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人 发表于 2007-6-25 10:46:00

武鸣民间故事

<p><br/>汉译整理:杜林蔚&nbsp; <br/></p><p>  去年以来,笔者有幸与大明山文化考察组同行。在进行田野考察中,收集到一些有趣的民间故事。笔者以为,壮族骆越先民创造了灿烂的骆越古都文化;龙母文化与骆越古都文化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愿与热心的读者、有志之士一起探讨。</p><p><br/>王“达备”传奇<br/>&nbsp;(口述:仆皮温,女,87岁。流传于两江、府城一带。)<br/>  传说远古时候,大明山地区居住着一个骆越族部落,他们依山傍水,住在岩洞里,以抓田螺、鱼等作食。部落里有个小女孩,全身长满了疥疮,不但奇痒难受,而且还流出脓水,人见人怕,同辈们不愿靠近她。但她从不孤独,自己与部落寨旁的大石头玩耍,经常骑在大石头上,就像骑马一样。久而久之,当马骑的那块石头被叫成石马,小女孩被叫成“达备”(“达备”在壮语里就是满身疥疮的姑娘的意思)。<br/>  小女孩逐步长大了,还是孤身一人。有一天,部落人在水沟里抓到一条好大的鱼,相当现在的4—5斤鱼那么大,割剖鱼腹时发现了一把金光闪闪的宝刀,“达备”抢过去脱得宝刀,往石马一刀砍下,大石马一分为二割裂开了,从割裂处飞出一匹青鬃白马。青鬃白马一出来就左冲右撞,折腾一阵子之后,便跑到垌里的庄稼田地里吃禾苗,没人能驯服得它。达备手执金刀,飞奔过去,一手抓住青鬃白马,使劲往田边拉。人们这时才惊讶,女孩力大无比,刚烈的青鬃白马很快被制服了。<br/>&nbsp;&nbsp;&nbsp; 达备轻轻地牵着马,猛然翻身跨到马背上。就在她骑上马背上的一瞬间,奇迹出现了——达备顷刻间浑身金光闪闪,全身疥疮像蛇蜕皮一样脱落下来,不一会就变成了整个部落最漂亮的女人。这时青鬃白马突然仰天长啸,驮着女孩到处狂奔。所到之处,从达备身上落下的疥疮皮,有的变成奇方妙药,有的变成金银财宝,达备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众人。<br/>  部落里欢呼声一片,拥戴女孩为王,并尊称为“达备王”。 </p><p><br/>龙母金洞<br/>&nbsp;(口述:孙光明,女,86岁。流传于两江雷圩、马山杨圩一带。)<br/>&nbsp;相传,在很久以前,龙母在大明山脚下的马鞍山山洞中用金灶、金锅、金蒸笼蒸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中黄色的变成金子,其他颜色的则变成珠宝。龙母变成神仙后仍然在洞里蒸金饭,过往行人还见蒸气冒出来;人们在洞外分明看见龙母在忙活着,可是进得里去刚蹲下来,抬头又不见人了。洞里那些金光闪闪的东西,看得见却不得乱摸。有的人试着摸便会肚子疼痛难忍。后来有一个很大胆的人,想法子用绳子套,绑住了金锅,然后使劲地往洞外拉,因为金锅太沉重,竟把锅耳拉断了。那人用金锅耳卖得的钱过着富裕的生活。到剩下两文钱时,他看不起它,把它丢到房前一口小水塘里去了。奇怪的是,从此小小的水塘竟然生出满塘的鱼和虾 ,吃也吃不完。<br/>&nbsp;传说越来越远。大山内外前来朝拜求财的人络绎不绝,有很多是骑着马来的,马蹄把附近的田地都踩平了,连青草也被吃光。山脚下村屯的前辈们就把金洞封死了,只有虔诚的人来金洞祭拜,龙母才会把财宝赐给他。<br/>&nbsp;<br/>召王庙<br/>  (口述:马昭明,男,85岁。流传于两江、马头、陆斡、罗波一带。)<br/>  大明山附近有很多神庙,其中规模最大、最古老的要数马头镇全曾村庙口屯的大明山庙了,人们称为“召王庙”或 “佬仆”庙。<br/>  老人们代代相传,说古时候有“天书”规定在大明山神庙庙址地方建大庙,供奉召王。后来,大明山神庙的天井里长出一株芋头,共生了99个芋头,人们就移植其中一个芋头到小明山的韦杨村建了一个分庙,庙名为明山庙,主神是“姆囊”。<br/>  大明山庙地处大明山脚土丘上庙口屯西边,后面正对着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山。庙由水砖建成,一排三间的房子共有6进,进与进之间有天井隔开,中间正道贯穿。庙门朝南,正好对着20里外的罗波潭和南巢泉之间。<br/>  庙宇威严肃穆。第一进,是庙祝居住。第二进两边塑有一对白马,马旁各塑牵马神像,牵绳肃立。第三进右边泥塑着财神,右边塑有土地神。第四阵泥塑6个本地土官神;其中左边房有一本地土官神;右边房有苏村领兵“剿匪”有功的陆宗普。第五进东西两房各塑有4个神像,一共8个;有一个是三个头的,有一个手执阴阳镜的。据说这8个人像是召王封的文官武将,有三个头的传说是召王的儿子。第六进塑有4个神像,其中3个泥塑神像特高特大,高得几乎碰着瓦顶,中间两个威武的,是召王和王后,左边是观音,右边一个用木雕成的,只有2米高的“佬仆”,“佬仆”是老祖母的意思,后来称为龙母。因为逢年过节要抬龙母巡游,所以用木质雕成。<br/>  清末明初的时候,庙口屯一家陆姓兄弟很想装饰位于村庄西边的召王古庙。老大心里不那么踏实,生怕群众不支持筹钱,家里又没有多大的本钱,便老远去到大明山东麓——上林占问仙婆指路。仙婆双手胡乱舞两下,喃喃自语,突然睁开眼睛,告诉老大说,从今天起,有月亮的第二天晚上,你带着帽子,到村西头的大石头顶上站立,你人影落下的地下就有3缸银子,用这些银子做个豪华的庙宇,足而有余。老大高兴之下,回去便告诉老二,想得到老二支持,做事多个帮手。始料不及的事发生了,偏偏老二第二天在大榕树底下乘凉,跟大伙儿谈天论地时说漏了嘴。大伙儿都七嘴八舌地吵着要分银子,个个都要去挖,个个都在盼望着月亮出来。老大更是心急如焚,无奈之下只好提前行动,摸黑去挖,两兄弟去到大石头旁边时,月亮恰好也露出了脸,老大大喜过望,马上跳上石头,找到自己的影子,……哇!“真的有3缸!”老二高兴地小喊了一句。借着月色,掏出东西看了又看,哪有什么银子,原来是3缸象龟贝壳样子的东西!第二天晚上,同样是月亮的夜晚,全村可热闹了,大伙都往西头去挖银子,半个钟头过去了,一个钟头又过去了,突然有个人用火把就近照了一下,“你们看,有缸底印,光滑光滑的,一、二、三,正好3个缸印!”陆氏两兄弟也在人群里也用手摸了摸光滑光滑的缸底印。大伙分析说,或许忘记祭召王,他把银子藏起来了,或许召王已经知道大伙要抢分银子的事了。<br/>  直到现在召王古庙的地方仍然留有4个唐代的石栓础和断砖残瓦一片。 </p><p><br/>阴兵造王城<br/>  (口述:欧汉有,男,80岁;陆祖光,男,80岁。流传于罗波、陆斡、马头一带。)<br/>  罗波半岛东西宽约400米,南北长约600米。这里风景秀丽,南巢泉在距离半岛不远的北面,罗波潭在半岛的东南方,廖江河从东北流来至罗波庙正南面汇合转而向南流去。罗波潭潭水碧蓝清澈,常年不息,潭边是天然的石林和石丛,形态各异,四周长着高大的乔木和茂密的竹丛。深水里鱼游蚜戏,树林间莺歌燕舞,如同图画一般。<br/>&nbsp;娅蒲(或称佬仆,后人称为龙母)过世后,升天成为仙家,她迷恋罗波潭的风光,便托梦给她的儿子—骆越王,在此建设王城。骆越王精选50名工匠砌墙。工匠们注意到,每天早上砌城墙用的石条整齐地摆着待用;白天砌城工人不多不少正好100人,而吃饭的时候只有50人,好生奇怪,但是没有任何人多嘴问这闲事。原来,这另外的50人是龙母的阴兵——鬼,他们在日日夜夜赶工呢。白天他们与骆越王挑选的50名工匠一起砌墙,晚上到二十里外的大明山去搬运石条。石条要在没有任何凡人看到的时候才能送到目的地。有一天晚上,龙母到罗波潭旁边,检查鬼神们搬运石条情况。不巧,邻村一名刚进门的新媳妇,鸡叫刚过就到罗波潭挑水,路上见到一排又一排的石条。当她们俩相碰面时,不得不打声招呼。龙母问“你看见我的羊吗?”媳妇说:“没有呀,我是看到了一排又一排的石头”。就这样,那晚搬来的石头在半路就停下来了。不信,你到陆源屯随便走走,还可以看见或连或断散落于田地间的石头呢;进入罗波小学校内,仍然可以看到用长石条做成的古戏台地基,地基长11米,宽8米;还能看见散摆在校园周围大石条数百根;校园外东北束咽处的石拱桥也是当时留下来的。<br/>  清道光年间任思恩府知府的李彦章也听闻壮族民间关于“阴兵造王城”的传说,参观罗波古城后,便在罗波庙中留下《咏龙窟潭》诗一首:<br/>&nbsp;一壶天作九华开,面面清潭印月来;<br/>&nbsp;龙藏常时腾剑气,螭觞何处选碑材。<br/>&nbsp;云烟蒸蔚随神雨,城廓荒唐托鬼才;<br/>&nbsp;莫怪三山成缩本,眼前真有海如杯。<br/></p><p>青鬃白马回朝<br/>  (口述:韦士贞,男,85岁。流传于两江一带。)<br/>  两江镇一带流传着青鬃白马回朝的故事。骆越王在大明山东边、南边率部与秦始皇的军队打了一场又一场阻击战,仗打得越来越吃紧。他与王后骑着青鬃白马,领着部队匆匆忙忙沿着大明山西麓往北撤退。正当苦无方向的时候,抬头望见从大明山顶沿着赵江山谷方向,飘来两条长长的红色耀眼的彩绸,突然化成了平坦的大路,骆越王当即醒悟,神情若定地指挥骆兵往大路上进发,大路一瞬间变成两朵红云,飘上了大明山顶。秦军穷追猛赶直到赵江山谷口,这时不得不认真观察地形:只见两条河流(“达央”和“达召”)水流湍急,宛如人为的护城河,一座孤山(独山)在河的东南方,宛如一个坚固的兵堡,山谷内外迷雾重重,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正当犹豫的时候,一声声狼嚎虎啸,一条条鹰抓蛇咬,秦兵个个毛骨怵然,只能落荒而逃。骆越兵躲过秦兵追杀之后,在“九炮龙”岭(地名)驻扎,在山顶上阅兵,时不时到山外去伺机打击敌军,神出鬼没的,使秦军再也不敢深入大明山腹地。<br/>&nbsp;如今,在“九炮龙”的山腰上横七竖八排放的120块磨制兵器的磨刀石,就是当时留下的;飘下彩绸的山峰就叫做望兵山;耸立于田畴中间的独山宛如青鬃白马的头部;马鞍山就是骆越王的马鞍。它们正隔着涓流不断的赵江河相互对望呢。</p><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7 16:26:26编辑过]

syli 发表于 2007-6-25 21:30:00

<p>先收藏,谢谢啦!</p>

bomengr 发表于 2008-3-23 01:36:00

(口述:欧汉有,男,80岁;陆祖光,男,80岁。流传于罗波、<font color="#f70909">陆翰</font>、马头一带。)应为:<font color="#0938f7">陆斡。我就是陆斡的。这个地名很容易被误写或者误读为“<font color="#f70909">陆翰</font>”</font>

bomengr 发表于 2008-3-23 01:39:00

阴兵造王城<br/>  (口述:欧汉有,男,80岁;陆祖光,男,80岁。流传于罗波、陆翰、马头一带。)<br/>  罗波半岛东西宽约400米,南北长约600米。这里风景秀丽,南巢泉在距离半岛不远的北面,罗波潭在半岛的东南方,廖江河从东北流来至罗波庙正南面汇合转而向南流去。罗波潭潭水碧蓝清澈,常年不息,潭边是天然的石林和石丛,形态各异,四周长着高大的乔木和茂密的竹丛。深水里鱼游蚜戏,树林间莺歌燕舞,如同图画一般。<br/> 娅蒲(或称佬仆,后人称为龙母)过世后,升天成为仙家,她迷恋罗波潭的风光,便托梦给她的儿子—骆越王,在此建设王城。骆越王精选50名工匠砌墙。工匠们注意到,每天早上砌城墙用的石条整齐地摆着待用;白天砌城工人不多不少正好100人,而吃饭的时候只有50人,好生奇怪,但是没有任何人多嘴问这闲事。原来,这另外的50人是龙母的阴兵——鬼,他们在日日夜夜赶工呢。白天他们与骆越王挑选的50名工匠一起砌墙,晚上到二十里外的大明山去搬运石条。石条要在没有任何凡人看到的时候才能送到目的地。有一天晚上,龙母到罗波潭旁边,检查鬼神们搬运石条情况。不巧,邻村一名刚进门的新媳妇,鸡叫刚过就到罗波潭挑水,路上见到一排又一排的石条。当她们俩相碰面时,不得不打声招呼。龙母问“你看见我的羊吗?”媳妇说:“没有呀,我是看到了一排又一排的石头”。就这样,那晚搬来的石头在半路就停下来了。不信,你到陆源屯随便走走,还可以看见或连或断散落于田地间的石头呢;进入罗波小学校内,仍然可以看到用长石条做成的古戏台地基,地基长11米,宽8米;还能看见散摆在校园周围大石条数百根;校园外东北束咽处的石拱桥也是当时留下来的。<br/>  清道光年间任思恩府知府的李彦章也听闻壮族民间关于“阴兵造王城”的传说,参观罗波古城后,便在罗波庙中留下《咏龙窟潭》诗一首:<br/> 一壶天作九华开,面面清潭印月来;<br/> 龙藏常时腾剑气,螭觞何处选碑材。<br/> 云烟蒸蔚随神雨,城廓荒唐托鬼才;<br/> 莫怪三山成缩本,眼前真有海如杯。<br/><font color="#f73809">我到现在才知道“罗波”的俗称“佬仆”的由来</font>

季人 发表于 2008-4-7 16:31: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bomengr</i>在2008-3-23 1:36:00的发言:</b><br/>(口述:欧汉有,男,80岁;陆祖光,男,80岁。流传于罗波、<font color="#f70909">陆翰</font>、马头一带。)应为:<font color="#0938f7">陆斡。我就是陆斡的。这个地名很容易被误写或者误读为“<font color="#f70909">陆翰</font>”</font></div><p>多谢指正。</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鸣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