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9 0:22:37编辑过] 很有感触。但也想想,南宁、百色、崇左壮族人较多,可中心城市基本上都讲白话;河池、柳州、来宾壮族人也很多,而中心城市基本上都讲桂柳话。一种语言的发展和认同,基本上都是以中心城市为催化剂的。壮语中心城市基本上没有,意味着随时被中心城市语言所同化。壮族人没有民族认同感,基本上也就因此。现在的壮族,基本上是被汉所夹居,没有一块干净之地,要发展的确有难度。特别是所谓的解放之后,大批汉人南下广西,计划生育,更使壮族人雪上加霜。壮民族的发展,有可能淹没或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我们能做什么,也许什么也不能做;或许能做的,改土归流不失为最佳选择。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鹅泉月</i>在2008-8-17 20:19:52的发言:</b><br/><p>在靖西,“七月十四”是除了春节之外最重要的节日,而在很多乡镇,七月十三那天类似于春节的大年三十,七月十四,人们会象大年初二一样带上鸭子(一般杀好并用开水煮个半熟,到娘家直接打开用于祭神,并切一半在娘家煮吃,另一半退给来“肯总”的人)、糍粑、酒等食品到娘家“肯总”(意思是“上桌”,春节拜年也一样叫“肯总”),很是隆重。而七十五那天,前一天没来得及“肯总”的,十五继续,晚上新姑爷或已定婚的男青年到岳父母及准岳父母家吃饭,这天晚上,有些地方还会有一个风俗,就是准备吃饭时,家中的长者会走到门口,依次呼喊家中所有未成年孩子的名字,然后问“回家了没”,在家里等着的小孩会同时回答“回了”,这些活动在我看来是一种“找回小孩可能在以前某个时间走失的魂魄”的活动,他可能体现壮民族的某种信仰。</p></div><p></p><p>这些习俗和德保一模一样。</p><p>其实这种家里有小孩就要到门口去“叫魂”回来吃饭的习俗,不只是七月十四如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合家团圆的节日也都是如此,记得两个多月前回家过端午的时候,傍晚吃饭前我妈妈和嫂子都走出门口去叫我九岁的侄子的名字,叫他回来吃饭,我妈妈甚至还叫我哥哥和我的名字叫我们回来吃饭,而早己坐在桌子边的侄子莫名其妙,十分郁闷地大声地抗议说“我明明坐在这里,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去叫我回来呢!”令人哭笑不得。</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8 16:09:18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普侬</i>在2008-8-18 21:50:28的发言:</b><br/>很有感触。但也想想,南宁、百色、崇左壮族人较多,可中心城市基本上都讲白话;河池、柳州、来宾壮族人也很多,而中心城市基本上都讲桂柳话。一种语言的发展和认同,基本上都是以中心城市为催化剂的。壮语中心城市基本上没有,意味着随时被中心城市语言所同化。壮族人没有民族认同感,基本上也就因此。现在的壮族,基本上是被汉所夹居,没有一块干净之地,要发展的确有难度。特别是所谓的解放之后,大批汉人南下广西,计划生育,更使壮族人雪上加霜。壮民族的发展,有可能淹没或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我们能做什么,也许什么也不能做;或许能做的,改土归流不失为最佳选择。</div><p>你在睁着眼睛说瞎话,你到过壮区的几县几区?你做过什么调查?你的调查证据和数据在哪里?口口声声而且不只在一处回复要“改土归流”,说白了,我看你这IP就有以下几种可能:1、借用一汉语流行语,你根本就是一“托”;2、如果你的户口簿填的是“壮族”,那我建议你回去再翻翻看,再问问你的祖辈父辈,是不是前面哪几辈出错了,杂进了些什么不?3、归流?如果你的身上真的流着僚人的血液,那你就去做那一桶流浪的血液,你会在某一个迷茫的瞬间干涸在别人为你陈好的沙漠里。</p><p>不过我还是觉得你的“托”味更浓些。</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0 13:24:14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壮猪精英</i>在2008-8-19 0:19:42的发言:</b><br/></div><p class="quote">直到都被国际化完,我们也许只能在电影中听到壮语~~~那是下一代的下一代的下一代~~很多壮族可能去了泰国或者老挝,有的留在这里依然坚守直到被国际化而不是汉化~~~~~当今是全球化,汉族有多少民族特色保存下来???所谓的汉化只是人们的错误的观点。难道所有的衣服和习惯都是汉族的功劳,可笑。那中国所以汉族人为什么不穿自己的服装做自己的特色文化,反而韩流日风欧美更流行!!中国创造了什么新文化吗?是摇滚还是RNB还是说唱?都是老外的跟屁虫。黑人才是艺术的创造者从摇滚到RNB到布卢丝到说唱都是黑人创造的。中国改革开放还不是老外影响的吗?汉化从何而来我问大家?问那些<font color="#c43ca9">汗</font>族人,这种是很错误的常识。</p><p class="quote"><img title="僚人家园" alt="" src="http://www.rauz.net/bbs/Skins/Default/emot/em13.gif" align="middle" border="0"/></p><p class="quote"></p><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r/></div><div class="quote" align="right"><font color="#808080">[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9 0:22:37编辑过]</font></div><p></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font></p><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可能我理解能力有限,从楼上表达的内容看,好象没讲出个明确的主题来。你支持国际化所以壮族的一切变化无所谓?国际化的力量太大所以壮族的文化消亡不可避免?黑人人种才是音乐文化的引领族群所以我们不用坚持从我们的壮族古老原生态音乐和古老文化中引寻找灵感?“汉族文化没什么特色,本身就是国际化的结果”所以不用担心国内的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同化?反正您表达的“常识”有点难理解,还希望您有空时回复明示。</div> 有条件就争取壮语电视频道、壮语广播、壮语文化大学、壮语电视连续剧、壮语音乐MV、壮语动漫作品、壮语游戏、壮语广告片等现在壮人联系密切的东西吧,我个人认为如果这些都能正常做到,不愁壮族文化没有前途,但真的做到吗?我们还需要进行怎样的努力呢,我们的努力对身居庙堂的真正有执行力的贝侬来说会有促动吗?促动多大?这是我们真正应该用心思考的问题,而且希望这些思考不要停留在我们现在家园这个平台上,成熟的意见应该想办法通过可能的相关途径反映到相关能够落实这些事情的地方,不然我们的讨论和争论就只能停留在讨论和争论上了。当然,建建性意见会更有促动力,虽然我们不能缺少批评,两者都应该好好运用,但把建建性意见做好更需要一定的运筹水平和沟通艺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1 14:27:21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鹅泉月</i>在2008-8-17 20:19:52的发言:</b><br/><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度莫</i>在2008-8-13 19:26:39的发言:</b><br/><p><font size="4">应该是“7月14”啊。</font></p><p><font size="4">按靖西土著习惯,宰鸭,还有做“米带”!</font></p><br/><div align="right"><font color="#808080">[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3 19:27:37编辑过]</font></div></div><p>在靖西,“七月十四”是除了春节之外最重要的节日,而在很多乡镇,七月十三那天类似于春节的大年三十,七月十四,人们会象大年初二一样带上鸭子(一般杀好并用开水煮个半熟,到娘家直接打开用于祭神,并切一半在娘家煮吃,另一半退给来“肯总”的人)、糍粑、酒等食品到娘家“肯总”(意思是“上桌”,春节拜年也一样叫“肯总”),很是隆重。而七十五那天,前一天没来得及“肯总”的,十五继续,晚上新姑爷或已定婚的男青年到岳父母及准岳父母家吃饭,这天晚上,有些地方还会有一个风俗,就是准备吃饭时,家中的长者会走到门口,依次呼喊家中所有未成年孩子的名字,然后问“回家了没”,在家里等着的小孩会同时回答“回了”,这些活动在我看来是一种“找回小孩可能在以前某个时间走失的魂魄”的活动,他可能体现壮民族的某种信仰。</p><br/><div align="right"><font color="#808080">[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7 20:27:09编辑过]</font></div></div><p><font size="4">印象中,信仰“花婆(米六甲)”的地方,对未成年孩子都很小心的养啊。</font></p><p><font size="4">俺猜想:除了人认为“花婆(米六甲)”花园里的“花”要爱护的信仰。<strong>深层的原因可能是过去壮族地区医学卫生条件差,未成年孩子死亡率高有关!</strong></font></p> 以前我对于类似的宣传无动于衷!因为总觉得关乎我们民族的传承离我太遥远了 ,或许是身边的人也是持冷漠态度所同化的。现在看来自己已经错了很久。如果我们民族的人都不去保护我们的文化和传承的话,那么,还会有其他的民族去保护吗?不想看到我们自己的东西被国际化或是汉化,这样的结局真的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扶苏旭日</i>在2008-8-21 14:24:49的发言:</b><br/>有条件就争取壮语电视频道、壮语广播、壮语文化大学、壮语电视连续剧、壮语音乐MV、壮语动漫作品、壮语游戏、壮语广告片等现在壮人联系密切的东西吧,我个人认为如果这些都能正常做到,不愁壮族文化没有前途,但真的做到吗?我们还需要进行怎样的努力呢,我们的努力对身居庙堂的真正有执行力的贝侬来说会有促动吗?促动多大?这是我们真正应该用心思考的问题,而且希望这些思考不要停留在我们现在家园这个平台上,成熟的意见应该想办法通过可能的相关途径反映到相关能够落实这些事情的地方,不然我们的讨论和争论就只能停留在讨论和争论上了。当然,建建性意见会更有促动力,虽然我们不能缺少批评,两者都应该好好运用,但把建建性意见做好更需要一定的运筹水平和沟通艺术。<br/><div align="right"><font color="#808080"></font></div></div><p>好意见。我一直认为壮语电视频道的开通,壮语才能够在新一代当中得到好的传承。在普天下的城镇壮族老师和父母都在不遗余力地教自己的儿女说汉语普通话的今天,只有壮语电视频道的开通,或能改变这个貌似进步实则毁族的风气。试想一下,如果有很好看的动画片通篇都是用壮语配音的,壮族的儿童难道不会有兴趣看吗?久而久之,就算他们的父母老师一句壮语都不和他们说,他们也会在电视上学会壮语的,其实他们的汉语普通话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电视上动画片的汉语普通话配音来学习的。</p> <p>我发现僚人太不自爱了</p><p>我接触的很多人竟然说我们民族的语言太难听,不想说它</p><p>听到他们这样说我的心里都流泪了</p><p>我们语言 文化的发展 , 看来现在僚族利益的保护不能太指望大部分的僚人</p><p>也许 现在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多在大学里面宣传我们的网络论坛----僚人家园</p><p>让一些僚族精英能发挥到辐射的作用才是真</p><p></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yang</i>在2008-9-8 20:07:16的发言:</b><br/><p>看壮语新闻,看靖西在线,都感受不到我们自己的独特魅力。太多人盲目,也有太多比较粗疏的东西,好讲粗口话。咱们很少说到自己的文字,说到自己的文化。蛮多歌曲就是阿哥阿妹,其实希望能有一些民族诗人,用纯正的壮家话,描绘我们的生活,农耕,集市,或是诬公巫婆的“蚂蚁”,呵呵,反正可以涉及到很多,不只是情情爱爱。发现广西,我们却很少发现靖西。靖西是个群魔乱舞的地方,但是也是我们吸收文化成长起来的地方,儿不嫌母丑,但是现在很多小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只说普通话了。这是作为家长的意愿呢,还是说我们本身的语言没有魅力?长大了,往外面跑了,可是每次回家,都觉得呼吸是那么顺畅,无论别人怎么说我们。或许根在那了,家在哪了。现在不敢说能为壮语的发展做什么贡献,也不知道以后会定在什么地方,但至少,我们这辈子,身上的印记是不会磨灭的。靖西土著,靖西人。</p></div><p>从自己开始,想到什么就真的去做,为了母语和本土文化,重要的还是实践。</p> <p>看壮语新闻,看靖西在线,都感受不到我们自己的独特魅力。太多人盲目,也有太多比较粗疏的东西,好讲粗口话。咱们很少说到自己的文字,说到自己的文化。蛮多歌曲就是阿哥阿妹,其实希望能有一些民族诗人,用纯正的壮家话,描绘我们的生活,农耕,集市,或是诬公巫婆的“蚂蚁”,呵呵,反正可以涉及到很多,不只是情情爱爱。发现广西,我们却很少发现靖西。靖西是个群魔乱舞的地方,但是也是我们吸收文化成长起来的地方,儿不嫌母丑,但是现在很多小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只说普通话了。这是作为家长的意愿呢,还是说我们本身的语言没有魅力?长大了,往外面跑了,可是每次回家,都觉得呼吸是那么顺畅,无论别人怎么说我们。或许根在那了,家在哪了。现在不敢说能为壮语的发展做什么贡献,也不知道以后会定在什么地方,但至少,我们这辈子,身上的印记是不会磨灭的。靖西土著,靖西人。</p> <p>我们是壮族,我们自豪。</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