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区域经济学课程:第一章第三节
<p>第三节 经济活动区位<br/>一、经济活动区位<br/>二、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br/>三、区位论的主要内容<br/>四、区位论的价值<br/></p><p>一、经济活动区位<br/>1、经济区位<br/>经济主体所占据的场所。<br/>具体表现为空间的位置。<br/>讨论: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经济区位的影响?<br/>2、区位单位<br/>布局于区位上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经济单位,是区域经济的主体。<br/>各种经济法人单位,生产单位。<br/>3、区位因素(因子)<br/>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制约因素。<br/>区位的优劣取决于四个区位因素:<br/>(1)具有地区性的不易转移的投入物供给。<br/>(2)具有地区性的不易转移的需求状况。<br/>(3)从区位外部输入的投入物供给。<br/>(4)外部需求。<br/>二、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br/>1、区位决策<br/>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br/>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割性,不同区位的区位因素有很大差异:<br/>优势区位将给经济主体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优势区位将吸引大量厂商、居民的聚集,并带动资金、人口、物资的聚集。<br/>但即使区位因素是均质的,聚集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仍会产生要素聚集,形成城镇。</p><p>1、区位决策<br/>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br/>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割性,不同区位的区位因素有很大差异:<br/>优势区位将给经济主体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优势区位将吸引大量厂商、居民的聚集,并带动资金、人口、物资的聚集。<br/>但即使区位因素是均质的,聚集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仍会产生要素聚集,形成城镇。</p><p>2、区位选择与生产者、消费者均衡<br/>(1)生产者均衡。<br/>(2)消费者均衡。<br/>由于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居民的就业和消费有很大的差异。</p><p>3、厂商与居民区位选择的一般趋势<br/>(1)区位优势改善了资源约束和收入约束,货币效率提高:区位优势,对于厂商,同样的投入可以增加产出,或者同样产出可以节约成本;对于消费者,同样支出可以提高效用或者相同的效用满足可以降低支出。<br/>(2)对于区位优势的竞争必然出现:<br/>——提高土地使用价格;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市场份额缩小,产品价格下降——造成厂商利润的下降,直到集聚规模达到最大。<br/>——居民聚集,相互竞争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工资水平下降;拥挤成本增加,达到最大人口密度。经济从其他区位继续发展,这样使得各地的区位趋于均衡。</p><p>4、区位决策偏好<br/>(1)居民的区位决策偏好。不同收入阶层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不同,高收入阶层对于较大的空间更具有偏好,而对于一般商品的偏好相对较低。对于较高的交易费用可以承担或者不太在乎。因此高收入阶层对于区位的依赖程度较低,居住在城镇郊区。<br/>(2)厂商的决策偏好。劳动密集型厂商对于人口聚集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加工企业对于原料的购进和产品的运出距离较敏感。小厂商必须紧紧依赖中心聚集区域;大型厂商可以远离城区以节约土地成本。</p><p>三、区位论的精粹<br/>在经济活动中寻求:<br/>1、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br/>2、最低的购买价格。<br/>3、最大市场区位和最大利润。<br/>4、最优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以求获得最佳的生产、生活条件和适宜环境。</p><p>四、区位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p><p>1、农业生产布局</p><p>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问题。必须重新思考,以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更符合国情,更符合中国绝大部分农村的实际状况。<br/>蔬菜运往北京和河北的运输,总体社会总福利如何?</p><p>2、节约运输<br/>我国运输业的区域差异较大,发达与很不发达交错并存,导致农副产品丰收成灾、资源浪费的例子太多。<br/>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对搞好我国的工业区划、合理安排工业投资布局等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p><p>3、城市的作用<br/>城市应在所在的地域中,发挥中心地的功能。<br/>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城市规模越小,中心地等级越低,它所发挥的功能也越小。</p><p></p><p></p><p></p><p></p><p><br/></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8 20:24:58编辑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