话,还可提为“良民”呵,那可是个很有钱途的资本呢。为了表示自己与那些不原做顺民的人一个区</p><p>别,也展示其比其同类高贵、入时,处处时时效仿皇军习惯、节庆什么的,也是情理之中。君不见日占台湾时,一些人起了个</p><p>日式名字来有多么神气!</p><p> 我年年过三月三。我只觉得我的先辈没有做皇军的顺民,想那久远的过去,我的先辈也许用那简陋的工具、刀具与凶残的</p><p>入侵者作顽强抵抗。因为很不识时务,不甘做顺民,被称为不开化之“蛮人”。如今我也不领情他人称呼我什么,我只认知我</p><p>是 lwg vunz mbanj .</p><p></p>
Mfm1992
发表于 2009-4-7 18:37:00
请问楼主,如果三月三不是壮族歌墟节,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壮族歌墟节?在你的观念里,壮族应该有歌墟节吗?进一步问,你认为壮族有歌墟吗?
称最
发表于 2009-4-7 20:27:00
楼主认为没有壮族
黄中黄
发表于 2009-4-20 02:38:00
啊,是的,小孩子还是由妈妈带着祭拜“床乜”的,呵呵。“床乜”(其他地方可能叫“花婆”吧)披红、插神花(添丁、发财各二字),位下安放一块大的泥砖,摆香罐(插香用)。安“床乜”位是第一胎小孩出生“三朝”是,由娘家人带物品过主家卧室床头安放的。寄其他的物的,自然也要祭祀,寄他人的也就当走亲戚,去看看干爹干妈什么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0 2:40:25编辑过]
伤疤好咯
发表于 2009-4-16 12:21:00
我贵县的壮族跟你的仪式相似,不过现在都简化好多了.未二次葬的先人也要单独供祀.另外,过其它节气,小孩要认母的,还得"baiq meh"就是在床头另摆供品烧香;若"寄阳"的要"baiq daengngoengz(太阳),"寄井"的要"baiq mboq".
黄中黄
发表于 2009-4-16 11:41:00
<p> 我们是横县的壮族,我们也过三月三,先用全鸡祭祖龛,然后再去祭土地社(庙),接着上山扫墓,带全鸡(或整块的猪肉、扣肉,反正统称“肉方”)、黑色糯米饭和其他碎菜,祭扫完毕后会将一些碎菜果品等夹一些放在坟上,谓之“叫坟”,给祖先吃去享用。然后或在山上就餐,或是回家聚餐。不论在山上吃还是回来吃,回家后,都要把去扫墓从山上带回来的全鸡或“肉方”砍小块煮熟,配以糯米饭和其他菜,再行祭祖。注意,烧的也是从山上再带回来的香烛纸钱。老人称谓之“回福”。另:以上各仪式所用酒杯筷子均为3、5、7个(双)等奇数,各项仪式结束后都会念一声“多”(音)(我也不懂是什么意思,反正就是作为祭祀的结束语,呵呵),然后会把一杯酒倒到地上画圈圈住刚才烧掉的纸钱灰(老人说这样做祖先才能领走),剩余的酒再倒回酒壶,也是叫“回福”。</p><p> 我们逢年过节在家的祭拜习俗顺序:1、先拜祖龛,就是祭拜位于厅堂的正中上方的祖先堂上的列祖列宗,上香,祭拜用“全菜”,摆酒杯敬酒,不摆筷子(因为无碎菜),烧纸钱;2、祭家畜。以前在老家还会接着祭拜家畜,猪栏、牛栏,上香,仪式同上,同时会添一些吃食给家畜,愿六畜兴旺,好像现在农村也简化没有了;3、祭村中土地社(庙),仪式同祭祖;4、祭家祖。祭桌摆在厅堂祖先堂方位的右方,用碎菜,摆酒杯、碗筷,碗装饭,仪式如祭祖,不同之处就是要鸣炮了!特别指出的是,祭家祖时,假如家中有未捡骨二次葬的先人的,要在厅堂门外另摆一桌给他们食用(所用祭品一样),待捡骨二次葬后才可入家门同享。</p><p> 我们在街上住,小时候,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吃三月三,而街上其他人不吃,后来才知道是我们“壮佬”才吃这个节日,呵呵,我觉得挺好的。很多老人见面交流都会说壮话,到我们这一辈很多年轻人都不会说或是很少说壮话了,但都会听,习俗照样传承,基本没变。</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6 11:45:09编辑过]
黄中黄
发表于 2009-4-16 11:47:00
清明也去扫墓(家族的老祖,三月三是家祖),但一般在家都不做祭拜仪式了。
飘凌雁
发表于 2009-6-4 16:55:00
我那一带以前过三月三主要是祭祖,比较隆重。现在基本上都是清明节祭祖,三月三就显得不那么隆重了。
mcvince
发表于 2010-6-6 02:18:00
lz不了解情况不要跑出来瞎说……过三月三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荷锄郎
发表于 2010-6-18 15:05:00
<p>我还没听说过壮族不过三月三的。不过三月三也并不是壮族特有,西南各少数民族大多有过三月三的习俗。汉族过去也有过三月三的,这在古诗上有印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