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壮锦和绣球看壮族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发展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和绣球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之一,在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在民间则作为民族工艺品销售和赠送,并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同时这一传统工艺也流传下来。可以说壮锦和绣球是壮族文化的标志和象征。<br>壮锦这一传统工艺有悠久的历史,据研究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织机部件和织锦残片与今天的壮锦织机、壮锦很接近。近现代曾在壮族地区广为流行。但现在仅存于一两个手工厂中,已呈灭绝的趋势。<br>绣球最早是娱乐品和吉祥物,目前在旅游胜地多有出品,而以广西靖西旧州最为闻名。旧州约五百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制做绣球,不但使农民增加了收入,也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吸引了很多游客。<br>壮锦和绣球这样的传统工艺首先是一门生计,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和意义。类似的无形文化遗产能够保护和发展,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巨大作用,对民族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br>以壮锦和绣球为例,无形文化的保护应纳入相应的管理部门范围内,明确主管部门和职责范围。壮锦逐步消失的主要原因一部分是职责不明。像壮锦和绣球这种有形无形兼而有之的文化遗产应纳入文物的管理和保护范围。<br>在博物馆的研究领域里,不仅要重视有形文物,也要重视无形文物的研究。是一种同等的关系。<br>重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化环境的营造。博物馆、民族村、生态博物馆以及民族旅游景点的有关展示活动有助于扩大和加强无形文化的影响力,对无形文化的保护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br>民族地区的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的艺术节应包含有传统工艺的宣传和展示活动。<br>无形文化的保护应具有产业意识,同时要有发展和创新,在图案和用途方面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经营和开发是无形文化保护的积极手段。<br>与旅游休闲业结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对无形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p><p><p><br> 这篇评论很有意义,请问是贝侬你自己写的还是出自哪里? 我写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匹夫有责。 从前,壮锦是壮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如结婚没有一张壮锦被面,那是很没有面子的,还有背小孩的背带,赶街用的挎包等,但现在生活中实用而便宜的用品很多,故壮锦很少用的了,所以壮锦就只能在博物馆中安息了。<br>不知道是应该高兴呢,还是悲哀? 我在广西博物馆和边上的文物商店买过两张壮锦,现在小的当桌布,大的当床单。 如果大家多用壮锦,比如装饰啊,礼品啊,这一传统就能保存下来。 今年6月日本友人横田亮先生(到德靖台地旅游并写过《壮乡之旅》的那个)和他的两个学生到贵州旅行,从头到尾都是我帮他们计划行程和联系酒店、用车和导游的,在广州帮他们转贵阳飞机的时候,我母亲也到广州和他们重逢了。那时候母亲刚刚从家乡过来,带来了很多壮乡的礼物,送给横田亮先生的就是一张五色备举的壮锦,可以做壁挂,也可以做沙发垫。他回国以后给我写电子邮件,说现在每天都铺在他的塌塌米上,成天爱不释手。外国人尚会欣赏我们民族的族艺,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珍惜这份宝贵遗产?<p>最难得的是,不管是送给横田先生的还是自己正在用的壮锦,全都是手工织出来的,真正的艺术是机器创造出来的东西无法比拟的。现在,我床上就铺着一张很典型的壮锦被单。五彩斑斓的几何形和花纹图案,似乎让我回到了外婆在世时的童年。 广西壮锦厂设在宾阳县,而宾阳县居民多为汉族(平话人),这是不是有些不妥?<p>壮锦和绣球是壮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品,而历史上壮族有名的特产还有木棉布、木棉毯,那曾是壮族地区向历代朝廷进贡的高级贡品,只是现代人一般都只知道“木棉袈裟”。 供品主要是壮锦。宾阳的壮锦厂是向忻城壮族学的,汉族在替我们弘扬壮族文化,值得我们深思。 壮锦我没见过,绣球道是见了不少,但那是拿来出售的旅游纪念品,这些都让我感到遗憾 <p>作为僚人,家里有几件本民族的工艺品是一种民族自信心的体现,也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p><p>壮锦的收藏相信许多家庭还没有,这是一个亟待弥补的空白。</p><p></p> 靖西以前也有壮锦厂,靖西壮锦和宾阳壮锦堪称广西壮锦两朵奇葩,不知道靖西壮锦厂还在否。 靖西壮锦厂除非有定单,才生产! 壮锦在我家乡也是比较少见卖的。 它们快成白叶猴了.靖西壮锦厂到哪儿去了?西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