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棉树 发表于 2007-8-1 01:37:00

[推荐]中国原生态音乐大型采风活动·广西行

<p><font size="3"></font></p><p><font size="3"><font color="#ff0000"><strong>本帖主帖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均转载、整理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strong>:</font><a href="http://gb.cri.cn/9223/2007/06/05/Zt342@1619493.htm"><font color="#ff0000">http://gb.cri.cn/9223/2007/06/05/Zt342@1619493.htm</font></a></font></p><p><font size="3">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的“唱响中国,走向世界——中国原生态音乐大型采风活动·广西行”已经于2007年7月17日正式启动,日前正在桂西进行以壮族原生态音乐为主轴的采风活动。活动简介如下:</font></p><p><font size="3"><strong>国际在线报道</strong>:《唱响中国,走向世界》-----大型原生态音乐采风活动首场活动“广西行”,于2007年7月17日在广西南宁启程。采风团将在20余天时间内到广西百色、崇左、防城港等地开展采风活动。 ……</font></p><p><font size="3">大型原生态音乐采风活动《唱响中国,走向世界》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策划发起并组织实施,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活动将本着继承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宗旨,对散落在民间的中国原生态音乐进行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报道形式,向国内外全方位地介绍中国的原生态音乐及歌手,引领世界各国的听众了解蕴育这些音乐的土地,使原生态音乐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font><font size="3">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文化生态区域为单元进行铺网式采风,计划在5年内,完成全国10余个重点地区富有代表性的原生态音乐采集和介绍工作。 </font></p><p><font size="3">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此次大型采风活动的首发站。“广西行”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联手组织,并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支持和参与。广西是中国多民族的省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歌海”的称誉,蕴藏在各民族中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采风团由两台的记者、录音师及国内外音乐家组成,他们将深入到广西各地区寻访优秀的民歌手,实地采录当地民间音乐,记录当地民俗文化。采风团在广西的采访将分两次进行,首次采风将在百色、崇左、防城港等地进行,年底前还将赴广西的河池、柳州、桂林等地进行采风。 </font></p><p><font size="3">采风期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将实时播报采风见闻,并在采风结束后,编辑制作音乐专题节目,在中国国际广播台对内对外频率和广西人民广播电台6个系列台的文艺节目中播出。此外,在采风过程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网站和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网站,还将以文字、图片、音频等形式,对广西相关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作充分的报道。 </font></p><p><font size="3">作为音乐采风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主办单位还将根据各地情况,在采风地举办原生态民间音乐会。全部音乐采风活动结束后,还将在北京举办一场全国原生态民间音乐会。此外,主办单位将邀请参与活动的国内外音乐家根据采风的素材创作音乐作品,并将采风活动的全部成果及作品作为中国原生态音乐的重要文献资料保存。</font></p><p><font size="3"><table bordercolor="#cccccc"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3" width="100%" bgcolor="#ffffff" border="1"><tbody><tr><td><font size="4"><strong>“广西行”人员介绍</strong>&nbsp;&nbsp;&nbsp;</font></td><td><strong><font size="4">『广西行』路线&nbsp; ☆ 桂西线(7月)</font></strong></td></tr><tr><td><strong>郭 翌</strong> 采风团领队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文艺部副主任 <br/><strong>寒 芳</strong> 采风团领队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中心副主任 <br/><strong>佘扬杰</strong> 采风团副领队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 <br/><strong>刘心杰</strong> 采风团成员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传送部 录音师 <br/><strong>孙盛楠</strong> 采风团成员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记者 <br/><strong>齐 旭</strong> 采风团成员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记者 <br/><strong>农礼生</strong> 采风团成员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中心音乐编辑、广西著名作曲家 <br/><strong>雷庆胜</strong> 采风团成员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技术部录音科科长、录音师 <br/><strong>李有喜</strong> 采风团成员 韩国作曲家</td><td>采风活动新闻发布会及首发站启动仪式 南宁<br/>17日,平果:采录、采访平果嘹歌资深人士,参观夜歌圩<br/>19日,田阳:采访布洛陀歌王,采录田州调、古美调、巴别调歌手<br/>20日,乐业:采录高山汉族原生态山歌对唱、瑶族原生态山歌对唱、壮族原生态山歌对唱<br/>21日,凌云:赴凌云金字塔茶山采风,采访凌云巫调歌手<br/>23日,那坡:采录、采访黑衣壮民歌及民俗民风,观看那坡壮族民歌表演和山歌对唱,采访“尼的呀”民歌手、彝族山歌手,观看“春牛调”、“请仙歌”表演<br/>25日,靖西:采录、采访靖西上甲、下甲、渠洋、义兴、安德民歌及当地小调<br/>27日,龙州:采录、采访有特色的天琴边弹边唱民歌<br/>29日,大新:采录、采访高腔壮族民歌<br/>31日,东兴:采录、采访<br/>8月2日,北海:采集京族民歌 </td></tr></tbody></table></font></p><p><strong><font size="5">本帖推荐:</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3">靖西县壮族提线木偶戏(南路壮剧腔调)和末伦演唱:</font><a href="http://v.cri.cn/8340/2007/07/30/1845@446049.htm"><font size="3">http://v.cri.cn/8340/2007/07/30/1845@446049.htm</font></a></strong></p><p><table bordercolor="#cccccc"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3" width="100%" bgcolor="#ffffff" border="1"><tbody><tr><td>mms://media.cri.cn/v/gxx070730402.wmv</td><td></td></tr></tbody></table></p><p><font size="3"><strong>平果县嘹歌-那良屯夜歌:</strong></font><a href="http://v.cri.cn/8340/2007/07/20/1845@445408.htm"><font size="3"><strong>http://v.cri.cn/8340/2007/07/20/1845@445408.htm</strong></font></a></p><p><table bordercolor="#cccccc"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3" width="100%" bgcolor="#ffffff" border="1"><tbody><tr><td><p><font size="4"><strong></strong></font></p></td><td><font size="4"><strong>(请手动播放)<br/></strong></font>mms://media.cri.cn/v/gxx070720401.wmv</td></tr></tbody></table></p><p><strong>欢迎大家进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的该活动主页关注最新活动内容:</strong><a href="http://gb.cri.cn/9223/2007/06/05/Zt342@1619493.htm">http://gb.cri.cn/9223/2007/06/05/Zt342@1619493.htm</a></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 12:46:58编辑过]

红棉树 发表于 2007-8-1 01:54:00

<font size="3">采风路线当中19日在田阳采录的三种山歌当中的“巴别调”和25日在靖西采录的数种山歌当中的“渠洋”调,其实都是德保北路山歌的别称(田阳巴别乡是操南部方言德保话的乡镇,而靖西渠洋镇以前曾属于德保县前身之一敬德县的辖区因此山歌文化属于德保北路系统),因此这两种采录的山歌应该是重复的。而路线计划中25日在靖西采录的“安德”调,其实和23日在那坡采录的那坡山歌也是同一种山歌——壮语名称为“伦”的过山腔。</font>

vaiz 发表于 2007-8-1 12:52:00

<p>哇,太好啦!</p><p>不过前后才半个月,实在不够啊。。。</p>

越色僚人 发表于 2007-8-1 12:53:00

<p>很不错啊!中央级别的媒体能够深入民间去采风,还制作得这么好,很难得。</p>

红棉树 发表于 2007-8-1 13:13:00

刚了解到,靖西县“蓝衣壮”壮剧提线木偶的表演,主奏李西客先生操持的马骨胡就是黄广扩先生制作的。提线木偶戏昔日在德保和靖西的街头巷尾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但现在已经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这种即将流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岌岌可危,很是可惜,所以看到靖西壮族博物馆还在保留着木偶戏台(录像中可以看到表演者身后的那个小戏台)和提线木偶戏,很是庆幸,希望这一非物质文化传统能够传承下去。录像当中提线木偶的表演是那个人当着镜头的面提着木偶在表演,而且镜头都集中在那人的演唱上而不太注重木偶,其实提线木偶的真正表演,人是要在幕后躲起来不露面的,人们只是在戏台架子上看到木偶在表演和听着幕后的人演唱而已,从这一点上,现在录像上的呀哈戏曲调和木偶本身虽然是“原生态”的,但这样表演的形式却已经不是“原生态”的了,当然因为木偶戏的曲调和南路壮剧一致,也倒是可以作为真人表演的壮剧来欣赏。

粤西土著 发表于 2007-8-1 13:29:00

<p>很好的传统音乐,非常值得整理\开发\宏扬!</p>

萧萧瑟瑟 发表于 2007-8-1 14:29:00

进到“国际在线”一看,好多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不错!

河旺 发表于 2007-8-1 21:16:00

<p>先顶贴再慢慢欣赏。</p>

僚僚无己 发表于 2007-8-1 22:01:00

进到国际在线一看,好多所列曲调并没有放上来让我们听,有点遗憾!

山中伐客 发表于 2007-8-1 22:20:00

总体感觉是,已经是衰落期了,才匆匆来采风记录,有点姗姗来迟了。想当年壮族民间歌师歌王的非凡才智和歌喉,现在的民间歌手已经是望尘莫及了,现在大多数真正有水平的歌师歌王都已经作古了,残留少数的也都是风烛残年,才智和歌喉都没有当年的光彩了,所以现在民间那种捡得一点才智、歌喉马马虎虎的歌手都变成了歌师、歌王了。听听平果嘹歌的夜歌,那个男声沙哑成那个程度都已经是采风的对象了,令人慨叹。那坡那个“请仙调”好像是随便在路边村子凑一帮老奶奶来临时拼凑了一个歌队来演唱似的,一点章法都没有。靖西壮剧和末伦是靖西博物馆里拍的吧,说真的乐队水平也很是很马马虎虎的,听起来稀稀拉拉的,远不如当年了,不过这也许也就是代表靖西民间水平最高的乐队吧,要不然怎么会被官方推荐在博物馆里接受采访演奏呢?这令人想起当年广西壮剧团的那帮德保老前辈,那种壮剧才真的叫水平,可惜他们大都作古了。

文者 发表于 2007-8-2 09:33:00

凌云的巫调那么多怎么不细细采集呢?!不过关键还得靠自己啊,如果都是等别人来采风,那消亡的事情就不远了!

wenliqan 发表于 2007-8-5 18:56:00

先顶顶殖民再说,有时间再慢慢看

朵呢僚 发表于 2007-8-13 20:06:00

<p>倒也还算及时吧,不至于是都找不到了 .</p><p>话又说回来,真找不到了,也说明它不再适合现代人传唱了.</p>

洪流 发表于 2007-8-14 07:31:00

<strong>《中国原生态音乐大型采风活动·广西行》的行动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但从活动线路来看,没有到德保的计划,这将是他们行动的遗憾。建议采风团队到德保看看、听听......</stro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中国原生态音乐大型采风活动·广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