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北望
发表于 2008-3-24 15:31:00
<p><font size="4">“之前移民的汉人”不说汉语了吗?</font></p><p><font size="4">而且“后来的汉族移民常常把之前移民的汉人误以为是少数民族”后,“之前移民的汉人”也自己不再自称为汉人而自称自己为“布壮”,而称“后来的汉族移民”为“哈(汉)”吗?</font></p><p><font size="4">很有趣啊!</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你也很有趣呀!</font></p><p><font size="4">我说过第一,汉人进入僚区是分散的,墨渍式的,在很短的时间,一两代人就可以完全同化</font></p><p><font size="4">我们汉人敢于承认汉人中溶有一定量的的少数民族,虽然在任何一个汉族民系中都是汉人移民占据主体,那些少数民族自称汉人,称呼你们壮族,你怎么反到觉得没趣,甚至“义愤填膺”呢???</font></p><p></p>
江山北望
发表于 2008-3-19 15:54:00
在下看过有关中国民族的文章,其中谈到过,在中国,后来的汉族移民常常把之前移民的汉人误以为是少数民族,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引用过了,在此就不再赘言
度莫
发表于 2008-3-19 20:16: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江山北望</i>在2008-3-19 15:54:59的发言:</b><br/>在下看过有关中国民族的文章,其中谈到过,在中国,后来的汉族移民常常把之前移民的汉人误以为是少数民族,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引用过了,在此就不再赘言</div><p><font size="4">“之前移民的汉人”不说汉语了吗?</font></p><p><font size="4">而且“后来的汉族移民常常把之前移民的汉人误以为是少数民族”后,“之前移民的汉人”也自己不再自称为汉人而自称自己为“布壮”,而称“后来的汉族移民”为“哈(汉)”吗?</font></p><p><font size="4">很有趣啊!</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19 20:19:52编辑过]
度莫
发表于 2008-4-2 21:37:00
<p><font size="4"><strong>○大俍 <br/></strong> <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c2ee11;">与<strong>獞同类而性稍异。有户口版籍</strong>,较民更淳,喜输租税。</font>人至其家,不问识否,辄具牲醴饮啖,久敬不衰。同类有无相资,一无所吝。多为獞人占杀,散处城郭,为人灌园。 <br/><br/> <strong>○犵人</strong> <br/> 犵人山田瘠埆,十岁九饥。纤仇必报,隳突汉界,攻剽村落。或误杀人,则以牛畜为偿,曰人头钱。 <br/><br/> ○獠(一本有人字) <br/> <strong>獠俗,略与与獞同,</strong>而嗜杀犹甚。居无酋长。深山穷谷,积木以居,名曰干栏。射生为活,杂食蛊豸。 <br/></font></p><p><font size="4">○■〈犭冰〉人 <br/> <strong>■〈犭冰〉亦獠类,嗜杀过于獠。</strong>父子有隙,狺狺反噬,弑父则疾走。得一犬谢母,母亦不恨。噫!杀父犹可,况杀母乎?斯又■〈犭冰〉之罪人矣。 <br/><br/> ○狪人 <br/> <strong>狪亦獠类,</strong>不喜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獠之有狪,犹獞之有大良也。</font></p><p><font size="4">○西原蛮 <br/> 邕柳西,宜融接畛,唐黄洞蛮,黄少卿其产也。 <br/><br/> ○广源蛮(源一本作原) <br/> 邕州西南隅侬智高,广源(一本作原),酋也。二蛮聚落甚众,左右江汉之外,羁縻州峒,皆其地也。狄青平智高之后,侬氏之良者得赐宋姓。今姓赵者,即其后也(一本云,今姓赵者,是其苗裔)。 <br/><br/> ○苗 <br/> 苗,自为一类。其女善为汉音,操楚歌,挂■〈钅义〉留客,能为鸲鹆舞。生女则还母家,曰一女来,一女往。 <br/><br/> ○巴人 <br/> 怀远,石阵临溪,阴风惨人,犹闻鬼哭。昔武侯立营于此,夜令云:“枕石者去,枕草者留。中夜撤军(一本作中夜撤营),遗种斯在。尚能操巴音,而歌乌乌。 <br/><br/> ○疍人 <br/> 疍人神宫,画蛇以祭,自云龙种。浮家泛宅,或往(一本作住)水浒,或住水澜(一本作栏)。捕鱼而食,不事耕种,不与土人通婚。能辨水色,知龙所在,自称龙神(一本有人字)。籍称龙户,莫登庸其产也。 <br/><br/> ○马人 <br/> 马人,本林邑蛮,深目猳鼻,散居峒落。献岁一至军府听公,不与瑶獞同群。韩退之诗:“衙前龙户集,上日马人来。”佥曰伏波遗种也。 <br/></font><font color="#0000cc"><font size="4"> <strong>《赤雅》明。邝露</strong></font><p><font color="#0000cc" size="4"><strong>看看宋人,不仅不把壮族先民和中原汉族混淆,甚至会根据把壮族先民不同的经济、地域等细分为“大俍”“</strong>獠<strong>”“犭冰”等,难道会把“民”和“蛮”“獠”混淆么?</strong></font></p></font></p><p><font color="#0000cc" size="4"><strong>看看宋人,不仅不把壮族先民和中原汉族混淆,甚至会根据把壮族先民不同的经济、地域等细分为“大俍”“</strong>獠<strong>”“犭冰”等,难道会把“民”和“蛮”“獠”混淆么?</strong></font></p><p></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6 8:24:00编辑过]
度莫
发表于 2008-4-2 21:45:00
<p>志蛮 <br/>广西经略使所领二十五郡。其外则西南诸蛮,蛮之区落不可殚记。姑记 其声问相接,帅司常有事于其地者数种:曰羁縻州洞,<strong><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c2ee11;">曰猺,曰蛮,曰黎,曰蜒,通谓之蛮。</font> </strong></p><p>羁縻州洞,隶邕州左右江者为多。旧有四道,<strong><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94e61a;">侬氏</font></strong>谓安平、武勒、忠浪 、七源四州,<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69ee11;">皆侬姓。</font>又有四道:<strong><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6e61a;">黄氏</font></strong>谓安德、归乐、露城、田州,<strong>皆黄姓</strong>。又 有武侯、延众、石门、感德四镇之民,自唐以来内附。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洞。国朝开拓浸广州县洞五十余所,<strong>推其雄长者为首领,籍 其民为壮丁。其人物犷悍,风俗荒怪,不可尽以中国教法绳治,姑羁縻之而已</strong>。 有知州,权州,监州,知县,知洞。其次有同发遣权,发遣之属,谓之主户。馀民皆称提陀,犹言百姓也。其田计口给民,不得典卖,惟自开荒者由己,谓之祖 业口分田。知州别得养印田犹圭田也。权州以下无印记者,得荫免田。既各服属 其民,又以攻剽山獠及博买嫁娶所得生口男女相配,给田使耕,教以武技,世世隶属,谓之家奴,亦曰家丁。民户强壮可教劝者谓之田子。田丁亦曰马前牌,总 谓之洞丁。<strong>今黄姓尚多,而侬姓绝少。智高乱后,侬氏善良,许从国姓。今多姓 赵氏,有举洞纯一姓者。</strong>婚姻不以为嫌,酋豪或娶数妻,皆曰媚娘。宜州管下亦有羁縻州县十余所,其法制尤疏,几似化外。其尤者曰南丹州,待之又与他州洞 不同<strong><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96ee11;">,特命其首领莫氏曰刺史。</font></strong>月支盐料及守臣供给钱,其说以谓宜州徼外,即 唐黄家贼之地崇建南丹使控制之。<strong>莫氏</strong>家人,亦有时相攻夺。今刺史莫延葚,逐其弟延廪而自立,延凛奔朝廷,谓之出宋(<strong>凡州洞归明者皆称出宋</strong>)。 </p><p> <br/><strong>猺,</strong>本五溪盘瓠之后。其壤接广右者,静江之兴安义宁古县,融州之融水怀远县界皆有之。生深山重溪中,椎髻跣足,不供征役,各以其远近为伍。 <br/><strong>獠,在右江溪洞之外,俗谓之山獠。</strong>依山林而居,无酋长、版籍,蛮之 荒忽无常者也。以射生食动而活,虫豸能蠕动者皆取食,无年甲姓名。一村中惟有事力者曰郎火,馀但称火。旧传其类有飞头、凿齿、鼻饮、白衫、花面、赤挥 之属二十一种。今在江西南一带甚多,殆百余种也。 <br/><strong>蛮,南方曰蛮。今郡县之外羁縻州洞,虽故皆蛮地,犹近省民,供税役 ,故不以蛮命之,遇羁縻则谓之化外,真蛮矣。</strong>区落连亘接于西戎,种类殊诡,不可胜记。今志其近桂林者,宜州有西南蕃、大小张、大小王、龙石,滕谢诸蕃 ,地与牂牁接,人椎髻跣足,或着木履,衣青花斑布,以射猎仇杀为事。又南连邕州南江之外者,罗殿、自杞等,以国名罗孔特磨、白衣九道等。以道名而峨州 以西别有酋长无所统属者,苏绮、罗坐、夜面、计利、流求、万寿、多岭、阿误 <strong>等蛮,谓之生蛮。</strong>酋自谓太保,<strong>大抵与山獠相似,</strong>但有首领耳。罗殿等处乃成聚落,亦有文书公文,称守罗殿国玉。其外又有大蛮落,西曰大理,东曰交趾。大 理,南诏国也。交趾,古交州,治龙编,又为安南都护府。 <br/><strong>黎,海南四郡隖上蛮也</strong>。隖直雷州,由徐闲渡,半日至。隖之中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四旁,号黎人山。极高,常在雾霭中,黎人自鲜识之。久晴海氛清 廓,时或见翠尖浮半空云。蛮皆椎髻跣足,插银铜锡钗。妇人加铜环耳坠垂肩, 女及笄,即黥颊,为细花纹,谓之绣面。女既黥,集亲客相庆贺。惟婢获则不绣面。四郡之人多黎姓,盖其裔族,而今黎人乃多姓王。 <br/><strong>蜒,海上水居蛮也。</strong>以舟楫为家,采海物为生,且生食之。入水能视, 合浦珠池蚌蛤,惟蜒能没水探取。榜人以绳系其腰,绳动摇,则引而上。先煮毳衲极热,出水急覆之,不然寒栗而死。或遇大鱼蛟鼍诸海怪,为鬐鬣所触,往往溃腹,折支,人见血一缕浮水面,知蜒死矣。<cc></cc><cc></cc><br/> </p><p><font color="#0000cc"> <strong><font size="4"> 《桂海虞衡志》宋.范成大 </font></strong></font></p><p><font color="#0000cc" size="4"><strong>看看宋人会把“民”和“蛮”“獠”混淆么?</strong></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6 8:12:16编辑过]
度莫
发表于 2008-4-2 21:30:00
<p><font size="4">钦民有五种;<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94e61a;">一曰<strong>土人</strong>,自昔<strong>骆越种</strong>类也</font>。居於村落,容貌鄙野,以唇舌杂为音声,殊不可晓,谓之蒌语。<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96ee11;">二曰<strong>北人</strong></font>,语言平易,而杂以南音。本西北流民,自五代之乱,占籍於钦者也。<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e6e61a;">三曰<strong>俚人</strong>,史称<strong>俚獠者</strong>是也。</font>此种自蛮峒出居,专事妖怪,若禽兽然,语音尤不可晓。<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96ee11;">四曰射<strong>耕人,本福建人</strong>,</font>射地而耕也。子孙尽闽音。<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bde61a;">五曰<strong>蜑人</strong>,</font>以舟为室,浮海而生,语似福、广,杂以广东、西之音。蜑别有记。 <br/> <br/> 方言 <br/>方言,古人有之。乃若广西之<strong>蒌语</strong>,如称官为沟主,母为米囊,外祖母为低. </font></p><p><font size="4"><br/><font color="#4822dd"><strong>《岭外代答》(周去非)</strong></font></font></p><p><strong><font size="4"><font color="#4822dd">看看。宋朝人把土著和“移民”分得很清楚啊!<cc></cc><cc></cc></font></font></strong></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6 8:26:45编辑过]
shenlant
发表于 2008-4-23 16:31:00
<p>哈哈,好一个华族</p><p>若干年后地球上只有一个民族————球族。</p>
天大地大
发表于 2008-4-22 01:13:00
我不反对对历史人文的研究,但终归民族大溶炉下会共溶一族-----------华族
天大地大
发表于 2008-4-22 01:16:00
在海外,特别马来西亚,全部来自中国的人只有一个名称,不管他是黎族,苗,汉,壮,瑶等,广府人,潮洲人,闽南人,广西人,云南人,海南人,客家人都共称-----------华族
Mfm1992
发表于 2008-4-22 15:59:00
<p>我谁都不轻信,尤其不轻信信口开河噬南望北那位先生。</p>
Mfm1992
发表于 2008-4-22 16:02: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天大地大</i>在2008-4-22 1:13:07的发言:</b><br/>我不反对对历史人文的研究,但终归民族大溶炉下会共溶一族-----------华族</div><p>中国汉族尚在演化形成当中,中国华族之成型为期甚远。</p>
度莫
发表于 2008-4-27 12:54: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江山北望</i>在2008-4-25 21:31:17的发言:</b><br/><p>民族融合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既定国策,即使是标榜多元化的美国也是实施严格同化----美利坚族没听过吧,那可是世界上四大民族之一,今天中国搞成今天这副德行,是国家政策智囊愚蠢的短视功利政策,到了改弦更张的时候了!</p><p></p></div><p><strong><font size="4">美利坚民族听过,美利坚族没听过!</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4">另外告诉<em>江山北望 </em>先生一些事,国民党只承认有5族,但有些边远地方汉人平民(甚至政府官员)未经同意是不可进入的。</font></strong></p><p><font size="4"><strong>中国共产党的“</strong>国家政策智囊愚蠢的短视功利政策</font><strong><font size="4">”使中国有56个民族,但<em>江山北望 </em>先生可以放心的去任何边远地区</font>。</strong></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7 12:59:38编辑过]
江山北望
发表于 2008-4-25 21:31:00
<p>民族融合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既定国策,即使是标榜多元化的美国也是实施严格同化----美利坚族没听过吧,那可是世界上四大民族之一,今天中国搞成今天这副德行,是国家政策智囊愚蠢的短视功利政策,到了改弦更张的时候了!</p><p></p>
江山北望
发表于 2008-4-25 21:43:00
融合不是同化,就像今天的广东,广府一支独大,广东白话化的倾向很明显,但我们潮州人不是照样泡着工夫茶,听着潮剧,讲着潮语,照样活得很潇洒吗??
欧阳子燕
发表于 2008-4-26 02:45:00
fgh536
发表于 2008-7-27 22:08:00
<p>看了这么多高论,也应该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了,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见,可要提出来哦。</p><p>根据各种史料推测,明初桂东的壮族已经大大减少了,原因有二:一是部分成为民,融合进汉族中去了;二是在瑶族和汉族的步步紧逼下迁移到更偏远的桂西去了。细究两个原因,当以前者为主要。桂东发生大藤峡事以后,政府不断调集狼兵戍守于大藤峡周边,这样,桂东的壮族人数有了一定的增加。随着民族融合进程的推进,到清代后期,大量的狼兵被“编户齐民”,成为“汉族”了。到了近代,桂东地方志就很少关于壮族的记载了,一方面是因为编纂者认为瑶民更为“落后”,更像“他者”,因此未能对与汉族有着同样生产生活方式的壮族进行记载;另一方面是桂东壮族的民族文化特色进一步减少,而且不少后代逐渐转向了“汉族”认同。一句话,这些壮族并没有消失,只是他们以各种方式融合进汉族中去,成为汉族中的一份子。</p><p>关于壮汉互相融合的问题,已经颇多探讨。不仅汉族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今的壮族也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汉族血统,这是容置辩的事实。所谓的“壮族”、“汉族”的标签,越来越多地只是表现出族群的工具性特点,而在认同上的成分会逐渐减少,最后真的形成了“华族”也未可知?!</p>
路
发表于 2008-7-29 22:33: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fgh536</i>在2008-7-27 22:08:10的发言:</b><br/><p>看了这么多高论,也应该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了,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见,可要提出来哦。</p><p>根据各种史料推测,明初桂东的壮族已经大大减少了,原因有二:一是部分成为民,融合进汉族中去了;二是在瑶族和汉族的步步紧逼下迁移到更偏远的桂西去了。细究两个原因,当以前者为主要。桂东发生大藤峡事以后,政府不断调集狼兵戍守于大藤峡周边,这样,桂东的壮族人数有了一定的增加。随着民族融合进程的推进,到清代后期,大量的狼兵被“编户齐民”,成为“汉族”了。到了近代,桂东地方志就很少关于壮族的记载了,一方面是因为编纂者认为瑶民更为“落后”,更像“他者”,因此未能对与汉族有着同样生产生活方式的壮族进行记载;另一方面是桂东壮族的民族文化特色进一步减少,而且不少后代逐渐转向了“汉族”认同。一句话,这些壮族并没有消失,只是他们以各种方式融合进汉族中去,成为汉族中的一份子。</p></div><p>关于广西人口比例的变化,引《元明清时期广西地区的外来移民》(作者:古永继 《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02期)文<u>:“直至清末,总体上广西全省虽仍是少数民族占多数,但当时的一些记载,仍反映了汉族人口不断增多的事实。如:明初广西建省,“摇憧多于汉人十倍”;明中期嘉靖时,广西一省,“狼人(指壮族)居其半,其三谣人,其二居民”;明末,广西“腹地数郡”即桂东地区,“民四蛮六”;清中期嘉庆间,广西流官地区各府县已是“民七蛮三”。“民”、“蛮”比例的变化,与相当部分的“蛮”转化为“民”有关,同时也是外地人口大量迁人的结果。”</u></p><p>可见,在明初,桂东地区依然是以僮人为主,汉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还是较小的。后来桂东及桂东北一带壮族人口不断下降,与明朝实行军屯的殖民政策有关。</p>
fgh536
发表于 2008-7-29 23:22:00
老兄,注意理解文义,我的意思是“大大减少”,并不是说汉族数量已经多过壮族?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壮族的数量仍然多于汉族,特别是在大藤峡瑶族起事以后,政府调集大量的狼兵屯防,进一步增加了桂东地区壮族的比重。但随着民族融合进程的加快,桂东地区的壮族越来越多地融入汉族大家庭中去。到清中期以后,桂东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奠定了,汉族数量已经超过了壮族、瑶族。这一时期的地方志对于壮族、瑶族的记述都逐渐减少,仅龙胜厅等偏远地区还保留有少数民族,其他基本上融入了汉族大家庭。这一进程是历史的进步,不要用狭隘民族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严格来说,如今所谓的“壮族”“瑶族”“侗族”都是新中国“社会建构”的产物,是不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短时期内还难以定论;可以想见,在今后的中国,民族成分的心理认同会逐渐减弱,更多的只是成为一种标签,成为角逐社会权力与经济资源的手段,所以,任何形式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都是没有市场的。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8-7-30 14:24:00
<p>这一进程是历史的进步,不要用狭隘民族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严格来说,如今所谓的“壮族”“瑶族”“侗族”都是新中国“社会建构”的产物,是不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短时期内还难以定论;可以想见,在今后的中国,民族成分的心理认同会逐渐减弱,更多的只是成为一种标签,成为角逐社会权力与经济资源的手段,所以,任何形式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都是没有市场的。</p><p>我不赞同这一观点!</p>
使君子
发表于 2008-9-4 20:30: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江山北望</i>在2008-4-25 21:31:17的发言:</b><br/><p>民族融合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既定国策,即使是标榜多元化的美国也是实施严格同化----美利坚族没听过吧,那可是世界上四大民族之一,今天中国搞成今天这副德行,是国家政策智囊愚蠢的短视功利政策,到了改弦更张的时候了!</p><p></p></div><p></p>没听过“美利坚族”。印第安族群在美国保存得很好。而且前几年他们要闹独立,美国民间白人不但不反对,而且很支持。<div><br/></div><div>不妨看看新闻,前几个月,加拿大总理正式向印第安人道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