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过年都拜"伏波","三界"吗?
我们这个壮族人口占90%以上的地区有个庙,里面有个神叫伏波,每逢过年过节,当地百姓都去拜.伏波到底什么来历?有什么典故没?里面还有"三界","龙母"等神,"龙母"是海里的神,那么"三界"又是做什么的?[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8 12:44:31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bouxcuengh</i>在2008-2-8 12:42:20的发言:</b><br/>我们这个壮族人口占90%以上的地区有个庙,里面有个神叫伏波,每逢过年过节,当地百姓都去拜.伏波到底什么来历?有什么典故没?里面还有"三界","龙母"等神,"龙母"是海里的神,那么"三界"又是做什么的?<br/><div align="right"><font color="#808080">[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8 12:44:3</font></div></div><font color="#808080"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伏波大概是指汉时和壮族作战之伏波将军吧?</font> <p>告诉你不知道什么伏波,也没见过.我们更没有那个什么庙,楼主你真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你们拜了,就来发个贴问大家是不是都拜?小心得神经衰落.没记错的话在这里还曾经见过楼主看到很多人信仰布洛沱心里不爽,专门发了个没有几个人信仰的帖子对吗?大家能对比下这种差别吗?看了2楼的回答,我想楼主的意思就是要大家告诉他是征讨壮族人的人的后代吧.其实他心理早就明白的什么意思的.</p> 我们从没有听说伏波。"三界","龙母"等神倒是听说过! <p>壮族还有关于医神三界公的传说,三界公乃仙童转世,曾于山中遇仙,授以五彩带、仙棒、仙桃及金字书法宝,三界公服下仙桃变成神医,专为贫苦乡人治病。治病时在病人患处缠上五彩带,以仙棒轻轻敲三下,则骨折脚跛的人就能奔走,浮肿病人恢复健康,多年瞎子能重见光明。在瘟疫盛行期间,三界公广发"驱瘟灵",使患者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且分文不取,深受群众的爱戴。壮族地区多处修建有"三界庙",现忻城县土司衙门旧址附近仍保存有一座清代修建的"三界庙",常年香火不断。</p><p><font size="2"><font color="#c60a00">在桂西,壮族三界是</font>"天、地、水"<font color="#c60a00">三界</font>说。</font></p> <p>乐途旅游网 http://www.lotour.com/snapshot/2006-3-16/snapshot_34312.shtml</p><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乌蛮积翠”伏波庙</strong></font></p><p align="center">http://www.lotour.com 2006-3-14 <span class="brown">《走进南宁》</span></p><p> ……</p><p> 在一片历史的空寂中,我们的船泊了岸,登上了延伸下水的台阶,让我们从从容容,例览和考察一下这座神秘、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千年古庙一横县伏波庙。 </p><p> 《横州志》记载:“伏波庙在乌蛮滩。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驻兵于此,后人立庙祖之。” </p><p> 马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p><p> 马援,生于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卒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 字文渊,东汉初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人)。新朝王莽末年,为新成大尹(汉中太守)。后一度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为绥德将军,继归刘秀,参加了攻灭隗嚣的战争。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任陇西太守,率军击破先零羌。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在他56岁时,奉诏南征交趾,两年后,擒获征侧征贰姐妹,平息动乱。马援将军遂立铜柱以为南极,表功而还。“立铜柱为汉界,一在钦州之西三百里分茅岭东界;一在凭祥州南界;一在林邑北为海界;一在林邑南为山界。铭之日‘铜柱折,交趾灭。’”马援将军在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九月班师回朝,沿途修建郡县,治理城廓,凿渠灌溉,促进了岭南农业经济的发展。马援将军胜利归来后,朝廷为表彰他的战绩,封为新息侯。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在进击武陵“五溪蛮夷”时,在军中病故。后追溢为忠成侯。 </p><p> 马援南征归来,却因为小人忌妒而备受谗言所害,这里有一个历史上相当有名的冤案——薏苡之冤。马援在南征交趾时,常常食用薏苡,因为薏苡吃了能补中益气,消暑除湿,可以克除瘴气对身体的伤害。南方薏苡籽大,马援想留作种子,于是在大军班师回朝时,载了一车薏苡回京城。当时,权贵们满以为车中装的必是南方的珍奇宝物,又不见马援馈赠给他们,因而都很忌妒。当时马援功高名盛,皇帝又对他十分宠爱,所以权贵们不敢有什么举动。等到马援死后,驸马梁松便领头参劾,诬陷马援密藏珠宝,以为私用,一时附和的人不少。光武帝看了密奏,十分愤怒,又听到群臣议论,以为此事必无虚谬,对马援完全改变了看法。马援的妻子儿女不明原委,对皇帝的怒火恐惧不已,不敢把马援的尸体运回家族的墓地安葬,只买了洛阳城西几亩地,草草掩埋,不敢铺张,连宾客旧友都不敢吊丧会葬,场面十分凄惨。后来马援家人才得知是梁松的诬陷,于是六次上书诉冤,才得以正式下葬,但没有名分。直到他死后二十六年即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他的皇帝女婿汉明帝才为他建词堂,立碑传。 </p><p> 天子为马援建祠,并不奇怪。因为当时汉明帝并非专为马援一人立祠,而是为众多功臣同时立祠祭祀。而民间的伏波庙,却是专门祭祀马援的。我国许多地区例如广东、广西各县,甚至越南均有供奉马援的祠堂和庙宇。这些庙宇均称为“伏波庙”。 </p><p> ……<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0 1:07:05编辑过] <p><a href="http://www.nanning.gov.cn/4132/2007_7_31/4132_213814_1185855101781.html">http://www.nanning.gov.cn/4132/2007_7_31/4132_213814_1185855101781.html</a></p><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五圣宫</font></strong></p><p align="center">来源:南宁政务信息网 2007-07-10</p><p><font size="3">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团结街,距市中心约20里。自古是游人和当地群众烧香拜佛的圣地。五圣宫供奉北帝、天后(即妈祖)、龙母、伏波、三界五位民间圣神,故名。东南西北、左右内外,五神一起共一庙供奉,这在道教史中至为罕见,充分体现了当地古人群众包容共存的宽厚胸怀,至今成为道教信士的朝拜圣地。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览。<br/></font><br/><br/></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nanning.gov.cn/cms/gallary/upload_images/1185846139892.jpg" border="0" alt=""/></p> 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