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棉树 发表于 2003-12-22 00:33:00

[推荐]CCTV魅力12·好花红(布依族)

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 &gt;&gt; 魅力12 &nbsp;<br> <br>好花红 &nbsp; &nbsp;央视国际 2003年12月17日 10:37<br> &nbsp;<br>  回荡世纪的鲜花与爱情的咏叹 <p>  传唱百年对美好生活的咏颂 <p>  从山水之间到音乐殿堂 <p>  从乡间俚谣到经典名曲 <p>  聆听布依族音乐文化经典 <p>  董卿:观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看我们这一期的魅力12,我是董卿。我们今天的节目开场有一些特别,我们是在皮鼓和竹筒敲击的节奏当中要开始讲述一个古老民族的音乐文化,这个民族和竹有着很深的渊源,以竹为敬,我不知道咱们现场的观众朋友是不是已经猜到了是哪个民族,哪个民族? <p>  观众齐声:布依族 <p>  董卿:一点儿没错儿,布依族,那我们今天现场的观众队当中坐在最中间的就是来自布依族的朋友们,欢迎你们。另外还有来自北京涉外经济学院的朋友们,欢迎你们;来自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的朋友们,欢迎你们。 <p>  布依族大多分布在我国的贵州高原,那里有着非常秀美的风光,比如说驰名中外的黄果树大瀑布,比如说有着高原民族美称的花溪,比如说荔波章江小七孔等等。千百年来 充满灵性的布依人就是在那样一派山水田园当中繁衍生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非常好听的布依族民歌。 <br> &nbsp;<br>  节目二: 布依情韵 <p>  作曲 蒋仁春  演唱 韦唯 <p>  好花红 好花红 <p>  好花生在茨藜蓬 <p>  哪朵向阳 哪朵红 <p>  哪朵向阳 哪朵红 <p>  哪朵红 <p>  好花红 好花红 <p>  好花生在茨藜蓬 <p>  好花红 好花红 <p>  好花生在茨藜蓬 <p>  好花红 好花红 <p>  好花生在茨藜蓬 <p>  董卿:观众朋友,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将要向您介绍一首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先向您介绍一下我身边的几位嘉宾,他们是:贵州省布依学会会长王思明先生、布依学会的副秘书长梁天娥女士,以及咱们贵州省前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音协名誉主席、作曲家李继昌先生。这首歌据说在当地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了,包括我们刚才开场听到的这个《布依情韵》,其实也就是根据这个好花红这首民歌演变过来的。这个歌的开始唱的就是《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茨藜蓬”,可能这儿有一个小问题先要请教各位专家,这好花到底是什么花。 <p>  梁天娥:这好花指的是我们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布依族居住区里独有的在田边地角、满山遍野盛开的茨藜花,被称作是布依族的民族之花。 <p>  董卿:除了咱们来自布依族的朋友,其他的一些观众朋友去没去过贵州,有没有到过咱们布依族居住的地方?可能有些没有亲眼见过,咱们这个大屏幕上展示的就是这个吧,这个淡紫色的,非常美丽的花,就是茨藜花。其实您(李继昌)又不是布依族,是汉族,是吧? <p>  李继昌:汉族 <br> <br> &nbsp;<br>  董卿:但我知道您的很多音乐创作都借用了好花红的元素,像女声重唱《好花红》,音乐专题《好花红》,还都在全国拿了大奖。为什么您会对这个好花红这样情有独钟呢? <p>  李继昌:布依族实质上是一个非常能唱歌的民族,唱歌是他们生活里头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上山打柴、下地种田,或者是出门旅游、吃酒做客,他都要唱歌。那么青年人谈情说爱更是离不开唱歌,通过歌唱对方然后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咱要眼见为实。 <p>  董卿:因为你们都在当地生活过,我们只能凭想象,但是非常好的就是咱们现场就来了很多布依族的朋友,真的那么能唱吗?咱也不妨就现场随机的挑两个试试看好不好。有姑娘、有小伙,我看到有文质彬彬的,也有非常生龙活虎的。我们随便,自告奋勇来展示一下你们这个布依族唱歌的本领怎么样?来,您先站起来自我介绍一下,您是来自……? <p>  观众:我是来自黔西南州。 <p>  董卿:您能现场给我们展示一下吗? <p>  观众:谢谢大家,给大家唱一首,唱得不好,希望大家原谅。 <p>  (男唱): <p>  等你 <p>  歌词大意&#59; <p>  你们去,我们也去,真高兴,有饭、有肉,还有酒;饭也吃、肉也吃、酒也吃,醉倒就算。 <p>  董卿:谢谢大家,咱们据现在的专家或者当地的民俗专家也考证,这首歌的发源地应该是在贵州省的惠水县,不是毛家苑乡,现在的好花红乡。 <p>  是听说了当地人不仅要为这首歌树碑立传,而且索性把这个地名都改成好花红乡了。我们一起跟随我们的外景记者去看看当地的风光。<br> <br> &nbsp;<br>  李继昌:我们现在来到了我们布依族的经典民歌《好花红》的故乡,也就是我们《好花红》这首民歌的发源地,正是这么一个美好的山水,在几百年孕育了这一首清新亮丽、旋律非常优美的这首民歌。 <p>  外采:听完李老师的介绍,我们外派寻访组跟随正巧前来进行民间音乐交流的布依族背篓乐队的杨忠培老人走进了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毛家苑乡辉油寨。正是在这优美宁静的山水田园之间,酝酿了婉转悠扬、优美动听的“好花红”曲调。在这里以及附近的布依族村寨可以说人人都唱《好花红》,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花红,都用这首优美动听的旋律抒发自己胸中火热的情感和热切的向往。 <p>  董卿:其实一说到这个花儿,我们最先想到的会把它和姑娘联系在一起;而后想到的,会拿花来比喻爱情,比如说玫瑰花。我知道在咱们布依族,茨藜花也把它比做是美好的姑娘和美好的爱情,而且无独有偶,茨藜花和玫瑰花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多刺儿。是不是在咱们布依族也觉得好的姑娘和好的爱情都不是那么轻易能够到手的? <p>  梁天娥:茨藜花它的花瓣它是悄悄地藏在刺蓬里面,不像玫瑰那样袒露,太大的那种花朵很容易被人摘到手。那么我们的茨藜花它是悄悄地躲在那个刺蓬里面,你要去摘它的话要扎手,更难采。如果说玫瑰花是代表西方女性那种美,那种奔放热情的、火热的情怀的话,那是因为它的花朵太艳丽,过于炫耀、眩目,那么就是招蜂引蝶的;那我们的象征我们布依族少女的这种茨藜花,它是悄悄地躲在刺蓬里面,就是更多体现我们东方女性的这种非常含蓄的、非常纯朴的、非常恬静的、那种柔情似水的那种情愫。 <p>  董卿:看来有一首歌得改名了,《叫羞答答的茨藜静悄悄地开》。不过接下来我们要眼见为实布依族的姑娘到底怎么样的美、恬静。我们要请出海政歌舞团的布依族的歌唱演员曾小燕来为我们演唱《好花红》。 <br> &nbsp;<br>  节目四:   好花红 <p>  编词 浮克  编曲 浮克  演唱 曾小燕  伴唱 北京现代音乐学院 <p>  歌词: <p>  好花红 好花红 <p>  好花生在茨藜蓬 <p>  好花红 好花红 <p>  哪朵向阳 哪朵红 <p>  春天走过来 走过来 <p>  柔柔的风 <p>  满眼的山青青 <p>  我的心 暖融融 <p>  谁家的女儿让人心疼 <p>  谁家的小伙让人心动 <p>  好花红 <p>  好花红 慢慢欣赏着好风景 <p>  好花红 慢慢享受着好光景 <p>  好花红 好花红 <p>  好花生在茨藜蓬 <p>  好花红 好花红 <p>  哪朵向阳 哪朵红 <p>  好花红 慢慢欣赏着好风景 <p>  好花红 慢慢享受着好光景 <p>  好花红 慢慢欣赏着好风景 <p>  好花红 慢慢享受着好光景<br> &nbsp;<br> &nbsp;<br>  董卿:正是这样一首流传这么久远,而且在当地是家喻户晓的歌曲,后来是怎么传播开来的? <p>  梁天娥:那么说是传播的话,是指的传播到汉族地区的时间,那是大概在解放初期。我记得那个贵州省歌舞团的一个叫黄江凡的,还有曹玉峰,他们很早就记录了这个歌,还有录音。 <p>  董卿:其实当地真的都在唱这个好花红,只不过好像唱的从曲调、歌词上又有所不同。老人有老人唱的“好花红”,孩子们有孩子们唱的“好花红”,其实很多歌曲也都是相互地影响,这就让我想到一首在布依族的另外一首民歌,就是咱们这个《好花红》音调变体过来的一首歌曲,叫《桂花开放贵人来》。 <p>  节目五: 桂花开放贵人来<p> 编配 方辉  演唱 郑晓凌 NBS组合 <p>  桂花生在桂花夜 <p>  桂花摇得贵人来 <p>  桂花摇得贵人到 <p>  贵人来到花才开 <p>  桂花好比我们的心儿 <p>  贵人就是解放军 <p>  贵人就是毛主席 <p>  贵人来到心高兴 <p>  毛主席来到太阳出 <p>  桂花向着太阳开 <p>  桂花向着太阳开 <p>  兄弟民族站起来 <p>  董卿:我想听完了首歌之后,可能很多的观众会和我有相同的感觉:这首歌怎么和五六十年代那首《桂花开放幸福来》这么相像,而且连这个歌名都差不多,但是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个词曲是崔永昌和罗中贤两位。那他们的这个创作和咱们这个布依族民歌有关吗? <p>  王思明:有关,因为最早采集到这首歌的时候,罗中贤他也到过回族,他也去采集过这个歌;那么最关键的是崔永昌同志,当时也是一个声乐演员,是个部队的。他学回来以后对这个歌进行了加工,他是五十年代到贵州去采风听到我们贵州布依族优美的这个歌。但是那时候为什么都叫苗歌呢,因为那时候五十年代,我们各个民族都是叫苗家、叫彝家,或者叫仲家,各个少数民族,贵州都叫苗家。但是到一九五三年,国家民委进行了民族族称的识别,然后把仲家就设为布依族,这样就分开了。 <p>  董卿:一九五三年以后才有了真正的界定 <p>  王思明:是由国家民委来界定 <p>  董卿:我们的这个外景寻访组也特地赶到了贵阳,找到了当时参与收集整理这首民歌的罗马老先生,来听听看他又是怎么说的。 <p>  罗马:《桂花开放幸福来》,也就是《桂花生在桂石岩》这支歌是怎么样诞生的呢,那是在一九五零年的五月份,当时我们五兵团文工团,也就是贵州军区文工团,由钟华同志、崔永昌同志带领我们几个文工团员到贵阳凤凰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劳动,进行搜集民歌活动。在这一个月的过程当中是在白天劳动,晚上是在月光下、在打谷场上我们进行搜集整理。这个歌曲实际上经过二十多年以后经过民族识别工作,我们所在那个地区是布依族同胞的居住的地区,这支歌实际上就是好花红曲库这个大的范畴中的一支民歌。 <p>  节目六:  桂花开放幸福来 <p>  编配 方辉  演唱 曾君 于乐  演奏 北京现代音乐学院 <p>  桂花生在桂石岩 <p>  桂花要等贵客来 <p>  桂花要等贵客到 <p>  贵客来到花才开 <p>  贵客来到花才开 <p>  山前山后桂花开 <p>  我们从苦难中走出来 <p>  毛主席在前面走 <p>  我们随后把花栽 <p>  毛主席在前面走 <p>  我们随后把花栽 <p>  毛主席呀亲人来 <p>  我们的桂花年年开 <p>  桂花开放幸福来 <p>  幸福和毛主席分不开 <p>  桂花开放幸福来 <p>  幸福和毛主席分不开 <p>  幸福和毛主席分不开 <p>  桂花好比我们的心 <p>  贵客就是解放军 <p>  毛主席好比太阳明 <p>  照亮我们的桂树林 <p>  照亮我们桂树林 <p>  山前山后桂花开 <p>  我们从苦难中走出来 <p>  毛主席在前面走 <p>  我们随后把花栽 <p>  毛主席在前面走 <p>  我们随后把花栽 <p>  毛主席呀亲人来 <p>  我们的桂花年年开 <p>  桂花开放幸福来 <p>  幸福和毛主席分不开 <p>  桂花开放幸福来 <p>  幸福和毛主席分不开 <p>  幸福和毛主席分不开 <p>  董卿:把这首歌曲五十年代的时候,从这个县里唱到省里,从省里又唱到北京的却是两位地地道道的布依族姑娘,而且我们的外景寻访组还找到了其中的一位。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她是怎样来谈当时的情形的。 <p>  秦跃珍:一九五六年我参加烤烟大队,在烤烟大队唱《好花红》,去到惠水县演出。州里面的来选拔,我们得了一等奖,把我们选到省里面;省里面又把我们这些得一等奖的选上北京去看毛主席,说我们唱的歌意义很深。毛主席领导我们不受剥削,不受穷,所以唱这个歌的意义很深,就叫我们到北京去看毛主席。 <p>  李遵:那您现在还能给我们唱唱当年的《好花红》吗? <p>  秦跃珍:能够唱,我能够在北京唱,我也可以现在唱 <p>  李遵:那您给我们唱一段行吗 <p>  秦跃珍: <p>  好花红 好花红 <p>  中国的领袖毛泽东 <p>  全国人民他领导 <p>  不受剥削 不受穷 <p>  节目七:  饰韵 <p>  编舞 欧阳林 杨鸠 <p>  表演 贵州黔西南州民族歌舞剧团 <p>  董卿:我想问一下,您是布依族吗? <p>  舞蹈演员:是的 <p>  董卿:是布依族,说实话,你们刚才上来的时候,拿着这个布,一直到后来展开那之前,我都没想到它是包头用的头巾。那这个平时你们都包吗? <p>  舞蹈演员:都包的,平时没事儿都包着这个头巾,都是有盛装的时候,然后赶集的时候,和小伙子约会的时候才包的。 <p>  董卿:约会的时候得包成这样多麻烦,那一不小心给碰了怎么办呢 <p>  舞蹈演员:不会的 <p>  董卿:为什么。留着的几个都是包成这样有角的,我们刚才看到还有包成圆的,这有什么区别吗 <p>  舞蹈演员:在我们同一个民族的不同的地区,包的头饰就不同,但是我们布依族还是主要以贞丰地区,我们那儿贞丰地区的牛角帕为主。 <p>  董卿:那这个头巾大概有多长 <p>  舞蹈演员:有七米长 <p>  董卿:有七米长,生活中就有七米长头巾,但是我看你们包起来都是显得特别轻松。好,现场我们也想来请咱们几位北京的,大都是咱们的观众朋友们也学习一下好不好。虽然你们约会的时候用不着这个,但是呢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七米长的头巾,好像也就是一两分钟,而且也不照着镜子就包得非常地整齐,也非常好看。我们各个方阵各出一名女观众好不好,来,我们试试看。刚才看了一遍,觉得如果现在就现场就包的话,有把握吗? <p>  观众:包那个圆的可能还行 <p>  董卿:不行,我们就包带角的 <p>  观众:那试一下吧 <p>  董卿:试一下,您觉得这个七米长的头巾包起来,难度大吗 <p>  观众:还可以 <p>  董卿:还可以,您觉得呢 <p>  观众:难度挺大的 <p>  董卿:她最不谦虚了,红队的,我看你最后包成什么样子。姑娘把这个头巾拆下来,然后把它给舒展开来,你们可以现在先请教一下窍门。好了,咱们就这样,谢谢我们各位舞蹈演员,谢谢我们几位勇敢的观众上台先展示一下,给大家看一看哪个最好? <p>  观众:黄队 <p>  董卿:你们肯定是各自捧各自的场,我们请专家来说,来自布依族的这位姑娘,你觉得是哪个最好? <p>  演员:我觉得红的最好 <p>  董卿:真的 ? <p>  演员:是的 <p>  董卿:为什么呢,最像你们当地的? <p>  演员:我觉得她包得看起来有点儿让我回到家乡,看到自己身边的同族的人的感觉。 <p>  董卿:主要她长的有点儿像布依族,看到兄弟姐妹了。还有其他不同意见吗? <p>  布依族观众:我觉得黄队应该包得最好,因为她速度最快,而且包起来是很整齐的。 <p>  董卿:对,对 <p>  布依族观众:而且我觉得棱角包得很有形 <p>  董卿:是,特别像牛角是吗?其实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在汉族传统当中,男女青年结婚之前是根本不可能自由地交流见面的,但是好像咱们布依族却例外,一直传统就是男女自由恋爱,是真的吗? <p>  梁田娥:如果开始的时候不好意思,羞于表达爱慕之情的话,还有一个办法,打电话 <p>  董卿:那个时候就打电话了吗? <p>  梁天娥:是呀,这个电话是我们布依族青年男女为了避免刚刚见面的时候 <p>  唱歌也不好意思,说话也不好意思,怎么办呢,咱们就打电话 <p>  董卿:您是说那个时候就打电话了吗? <p>  梁天娥:对呀 <p>  董卿:还发短信呢 <p>  梁天娥:短信没有,就打电话,这个在十米以内都可以听到,对方唱什么这边就可以听得到 <p>  董卿:这个是……? <p>  梁天娥:这个是竹筒,这是蛇皮,中间拉根线。 <p>  董卿:别说十米了,咱们俩现在两米,我看都未必听得见 <p>  梁天娥:这个长,您看,这么长 <p>  董卿:可是中间这个是线呀,它怎么会传递声音呢 <p>  梁天娥:可以,您信不信?您不信,您来试试 <p>  董卿:我不是很信,我没试过这个 <p>  梁天娥:那我建议您请两位观众来听一听,看是不是听得见 <p>  (董卿挑观众尝试“打电话”) <p>  梁天娥:这么一唱的话,越唱拉得越近。唱一句,再近一点儿;唱一句,再近一点儿,就搞到一起了。 <p>  董卿: <p>  刚才你们对歌是怎么对的,对歌要我说出来给大家听吗,你好意思说出来吗?那你自个儿说 <p>  布依族男观众:我送她这个礼物,就是表达我们布依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喜欢她就送给她了 <p>  董卿:那我接受下来了,怎么办呢,我不知道 <p>  梁天娥:,这您别紧张,这是友谊的象征 <p>  布依族男观众:这是友谊的象征,祝你幸福吉祥 <p>  董卿:谢谢,谢谢! <p>  董卿:节目到这又接近尾声了,我想可能我们很多的观众朋友并没有机会亲眼看到漫山遍野开遍茨藜花的景象,但是通过这样一首好听的,流传了几百年的民歌,我们倒是可以想象,也可以感受到。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魅力12》,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br> <p>(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 <br> <br>rtsp://real.cctv.com.cn/west/56K/560461213.rm

venjiebiao 发表于 2003-12-22 13:16:00

曾小燕演绎得到位,民歌是需要提炼,通俗化、现代化是个方向,对普及推广民族文化是有益的,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p>秦跃珍是原汁原味,其中的抑扬顿挫,就是布依民歌的韵味,尽管是用汉语唱。

Is-peiq 发表于 2003-12-22 14:37:00

好看:)

红棉树 发表于 2003-12-22 17:30:00

我個人的感覺是,這個節目在表現布依族傳統服裝上,表現得與壯族的傳統服裝比較相似,令人聯想到這兩個民族的關係。但是在布依族語言的應用上,做得十分欠缺(這點與前一期的《壯鄉美》裏黃春艷等嘉賓以及觀衆席上各位壯族觀衆將壯語文化表現得很好相比,就顯得不夠好),容易得出壯族和布依族差別較大的一個錯覺。<p>venjiebiao貝儂說的沒錯,“秦跃珍是原汁原味,其中的抑扬顿挫,就是布依民歌的韵味”,其實這種抑揚頓挫是很多地區僚人音樂的共性,在我聽起來與田陽縣的田州山歌的特徵很像。如果不是聽了她老人家唱出來,還真的體會不到《好花紅》的真相。<p>不過,觀衆席上那位來自黔西南州的布依族男子用布依語唱出來的民歌,完全是僚語歌詞(和壯語北部方言一模一樣,壯人對著字幕上的歌詞完全聽懂),多少也彌補了布依語在該節目中罕有出現的缺憾。

侬氏春秋 发表于 2003-12-22 22:28:00

从头到尾看了,恕我直言,这个节目让我感到失望。布依族难道没有自己语言的民歌么?怎么从头到尾,连老奶奶唱山歌都用汉语唱啊?那些演员唱的也太脱离群众了点吧,没有亲近感,我相信广大布依族同胞不会喜欢这样的山歌表演的。不过,就象红棉树所说的那样,那个观众席上唱的不错,我听懂了很多,什么“昂扬”(高兴)“挪也根(肉也吃)”“涝也根(酒也喝)”“非(醉)”等词,和我的母语一模一样,唱的人也很诙谐,最高兴的就是听到这首歌了。

侬氏春秋 发表于 2003-12-24 22:23:00

想问问布依族的贝侬,“茨藜花”是什么样的一种花,真的是布依族之花么?

venjiebiao 发表于 2003-12-25 14:07:00

下面引用由侬氏春秋在 2003/12/24 10:23pm 发表的内容:
想问问布依族的贝侬,“茨藜花”是什么样的一种花,真的是布依族之花么?
<p>茨藜(leggangz) 是一种在贵州高原广泛生长的叶和果实都带刺的最常见的低矮多年生植物,果实也带满细刺,味微酸带甜,花 粉红或微紫,现在贵州有用来生产果酒的。确实是布依族地区最常见的,说是布依族之花也不错,小时候常常摘来吃,因为通常是生长在田坎路边,又低矮,是寻常之物,并不高贵。是否她就代表布依族还有待商榷。
这台晚会太少布依语歌,确实是遗憾,不是布依族没有自己的民歌,而是节目策划的原因,秦跃珍用汉语演唱,是因为她的家乡靠近县城,汉化较早,加上这首个原本就是山歌,(在布依族地区,山歌是用汉语来唱的,weanlqyaix才用母语唱,)和大家一样我对观众席上的那位的表现是最满意的,本民族的东西挖掘得太不够,这是组织策划者的水平问题了。

侬氏春秋 发表于 2003-12-26 23:04:00

谢谢venjiebiao贝侬的解答。真想一睹茨藜花的风采。

人僚 发表于 2004-1-3 17:23:00

我欣赏,我体会,壮族的美。

南岛 发表于 2004-2-4 02:10:00

贝侬,用错概念啦,应该说是“僚乡的美”才对。

依维 发表于 2004-2-6 22:45:00

在阿布积极通知下,那晚,我早早就守候在电视机,丛头到尾看了一下。很令我失望,汉化很严重。

南粤孤客 发表于 2004-2-9 10:16:00

“贝侬,用错概念啦,应该说是“僚乡的美”才对。”
                                                ——南岛
<P>         贝侬,没事!即使把布依族说成壮族也一样。原本“仲家”就是“壮家”啊!</P>

aro 发表于 2004-2-10 00:52:00

贵阳一些影音店在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些布依族山歌的VCD唱盘,我老家几乎家家的都备有这种光盘(我们老家那里VCD、DVD有些泛滥),主要是贵定盘江和贵阳花溪举办民歌比赛后,筛选出一些选手来灌制的,好像只有汉语的山歌。正如venjiebiao贝侬所说,我们老家的布依山歌,主要指的是汉语歌词的歌,有十来种曲调,很好听。布依歌作为正式的歌曲,是不能当作山歌来看待的。很多年轻人只会山歌,但到了中年之后,都会学唱布依歌。近几年来,我们贵定县政府好像有些热衷于少数民族歌曲比赛什么的,但是不知道是文件规定还是怎么回事,参赛歌手要求必须有一定的文凭,而且要汉语发音标准,达不到标准的就不安排参加比赛(注意,是“安排”),很多人猜测可能是怕汉语吐字不清楚,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都将受累。由于布依歌手大部分汉字发音不标准,所以我老家的乡里就选了学校的老师来急训(不是集训,是急训)后参加比赛。这些老师虽然汉语发音比较标准,但是不太会唱山歌,后来居然都出了光盘,而且也很流行(可能是因为布依族文化的东西太少的原故吧,由此也可见布依民众很热爱自己的文化),但是遭来很多正宗歌手对光盘里布依山歌的不满意,因为光盘里的山歌唱的不但显得很生涩,而且歌声也不好。而贵阳花溪灌制的山歌则比较体现了当地唱山歌的水平,深受大家的喜爱。正版的光盘,一套由约十张,售人民币360元左右。盗版的要便宜得多(我买的就是盗版的:))贵阳、惠水、贵定、龙里、都匀这些地方山歌的曲调很接近,相邻的县(市)的曲调几乎分别不出来,曲调量也基本上一样多。

aro 发表于 2004-2-10 01:12:00

我们老家布依山歌还很流行,天气好的时候,还时常可以听到田坝里或者山坡上传来中年妇女们悠扬的歌声。很多上了40岁的人,一听到唱歌(指的都是布依山歌,下同),即使是睡着了,都会马上醒来,循声而去。很多年轻人都会说中老年人,“看电视打瞌睡,一听到唱歌,要死的人都要起来唱两首再死”。但到了自己到中年的时候,一样的非常迷恋唱歌,所以老年人们就会说,“等你们到了我们这般年纪,只怕你的电视机锈掉了你都不知道呢。”当然,这句话也说明了媒体对布依族文化的漠视。
所以,我希望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僚人团体一定要尽我们的力量,传播我们的僚族文化,让我们的文化在电视里有影,电台里有音,报纸上有文。
我一直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aro 发表于 2004-2-10 01:51:00

[这个贴子最后由aro在 2004/02/10 02:40am 编辑]

我不承认茨梨花是布依族之花的说法。茨梨在我们老家,遍地都是,开起花来红艳艳的,非常好看,因为花座上长满了密密细细的小刺,小孩子们喜欢用它别在头发上,特别是小女孩,更是用它别满整个脑袋,显得非常可爱;茨梨果也很可口,在我们老家,还有个风俗,据说七月半鬼节鬼们享用完牺牲后,都要来吃茨梨果,如果人们用筛子悄悄的去扑茨梨蓬,可以吓走鬼,这样茨梨果因受过鬼的享用,味道就会更加醇香。老人们还骗我们说,如果能够听到鬼的尖叫声的话,那可就更好了,所以我们小孩子到了这一天晚上就会早早准备好筛子,怀着又怕又兴奋的心情的去“扑鬼”,年龄稍大的会故意吓我们,躲在茨梨蓬下,装鬼叫,吓得我们跑得鞋都掉了。虽然我们对茨梨确实非常钟爱,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用茨梨花来做为我们的“族花”,我们也从来没有选过什么花来做“布依族之花”。就如同我们虽然也爱唱山歌,但是从来不把山歌当作正宗布依歌一样。
另外,节目中黔西南那位贝侬唱的布依歌,我们老家是没有这种唱法的,也不会这样编词,我们老家的布依歌,歌词必须是布依诗的韵文,一般得对布依话有较好的语言能力,而更看重的是歌的曲调。我们评判一个人的歌唱得好不好,要听他的歌喉,辨析他的歌词,更要看他对歌曲调的掌握,因为同一首歌,可以用不同的调来唱,而不同的调子听起来的效果不同。所以我们比赛布依歌,先听歌喉,再比歌词(歌词的唱和非常讲究,你谦我得让,你进我得退,你唱歌声,我对低调,你唱天,我对地,如此等等),最后巅峰的比赛,就是比对歌调的掌握了,当然这时候的歌词同样不能脱离主题,更不能重复。这一点,惠水的布依族和我们一样,不知道wenjiebiao贝侬有过参加或者看到过对歌没有?(对歌不是有组织性的对歌,而是很随意的,各种场合都有可能进行对歌)。
还有那位唱《好花红》的老太太,她平时的穿着是普通服饰,是为了录节目现换的布依族服饰(何我们老家完全一样的服饰),这种场景我经常见到。但是真正的农村老太太,当然是一直都穿着布依服饰的,我妈妈来贵阳,都是到了我家后,为了走在街上不太显眼,才勉强换掉头巾的;回去的时候,一上车马上戴回头巾,因为怕不戴头巾回到乡里,见到人害羞。
节目中说的什么打竹筒电话,我们小的时候经常玩过,相信其它民族的小孩一样的玩过,肯定不会是什么布依族的专用,布依族年轻人主要是通过对山歌来沟通感情的,如果找到合适的对象,就会相互赠送一些小东西(女孩送男孩自己打的鞋垫,男孩则送女孩丝巾之类的小饰品),明确关系,然后回家让家里请媒,如果双方家长或者家族都同意,则女方家将带同亲戚邻居到男方家来sak raanz(直译是“看家、看房子”的意思),这一来要一定要呆上好几天,男方家的亲戚和邻居甚至本寨、邻寨的都要轮流请客,这几天寨子里就成了歌的海洋。女方人进寨门,男方家的人一定要在标志性的地方站好,唱着迎客歌,迎接客人,客人要唱打扰和答谢歌;进寨门是几步一歌,一般客人都有准备,先在女方家里吃的饱饱的,然后在下午三点半左右的赶到男方寨前,因为迎客对歌持续的时间通常的一到两个小时,才会走完约2-300米的路程,到达男方家。男方家的人也一样,要先吃好,拉完,以便用最热情的歌声来迎接即将成为亲家关系的女方客人。当然,进门还有进门歌,喝茶有喝茶歌,吃饭还有吃饭歌,晚饭后就开始唱些对亲歌,直到深夜唱宵夜歌。越唱越是来劲,越唱越来精神。直至到几天后,男方家家都把客人请全了,才又一步一歌的把送走客人送出约500米的路程后,等山回路转,客人看不见了才回家。女方人来男方家sak raanz,主要目的是要看男方的经济条件,人缘关系,寨邻气氛,等等。如果觉得满意,就会差媒人传话,说出彩金彩礼要求,然后男方筹备结婚,选定良辰吉日,抬着彩礼,带着彩金。吹吹打打的到女方家“讨八字”——gox ndoongl,同样歌来歌去,没完没了。但gox ndoongl 是由女方举办的,于归之喜嘛。然后,女方筹办嫁妆,最后结婚。结婚我们老家只办三天酒宴,但惠水冈度、摆金那边嫁女过来,要求要办五天酒席,看来venjiebiao老家的结婚时办五天酒席吧。所以布依山歌有连表哥(认识)、请媒歌、相亲歌、连亲歌等等与各个过程相对应的歌。
哎!什么时候能举办一台万万全全的布依文艺活动就好了。

壮族万岁 发表于 2004-2-10 10:38:00

贵州的布依族地区有没有木棉花(攀枝花)?木棉是僚人的三大祖宗神树(木棉、榕树、枫树)之一,而三种神树只有木棉才会开出艳丽的花朵,按照僚人民间的传说,那是布罗陀的一个个战士高擎战斗的火把,我觉得木棉花才是僚人的族花。

venjiebiao 发表于 2004-2-10 14:01:00

1  贵州大部分地区海拔较高,没有木棉树和榕树,盘江地区可能有,有很多枫树,大多数村寨的村口都有百年以上的枫树,是神树,是风水树。
<P>2  布依族女性赠送礼物常见的是自己纳的鞋垫,我考是大学那年村里姐妹送了几十双,现在都还有。
<P>3  aro 贝侬讲的情况和我的家乡完全一样,感觉你就是我的邻居一样。有空我们电话联系交流布依话。
<P>4  家里寄来几盘VCD,有花溪的也有贵定的,确如aro 所说花溪的更地道。
<P>5  春节在家反复听了父亲带来的布依歌,觉得底蕴内涵都比山歌丰厚得多,红棉树说僚歌首先是诗然后才是歌,我坚决同意。
<P>6  小的时候听过布依歌的对歌,但我听不懂,语言变成了歌变调就大了,现在听还要我父亲翻译,布依歌的一大特点就是长,恋歌要从赞歌开始,先要赞美主人家的家乡的美丽富足和主人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通常真正唱到恋歌的时候天就快亮了,我父亲说曾经有唱7个晚上还欲罢不能的。</P>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4-2-10 17:14:00

我亲眼所见,南盘江两岸有许多木棉树,还有榕树。南盘江以北几十公里的地方,比如黔西南州的册亨县、安龙县境内,还有木棉树和榕树生长。
<P>在八十年代初,我的家乡还常有人纳布鞋来穿,鞋面是布的,鞋底也是布的。后来布鞋就很少有人做了,而直接去买解放鞋、球鞋、胶鞋、皮鞋这样的工业品来穿了。</P>

aro 发表于 2004-2-16 00:55:00

这几天忙死了,竟没有时间上来。
venjiebiao贝侬和我一样,生长在贵州的南部,我们的老家都没有木棉树,因此我到现在还不知道木棉树长得什么样,我们老家也有叫一种乔木作木棉,开得花很好看,花期很长。这种“木棉树”树皮纤维丰富,很有韧性,小孩子喜欢用来做赶陀螺的鞭绳,可以使用两到三天的时间。这种树虽说是乔木,但是长得不高,一般长到3米多就不怎么长了,无论是树高还是输身围。
南盘江沿岸气候比较热,花江峡谷就有很多热带植物,比如芒果、芭蕉、无花果等,特别是花江的小米蕉比较出名,每次我出差兴义,都要受人托买很多。
veijiebiao贝侬老家到贵阳和到我老家,路程都很近,两个小时以内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对方目的地,所以venjiebiao贝侬会老家的时候,请和我联系。还有阿布贝侬,可能很忙,自从我上来后,好像都没有“见”到过他,很是遗憾。
另外,沙南曼森贝侬可能还不知道我们所说的“鞋垫”是什么吧。我们所说的“鞋垫”,是指垫在鞋子里的,而不是鞋底。贵州鞋垫很是流行,虽然现在皮鞋大型其势,但很多人还是习惯在鞋子里垫上鞋垫(可能是贵州人的脚汗大的缘故吧:))。现在不知道老家的年轻人们用什么来做信物了,十年前,还是主要用鞋垫。初热恋中常用“I love you ”等英文来表达不好意思“开口”的话。
我终于收到了《布依汉词典》,好厚的一本。看了前言我才知道,布依文词典是贵州少数民族最后一本出版的民族文字词典。我当时非常生气,对我们布依协会非常不满,不知道怎么搞得,贵州的彝文化、苗文化、侗文化闹得沸沸扬扬,热火朝天,布依文化则难觅其踪。贵阳的彝文化相关的书籍比比皆是,布依文化却一点都找不到。不知道我们的布依协会到底怎么回事?!

aro 发表于 2004-2-16 01:45:00

不知道venjiebiao贝侬注意没有,《布依汉词典》的收集的词汇,还是有一些词和我们老家的词不一样,而且汉语借词较多。
我们老家,即使是借词,都要做翻译成布依话来念,而且已经成了我们老家布依话的通用词汇了。比如“老板”,我们会念做 laauxreebt——reebt 在词典里找不到,在我们老家是木板的意思。以“板”代“木板”,“老板”就成了“老木板”了,所以叫 laauxreebt。还有“老哥”,也很少有人说“laauxbix”,而多叫 laauxgval(老锅),laauxheadt——老幺(腰)。laauxdah——老何(河)。等等。虽然很不规范,但也已在我们那里约定俗成了通用语言。
无论如何,总算有一本词典了,也算是有了一个基础。辛苦编者们了。
什么时候能再出一本各地方言与标准语的比较词典来,那就更是莫大的功德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CCTV魅力12·好花红(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