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左州 发表于 2008-10-7 23:49:00

大好消息。希望那雷能够得到保护和开发!

红棉树 发表于 2008-10-7 19:17:00

<font size="3">上个月底(9月27日),南国早报记者蔡立梅和广西壮学会副会长潘其旭教授到了那雷做了考察,随后他们与德保县委书记会面,当面陈述了那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当场就得到县委书记对那雷老寨要进行保护和修缮的承诺。之前我们担心的扶贫活动会顺带拆除那雷这个德保仅存的完整干栏建筑群文化遗产的忧虑已经消除,保护德保已知的最后一座纯干栏壮寨那雷屯的工作也开始步入正轨,尽管我们也很清楚保护那雷的工作其实只是刚刚开始,以后还有前景不可预知的道路要走,但至少目前来说,那雷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已经得到了德保官方的正面认可了。</font>

山中伐客 发表于 2008-11-5 23:03:00

<p>看来是保护容易开发难啊。</p>

莹丽 发表于 2008-11-22 00:16:00

这样的环境真美啊,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别样的幸福,让人羡慕!

amber2008 发表于 2008-12-22 01:43:00

我出生的地方~

僚僚无己 发表于 2008-12-9 11:15:00

<p>右江日报关于那雷的后续报导</p><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12/200812911133279147.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nbsp;</p><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12/2008129111459132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p><p>右江日报电子版报导关于那雷屯的地址:http://epaper.bsyjrb.com/yjrb/html/2008-11/16/content_16779.htm<br/></p>

越色僚人 发表于 2008-12-11 23:40:00

<p><a href="http://epaper.bsyjrb.com/yjrb/html/2008-11/16/content_16779.htm">右江日报:http://epaper.bsyjrb.com/yjrb/html/2008-11/16/content_16779.htm</a></p><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德保那雷——纯干栏建筑原生态博物馆</strong></font>
        </p><p align="center">□赵 超</p><p>  德保县足荣镇那亮村那雷屯,尽管离县城只有十几公里,但却是一个拥有72间瓦房的村庄,没有掺杂一栋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完整地保留着红墙黑瓦的纯土木干栏建筑群。可以说,这是一个壮族聚居纯干栏建筑原生态博物馆。近日,笔者走访了这个村屯,深深地感受了这里的古朴,同时发现保护这一壮族建筑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p><p>  那雷屯坐落在县城到荣华乡路边的一个土坡上,一般不仔细观察是难以发现这个隐藏在密林里的村庄,走上一个小坡就到了该屯。从远处看,那雷屯有六七排土木干栏房子,依坡而建,逐级往上,也有一些零星的房子不成行,给人总的感觉是错落有致而不凌乱,带有野性之美。而村屯前面就是肥沃的那亮盆地,鉴水河穿插而过,盆地中间及四周有学校、电站和村落,漂亮的楼房群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回头看看那雷的黑瓦土房,仅从建筑来说,让人感到现代与古老在这里交汇得特别的醒目和张扬。为什么没有人在这里建钢筋混凝土楼房,而保存完好无损的纯土木干栏建筑群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屯里的群众。据了解,由于多罗水电站建设征地,占用该屯的部分用地,作为补偿,相关部门就在电站旁边调整土地给该屯。由于上坡来往不方便等原因,屯里的部分群众就搬迁到下面建楼房,而旧房子也不推倒,仍然留在那里。后来,随着中央惠农支农政策不断深入,前两年县里对那雷屯进行了整体搬迁,在离村屯几百米的路边建设了统一规划的新村,现在规划中的新村楼房仍在建设当中。不久群众可以搬进新房。那么红墙黑瓦的纯土木干栏建筑群,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呢?据了解,德保县里已经明确表态,要好好保护这个文化遗产。</p><p>  走进那雷屯,只见每座瓦房都是石土木合一的框架结构。奠基的石柱大都有成人的高度,木梁框架就稳稳地架在石柱上,四周用泥土夯起来,这样就建成了纯土木干栏房子。房子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放粮食等东西,中层住人,下层住牲口,戏称为畜牧人事粮食局合一的房子。每个房子面前还有一个晒台,是用来晒东西的,过去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晒台用木头支撑起来,但也有一些农户用经过加工的石头作石柱,这样就经久耐用了,更巧的是有人充分利用房前的树木搭建晒台。还有几户或更多的把晒台连接起来,做到资源共享。据了解,该屯最古老的房子有近200年的历史,铁木框架结构,虫蛀少,耐用。最新的也有二三十年历史。</p><p>  那雷屯临近河流,群众生产生活跟河石有很大的关联,从人们使用石器中就知道生活变迁的过程。屯里的道路大部分由石头铺设而成,走的人多了,石头被磨得光滑光滑的,有的油光可鉴。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大小不一的石臼,在当时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一种女儿出嫁的陪嫁品。现在由于小家电的普及,好多石臼光荣“下岗”,只好摆设在门口,让人回味其沧桑的历史。家家户户都用经过加工的石条垒成台阶,一般做了十余个台阶,就可以通往到人居的地方。部分人家还用石条来制作门框,实用美观,经久耐用。</p><p>  那雷这个壮族的纯干栏建筑原生态博物馆,如果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修缮,那么它将来也可以作为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也可以作为一个原生态的景点来开发。<br/></p>

越色僚人 发表于 2008-12-11 23:42:00

右江日报的这个报道“纯干栏建筑原生态博物馆”这种提法,显然是抄袭本帖的。<br/>

Mfm1992 发表于 2008-12-12 09:58:00

人家是把这个帖子当通稿了吧?这是好事啊。俺们没空诉讼维权,指望稿子内容真实可信总还是可以的。

luomaren 发表于 2008-12-24 23:51:00

很亲切的老房,我幼年时就在这样的房子里生活,爬上爬下~

半兽人 发表于 2009-2-4 15:56:00

<p>那雷真美!特别是村子和峡谷!还有那雷的贝侬!</p>

半兽人 发表于 2009-2-4 15:56:00

第一场歌会在那雷举办真是选对地方了。

山中伐客 发表于 2009-1-22 11:25:00

前天去了那雷屯,除了纯干栏建筑,还惊奇地发现周边的森林峡谷群非常的美妙绝伦,简直是惊艳。

快乐凡人 发表于 2009-1-21 21:53:00

<p>小时候有见,可不知道什么叫<strong><font size="5">干栏。原来是这样的房子。</font></strong></p>

这里还有鱼 发表于 2009-3-21 17:59:00

<font color="#ff0000">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来广东佛山好多年了..老家(村子)的样子早已模糊,但今天偶然在这看到那一幅幅曾经熟悉的照片...真的感触好多...只是,我以前的家(旧屯里的干栏)早已在我6岁的时后因年久失修一场大雨把屋子后面的一堵墙给冲倒了(瓦片也掉了一大片)为了安全而拆掉了..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脏乱差..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不难理解..因为重修要与异地再建的成本要高得多,而且还麻烦..所以请大家还是多理解...那里不是大都市旅游胜地,只是中国的一个小山村..但也欢迎大家有空是游玩..减压..</font>

必胜 发表于 2009-4-18 18:13:00

<p>我是在那长大的觉得不稀奇.那亮村六翁屯更原史 .那里公路不通住在那的人对外面的新闻一无所知.只是莫莫的早出晚归干农活.小孩子读书要走1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到那亮.那个地方政府很少过问,真是苦呀.</p>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9-4-22 07:47:00

都需要好好保护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9-4-23 08:15:00

<p><img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rauz.net/images/nazndoi/5yanghrunz/10.jpg" border="0" style="WIDTH: 500px; CURSOR: pointer;"/></p><p>卫生状况差</p>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那雷屯·壮族文化影像记忆系列之《德靖台地逐渐远去的干栏》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