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eiq 发表于 2003-9-28 05:58:00

話當年:五十年代推廣壯文的情況

我對歷史常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鍾愛,每當接觸一項新事物,都免不了思想這東西是從何而來的,又是如何演變為今日的模樣。有時,追尋了一個小地方的歷史,總喜歡靜坐其中,閉上眼睛,把過去的景象一一在腦海中重新建構出來,一發思古之幽情。<p>我接觸到拼音壯文,總免不了思考它是從何而來,為何會設計成這個樣子。記得去年十二月,在路漫老師的陪同下,有幸拜訪《廣西民族報》報社,得見該報五十年代的出版。那種震撼,至今猶存。五十年代的拼音壯文有一種獨特的韻味,有著那個年代意氣風發的烙印,又因為多加了幾個斯拉夫字母,而使整個文字看起來很有民族味道。我從來不會掩飾自己對五十年代老壯文的偏愛,覺得它比八十年代的修訂方案美麗得多了。<p>我很希望知道當年推行拼音壯文時的壯族人民是如何反應的,社會上的氣氛又如何?推廣工作如何?不知哪位貝儂可以問一下父母或長輩,做一下民間口述歷史的資料收集?這是壯族文化很傳奇的一頁,我們應該把它記錄下來,告訴給壯族的子孫聽。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3-9-28 08:31:00

赞同这个绝妙的动议。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9-28 21:25:00

建议阿沛传一两张旧报纸的照片给大家看看。<p>我也觉得1957版的壮文有它的优越之处。

红棉树 发表于 2003-9-29 13:41:00

我也很喜欢20世纪50、60年代推行的老壮文。看到这个帖子,令我想起前些天在南宁的一些琐事。<p>前几天在南宁下榻 明园饭店,对这个酒店印象很深刻,最大的原因就是这个酒店能够唤起一种怀旧的感觉。除了留下许多50年代的老建筑之外,还有其占地面积很大、兼有中国庭园风格的整个院落,绿荫林庇护下的苏联式建筑在晚秋的蝉鸣中让人感到平静,甚至忘却了自己是在喧嚣的南宁市区里头。<p>最令我新奇的是,那 明园饭店 的正门围墙外,还悬挂着五十年代的那个老牌子,上面分别用壮语、汉语写着“明园饭店”,而壮语则是五十年代的老壮文——FANDEN MIηZYENZ(饭店+明园,即用壮语本身固有的词法来吸收借词)。那个牌子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挂在已经陈旧的外墙上,接受风雨的洗刷,有一种历史凝重的感觉。<p>明园饭店目前正在做大改建,很多外墙都已经拆掉,想到这个难得一见的老壮文牌子难免会有同样的遭遇,当时我赶紧联系了南宁的一位贝侬,叫她拿数码相机来拍摄了下来,希望能够成为永久的图片资料。

hong21131 发表于 2003-10-8 23:15:00

现在不行了!!

蒙面人 发表于 2003-10-22 22:52:00

只能说50时年代的壮文推广是在瞎折腾解放后的所谓新中国文人还处于末清的儒学大臣的水平。

侬氏春秋 发表于 2003-10-23 01:03:00

你的话也可以说明你的知识水平——我就不评价了,嘿嘿。<p>只要稍微有一点壮文推广史常识的人都知道,50年代壮文的推广工作很成功,只是被60年代的政治运动给中断并摧残了。

Lajmbwn 发表于 2003-10-23 11:25:00

侬人春秋的看法是正确的,50年代壮文推广工作取得的辉煌,是后来80年代恢复壮文推行工作所不能比拟的。可惜,60年代开始的政治运动是全国性的轰轰烈烈的破坏运动,对壮文工作的破坏极大,至今仍然残留其错误思想观念。如果没有那场政治运动,壮文的推广和普及到现在应该是已经硕果累累、促进壮乡的全面发展了。

想家的人 发表于 2003-10-25 11:47:00

五十年代那种壮文的推广工作热情大概再也不会再有了吧?以前讲的是政治热情,现在大多数人只在乎金钱和享乐了吧??

nnnwood 发表于 2005-6-28 16:37:00

<P>50年代做壮语,真的是一种精神的需要。首先现在这种精神境界很少人达到了,也没有了这个氛围。</P>
<P>其次,<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user.asp?name=Lajmbwn"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Lajmbwn</FONT></A>说的有道理,60年代那场风波以后,50年代活跃的壮族先驱们饱受了几乎灾难性的打击。无论什么时候,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是很必要的。</P>

vaiz 发表于 2006-12-20 20:15:00

<p>我问过我爸爸,问他那时有没有推广壮文的印象,可他说没有.可能我们宾阳当年没有吧?</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話當年:五十年代推廣壯文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