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学宗师,第一位壮族教授——黄现璠
<p> <img alt="" src="http://fc.0773.tv/tp/news/200706/20070628104848445.jpg"/></p><p>黄现璠1899年<font color="#0000ff">11月13日</font>—<font color="#0000ff">1982年</font><font color="#0000ff">1月18日</font>),中国著名<font color="#0000ff">历史学家</font>,<font color="#0000ff">教育家</font>,<font color="#0000ff">民族学家</font>,社会活动家。原名甘锦英,壮族,祖籍广西<font color="#0000ff">扶绥县</font>。1926年就读于<font color="#0000ff">北京师范大学</font>,师从<font color="#0000ff">陈垣</font>、钱玄同,在学九年,后留学日本东京<font color="#0000ff">帝国大学</font>(现<font color="#0000ff">东京大学</font>)大学院(研究院)深造。归国后,历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国立<font color="#0000ff">桂林师范学院</font>、广西师范大学等校史学教授,为我国壮族第一位大学教授。曾兼任广西大学训导长、中文系主任、图书馆 馆长等职,相继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注1)、第一届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注2)、“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副组长兼壮族组组长、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font color="#0000ff">中国民族学学会</font>顾问(注3)、《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一届<font color="#0000ff">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font>顾问、先后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广西省桂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广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他一生著述丰硕,共编著译有《中国通史纲要》三卷(合著)、《高中外国史》两卷、《元代农民之生活》、《唐代社会概略》、《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中国通史讲稿》、《秦代通史》、《魏晋南北朝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讲稿》、《日本汉化史稿》、《中国文化史讲稿》、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稿》两卷、《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讲稿》、《中国殷代社会史》、《 中国封建社会史》、《中国历史名著选读讲稿》、《广西僮族简史》、《古书解读入门 》、《汉族的形成》(合著)、《<font color="#0000ff">韦拔群</font>评传》三卷、《<font color="#0000ff">中国生活学</font>——古代<font color="#0000ff">食衣住行</font>研究》三卷、《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合著)、侬智高、《壮族通史》(合著,荣获 1987~1990年度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书以及发表过《壮族女将瓦氏领兵抗倭 》、《我国民族历史没有<font color="#0000ff">奴隶社会</font>的探讨》、《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等大量史学论文。1999年 11月“黄现璠教授诞辰一百年纪念座谈会”在广西师范大学隆重举行,会后广西师大编印《<font color="#0000ff">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集</font>》一册和出版了《<font color="#0000ff">古书解读初探</font>——黄现璠学术论文选》一书。世有“壮学宗师”、“20世纪中国学术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font color="#0000ff">民族学</font>奠基人之一”等誉称。现在<font color="#0000ff">广西师范大学</font>和<font color="#0000ff">桂林中学</font>分别设立了“黄现璠少数民族奖学金”和“黄现璠奖学金”。<br/><br/>注1: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前一天(1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提出了《关于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法案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中的右派分子黄绍竑等十人的职务的建议》,请大会予以审议。建议如下:“关于右派分子<font color="#0000ff">章乃器</font>、潘大逵、曾庶凡、<font color="#0000ff">黄绍竑</font>、<font color="#0000ff">陈铭枢</font>、黄现璠、费振东、乔传珏、马哲民、<font color="#0000ff">章伯钧</font>、叶笃义、程士范、潘锷鏱、<font color="#0000ff">罗隆基</font>、<font color="#0000ff">费孝通</font>、<font color="#0000ff">储安平</font>、<font color="#0000ff">钱伟长</font>、钱孙卿、欧百川、王天锡、韩兆鹗、<font color="#0000ff">丁玲</font>、张东木、谢雪红、杨子恒、郑立齐、黄琪翔、李伯球、<font color="#0000ff">徐铸成</font>、<font color="#0000ff">黄药眠</font>、王毅齐、张轸、张云川、朱君允、毕鸣岐、谭志清、<font color="#0000ff">龙云</font>、李琢菴38人的代表资格问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已经向大会提出建议,认为他们已经丧失继续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的合法根据,不应当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因此,常务委员会决定建议大会罢免黄绍竑、龙云、陈铭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罢免费孝通、黄现璠、欧百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罢免张云川、陈铭枢、黄绍竑、黄琪翔、谢雪红、罗隆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案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罢免龙云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罢免黄琪翔国防委员会委员的职务。”2月1日,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作出了“罢免费孝通、黄现璠、欧百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职务”的决议。<br/><br/>注2: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成立于1954年5月3日。会长: 楚图南,理事有<font color="#0000ff">郭沫若</font>、赵朴初、<font color="#0000ff">马寅初</font>、黄现璠、茅盾、曹禹、<font color="#0000ff">老舍</font>、<font color="#0000ff">夏衍</font>、田汉、丁西林、贺绿汀 、马思聪 、梅兰芳、焦菊隐、阳翰生、周扬、胡俞之、范长江、竺可桢、钱端升、钱伟长、华罗庚等等。<br/><br/>注3:“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于1980年10月26日,顾问有吴泽霖、黄现璠、李安宅、杨堃、吴文藻、刘咸、杨成志、方国瑜、江应梁、费孝通、李有义——按出生年序排名。<br/><br/>学术贡献<br/>1. <font color="#0000ff">《中国通史纲要》</font>被公认为20世纪冠名《中国通史》的第一部通史巨着,达百万馀言,开拓意义斐然。<br/>2. <b>《唐宋时代之转运使及发运使》</b>"现代关于转运使的研究较多,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是黄现璠,他对唐代的转运使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讨论了其与发运使的区别。”(引自胡戟、张弓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第78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br/>3. <font color="#0000ff">《唐代社会概略》</font>被公认为20世纪学者所着的第一部关于唐代社会史研究专着。 <br/>4. <font color="#0000ff">《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font>被公认为20世纪学者所着的第一部关于青年学生运动史的专着。 <br/>5.20世纪40年代发表了《吸烟风俗传播考》等大量社会生活史研究论文,故被史学界称为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先驱之一。 <br/>6.《<font color="#0000ff">广西僮族简史</font>》被公认为20世纪学者所着的第一部关于壮族历史的专着,故被民族学界称为壮族史研究开拓者和奠基人。<br/>7. <font color="#0000ff">《侬智高》</font>被公认为20世纪学者所着的第一部关于壮族人物的专着。 <br/>8. <font color="#0000ff">《壮族通史》</font>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第一部有关壮族的通史,故被民族学界尊称为“壮学宗师”。 <br/>9. <font color="#0000ff">《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font>被公认为20世纪学者所着的第一部论证中国历史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的专着。 <br/>10.<font color="#0000ff">《试论“中国生活学”的构建》</font> 编者按:构建“中国生活学”是黄现璠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即已提出的构想,目前在中国史学界仍属首倡,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深入研究中国古代食衣住行生活后,受当时倡议“史界改革”的新思维意识的影响和“日本生活学”相关方面研究的启示,黄现璠先生对“中国生活学”的研究对象、定义、学科设置以及研究方法或手段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提出了框架构想。黄现璠先生学林耕耘、辛劳艰苦,拳拳之心令人景仰,切切之意发人深思。本刊刊发此文,既是为了让世人了解黄现璠先生的“中国生活学”研究历程与相关成果,又是为了引起学界对构建“中国生活学”的关注、探讨和研究。(引自《广西社会科学》(特稿),2007年第3期。)<br/><br/>附录一:黄现璠先生学术年表 <br/><br/>1899年 11月13日生干广西扶绥县渠旧乡三合村渠思屯。<br/>1908年 9岁,入蒙馆习《三字经》,《幼学故事琼林》。<br/>1911年 12岁,入私塾习四书五经,所学至老光能成诵。<br/>1913年 14岁,入初级小学就读。<br/>1916年 17岁,为能续学,入赘富家黄氏,遵俗改姓黄,将乳名“阿美”之美字改为“璠”,以黄家“现”字辈排名,取名“现璠”。<br/>1917年 18岁,入扶南县渠黎砥柱团县立振式高等小学,开始系统接受新式教育。<br/>1921年 22岁,高小毕业,返乡任小学教员。<br/>1922年 23岁,2月,入扶南县萃英学校补习英文;8月,考入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br/>1926年 27岁,8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预科就读,课余好阅《日知录》、《鲒嫡亭集》等书。<br/>1928年 29岁,8月,升入北师大史学系本科,听陈垣“史学名著选读”课,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课、<font color="#0000ff">邓之诚</font>“中国通史”课、<font color="#0000ff">陶希圣</font>“中国社会史”课、陆懋德“中国上古史”课、肖一山“清史”课。<br/>1929年 30岁,9月,听课之余,在私立“平中中学”兼教历史、国文,持续三年。<br/>1930年 31岁,7月,与同学刘镛着手编著《中国通史纲要》。<br/>1932年 33岁,4月,发表论文《元代之农民生活》;5月,发表论文《元代代之奴隶生活》;8月,北师大史学系本科毕业,获“教育学士学位;9月,出版《中国通史纲要》合著)上册;10月,因学业优异,并有所成,免试升入北师大研究所历史科学门当研究生,师从陈垣治考据学、<font color="#0000ff">钱玄同</font>治音韵学。<font color="#0000ff">张我军</font>研习日文,兼北师大研究所纂辑处纂辑及北师大教育研究会助理干事等职;11月,发表论文《东北之历史考察》。<br/>1932年 34岁,7月,发表论文《最遍三十年中等学校中国历史教科书之调查及批评》;出版《高中外国史》两册;12月,发表论文《唐宋时代之转运史及发运史》。35岁 1月,出版日文译著《元代农民之生活》;4月,出版《中国通史纲要》中册;7月,出版《中国通史纲要》下册,全书上、中、下三册,独自完成上、中册,同窗刘镛完成下册,共达百余万宇;8月,发表论文《唐代之贱民阶级》。<br/>1935年 36岁,11月,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留学,师从日本汉学权威<font color="#0000ff">和田清</font>、<font color="#0000ff">加藤繁</font>两导师治中国史。<br/>1936年 37岁,2月,发表论文《南宋末年河北山东之义军》、《北宋亡后北方的义军》(与陶希圣合撰);3月,出版专著《唐代社会概略》(陶希圣作序);8月,获广西省官费留学资格,攻硕士学位;10月,出版专著《宋代大学生救国运动》(邓之诚作序)。<br/>1937年 38岁,2月,商务印书馆再版其专著《唐代社会概略》;7月,发表论文《中国发装考略》。留日期间,始着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常访在日学者郭沫若,相互探讨中国古代社会问题,受切磋之益。因七七事变起,抗日军兴,11月归国。<br/>1938年 39岁,1月,任南宁高中教员;8月,应<font color="#0000ff">广西大学</font>(简称<font color="#0000ff">西大</font>,下同)校长白鹏飞之邀,入西大文史地专修科任助教;10月,编成《中国通史讲稿》;11月,井任西大文史地专修科讲师,授“中国通史”课。<br/>1939年 40岁,11月,与前妻登报离婚,与西大附小教员刘丽华结婚。12月,编成《秦代通史》书稿一卷。<br/>1940年 41岁,8月,升任西大文史地专修科副教授,授“中国上古史”课;12月,撰成《魏晋南北朝通史》书槁一卷。<br/>1941年 42岁,治学一变,重点转向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研究。2月,发表论文《我国礼节之形态与变迁》。《再论礼节之演变》:3月,发表论文《战国时代农奴解放与人之发现》、《周代无井田制》;4月,发表论文《我国坐俗古今之变》;5月,应邀担任《国防周报》编撰委员,辟《汉族对外抗战史》专栏,相继发表抗日论文《明代剿倭之广西女将》,《汉族对外抗战史》、《汉武力争汉族之生存而战》,《五胡乱华北方民众之抗战》;6月.发表论文《日本人之坐法》;编成《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肿稿》一书;7月,发表论文《印度佛教坐俗之研究》;8月,因反对国民党CC派分子出掌西大,参与学潮,受迫害,愤离西大,应<font color="#0000ff">罗香林</font>教授之邀,转赴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史学教授(成为壮族第一位教授),授“断代史”课;发表论文《元代服饰之奇异》;着手编著《中国起居衣食礼节史》;9月,发表论文《政治革命之汉代道教》;11月,发表论文《汉代学术思想之三变》;11月,发表论文《<font color="#0000ff">秦始皇</font>第二之隋文帝》。《<font color="#0000ff">战国</font>时代采邑经济之发达》;12月,发表论文《吸烟风俗传播考》。中大任教期间,常与杨成志教授往来论学,相互探讨民族史问题,引为知己。<br/>1942年 43岁,2月,发表论文《饮酒礼俗与女招待的缘起》;3月,发表论文《饮茶风俗之起源及其传播》、《番薯传来考》;4月,发表论文《春秋五伯无一尊周》;6月,发表论文《男女鞋袜古今之变》;7月,发表论文《我国服装演变之研究》;8月;应曾作忠院长、雷沛鸿所长之邀,转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史地系任教授,授“历史文献”课,兼广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员;11月,撰成《日本汉化史稿》一卷。<br/>1943年 44岁,1月,发表论文《中国男女服装之研究》;4月,发表论文《食器与食礼之研究》;6月,编成《中国文化史讲稿》一卷;8月,带领<font color="#0000ff">中山大学</font>学生赴龙胜、三江等县考察黔桂边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状况,收集史料;11月,应西大校长李运华之邀,转回西大文史地专修科任教授,主授“中国上古史”课,兼授“中国<font color="#0000ff">文化史</font>”选修课。<br/>1945年 46岁,4月,在西大组织“黔桂边民考察团”,任团长,带团深入<font color="#0000ff">贵州</font>榕江大有乡一带考察苗民社会历史现状,收集史料:9月,带领助手深入融县<font color="#0000ff">苗族</font>山区作学术考察,收集史料。<br/>1946年 47岁,9月,当选为广西石刻展览会评议委员。<br/>1947年 48岁,1月,发表考察报告《黔桂边区教育散记》、《黔桂边民社会组织的民主政治》。<br/>1948年 49岁,1月,撰成《隋唐五代史》书稿一卷;4月,发表论文《春秋战国人之平等与人之发现》;5月,撰成《中国起居饮食礼节史》书稿一卷,寄送<font color="#0000ff">上海</font>正中书局,得预支稿费法币2000万元,稿已制版印刷成样书,后因上海临近解放,书局解散,而未能出版发行。9月,撰成《民国史断片》书稿一卷。<br/>1949年 50岁,1月,撰成《<font color="#0000ff">旧民主主义革命</font>史稿》两卷;6月,兼任西大训导长;8月,编成《中国<font color="#0000ff">新民主主义革命</font>史讲稿》;12月:兼任西大中文系主任,授“历史唯物论”课。<br/>1950年 51岁,4月,撰成<font color="#0000ff">《殷代社会史》</font>书稿一卷;10月,兼任西大<font color="#0000ff">图书馆</font>馆长。<br/>1951年 52岁, 6月,任中央民族访问团广西分团副团长,与团长费孝通等人一行深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访问调查,此时与费孝通教授结识,相交终身;此后,治学再变,重心转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田野调查及研究。<br/>1952年 53岁,12月,撰成《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稿一卷,确立了其“中国民族历史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的基本史观。<br/><a href="http://fc.0773.tv/html/200706/28/104853538.htm">http://fc.0773.tv/html/200706/28/104853538.htm</a></p> 1953年 54岁,6月,在西大组织“广西历史文物工作组”,任组长,带组深入广西罗城:河池等瑶区县作学术考察,收集史料;8月,编成《中国历史名著选读》讲稿一卷;10月,高等院校调整,西大撤销建制,转任新建<font color="#0000ff">广西师范学院</font>史地系教授,兼院图书馆馆长,授“史部<font color="#0000ff">名著</font>选读”课。<br/>1954年 55岁,5月,作为广西文化教育界代表,当选为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9月,赴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会议期间,结识<font color="#0000ff">张云逸</font>,<font color="#0000ff">谢扶民</font>、<font color="#0000ff">谢鹤筹</font>等人,了解到不少有关壮族革命英雄韦拔群的光辉事迹,着手收集有关史料,开始编著《韦拔群传》一书;会后,应邀出席国家教育部主持召开的教育界人大代表座谈会,会议期间,就其所持“中国民族历史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史观与<font color="#0000ff">王亚南</font>教授切磋,深获王氏赞同。<br/>1956年 57岁,1月,台湾<font color="#0000ff">台北</font>文星书店再版其前著《宋代大学生救国运动》;2月,完成前著《中国起居饮食礼节史》修改补充,成二卷,送北京人民出版社审;5月,发表论文《<font color="#0000ff">太平天国</font>革命中的壮族子弟》;6月,赴京出席全国人大第一届第三次会议;会后出席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上,受全国人大民委之托,参与组建“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工作;在京出席全国人大民委主持召开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专题科学讨论会”,作“壮族族源初探”专题学术报告;7月,在<font color="#0000ff">周恩来</font>先生的鼓励下,着手撰著《广西僮族简史》;同月,撰成《广西右江壮族人民建立苏维埃政权之革命》初稿,由广西师院教材课印行;8月,“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成立,任副组长兼壮族组组长,负责全组学术调查工作,带组赴广西境内各少数民族地区展开大规模学术调查;12月,撰成<font color="#0000ff">《广西壮族史略》</font>初稿(油印本),送有关部门和学界人士征求意见。<br/>1957年 58岁,1月,主编《广西壮族反抗压迫史》;2月,发表论文《谈壮歌》;3月,撰成《右江苏维埃政权之建立》初稿(油印本),送有关部门和学界人士征求意见;4月;与北京的人民出版社签订《中国起居饮食礼节史》出版合同,得预支稿费700元;发表论文《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完成《广西壮族史略》修改补充,更名《广西僮族简史》出版;7月,赴京出席全国人大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会后,出席全国人大民委在青岛召开的“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11月,错划为广西文化教育界头号大<font color="#0000ff">右派</font>;人民出版社被迫取消其《中国起居饮食礼节史)一书出版,收回预支稿费;真2月,下放到师院图书馆当资料员。<br/>1960年 61岁,12月,编成《中国历史文选》讲稿一卷。<br/>1961年 62岁,10月,脱右派帽;12月,重返史地系任教,授“中国历史文选”课。<br/>1962年 63岁,2月,撰成《古书解读入门》初稿,作为其教学辅导教材,自费印行;4月,发表论文《<font color="#0000ff">侬智高</font>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再次公开表明其民族史观;7月,赴南宁出席“壮族瑶族历史科学讨论会”,发表论文《<font color="#0000ff">土司</font>制度在桂西》。<br/>1963年 64岁,3月,赴南宁出席“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学会成立大会”,发表论文《壮族女将瓦氏领兵抗倭》;6月,发表论文《广西最早的城堡》。<br/>1965年 66岁,5月,台湾台北文星书局再版其前著《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br/>1966年 67岁,“文革”爆发,再遭迫害,此后不问世事,潜心著述十年。<br/>1976年 77岁,12月,与邓瑞合著成《<font color="#0000ff">汉族</font>的形成》(广西师范学院油印本),<br/>1977年 78岁,9月,完成前著《古书解读入门》修改补充,后更名为《古书解读基础<font color="#0000ff">知识</font>》,成一卷。<br/>1978年 79岁,6月,中央民族慰问团到桂,旧友费孝通、<font color="#0000ff">吴西</font>专程到其家拜访畅谈;7月,带领助手何英德、周作明赴广西龙州、凭祥、宁明、崇左等县作学术调查考察;出席在南宁召开的《壮族简史》修改稿会议;会上,提出“壮族文化艺术应归纳为一章”的修改意见,获采纳;12月,完成前著《右江苏维埃政权之建立》修改补充,成三卷,后更名力《广西<font color="#0000ff">右江</font>革命风暴》,副题为“韦拔群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后改名《韦拔群评传》)。<br/>1979年 80岁,2月,发表论文《中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之探讨》,文中阐明了“我国民族历史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的基本史观,提出了“中国历史应重新分期”的新主张;4月,赴昆明出席“全国民族工作规划会议”,当选为“铜鼓文化研究会筹备小组”召集人;会后,访旧友<font color="#0000ff">方国瑜</font>教授,相互切磋少数民族史,交谈甚欢:8月,其右派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复任广西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迄至去世;11月,带领助手赴广西百色、田阳、田东、巴马等县调查“<font color="#0000ff">百色起义</font>”,应邀担任<font color="#0000ff">田阳</font>县志《田阳今昔》主编。<br/>1980年 81岁,1月,完成《中国<font color="#0000ff">起居</font>饮食礼节史》修改补充,成三卷.更名为《我国人民起居衣食生活之演变》(后改名《中国生活学--古代食衣住行研究》);3月,赴南宁出席第一届“中国古代<font color="#0000ff">铜鼓</font>学术讨论会”,当选为第一届“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5月,参与筹建全国性“百越民族史研究会”;6月,第一届”百越民族史研讨会”全国年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会上当选力第一届“<font color="#0000ff">百越</font>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8月,作为特邀代表,赴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五届第三次会议,会上被增补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议期间,在小组座谈会议上发言,提出“中国民族历史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史观讨论,深获同组委员罗章龙赞同,互引为同道,并接受<font color="#0000ff">罗章龙</font>先生委托,帮忙整理修改其《周代不是奴隶社会》存稿,为罗氏撰《中国国民经济史》书稿作序、跋;会后,拜会学界旧友费孝通、<u><font color="#800080">梁漱溟</font></u>、<font color="#0000ff">杨成志</font>、<font color="#0000ff">陈述</font>、<font color="#0000ff">翁独健</font>等,还探访了<font color="#0000ff">顾颉刚</font>先生,与之商讨百越民族史,受切磋之益;10月(26日),当选为第一届“中国民族学学会”顾问(同届顾问有吴泽霖、黄现璠、李安宅、杨堃、吴文藻、刘咸、杨成志、方国瑜、江应梁、费孝通、李有义——按出生年序排名。1984年10月更名为“中国民族学会”).<br/>1981年 82岁,1月,赴京出席“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筹委会”;2月,发表论文《内蒙古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合撰);3月,撰成《侬智高》书稿一卷,送广西人民出版社审;赴四川出席第一届“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会后,受宜宾地区教育局之邀,作学术报告;并顺道走访<font color="#0000ff">四川大学</font><font color="#0000ff">徐中舒</font>教授,与之切磋少数民族古代社会性质问题,观点相近,互引为同道。5月,带领助手周作明赴京出席“中国民族关系史学术讨论会”;随后在京出席“中国历史<font color="#0000ff">辞典</font>编写会”;同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摘介其文《中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之探讨》;6月,赶南宁出席“<font color="#0000ff">瑶族</font>历史暨自治地方概括学术讨论会”;8月,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专程登门求教壮族又化;9月,在全国政协副主席<font color="#0000ff">刘澜涛</font>的支持下,创办“漓江业余大学”,任校长,先后开设历史、语文,工业会计管理、商业管理、中医、土木建设、新闻、法律等大专培训班以及英语.地方志短期学习班,且不顾年高,亲临授课;10月,撰成《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合著,油印本)上册,由广西师院教材课印行;11月(16日~22日),在桂林主持召开“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同月底,赴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五届第四次会议,就大学教育机构问题在第44组讨论全上发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是中国危难大症,已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希望中央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并于当年先后向全国政协呈交提案:“广西宜有一所重点大学或学院案”(提案第481号)、“招收大学走读生或自费走读生案”(提案第482号)、“请恢复教育部1978年关于把广西师范学院改为广西师范大学的决定案”(提案第913号)。同月,聘为第一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顾问;12月(28日),赴市委副书记韩秉文家商谈“漓江业余大学”有关事宜,返途中遭寒风,脑血管破裂,被迫入院治疗。<br/>1982年 83岁,1月18日下午四时四十分,因患脑溢血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同月,遗作《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合撰)发表;2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决议,将其骨灰盒安放于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陵园”第一室。<br/>1983年 6月,遗作《广西宁明<font color="#0000ff">花山壁画</font>与岩洞葬》(合撰)发表遗著《侬智高》出版。<br/>1985年 5月,遗作《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发表。<br/>1988年 11月,遗著《壮族通史》(合著,<font color="#0000ff">覃应机</font>序)出版。<br/>1999年 11月(12日),广西师范大学和学校历史与信息系联合举办“黄现璠教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出席者200余人;会后,广西师范大学编印了《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又集》。<br/>2000年 3月,遗作《壮族族源与花山崖<font color="#0000ff">壁画</font>之关系》(合撰)发表。<br/>2004年 7月《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font color="#0000ff">韦纯束</font>序)<br/> 本年表除参考1999年11月广西师范大学编印的《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集》后附《黄现璠先生年谱》及其参考文献外,还参考了以下资料:<br/> 1.《千里之行——参加<font color="#0000ff">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font>第五届第三次会议感受》(油印本),作者自序,1981年5月修订。<br/> 2.《提案办理情况汇编》第十七、十八辑及《提案和提案审查意见》第八分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办公厅印,1981年5月9、21日,9月19日。<br/> 3.《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油印本)上册,作者自序及第十五节,1981年10月。<br/> 4.《传记文学》第七十二卷第一期,中国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1998年1月。<br/><br/> 附录二:黄现璠先生著述目录(目前在国内学术期刊上暂时查明的论著以及遗存稿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例)<br/><br/>元代之农民生活<br/> 《社会杂志》第四卷第一期,1932年4月<br/>元代之奴隶生活<br/> 《社会<font color="#0000ff">杂志</font>》第四卷第二期,1932年5月<br/><font color="#0000ff">中国通史</font>纲要(合著)(上、中、下册)<br/> 北平文化学社,1932年9月(上册),1934年4月(中册),1934年7月(下册)<br/>东北之历史考察<br/> 《进展月刊》第一卷第八期,1932年11月。<br/>最近三十年中等学校中国历史教科书之调查及批评<br/> 《师大月刊》(即北京师范大学月刊,简称为师大月刊,下同)第五期,1933年7月<br/>高中外国史(两册)<br/> 北平立达书局,1933年8月<br/>唐宋时代之<font color="#0000ff">转运使</font>及发运使<br/> 《进展月刊》第二卷第十三期 1933年12月<br/>元代农民之生活——附奴隶考(有高岩著、黄现璠译)<br/> 北平蓓蕾学社 1934年1月30日<br/><font color="#0000ff">唐代</font>之贱民阶级<br/> 《师大月刊》第十三期 1934年8月<br/>宋代太学生之政治活动 ·<br/> 《师大月刊》第二十一期 1935年9月<br/>北宋亡后北方的义军<br/> 《食货<font color="#0000ff">月刊</font>》第三卷第五期 1936年2月<br/>南宋末年河北山东义军<br/> 《文化建设月刊》第二卷第五期1936年2月<br/>元代被压迫阶级之汉南人<br/> 《文化建设月刊》第二卷第六期1936年3月<br/>《唐代社会概略》<br/> 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初版1937年2月再版<br/>宋代太学生之救国运动<br/> <font color="#0000ff">商务印书馆</font>1936年10月初版<br/> 台湾台北文星书局1965年5月再版<br/>元代佃户之生活<br/> 《师大月刊》第三十期 1936年10月<br/>中国发装考略<br/> 《经世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 1937年7月<br/>我国礼节之形态与变迁<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期1941年2月5日<br/>再论礼节之演变<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五期1941年2月26日<br/>周代无井田制<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八期1941年3月19日<br/>战国时代农奴解放与人之发现<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九期 1941年3月26日<br/>我国坐俗古今之变(一、二、三、四.五)<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十二期 1941年4月16日(一)<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十六期 1941年5月14日(二)<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十八期 1941年5月28日(三)<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十九期 1941年6月4日(四)<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期 1941年6月11日(五)<br/>日本人之坐法(上,下)<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二期 1941年6月25日(上)<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三期 1941年7月2日(下)<br/>印度<font color="#0000ff">佛教</font>坐俗之研究(上、下)<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六期1941年7月23日(上)<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七期1941年7月30日(下)<br/>元代<font color="#0000ff">蒙古</font>人之奇异婚姻(上、下)<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二十九期1941年8月13日(上)<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期 1941年8月20日(下)<br/>元代服饰之奇异(上,中、下)<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期1941年8月20日(上)<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一期1941年8月28日(中)<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二期1941年9月3日(下)<br/>政治革命之汉代道教<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四期1941年9月17日<br/>汉代学术<font color="#0000ff">思想</font>之三变<br/> 《扫荡报·文史地<font color="#0000ff">周刊</font>》第三十七期1941年10月8日<br/>秦始皇第二之隋文帝(上、下)<br/> 《<font color="#0000ff">扫荡</font>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期1941年10月29日(上)<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一期1941年11月5日(下)<br/>战国时代采邑经济之发达<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二期1941年11月12日<br/>吸烟风俗传播考(一、二、三、四上下、五)<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三期 1941年11月19日(一)<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四期 1941年11月26日(二)<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六期 1941年12月10日(三)<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八期 1941年12月24日(四)上<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四十九期 1941年12月31日(四)下<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五十一期1942年1月14日(五)<br/>饮酒礼俗与女招待的缘起(上、下)<br/> 《<font color="#0000ff">扫荡报</font>·文史地周刊》第五十四期1942年2月4日(上)<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五十五期1942年2月11日(下)<br/>饮茶风俗之起源及其传播(上、下)<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五十九期1942年3月11日(上)<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期1942年3月18日(下)<br/>番薯传来考(上、下)<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期1942年3月18日(上)<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一期1942年3月25日(下)<br/>春秋五伯无一为尊周(上、中、下)<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二期1942年4月10日(上)<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三期1942年4月16日(中)<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五期1942年4月29日(下)<br/>男女鞋袜古今之变<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六十八期1942年6月10日<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七十期1942年6月30日<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七十一期1942年7月10日<br/>我国<font color="#0000ff">服装</font>演变之研究<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七十一期1942年7月10日<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七十三期1942年8月20日<br/> 《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七十四期1942年8月31日<br/><font color="#0000ff">明代</font>剿倭之广西女将<br/> 《国防周报》第二卷第四期<br/>汉族对外抗战史(上、下)<br/> 《国防周报》第四卷第七期(上)<br/> 《国防周报》第四卷第九期(下)<br/>汉武为争汉族之生存而战<br/> 《国防周报》第四卷第八期<br/>五胡乱华北方民众之抗战(上、中.下)<br/> 《国防周报》第五卷第二期(上)<br/> 《国防周报》第五卷第四期(中)<br/> 《国防周报》第五卷第五期(下)<br/>中国男女服装之研究<br/> 《中师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中山大学季刊 1943年1月<br/>食器与食礼之研究<br/> 《中师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中山大学季刊 1943年4月<br/>黔桂边区<font color="#0000ff">教育</font>散记<br/> 《广西日报》<u><font color="#800080">桂林</font></u>版《新教育》专刊 1946年12月29日、1947年1月11日、1月25日连载<br/>黔桂边民社会组织的民主政治<br/> 《广西日报》桂林版1947年1月连载<br/>春秋战国人之发现与人之平等<br/> 《西大学报》第一卷第一期 1948年4月<br/>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壮族子弟<br/> 《<font color="#0000ff">光明日报</font>》1956年5月10日<br/> 《太平天国史研究文选》(广西1951~198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br/>广西<font color="#0000ff">壮族</font>反抗压迫史(主编)<br/> 广西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1957年1月<br/>谈壮歌<br/> 《广西日报》1957年2月10日<br/>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br/> 《广西日报》1957年4月19日<br/>广西僮族简史<br/> 广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br/>古书解读入门(油印本)<br/> 广西师范学院教材1962年2月<br/>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br/> 《广西日报》1962年4月2日<br/> 《岭外壮族汇考》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12月<br/>土司制度在桂西<br/> 《壮瑶族史科学讨论会论文集(壮)》第一集 1962年7月<br/>壮族女将瓦氏领兵抗倭<br/>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学会成立大会论文集》1963年3月<br/>广西最早的城堡<br/> 《广西日报》1963年6月4日<br/>汉族的形成(合著,油印本)<br/> 广西师范学院1976年12月<br/>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之探讨<br/>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2月、3月第二、三期连载<br/> 《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三期(总第九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5月<br/>壮族名称的演变(合撰)<br/> 《桂林日报》1980年8月27日<br/>内蒙古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合撰)<br/>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2月第二期<br/>壮族别称<font color="#0000ff">乌浒人</font>之探讨<br/> 《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一辑1981年9月<br/> 《岭外壮族汇考》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12月<br/><font color="#0000ff">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font>(合著,油印本)<br/> 广西师范学院1981年10月<br/>试论百越和<font color="#0000ff">百濮</font>的异同(合撰,遗作)<br/> 《思想战线》(双月刊)<font color="#0000ff">云南大学</font>1982年第一期(总第四十三期) 1982年2月20日<br/>广西宁明花山壁画与岩洞葬(合撰,遗作)<br/> 《西南民族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6月<br/>侬智高(遗作)<br/>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br/>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遗作) <br/> 《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五辑1985年5月<br/>壮族通史(合著,遗作)<br/> 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br/>壮族族源与<font color="#0000ff">花山崖壁画</font>之关系(合撰,遗作)<br/>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十七卷第一期2000年1月<br/>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br/>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br/><br/> 遗存稿<br/> 《中国通史》讲稿一卷,未刊。<br/> 《秦代通史》书稿一卷,未刊。<br/> 《魏晋南北朝通史》书稿一卷,未刊。<br/>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讲稿一卷<br/> 《日本汉化史》书稿一卷,未刊:<br/> 《中国文化史》讲稿一卷,未刊、<br/> 《隋唐五代史》书稿一卷,未刊:<br/> 《我国人民起居衣食生活之演变》书稿上、中,下三卷,未刊。(据作者于本书稿《总论》记:书稿开始写于1941年作者任教于中山大学期间,1947年成书稿—卷,初名《中国起居饮食礼节史》,寄送上海正中书局审阅,双方签订了出版合同,作者获预支稿费法币2000万元,即50%,中正书局出了样书,后因上海解放,书局解散,未能出版。经逐年增补,作者于1956撰成两卷,寄送北京人民出版社,该出版社审查一年,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前,作者赴京出席全国人大代表会议期间,与人民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获预支稿费700元,后因“反右运动”中作者被错划为右派,人民出版社单方终止了出版合同,作者退回稿费。1979年,作者右派冤案子反昭雪后赴北京开会,人民出版社派人接洽,有意出版。作者于1981年撰成初稿三卷,改名《中国生活学——古代食衣住行研究》,尚未校定寄出,作者即告病故。)<br/> 《民国史断片》文稿一卷,未刊,<br/>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书稿上、下两卷,未刊:<br/>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讲稿一卷,未刊。<br/> 《中国殷代社会史》书稿一卷,未刊。<br/> 《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稿一卷,未刊。<br/> 《中国历史名著选读》讲稿一卷,未刊。<br/> 《中国历史文选》讲稿一卷,未刊。<br/> 《古书解读基础知识》书稿一卷,未刊。(本稿是在油印本《古书解读入门》的基础上增补编成。)<br/> 《广西右江革命风暴——韦拔群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书稿三卷,未刊。<br/> 《千里之行》——参加全国政协第五届第三次会议感受文稿一篇》,未刊。<br/> 《古代少数民族乐舞考》文稿一篇,未刊。<br/> 《黄鼎凤反抗清政府之起义》文稿一篇,未刊。<br/> 《试论广东临高县村人的民族成分》文稿一篇<br/> 《广西各县县志重修意见》文稿一篇,未刊。<br/> 《广西各县瑶族人口及其过山榜》文稿一篇。<br/> 《历史文物考释》书稿提纲一篇。<br/> 《学术文摘》、《论文杂摘》各一卷。<br/> 《少数民族习俗杂录》三卷。<br/> 《读书笔记》六册。<br/> 《少数民族调查笔记资料》9册。 <div class="box2"><span class="Tit">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集</span></div><table class="htb 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div class="box2 p14"><a href="http://baike.baidu.com/pic/97/1180088292922901.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alt="" hspace="5" src="http://baike.baidu.com/pic/97/1180088292922901_small.jpg" align="right" vspace="5" border="0"/></a> 《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集》----<b>前言</b><br/> 今年十一月十三日,是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已故教授<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826826.htm" target="_blank">黄现璠</a>诞辰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我们举办了“黄现璠教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现收集座谈会上各位代表的发言和黄老生前友好惠撰的纪念文章,编印成此纪念文集。<br/> 黄现璠教授出身贫苦,但自幼好学,积极进取,曾就读于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三年,北京师范大学九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二年。归国后,一直从事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任<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7857.htm" target="_blank">广西大学</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4809.htm" target="_blank">中山大学</a>、国立<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836363.htm" target="_blank">桂林师范学院</a>、广西师范学院历史科(系)教授。曾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民委委员、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委员、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副会长等。历任广西桂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广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副组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漓江业余大学校长等职。他一生坎坷屈折,坦荡磊落,且治学勤奋,学识渊博,著述丰硕,尤在壮族史研究中建树卓著,堪为二十世纪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代表。在我国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改革深化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时期,黄现璠教授的那种自强不息,孜孜以求,对中华民族进步执着追求的奋勉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作风,无疑将是后来者的风范楷模。<br/> 这次我们编印纪念文集,承蒙黄现璠教授生前友好和门人弟子惠撰鸿文,特别是现已九十一岁高龄的画坛泰斗<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14379.htm" target="_blank">阳太阳</a>先生欣然为纪念文集题签,我们在此,谨致万分谢忱。文集编排中的错漏疏遗处,恳望读者指正。<br/> <b>纪念黄现璠教授诞辰一百周年组委会</b><br/><br/><br/>现摘录2篇纪念文章如下:<br/><br/><br/> <b>在黄现璠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讲话</b><br/><br/> 江佑霖<br/>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br/> <br/>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br/><br/>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隆重纪念我国壮族的第一位教授,我校的第一位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我国著名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66865.htm" target="_blank">历史学家</a>、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黄现璠教授诞辰100周年。 <br/> 黄现璠教授的一生,是二十世纪一位少数民族爱国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热爱祖国、不断奋斗的一生;是勤奋学习、探索真理、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和家乡的一生。他出生于广西壮族贫苦人家,自幼刻苦好学,博学多才,二十年代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在学9年,师从名师<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022.htm" target="_blank">陈垣</a>等教授,成绩优异,并以公费出国留学日本,成为壮族最早的留学生之一。抗战爆发后,他以一颗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先后在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桂林师范学院等校任教授、训导长,并研究中国历史,探讨民族兴亡,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对进步学生运动的迫害,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爱国进步人士。解放后,黄现璠教授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地投身于教学实践和社会工作。他和费孝通先生共同领导了中央<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832423.htm" target="_blank">民族访问团</a>广西分团,深入壮乡瑶寨,跋涉八桂大地,慰问各族人民,调查了大批民族史资料。他曾出任广西大学历史系教授、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以广西大学的文教学院、理工学院理科及师范专科为基础,组建成广西师范学院,黄现璠教授继续担任广西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他对我校图书馆及中文、历史两系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54年,黄现璠教授当选为广西师院唯一一位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和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委员。他听取群众意见,提出批评建议,奔走于北京和广西各地,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才智,对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作出了贡献。黄现 教授在参加社会活动的同时,努力从事历史教育和科研工作。他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了几十年的探索,对中国古代历史分期提出了颇有影响新见;他孜孜不倦地从事壮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积累了大批资料,写出了多部专著,开拓了我国民族史研究的新领域,建构了我国壮族历史研究的学术体系;他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也独树一帜。在1957年以后的二十年间,特别是“文革”十年动乱期间,黄现璠教授受到不应有的批判和冲击,但他仍以一颗爱国之心埋头于自己的研究工作,对分配给他的工作总是毫无怨言地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爱国正直的黄现璠教授带来了自己事业的第二个春天,1980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从1978年到1981年,他不顾八十高龄的老迈之躯,继续拄着拐杖深入民间从事历史调查与研究,常常夜以继日,寒暑不避,风雨无阻,表现了他对科学研究的无限执着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赤诚之心。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于1982年1月18日逝世。<br/> 我们今天纪念黄现璠教授,要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出身于贫苦壮家的黄现璠教授,从三十年代进入<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293.htm" target="_blank">北京师范大学</a>学习开始,献身于祖国和民族的历史研究和社会建设六十年。刻苦勤奋,使他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壮族史学家。报效祖国、发展民族、建设家乡宏愿壮志,成为他将自己的才学奉献给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在解放前旧中国,他为振兴祖国而学习研究,为反抗黑暗统治而支持进步学生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集中体现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新中国的成立,使这位壮族爱国教授欢欣鼓舞。他担任了党和人民委托给他的很多重要职务,不顾辛劳,奔走跋涉,敢讲真话,不隐瞒真相,忘我劳动,成为共产党的忠实铮友。政革开放后,他更以老迈之躯拼命工作,担成了一位八十老人难以想象的繁重任务。黄现璠教授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人民、毕生辛勤工作的精神,堪为知识分子中的楷模。 <br/> 我们今天纪念黄现璠教授,要学习他献身科学事业,追求科学真理,在学术上勇于创新的精神。他毕生研究壮族历史,直到八十高龄,手拿笔记本,奔走于八桂大地,出入于壮乡瑶寨,不论炎炎夏日和岁九寒冬,不耻下问地向懂得地方历史文化的工人、农民、干部、战士以至学生请教,收集研究民族历史的资料。几十年的艰苦劳动结下了丰硕的成果。他和他的学生张一民、黄增庆教授合著的《壮族通史》,成为我国和世界上第一部有分量的壮族史,提出了很多学术创见,构建了壮族史的体系,填补了壮族史研究的空白。他成为我国壮族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对中国古代史研究提出了存在奴隶制度不等于有奴隶社会的看法,并主动要求年龄比他小38岁的钱宗范同志写文章和他争鸣,来驳他的观点。他的文章和钱宗范文章观点不同,同时发表在1979年第3期的我校学报上。黄现璠教授治学“无顶峰、无禁区、无偶像”的指导思想,是他在学术上能够做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重要原因。他不摆架子,平易近人,乐意于向所有包括比他晚辈的年轻同志请教学习,不仅说明了他的谦逊,更是他能听取名方意,兼收并蓄,在学术上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重要原因。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br/> 我们今天纪念黄现璠教授,要学习他热爱教育事业,不顾个人名位得失,始终如一地把培养年轻一代放在第一位,关心年轻人的成长的奉献精神。黄现璠教授是老一辈学者,是解放后我校中文系、历史系、图书馆建设的创始人之一。今天历史系许多老师都受到黄现璠的教育,是黄现璠的得意的学生,他们今天都成为壮族老一辈和中年史专家。改革开放以后,黄现璠教授更激发出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培养建设人才的热情,他经常和各民族学子促膝谈心,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培养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黄现璠教授是当时历史系师生一致公认的在学问、道德、人品上都堪为人师的前辈长者。他逝世后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贴出了他作的一首最喜欢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得清白在人间”,确实反映了他平凡、清白和品德高尚的一生。 <br/> 我们今天纪念黄现璠教授,要学习他艰苦奋斗、勤劳简朴、不求荣华富贵,一心献身事业的生活作风。他是著名教授,壮族最早的一批留学生,本来可以在北京等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但他淡泊名利,热爱广西家乡,毕生献身于家乡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他一生俭朴,刻苦耐劳,衣食穿着和普通人民没有两样,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他是壮族人民的儿子,在他身上体现了壮族人民勤劳、俭朴、聪明、智慧、友爱、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br/> 同志们,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今天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校的教学和科研出现了新的大好形势。黄现璠教授等我校老前辈给我们留下的风范、人品、事业、精神,是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继承这一精神财富,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管教管导,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把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后起之秀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作为实自己人身价值的最高目标。 <br/> 谢谢大家! <br/><br/>[原载《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集》(阳太阳题名),广西师范大学编印,1999年11月<br/><br/><br/><br/> <b>深切地的怀念 巨大的鞭策 </b><br/> <br/> --纪念壮族著名历史学家黄现璠教授诞辰100周年 <br/><br/> 覃彩銮(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br/><br/><br/> 今天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壮族最早的著名教授之一、壮族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黄现璠先生诞辰100周年。<b>我们广西民族研究所的全体同志与各位同仁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切怀念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和史学研究事业,为壮民族的复兴和广西民族研究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黄现璠教授。 </b><br/> 黄现璠教授出生在广西扶绥县一个贫寒的壮族家庭。壮民族的传统文化,塑成了先生勤奋节俭、坚韧正直、自强不息、敬业进取的品格。壮民族的兴衰命运,时刻牵动着先生的赤子之心。在旧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长期以来,壮族被视为“蛮夷”,备受欺压和歧视,没有自己的地位和权利。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和互助政策,壮族开始得到确认,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为了让世人了解和认识壮族的历史文化,先生以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开展对壮族历史文化的调查与研究。50年代初,先生参加了由全国人大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担任壮族组副组长,深入壮族聚居的广西崇左、龙州、凭祥、天等、德保、大新等地进行调查访问。在交通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先生以年近花甲之高龄,不辞辛劳,冒着寒暑,爬山涉水,深入偏僻的壮族村寨调查访问,收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为后来开展对壮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现在,这些资料仍具有珍贵的价值。跟着黄教授进行调查的部分成员,后来成了广西民族研究所的基本力量。所以说,这次调查,既集累了研究资料,也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为广西民族研究所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在深入调查、广集资料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先生于1957年写出并出版了《<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958586.htm" target="_blank">广西僮族简史</a>》一书。这一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壮族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为宣传壮族、让世人了解和认识壮族、确立壮族的历史地位、争取壮民族的自治权利和壮族自治区的建立,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后,先生在艰难的岁月里,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地进行着壮族史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由先生主持,由其学生黄增庆、张一民编撰的 <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832916.htm" target="_blank">《壮族通史》</a> 于1988年出版。全书共70万字,是第一部篇幅宏大、内容丰富、论述全面、资料翔实丰厚的名符其实的壮族通史,结束了壮族没有一部通史的历史。该书凝聚着先生炽热的民族情感和辛勤的劳动汗水,也是先生奉献给壮民族同胞的一份厚礼,为壮民族了解和认识自己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海内外对壮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先生在古稀之年,仍执着于壮族历史问题的研究,直到临终前,仍在写作 <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924781.htm" target="_blank">《侬智高》</a> 一书。先生逝世后,该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同样是一本全面论述和客观评价壮族英雄侬智商的专著。书中以翔实的史料、严密的论证和科学的态度,辨证了国内外史学界对侬智高的国籍、起兵性质及历史作用等问题上的偏颇之说。先生的真知灼见和学术风范,得到了壮学界的高度赞赏。 在纪念黄现璠教授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要学习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追求真理、勤奋钻研、艰苦奋斗、敬业取进和爱我民族的精神,继承先生的遗志,<b>完成先生未竞事业,把壮学研究推向深入。可以告慰先生的是壮学研究后继有人,壮学研究蓬勃发展,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出版各类研究专著100多本,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内容涉及壮族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随着壮学学者同国外学术界的不断交流与合作,壮族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壮学已开始走向世界。</b> <br/><br/> [原载《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集》,广西师范大学编印,1999年11月]<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960004.htm">http://baike.baidu.com/view/960004.htm</a></div></td></tr></tbody></table>[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3 16:49:48编辑过] Vangz gyausou ok bonj saw CANGCUZ GENJSIJ caeuq CANGCUZ DUNGHSIJ gou cungj yawj gvaq,ciengxlwenx mbouj lumz goengrengz dangqlaux Bouxcuengh raeuz! 以前在广西师大时就不时听到黄教授的名字,而且现在广西师大还设有"<strong>黄现璠少数民族奖学金</strong>" 向大师致敬! 向壮学宗师黄现璠致敬! 致敬!
黄现璠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中最早对明代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展开全面研究的第1
<strong>致敬</strong> 向中国少数民族头号大右派黄老致以崇高的敬礼,您老是我们壮族人的骄傲,您老永远活在我们壮族人民的心中! <p>《敬悼恩师黄现璠教授》</p><p> ——学生 张一民<br/>壮家教授若凤毛,苦学成名品格高。 <br/>疾恶如仇堪范式,急公好义足碑标。 <br/>培桃育李无冬夏,立德著书争夕朝。 <br/>承教卅年恩未报,溘然长逝梦思遥。 </p>原载《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集》(阳太阳题名),广西师范大学编印,1999年11月<br/>[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6 13:27:41编辑过] 向黄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向黄老致敬! 敬佩!敬佩!黄老不愧是壮族史学大师。 黄现璠老教授当属名符其实的史学泰斗。 向“八桂学派”领袖黄现璠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p>什么是壮族魂,看看世界史上的壮族英雄好汉:<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秦汉时代的译吁宋、桀将;唐代的黄乾曜、黄少卿、黄少度、黄昌骧;宋代的侬智高;元代的黄胜许;明代的韦朝威、韦银豹父子、覃万贤、瓦氏夫人;清代的黄鼎凤、李锦贵、吴凌云、黄五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王和顺、黄明堂;大革命时期的韦拔群以及现代学术界的黄现璠,便可一目了然民族真精英的内涵。历史名人的真名声真价值能历久不衰,完全是与他的生平经历和业绩相得益彰的,又不是看谁官做到多大多久,钱有多少,供人消遣娱乐的名声有多高。</span></p> 佩服,致敬!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