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3-8-15 18:17:00

新旧借词与民族词语混用容易闹笑话

经过几千年的交流与磨合,壮语从汉语借进了大量的词汇,主要有四大“板块”:<p>一是根据汉字的读音和壮语语音系统的特点“仿造”壮语的词语,如根据“女”字仿造出“nawx”字。<p>二是从白话中直接借用词语,如“新民”说成“saenjmaenz”。<p>三是从西南官话或桂柳话中直接借用词语,如“电脑”说成“dennauj”。<p>四是目前标准壮文搞的“汉语借词规范”,把“农业”写成“nongzyez”(实际上老百姓一般多讲“nongznez”),把“规范”写成“gveihfan”(老百姓多讲“gveihfamq”)。这种规范在推行过程中最吃力不讨好。<p>由于各种借词的存在,特别是使用这些借词的观点、原则不同,不少壮文资料言不达意,还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如,“学雷锋做好事已经蔚然成风”这句话被演绎翻译成“学雷锋做好事已经变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fungheiq)”。fungheiq是由“风气”分别按不同的借词构成的,而在壮语当中,它是“关节炎”的意思。那么,东拼西凑以后的整句话就成了这么一个东西:<p> &nbsp; &nbsp;学雷锋做好事已经变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关节炎。<p>又如“对话”,写成“doiqvah”,容易让人理解为“退话”,即把别人讲的话退回去的意思。既然“doiqvah”中的两个字都是借词,干吗不借“doiqvaq”这个词呢?如果觉得它容易跟“退化”混淆,那似乎应该按照口语的讲法写成“doiqhvaq”才好。要不就干脆全部用壮语词语构词,写成“doxcam”(互相问话)。要是写成“doxneauz”或者“doxgangj”,又变成了“对骂”、“互相讲坏话”的意思了。<p><br>

红棉树 发表于 2003-8-16 00:31:00

有同感。比如我的母语里,对比“放学”“退学”两个汉语借词,就觉得很矛盾和不可思议。<p>汉语意思 &nbsp; 标准壮文/德保壮文 &nbsp; 对应汉字 &nbsp;借词音系类型<p>放学 &nbsp; &nbsp; &nbsp; doiqhag/toiqyag &nbsp; &nbsp; &nbsp;[退学] &nbsp; &nbsp;老借音<p>退学 &nbsp; &nbsp; &nbsp; &nbsp;duiyoz/tuihyoz &nbsp; &nbsp; &nbsp;[退学] &nbsp; &nbsp;新借音<p>在这里,不管是“放学”还是“退学”,都是来自于同一个汉语词[退学],不过一个是借入较早的老借音系统借词,一个是借入较晚的新借音系统借词,意思却截然不同。所以说,一个学生每天都盼望着toiqyag[退学],绝对不是盼望被退学,而是盼望早点放学。

爱僚 发表于 2003-8-16 15:27:00

其实很多词汇都可以从母语中找到或用母语基本词重新组合成相应的词,但人们往往不爱这样做,而是偷懒,直接用现成的汉语汇词,母语就这样一步步被侵蚀,

lannie1013 发表于 2003-8-16 16:17:00

提倡多用民族词<p>少用借词!

路漫 发表于 2003-8-18 09:59:00

在规范的壮文里,“放学”和“退学”是有区别的:放学cuengqhag(langhhag) 退学doiqhag(duiyoz)

lannie1013 发表于 2003-8-18 14:27:00

我们家里说&quot;放学&quot;就是cuengqhag那!<p>

红棉树 发表于 2003-8-18 17:23:00

其实,德保话里也用 cuengqhag(德保话实际发音为 congqyag)来表示“放学”,与doiqhag(实际发音为 toiqyag)意思一样,可以看作是同义词。

vaiz 发表于 2006-12-22 20:51:00

有的老借词容易弄成语法混淆,如: Guekcoj、Guekvuengz,前一个是祖国,后一个却是国王,而王国却写成 vuengzguek<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旧借词与民族词语混用容易闹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