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3-7-20 02:14:00

壮族是能歌善舞民族吗?

&nbsp; 描述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是必用的词语之一,似乎少了这个词语,作者就是犯罪,或者,那个民族就不成为其民族了。对壮族的描述也不例外。<br> &nbsp; 对于别的民族,因本人孤陋寡闻,也没有深入研究,不敢妄加评论。但对于一向以诚实厚道著称的壮族,却想作进一步了解。希望壮族贝侬不吝指教。<br> &nbsp; 壮族在历史上特别“能歌”,歌圩文化盛行几个朝代,并且产生了歌仙刘三姐,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是否“善舞”,就值得商榷了。除了花山壁画上描绘的乐神歌舞和民间还流传的跳神舞蹈外,壮族似乎没有形成独具风格的民族舞蹈,史书上也很少提到壮族先民“善舞”之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善舞”之词似乎是虚名而已。<br> &nbsp; 再说现在的壮族,与自己比也好,跟其他民族比也罢,要称得上“善舞”,似乎非下大功夫花大力气进行教化不可。<br> &nbsp; “能歌”似乎也在逐步演变成为历史的陈迹。有学者曾经统计广西壮族目前歌圩的分布状况、举行的时间和规模,从数字上看似乎还比较醒目;但也有学者亲临其境作实地考察,发现数字与事实存在较大差异。实际上,“能歌”的只是上了年纪的长者,或者还没有“风化”的一些偏远山村。<br> &nbsp; &nbsp;那么,有必要廓清的问题在于,在当今的壮族人口中真正“能歌”的有多少?“善舞”的有多少?既“能歌”又“善舞”的有多少?假如真能掌握这个数据,那对发展壮族文化的决策一定是不可磨灭的贡献。<br> &nbsp; &nbsp;<br> &nbsp; &nbsp;

勒茂21世纪 发表于 2003-7-20 02:34:00

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只有一些自己的个人体会。<p>传统的壮族人,可以说是非常之善歌,但是并不善舞。总的来说,现代的壮族年轻人,也正在失去这个善歌的民族特点。基本上,在广西壮族聚居区,越往西走,越是偏离中心城市的地区,善歌的壮人就越多,百色市的某些县份,唱歌作诗的风气仍然很盛,歌圩的习惯得到保留,大的歌圩甚至会有几万人参加。特别是右江区、田阳县、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周末甚至每天晚上都会有很多人在城里的一个固定地点进行山歌聚会,多的时候可达几百人。在那种地方,你随便看到路边田间耕作的妇人、公路上赶着马车进城赶圩的老头儿,说不定都是随口成章的壮家民间诗人歌手。不过,即使是那种地方,年轻人也大都已经不热衷于这个传统的传承,前景不容乐观。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3-7-21 16:06:00

&nbsp; &nbsp;这么说,用“能歌善舞”来描述壮族就有张冠李戴之嫌了。壮族是以诚实厚道著称的农耕型民族,而农耕型民族多半只是“能歌”而不兼善舞。还壮族的本来面目,有利于这个民族认识自己,也有利于科学决策,至少可以避免壮族人痴迷不悟,或被其他民族误解。<br> &nbsp; &nbsp;其实,壮族具有与众不同的民族品质,好好挖掘,而不要人云亦云,才有可能树立壮族的真正形象。

venjiebiao 发表于 2003-7-21 16:43:00

说得好,支持。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7-22 03:23:00

郁水啸翁说“……还壮族的本来面目,有利于这个民族认识自己,也有利于科学决策,至少可以避免壮族人痴迷不悟,或被其他民族误解。”<p>就算“有利于这个民族认识自己”,也不至于“可以避免壮族人痴迷不悟”吧?难道有许多壮族人认为壮族也是“善舞的民族”?看来是郁水啸翁以个人的感受推想他人的感受、群体的感受了。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3-7-22 17:29:00

沙南曼森对老翁判断的推理,如果用在了解外族人怎么因为壮族“能歌善舞”的介绍而看待这个民族的调查上,那一定会得到更确定的答案,而不用问那是老翁个人的感受还是群体的感受了。<p>首先,作为一个诚实厚道的壮族后代,我曾经因为无知而人云亦云,认为壮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并不折不扣地向其他民族介绍。当我发现事实只是“能歌”而不兼“善舞”时,才觉得自己受了人云亦云思维习惯的欺骗。<p>其次,每年春节联欢晚会,很少看到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露脸的机会,老翁真是心如刀绞,老问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怎么啦。假如这个民族没有背负“能歌善舞”的光环(不敢说这个民族以此自居,但敢说许多壮族人包括壮族学者对这个问题一直是痴迷不悟的,他们著述壮族时总少不了那个词),那老翁的感受一定轻松的多。<p>其三,不知道沙南曼森是否经常跟别的民族打交道,在打交道过程中是否留意壮族与其他民族的差别,老翁在跟别的民族交往时,常常听到“请能歌善舞的壮族同胞xxx来一个”,结果不但不善舞,连能歌的本色也无从表现。<p>其四,自治区搞过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现在每年又有民歌艺术节。民族歌手班的起办,实际上是自治区的老领导们听到知心的外族朋友观后诤言下决心办的。他们觉得非“发展”不可,不然无颜面对真正能歌善舞的民族。<p>假如思想开放的壮族人都能在比较和思辩中不断发展自己,那老翁敢说,这个民族总有一天变成名副其实的能歌善舞的民族。

铜碗豆 发表于 2003-7-22 18:05:00

&nbsp; &nbsp; “能歌善舞”是几十年来我国宣传界对中国所有少数民族的一种习惯性的误解。民族间误解的事是太多了,如果对本民族的利益基本没有什么损伤的,大可不必去较真。别人爱怎么说就让他怎么说罢。说你行,你不行,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把自己的自信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也并非是健康的心理。

JGM 发表于 2003-7-22 22:22:00

难道“能歌善舞”对我们壮族真的那么重要吗?是不是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再“能歌”,我们就不再是壮族的子民了?<br>外人对我们的看法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民族和未来!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7-22 22:52:00

本人既不能歌也不善舞,所以不会遇到其他民族的人极力“邀请”我表演歌舞的情形,我也不会因为令大家扫兴而自卑——强人所难不妥,强己所难同样也不妥!<p>一个民族里,“能歌善舞”的人,一般情况下只占民族人口的少数。在壮族的歌圩上,一直也都是“观众多于演员”,真正“能歌”者并不占多数。但这并不影响歌圩作为壮族人民赛歌赏歌的盛会存在。所以说,就算壮族是“能歌”又“善舞”的民族,也照样会有大量的甚至是占多数的非“能歌善舞”的民族成员存在,这么简单的道理,随便摆一摆对方就应该能够理解的,贝侬不必为此伤脑筋,自我折磨。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3-7-22 23:06:00

贝侬们不觉得“能歌”与“善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吗?人们对于这个民族是否能歌善舞的看法,并不是简单的谈天气变化,而是掂量你这个民族有没有文化底蕴,跟你的民族称号是否相符。<p>如果壮族贝侬认为这些无关紧要,那说明这些原本属于民族文化的东西在他们心目中并没有多少分量,随时随地都可以丢弃。有些贝侬担心壮族因为没有文字而导致文化的流失,他们的关注很有意义,但是,如果对民族“能歌”“善舞”与否却持无所谓的态度,那么,这些文化就会在他们的无限关心中流失。须知,这些东西并非依靠文字才得到保持不可呀。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7-22 23:23:00

既然壮族人民不曾“善舞”,就无所谓“丢弃”、“流失”的问题。难道为了迎合“能歌善舞的民族”这个所谓称号而大力培养壮族舞蹈人才,才是正确的吗?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3-7-23 00:45:00

曾经拥有的,丢失不足惜;未曾拥有的,又不思建设。壮族人要干什么呀?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7-23 01:22:00

不知郁水啸翁如何得出壮族人“未曾拥有的,又不思建设”的结论?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3-7-23 16:39:00

“未曾拥有的,又不思建设”这句话还是要放到到具体的讨论环境里考虑为宜。这里,老翁指的是壮族民族舞蹈建设。与此有点关系的是壮族与世界民族沟通的思维方式。<br>

东水 发表于 2003-7-28 18:31:00

偶喜欢电影《刘三姐》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3-7-30 16:29:00

电影《刘三姐》是壮、汉两个民族艺术家们合作的结晶。如果两个民族能够开展多领域的深度合作,无疑会产生更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卢笙 发表于 2003-8-26 00:50:00

我认为唱歌跳舞是人类的一种心态的表现,人类有那天就有。可能更远,像猴子高兴愤怒都有体现出来。这是发展的必然!壮族只是未能像非洲那样,把自己民族较远古的舞蹈继承下来。可是我们也知道,非洲目前还有部落,而且还保留着远古的生活。我们既然已经发展起来了,为什么不继续发展下去?在把我们丢失的舞蹈找回来?

小童撞家苍龙 发表于 2003-8-29 22:42:00

我不会歌也不会舞。壮族人不只只是会这些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壮族是能歌善舞民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