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桂军作战勇猛原因?
桂军作战勇猛原因? <br/><br/> 一、广西是直到明朝末年还是十省重犯的流放地,文人,罪犯都被迫在此地流放,对当地有一些影响,加上环境恶劣,“民气强梁”,广西人是移民类型,北方基因和本地基因的结合使广西人在环境适应性上是相对强的; <br/> <br/> 二、广西是山地丘陵地理,兵势如水的战争定律在特殊的地域发挥着普遍的作用;邻近的广东和越南在历史上对广西军事的发展提供了来自海外的理念和资金支持; <br/> <br/> 三、广西民族团结,融合彻底。古代流放文人武将的后人只视自己为中国人,而少数民族更是以中华民族为傲,直到今天,广西绝对是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稳定、最拥护大统一的省份! <br/> <br/> 四、桂系最大的理想就是进军全国,取代蒋毛,这是桂系跟其他满足于当土皇帝的地方军阀的最大区别;所以桂系全力建设广西模范省,目的在于日后建立模范之中国。(可惜最终没有成功,但广西人比起其他那些见风使舵的家伙来说,要有骨气的多!!) <br/> <br/> 五、中央军的军官多数是军校出身,他们摆架子,打仗怕死,在士兵中没有多大威信。广西军就不同,他们的军官都是从士兵升到班长,再经过教导队训练或者进入黄埔军校广西分校读书,然后当排长、连长,所以他们官兵关系好,战斗力强。 (摘自《关于组织战斗》粟裕著) <br/><br/> 1937年10月1日,广西军精锐钢7军在桂林举行盛大阅兵,15万桂省子弟正式出桂抗战!(当时广西省府是桂林) <br/><br/> 辉煌战绩: <br/> <br/> 洪秀全从金田出发,一直杀到南京,攻下清朝的大半江山。杀得湘军溃不成军。曾国蕃几乎要跳河自尽,李鸿章和洋人也拿太平军没办法。当初太平天朝是多么地辉煌,这与当初起义的广西兵的功劳密不可分。 <br/> <br/>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外国打仗几乎从来就没赢过。可1885年中法之战,中国在镇南关取得大捷,法军大败,连法国内阁都下了台,这是清政府唯一打赢的一场反侵略战争,可见广西兵是多么的英勇 !<br/><br/> 中原大战时,桂系最弱,却敢和老蒋单挑,如果不是阎锡山误事,张学良投蒋,蒋介石早就被扳倒了,那么历史就应该另当别论了。 <br/><br/> 老蒋曾发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都未成功,可红军一到桂北,就遇到了凶狠的广西兵,湘江之战役红军损失惨重,8万人马剩下不到3万。红军将领也说过:“白崇禧[桂系将军]的部队,善爬山,爬树,会游泳,跑起步来飞快,打起仗来象猴一样精。” <br/><br/> 抗日战争时,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率领军队在台儿庄打败日军,取得了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第一次胜利。日军想进范广西,却损失了4000人在昆仑关。直到1945年也未彻底的征服广西。 <br/><br/> 在八年的对外抗战中,广西这么个小省,人口仅1100万,却出兵之多,仅仅次于四川(四川抗日时期人口已达到7000万之多!!),将近30万桂军战士战死在抗日前线!!按人口比例来看,却是全国各省份最高的!(当然,绝对数最高是四川,共战死30多万) <br/><br/> 而桂林与柳州两地在抗战中起着基地的作用;抗战中的“第一大机械化攻坚战役”是在广西的取得胜利。 <br/><br/> 在北伐的时候,四军被称为铁军,桂系被称为钢军,而且桂系在外地作战很守纪律,桂系是不允许有劣迹的人参军的,所以桂系在国民党时代比较得人心。 <br/><br/> 而解放军解放全中国时,最头痛的对手也就是桂系的部队。 粟裕在苏中时候,陈毅在泗县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攻桂系七军,结果惨败。 <br/><br/> 大部队南下前,作为司令员,林彪前去向罗荣桓辞行。罗荣桓人在病榻上,心系四野。他不无担心地对林彪说:“要警惕广西兵团,就是李宗仁、白崇禧的两广(广东、广西)部队。这些着短裤、穿草鞋的兵,打仗顽强,又善于爬山,跑起来像揩了油的,很难抓住。 <br/><br/> 特别是桂军对白崇禧很迷信,有所谓‘小诸葛在,共军其奈我何’的狂言。(桂军对白崇禧的崇拜丝毫不亚于后来全国人对老毛的狂热,40多年后,白先勇回到桂林,仍引起老桂林的阵阵激动!) <br/> <br/> “从湖北的武胜关到湖南的武陵山脉恐怕主要是同两广部队作战,部队要有准备,尤其是指挥员,要心内有底,可能还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摘自《南疆逐鹿》) <br/><br/> 桂军第7军战歌: <br/><br/> 男儿胆大可包天,参加敢死队! <br/><br/> 沙场血战拼头颅,视死也如归! <br/><br/> 宁玉碎,勿瓦全!革命将士大无畏! <br/><br/> 歼灭敌寇,建立勋功,看我们无敌的钢军敢死队! <br/><br/> 作为广西人的你还记得台儿庄血战吗?别人只知道川军、西北军! <br/><br/> 作为广西人的你知道数万广西子弟兵参加了淞泸会战吗?别人只记住了的十九路军。 <br/><br/> 作为广西人的你知道我们广西子弟兵是77事变后第一支奔赴抗日前线的地方部队吗? <br/><br/><br/> 作为广西人的你知道广西子弟兵占多数的中国军队,打了昆仑关大战、桂林保卫战被日本人称为“日本”遭遇到的最惨烈的战斗吗? <br/><br/> 作为广西人的你知道抗战期间为什么日本人会叫嚣“欲灭华夏,先平湖南。欲平支那 , 先灭广西”? <br/><br/> 你知道广州有十九路军纪念碑,四川有川军抗战纪念碑吗? <br/><br/> 我们广西呢?! <br/><br/> 广西人在中国近现代对外反侵略历史上为国家、民族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像清末刘永福越南抗法、在台湾抗日,镇南关大捷、血战台儿庄、昆仑关大战等等。甚至到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广西籍的士兵也占了参战解放军的90%。<br/><br/> 文章出自<a href="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dljl/krzz/01/11044207/20060701/13440757.html" target="_blank">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dljl/krzz/01/11044207/20060701/13440757.html</a> 中华网军事<br/> <p>解放战争初期,林彪在东北四平被白崇禧大败,非常痛恨,决心要复仇。</p><p>白崇禧也非常不爽,得胜后欲乘胜追击,被老蒋召回任国防部长,老蒋害怕苏联红军参战,让杜聿明搞,结果被迁灭。</p><p>解放战争后期,红军已今非昔比,林彪很快就攻破桂军。</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hs1ckness</i>在2008-1-30 11:21:00的发言:</b><br/>桂军作战勇猛原因? <br/><br/> 一、广西是直到明朝末年还是十省重犯的流放地,文人,罪犯都被迫在此地流放,对当地有一些影响,加上环境恶劣,“民气强梁”,广西人是移民类型,北方基因和本地基因的结合使广西人在环境适应性上是相对强的; <br/> <br/> 二、广西是山地丘陵地理,兵势如水的战争定律在特殊的地域发挥着普遍的作用;邻近的广东和越南在历史上对广西军事的发展提供了来自海外的理念和资金支持; <br/> <br/> 三、广西民族团结,融合彻底。古代流放文人武将的后人只视自己为中国人,而少数民族更是以中华民族为傲,直到今天,广西绝对是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稳定、最拥护大统一的省份! <br/> <br/> 四、桂系最大的理想就是进军全国,取代蒋毛,这是桂系跟其他满足于当土皇帝的地方军阀的最大区别;所以桂系全力建设广西模范省,目的在于日后建立模范之中国。(可惜最终没有成功,但广西人比起其他那些见风使舵的家伙来说,要有骨气的多!!) <br/> <br/> 五、中央军的军官多数是军校出身,他们摆架子,打仗怕死,在士兵中没有多大威信。广西军就不同,他们的军官都是从士兵升到班长,再经过教导队训练或者进入黄埔军校广西分校读书,然后当排长、连长,所以他们官兵关系好,战斗力强。 (摘自《关于组织战斗》粟裕著) <br/><br/></div><p></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这几条原因大多似是而非,没有经过严谨的论证。</font></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流放到广西的文人和罪犯如何使广西人变得更勇猛?历史上的记载只有柳宗元在广西兴学办教,令当地风俗变得更加温良。</font></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广东和越南给广西带来什么样的军事理念?在资金上又有哪些支持?如果说地处广东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桂系军官,这倒是还说得过去。实在不知道越南提供了什么先进的“海外理念”,又有哪些资金用在支持广西军队上。</font></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如果民族团结能加强战斗力,那么成分为单一民族的内地省份,岂不是战斗力更强才对?</font></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font></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其实桂系军队的战斗力较强的深层原因,远者可以追溯到越人好相攻伐的习性,近者与土司统治下的土兵制度有关,在当时则是由于民团制度的实行。后两种制度的共同点是“寓兵于民”,保持有效的组织动员机制,以及长期广泛开展的军事训练。</font></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以下转贴关于广西民团制度的一些资料:</font></p><p>1931年,广西军政会议正式决定大办民团,在南宁设立民团总指挥部,白崇禧任总指挥,梁瀚嵩任副总指挥,蒋如荃为参谋长,在各县设立民团司令部,县长兼民团司令,增设副县长兼民团副司令,根据县之大小设立民团常备队一至四个。不久,又在行政区设立区民团指挥部,作为省与县之间的中层机构。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以10户为甲,10甲为村,10村为乡。村有村长,兼任民团后备队长,统领壮丁100人,乡有乡长,兼任民团大队长,区有区长,兼任民团联队长。按照民团条例的规定,18岁至44岁的壮丁,都要编队,在不脱产的情况下,每年接受180小时的军事训练。</p><p>民团的建设,实行“寓兵于团、寓将于学、寓征于募”的三寓政策。所谓寓兵于团,即以民团作为后备军。民团建立后,起初只办常备队,很快便改为办后备队,对适龄壮丁实行轮训,每期三个月,训练结束后编为后备队,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应征入伍。正如白崇禧所言:“这种组织,大意是与管仲作内政以寄军令一样,故三代寓兵于农,广西现在是寓兵于团。”所谓寓将于学,是在大中学校普遍进行军事训练,以学校作为军官后备机构。凡初中、高中应届毕业生均实施为期半年的军训,军训不合格者不得毕业,以普通学校毕业生充任后备军官。所谓寓征于募,即以募兵方式实行征兵制度。“对应征者,优先就自愿的挑选,有剩或不足额时,才抽签定之。所以是以募兵的手段,以达征兵的目的。”</p><p>民团的建设,使广西实现了全民军事化,时人有“斯巴达化的广西”之称。“到处都可听到喊口令,看到军事操演,进了广西就像进入一所大兵营。”但是,民团不仅仅是军事组织,而是军政合一、军民合一、政教合一的一揽子组织。桂系通过民团,推行其“三自政策”,即自卫、自治、自给。桂系把三自政策与三民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三民主义是三自政策的理想,而三自政策是三民主义的实践。欲实现民族主义,必须先能自卫;欲实现民权主义,必须先能自治;欲实现民生主义,必须先能自给。白崇禧称:“民团就是一种民众组织的力量,就是用来推行三自政策的集团的力量”。“我们主张运用民团组织,来推行三自政策,由三自政策的推行,以实现总理的三民主义”。在三自政策下,民团与基层政权相结合,推行保甲制度,在团兵训练中灌输民权主义,使其懂得行使创制权、选举权、复决权、罢免权四权,利用民团从事筑路、造林、公耕及其他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因此,有人称:“广西民团完全有别于其他省份单纯军事性的民众武装组织,而是一种具有军事、政治、经济多种功能的基层民众组织,一支‘生产化’的准军事部队。”以民团制度为基本内容的广西建设,使广西取得了“模范省”的称誉。 </p> <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季人说的有道理!</font></strong>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荣誉与忠诚</i>在2008-1-11 18:04:00的发言:</b><br/><div> 网上最近流传着一篇歌颂桂林保卫战的文章。该文胡编乱造,荒唐可笑,流毒甚广,以下就是对该文的批驳 。<br/><br/> 桂林战役的基本情况如下: <br/><br/>日军的部署 <br/><br/>日军以11军和23军进攻桂柳,企图寻歼我四战区主力。其中桂林方向为敌第11军 <br/><br/> 1944年9月后日军第11军作战序列如下: <br/><br/>第3师团:辖步兵第6,34,68联队;骑兵第3联队;野炮兵第3联队;工兵第3联队;辎重兵第3联队。 <br/><br/>第13师团:辖步兵第65,104,116联队;山炮兵第19联队;工兵第13联队;辎重兵第13联队。 <br/><br/>第34师团:辖步兵第216,217,218联队,工兵队;辎重队。 <br/><br/>第37师团:辖步兵第225,226,227联队,山炮兵第37联队;工兵第37联队,辎重兵第37联队。 <br/><br/>第58师团:辖步兵第51,52旅团;工兵队;辎重兵队。步兵51旅团辖独立第92,93,94,95大队;步兵第52旅团辖独立步兵第96,106,107,108大队。 <br/><br/>以上为11军原属部队。 <br/><br/>临时配属了第40师团:辖步兵第234,235,236联队;工兵队;辎重队。 <br/><br/>以上6个师团中,第58师团额定兵员为11982人,第34师团和40师团额定均为14000人,第3,13,37师团属于甲级师团,额定兵员为21000人。合计约103000人。 <br/><br/>军直属部队: <br/><br/>坦克第3联队;坦克第1师团防空队;坦克第2师团防空队;独立野炮兵第2联队;独立野炮兵第9,10,11大队。独立山炮兵第2,5联队;独立山炮兵第5联队;独立山炮兵第51,52大队;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独立野战重炮兵第15联队。独立重炮兵第6大队;另外还有汽车兵辎重兵工兵以及电信部队若干。 <br/><br/>桂林会战前夕的11军部署情况 <br/><br/>查了一下,日军10月中旬做出的攻击桂林部署如下: <br/><br/>第58师团从北面进攻;第40师团向东侧进攻;第37师团从东正面进攻;第34师团步兵第218联队向西南方进攻;第13、第3两个师团,迂回桂林城,向南推进。第34师团主力留守全州。 <br/><br/>10月28日,日军接近桂林外围。此时,由于战场形势的变化,横山勇决定以第3,13两师团南下夺取柳州,第34师团主力确保全州。直接参与桂林攻击作战的部队是:第58师团,第40师团,第37师团以及第34师团218步兵联队。按照其满员兵员来计算,约为53000人左右。在这些部队的编成内共有7个联队,21个步兵大队并8个独立步兵大队。 <br/><br/> 回过头来看那篇歌颂文章,宣称日军后来递交大本营的战报中说:“皇军在桂林之役中战死1万3千9百余人,伤1万9千1百余人,失踪300余人,其中阵亡9名大佐级别的联队长、31名中佐级别的大队长,近100名中队长和小队长,漓江之水为敌我两军之血染之为赤,此役我我一生中所经历到的最惨烈的战役,并非在于规模,而在于敌军之勇猛。” <br/><br/>按照这个说法,日军所有的联队长都战死了,有的还死了不止一遍,而大队长也同样全部战死,还差了2个。日军损失共33000左右,占日军进攻兵力的60%还要强。 <br/><br/>要知道,部队损失超过30%还不休整的就已经可以算是超人了。更何况中高级指挥员全部阵亡。如果日军伤亡了60%,可以说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不仅占领不了桂林,不被国军援军包饺子就不错了。 <br/> <br/>1944年10月26日,日本第6方面军命令11军攻占桂林,以58师团为主攻,在重炮兵第14、15联队,独立野炮第2联队,独立重炮第6大队,战车第3联队配合下由灵川急进,进攻桂林北门和西门;第40师团在独立山炮第2联队的配合下由兴安向桂林东门进攻;第13师团进攻南门;11月6日完成对桂林的包围。 <br/><br/> 国民党第4战区于11月7日命令第16集团军副司令韦云凇指挥31军131师和46军170师防守桂林,同时79军、93军和新19师在桂林附近集结,准备对日军进行作战。由于桂林已经被包围,实际上外围部队均未能到达指定位置,城内仅2个师守军。 <br/><br/> 11月8日夜间日军第40师团236联队攻入市区,与守军发生巷战,9日凌晨第58师团发动全面进攻,虞山、凤凰山、扁崖山各地中国守军全部阵亡,9日夜间,四面日军均已攻入市区。南部守军170师发生动摇,向西南方向撤退,与日军37师团遭遇,先头部队被俘1000余人。后续部队被迫返回市区继续与日军战斗,战至10日下午,桂林全城被日军占领。守军除第16集团军副司令韦云凇和31军军长贺维珍率领少数幕僚逃出外,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陈继恒、31军参谋长吕旃蒙、170师副师长胡原基以下官兵2400余人在战斗中阵亡。战后根据日军11军统计,桂林战役中国军队阵亡5665人,被俘 13151人。损失了大量武器弹药。 <br/><br/> 由此可见,从11月8日,日军发起总攻到10日战斗基本结束,只有短短2天,所谓激烈战斗日军伤亡惨重云云纯属胡说八道。 <br/><br/><strong> 桂林守军当时粮弹充足,装备比衡阳的第十军和常德的57师强多了,而且还配备了中国军队很少有的150MM重炮,照日方的资料,仅战后缴获的武器就有150mm榴弹炮两门、105mm加农炮两门、山野炮14门、高射炮两门、战防炮、火箭筒、迫击炮、机关炮等轻型火炮138门。轻武器则有重机枪 110挺、轻机枪359挺。</strong>一般认为,日军惯于在歼敌数字和自身伤亡上动手脚,不过缴获的武器是实物,应该是准确的。在中方的资料中也承认,参战部队中包括炮14团一个连、炮6团一个连,很明显,被日军缴获的150榴弹炮和105加农炮即出自这两个部队。对比一下号称全国装备最优的新1军的,1946年全军三个师,共有105榴弹炮12门、75山炮36门,分配到每个师装备绝对比桂林守军要弱。这里还应该说一下空军,当时中国空军可以使用的兵力为1、4大队和中美混合团,共有飞机243架,日军则只有116架,中国空军装备兵力上都处于明显优势。 <br/><br/><strong> 对照一下几个月前衡阳战役第十军的情况:第十军守衡阳的兵力只有2万人左右,只有一个营的炮兵(12门75山炮).结果是第十军坚守衡阳47天.</strong><br/> <br/><br/> 桂军守桂林的三万多人,配备了150mm榴弹炮两门、105mm加农炮两门、山野炮14门,兵力火力比衡阳的第十军要强得多,结果却是日军发起总攻两天后就弃城而逃.可见桂军的惨败,不是因为装备差,而是无心恋战,狼狈逃窜. <br/><br/>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淞沪会战75万中国军队血战三个月也不过歼敌四万多。桂林战役参战日军为37、40、58三个师团,37、40师团为标准的三单位师团。其中37师团主力主要负责在城外阻援;40师团实际参战部队为两个步兵联队五个大队加一个炮兵联队;58师团是刚刚由独立混成旅团升级而成的治安师团,师团下设两旅团八大队。那么所谓的“阵亡9名大佐级别的联队长、31名中佐级别的大队长”,可能吗?这相当于日军参战部队全部营以上指挥官换了三遍。桂林保卫战只打了十天,日军发起总攻后只有了两天战斗就全部结束,怎么可能有如此惨重的损失。 <br/><br/><strong>中国军队的伤亡数字也很可笑,居然编出"1万2千人战死(其中一半被毒气毒死),7000多人因为中毒昏迷不醒而被日军俘虏" <br/><br/> 按照日方的记载,中国军队“战场遗尸5665、俘虏13151人”,惯于在歼敌数字上弄虚作假的日军的公布数字居然会比那篇吹水文章作者的数字更小。而且从巢威郭柄祺的回忆录中就知道,守卫桂林的两个师当中,只有131师参加了战斗受大较大损失,170师战力还基本完好就弃城逃跑,就算131 师全部阵亡,也没有一万二千人。</strong><br/> <br/><br/> 而据桂林城防司令部司令韦云淞战后所写的《桂林防守军战斗要报》记载:桂林保卫战中,中国军队伤亡约9000人,日军伤亡6000余人。 <br/><br/> 国军战报一向夸大日军的损失,把国军战报里的日军损失减个零,就和日军自己的伤亡数字差不多是常事。就是韦司令自己灌了N倍水的数字也只有33000人的五分之一。可见所谓日军伤亡33000人的说法可以跟大跃进亩产十万斤有一比了。 <br/><br/> 几千人被俘的原因也不是什么毒气中毒,而是逃跑过程中慌不择路,一头撞进日军37师团的口袋,简直是窝囊透顶。 <br/><br/>桂林保卫战较少人提起,原因应该有二: <br/><br/> 1、桂系首脑白崇禧的瞎指挥。桂林守军原定为31军所属的135、188两个师,但是白崇禧考虑135师师长颜僧武是他的亲信,188师师长海竞强是他的亲外甥,所以特地将这两个师调出,更换以阚维雍的131师(战斗力较弱)和170师(全系新兵的后调补充师)。国民党局内部派系林立,见死不救是常事,可是桂系系统内部居然都如此胡作非为必然导致作战开始前就已军心大乱。170师副师长巢威、131师参谋长郭柄琪的回忆都证明了这一点。 <br/><br/> 2、战斗自身也并无多少可圈可点之处。桂林保卫战从1944年6月就开始筹划,原定以46军守城、31、62等军协同,歼敌于坚城之下。要求守军坚持三个月不是蒋介石而是桂系首脑白崇禧。结果日军从发起攻击到全城陷落仅用了十天时间,从40师团两个联队发起总攻算起只不过两天时间。<strong>守军在一个师的主力基本完好的情况下就弃城逃跑,结果还被日军打了个伏击抓了一大堆俘虏,如此窝囊的战况大概连李白二人都看不出有多少可以夸耀的地方。 <br/></strong><br/>守将韦云淞当年与滇军作战时断粮吃黑豆坚持作战,在桂系军队的历史上留下了“吃黑豆精神”的美誉,可惜这一次在桂林当年的“吃黑豆精神”实在没剩下多少,二十年的岁月早把他的锐气磨光了,脚底抹油的功夫倒是提高不少。战役中,守军为131、170两个整师和中央系统79军的一个团和两个营三万多人,再加上同属于中央系统的105加农炮、150榴弹炮各一个连外加空军四个大队的支持,日军发起总攻后仅仅两天就占领全城。170师更是日军一进城就全师跑路,结果一头撞上了在城外打援的37师团,让人家抓了一大堆俘虏。这种战斗居然也敢跟衡阳、常德比,差得太远了。即便和其它系统的部队相比,抗战初期晋绥军的196旅苦守小小的原平县城10天,一个旅车下来时仅剩下800人。作者居然还能制造日军伤亡三万多人这个数字,笑死人!满打满算日军投入的兵力也只有37、40和58三个师团,1944年的日军师团比1937年的小得多,驻山东39师团1.7 万人,已经属于超编之列。<strong>所以日军参战部队两个三单位师团加上一个治安师团,连同配属部队估计也就在五万人左右,真要是伤亡三万多,日军能攻下桂林城才真是见鬼了呢</strong>。要知道,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国军队集中了75万大军再加上全部精锐的空军、炮兵、装甲兵,与日军血战三个月也只是歼敌四万人左右。诺门坎战役中朱可夫的兵力、装备都远优于1944年的中国军队,战役中以绝对优势的火力压倒了当面日军第6军。即便如此,双方激战一个夏天,按照日方的记载也只是“战死7696, 战伤8647,失踪1021 人”,合计上伤亡数字也只有一万八千人左右。 <br/><br/>日军在占领桂林之后势如破竹,短短的二十来天就占领了南宁宜山等战略要地,到12月2日已经占领了贵州的独山. <br/><br/><strong>从以上的战役进程来看,所谓日军在桂林损失惨重,伤亡33000多人的说法简直就是天方夜谈. <br/><br/>如果日军真的死伤了33000多人,连同日军当时大量发生的患病,参战的日军四个师团早就损失殆尽了.那里还会有能力在短短二十来天就打通了和越南的铁路线?一直打到贵州? <br/><br/>衡阳战役之后,日军由于伤亡惨重,足足休整了两个多月才重新发起进攻. <br/><br/>桂林战役之后,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二十多天就打到了贵州.</strong><br/> <br/><br/>可见真正重创日军的是衡阳战役. <br/><br/>桂林战役对日军来说根本就是损失轻微,继续连续作战还绰绰有余. <br/><br/>桂柳作战,桂军丢盔弃甲,一败涂地.广西人民还写了一副对联,表达愤恨: <br/><br/>桂省府数次搬迁,宜山不宜,都安不安,百色百变,从此凌云直上,安居乐业 <br/><br/>四战区再度撤退,向华失向,夏威失威,云淞云散,盼望龙光反照,气煞健生 <br/><br/>桂林保卫战可以说是桂军历史上最丢脸的一幕丑剧</div><div> </div></div><p><img alt="" src="http://www.rauz.net/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5.gif"/> </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荣誉与忠诚</i>在2008-1-11 18:10:00的发言:</b><br/><h2>按照日军惯例,大佐级的联队长战死了</h2><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3870390">肯定要追封为少将<br/><br/>可是根据"死于中国境内的日军将领名单"<br/><a href="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623/12428263.html" target="_blank">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 50623/12428263.html</a><br/>1944年丧命于中国的少将以上(包括大佐级联队长死后追封的)倭寇将领如下:<br/>和田纯久 海军少将(追)海南警备府政务局长 1944.2.6 海南 战死 <br/> 门间健太郎 陆军少将(追)第3师团18联队长 1944.2.29 长江 战死 <br/> 大桥熊雄 陆军中将(追)华北方面军特务部部长 1944.4.14 北平 毙命 <br/> 下川义忠 陆军中将(追)第11军第10野战补充队长 1944.4.19 应城 战死 <br/> 横山武彦 陆军中将(追)第62旅团长 1944.6.11 龙游 战死 <br/> 木村千代太 陆军中将(追)第59旅团长 1944.6.11 河南 战死 <br/> 小金泽福次郎陆军少将(追)工兵第7联队长 1944.6.19 黑龙江 战死 <br/> 半田伊之柱 陆军少将(追)铁道兵第2联队补充队长 1944.6.29 东北 毙命 <br/> 和尔基隆 陆军少将(追)第116师团第120联队长 1944.7.13 衡阳 战死 <br/> 森玉德光 陆航中将(追)白城子教导飞行团长 1944.7.25 东北 战死 <br/> 大桥彦四郎 陆军少将(追)第3师团第18联队联队长 1944.7.25 湖南 战死 <br/> 佐治直影 陆军少将(追)第39师团参谋长 1944.7.27 湖北 战死 <br/> 志摩源吉 陆军中将(追)第68师团第57旅团长 1944.8.6 湖南 战死 <br/> 服部晓太郎 陆军中将 教育总监部部附 1944.8.12 黑龙江 毙命 <br/> 藏重康美 陆军少将(追)第56师团第148联队长 1944.8.16 云南 战死 <br/> 大西洋 陆航少将(追)第8飞行团团长 1944.8.20 湖北 战死 <br/> 楠野丰重 陆军少将(追)第58师团第148联队长 1944.9.8 云南 战死 <br/> 有马正文 海航中将(追)第26航空战队司令 1944.10.15 台湾 战死 <br/> 野田六郎 海军少将(追)第1机动舰队机关长 1944.10.15 台湾 战死 <br/> 铃木义尾 海军中将 第三战队司令 1944.10.21 台湾 战死 <br/> 铃木真雄 陆军少将(追)关东军高级参谋 1944.12.24 东北 战死 <br/><font color="#3300ff" size="4"><strong>其中无一人是死于广西桂林,死于湖南衡阳的倒是有几个.<br/>就此一点就足以证明,所谓在桂林打死九个日军大佐一事纯属捏造.</strong></font></div><br/></div><p></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季人</i>在2008-1-30 12:48:00的发言:</b><br/><p></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桂系最大的理想就是进军全国,取代蒋毛,这是桂系跟其他满足于当土皇帝的地方军阀的最大区别;所以桂系全力建设广西模范省,目的在于日后建立模范之中国。……</font></p></div><p>非常抱歉不能不说您的说法缺陷太多,事实上直皖奉军阀以及西北军都有席卷全国的志向。另外毛当时还没有“进军全国”所以说“进军全国,取代蒋毛”的说法并不合适。</p> 提醒楼上,你引用的并非季人的原话,也不是楼主贝侬的话。楼主的帖子是转来的,季人对楼主转来的帖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此而已。 <p>提醒楼上,你引用的并非季人的原话,也不是楼主贝侬的话。楼主的帖子是转来的,季人对楼主转来的帖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此而已。</p><p>-------------------------------------------------------------</p><p>确是如此!</p><p></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沙南曼森</i>在2008-1-31 1:48:00的发言:</b><br/>提醒楼上,你引用的并非季人的原话,也不是楼主贝侬的话。楼主的帖子是转来的,季人对楼主转来的帖子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此而已。</div><p>提醒您,我哪里说过那些话是“季人的原话”?我的话是针对原作者(虽然他可能听不到)更是针对广大网友说的。我在提醒大家注意文章的一些明显错误。</p> <p>小阴.......</p><p></p> 对于太平天国广西兵作战之勇,这个是无可争论的吧。相比山东义和团起义,其振撼中央王朝的强大势力可见一斑。 有句话叫做"近水楼台先得月",地理位置近是点很重要地位的. 坐等高人继续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