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需要壮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
本人因写论文需要,在找关于壮族民间体育游戏、传统娱乐游戏的材料,望各位僚人提供线索,谢谢啦! <P><a href="http://nanning.yiyou.com/html/14/349.html" target="_blank" >http://nanning.yiyou.com/html/14/349.html</A></P><P>南宁壮族的民间体育<BR> <BR> 南宁壮族民间的体育活动丰富多样,有武术、游泳、棋类、踢毽、打陀螺、打尺子、顶杠、母鸡护窝、跳绳、抢花炮、舞狮、舞龙、摔跤、篮球、乒乓球等项目。</P>
<P> 少年男子一般多喜欢小型的体育活动,如打陀螺,打尺子或母鸡护窝等游戏。这些活动不仅趣味性强,而且多带有竞赛的性质,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默契的配合,有利于锻炼少年儿童的毅力和灵敏性,培养其集体主义思想。入学读书的少年学生还参加篮球、乒乓球、田径和体操等体育活动。少年女子则主要进行踢毽子、抛石子、跳绳、护母鸡窝等活动。临近江河的地方,从少年起就开始练习游泳。</P>
<P> 青年男子的体育项目非常丰富,有抢花炮、武术、舞狮、顶杠、摔跤、拔河、篮球、棋类等。其中以篮球活动最为广泛。如那龙乡8个村都建有灯光球场,乡政府经常举办篮球比赛。该乡的篮球队曾于1986年7月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参加全国第二届农民篮球运动会,被郊区命名为"篮球之乡"。</P>
<P> 中老年男子主要是进行各种棋类活动。这些民间流行的传统棋类有"冈"字棋、炮棋、三子棋、跳棋等。棋子以石子或树技、草杆为之,简便易行,不受场地限制,在田头地角、村中树下的青石板上,画出棋线图,摆上棋子,便可对弈。中国象棋也很流行。</P>
<P> <BR></P> <P><a href="http://www.gxun.edu.cn/jpkc/ty/net/biaoyan/1_1.htm" target="_blank" >http://www.gxun.edu.cn/jpkc/ty/net/biaoyan/1_1.htm</A></P>
<P>三人板鞋竞技概述</P>
<P> 一、 三人板鞋竞技起源与发展</P>
<P> 三人板鞋竞技是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明代。相传明代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带,广西河池地区的瓦氏夫人率兵赴沿海抗倭。瓦氏夫人为了让士兵步调一致,令三名士兵同穿上一副长板鞋齐步跑,长期如此训练,士兵的素质大大提高了,斗志高涨,所向披靡,挫败了倭寇,为壮乡人民立了大功。后来,南丹县那地州壮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练兵方法,开展三人板鞋竞技活动自娱自乐,相袭成俗,流传至今。</P>
<P> <BR> 三人板鞋竞技不但能增强体质,而且运动时步调一致,行走灵活,协调自然,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每逢喜庆节日、假日,三人板鞋竞技成为壮族体育爱好者、学校学生开展健身活动的项目之一,吸引着众多的群众参与。板鞋竞技是一项集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健身娱乐活动。</P>
<P> </P>
<P> 二、 民间板鞋竞技的形式</P>
<P> 民间板鞋竞技的形式有:穿板鞋抢粽子、板鞋秧歌舞、板鞋戏水、板鞋采香包(壮族一种吉祥物)、板鞋抛绣球、板鞋扇舞、板鞋拳术、板鞋踩气球,等等,形式多种多样。在广西右江花山壁画中,古代壮族士兵穿着板鞋练兵,一个个身强体壮,精神饱满,正在等待出征,真实地记载了三人板鞋竞技在壮族军事、体育中的作用。板鞋的竞技演练,既培养了士兵顽强、勇敢、坚毅、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又提高了士兵的身体素质,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项良好的运动。板鞋竞技历史悠久,器材简单,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是一项深受壮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体育运动。</P>
<P> 三、 板鞋竞技的社会价值与特点</P>
<P> 板鞋竞技的发展与壮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特点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它既是壮族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智慧结晶,又是壮族人民强筋健骨、锻炼身体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P>
<P> 板鞋竞技已成为人们竞技、表演、娱乐的运动项目之一,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板鞋这一古老的竞技体育项目也逐渐走向世界。在我国的外国学生和我国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留学生,学习之余休闲娱乐时,常利用板鞋竞技进行各项娱乐活动。许多外国游人观看壮乡的板鞋竞技后,都被它的竞技性、体育性和娱乐性所吸引。</P>
<P> <BR> 四、 板鞋竞技的表演形式 </P>
<P> 板鞋集体表演的形式有:板鞋集体舞、板鞋秧歌舞、板鞋拳术等。大多是三人或多人组合,脚穿板鞋,徒手攀肩或扶腰,手持鲜花、绸带、扇子或各种装饰物,编排不同的队形,踏着欢快、协调的步伐,在壮族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BR> </P>
<P> 板鞋竞技比赛的形式有:三人板鞋竞技,板鞋竞技抢粽粑(民间),板鞋竞技戏水,板鞋竞技抢水球,板鞋竞技抛绣球(或各种球),板鞋竞技踩气球等。</P>
<P><BR> </P> <P><a href="http://gxlzml.com/show.asp?id=211" target="_blank" >http://gxlzml.com/show.asp?id=211</A></P>
<P>壮族传统体育活动(跳斑鸠、跳花灯、跳蚂拐、舞翡翠) <BR> <BR> <BR> <BR>跳斑鸠</P>
<P> 跳斑鸠最早流行于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乡部分大队的壮族民间,是迎客式的体育娱乐活动。过去每当村里有人办喜事或丧事时,主家邀来一些人,到村口或在屋前跳起斑鸠是模仿斑鸠栖息树上、相依振翅、漩涡跳跃、比翼飞翔等动作而来的。迎宾者视来客情况,或男或女,或一、二人或四人,随着唢呐、笛子的节拍虚步亮翅,跳步振翅,迎向客人,到了客人面前作虚步热血,右手屈于右前方,掌心向内作招手状,左手捧住右肘,表示“有请”或“请进”;而客人也出相应人数,亦以同样动作对面跳着,但右手是左右晃动,表示“不必请”;接着双方携起手来,一边摇动手臂,一边用脚掌拍打对方的脚掌,然后双方屈蹲,同时两手摆动,蹲立漩涡式跳跃、最后站起,分手并肩成虚步势,两臂在体侧到胸前交替展屈,跳步前进,比翼飞翔。<BR> “跳斑鸠”动作简单,步伐轻盈矫健,四肢活动频繁,可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增进了主客的情谊。</P>
<P>跳花灯</P>
<P> 跳花灯在广西天等县壮族地区流传已经有几代人的历史了。近年来又盛兴热闹起来,每逢跳花灯围观热闹的人很多,它可算是壮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之一。<BR> 跳花灯一般是在晚上进行活动,中元节跳的更是热闹。旧社会跳花灯多是迎神赛会,驱逐瘟疫的迷信活动。据天等镇九址岁老人刘就昌说:民国三年在天等地区发生了大瘟疫,死的人很多,为了驱逐疫鬼,民间曾流行跳花灯活动,大唱大跳十天十夜。<BR> 跳灯的场地是选择在村头较平坦宽广的场地上,用七十二个小碗装上豆油,排成九行,第行八个点燃着闪亮的灯光,按前后左右间隔约80公分到一米处安放一灯。跳灯的人数少的五、六人,多的有十几个人,他们有的带面具,每人手中各拿有不同的乐器,有木鱼、有木笛、有小鼓、锣、钹,还有挂纸花条的木棍等。开头由一个人带头敲打木鱼,在行灯中来回有规律的按节奏的穿跳,,到行角转弯处时,各人都做一引起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且吹打各人手中所拿的乐器和道具,敏快而又有节拍的穿跳过已摆好的花灯。晚上看去尤长龙在星光中舞动,在跳花灯的节目中还有上仙桥、跳仙桌等内容。<BR> 据老人传说,古人生病不懂就医,而是祈求神拜鬼保佑。<BR>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有“命有司大傩”高秀注:“大傩,逐尽阳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BR> 《壮族简史》也有这样的记载:相传是在唐以后出现的一种迷信职业者,壮族地区的师公戏,可能与宋代就名闻京师的桂林傩舞有渊源关系……师公戴假面具,边跳边舞,以表现“请神驱鬼,祈福消灾或丰收酬神的宗教内容”。<BR> 考师公戏实是壮族原始巫教的舞蹈,流传下来形成了今天民间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今壮人把它作为节日欢乐活动的项目,跳毕人们大汗满面,要付出很大的气力,从锻炬身体的意义上来看,很有改造提高的丰富有潜力。</P>
<P>跳蚂拐</P>
<P> 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蚂拐节体育活动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体育活动。相传五百年前,红水河边住有一家壮族老夫妇,无儿无女,生活十分孤独。岁月如梭,两老白发如霜。每逢过年,别人都高高兴兴地走亲串友,而老两口却闷在家里。有一天,一只形状象人的蚂拐突然跳进了他们的家,用棍子子赶不走。这时,蚂拐突然开口说起话业:“爸爸妈妈不要赶我,我是你们的儿子啊!”。两位老人听了又惊又喜,便把它收养起业。这只蚂拐不但长得象人,而且十分聪明,很讨老两口的喜欢。后来老头子发现这个蚂拐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都偷偷跑出门去,直到天快亮时才回来。一天晚上,明月当空,蚂拐偷偷跑出去了,老头子便悄悄地跟了出去他看见蚂拐走到河边一块较平的沙滩上停了下来,剥掉了身上的蚂拐皮,变成了一个十分标致的后生仔,他先坐在沙滩上运动,然后舞起拳棍,直打得沙飞石走好不惊人。舞弄一阵后,它又是把蚂拐皮往身上一穿,恢复了蚂拐形状。<BR> 老头子回家后,没有把见到的秘密讲给老伴听,而是暗暗地继续观察。后来,他给蚂拐起了个名字叫“蚂拐郎”。不久,壮家受到敌人侵犯,官兵天天打败仗,皇帝没有办法,只好出榜招收民间武艺高强的人去抗敌,并讲明谁能打败敌人就把公主许配给谁。蚂拐郎应招赴战,他施展的蚂拐拳、蚂拐棍、蚂拐刀所向无敌。最后得胜,皇帝不得不把公主许给他为妻,公主也非常愿意。但皇后不满,对蚂拐郎说:“蚂拐郎,你就要当附马了,成天披张蚂拐皮成何体统。你把那张蚂拐皮烧掉就准你们成亲”。公主不知是计,就劝蚂郎把蚂拐皮烧掉。蚂拐郎不同意,皇后便指使公主等蚂拐郎睡着时以后把蚂拐皮拿去烧掉。蚂拐郎失去蚂拐皮后就死了。人们得知此事后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在每年的正月或二月间举行纪念活动,后来定为“蚂拐节”。<BR> 蚂拐节在天峨、南丹、东兰等县的壮族聚居地方,是一个民族传统节日,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人们唱起了古老的蚂拐歌,跳起古朴粗犷、刚劲奔腾的蚂拐舞,表演套路特异、刚劲有力、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蚂拐拳、蚂拐刀、蚂拐棍等,表达人们对蚂拐郎的怀念,也寄托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的愿望。</P>
<P>舞翡翠</P>
<P> 舞翡翠流传于武宣县桐岭乡盘龙村,属一种壮族民间体育。是人们在劳动生产与生活中,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发觉美丽的翡翠鸟不但羽毛鲜艳,而且性格温训,勤劳善良,为人们所喜爱。于是,做成了翡翠鸟衣,模仿翡翠活泼的动作,跳起了翡翠舞。它表达了本民族人民的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的本性,激发起人们争取自由,向往美满幸福生活的强烈原望。<BR> 参加这一体育活动的人,不但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武术修养。每当春节或丰收时节,这一地区的农民均登场表演。由于翡翠鸟象征着美满、幸福、吉祥,加上表演形式新颖,动作美观大方,形象惹人喜爱,很受群众的欢迎。<BR>舞翡翠的具体做法如下:<BR> 洗澡:全蹲,右手操纵头和嘴部机关线,按击乐拍节分别做吃水、向身上吐水、羽毛等动作,最后抖掉自身羽毛上的水珠。<BR> 栖息:全蹲,右手操纵头和眼部的机关线,使头部和眼皮下垂,作欲睡状,表现翡翠鸟出勤自食,休养生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BR> 上述动作属传统舞法。为了提高发展,如配成雌雄一对,双双起舞,场面更生动活泼,既保持了传统色彩,又赋有新意。<BR> 自由飞翔:舞鸟者上身向前弯曲,用背托竹制,鸟身、双手握着鸟内部操纵杆,然后左脚上收,张开双翅,作起飞状。<BR> 觅食:两膝微弯、躬背成90度,左脚向前伸出一步、脚尖点地、开始觅食。舞者操纵嘴部机关线,按击乐节拍,使嘴巴一张一合,马步、弓步、交叉步、撤步、攻击步交换使用。<BR> 追鱼吃鱼:随击乐节拍双脚交叉一次,接着快步向左右前后灵活移动,窥测鱼情,发现鱼后,右手拉动嘴部操纵线,双脚腾翅向前鱼跃,使用攻击步把嘴往下一啄,捕得鱼后爷头吃鱼,动作刚柔分明。<BR> <BR> <BR></P> <P>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BR> <BR>网上最低价 ¥13.00 (2688网店)【购买】 </P>
<P> 蔚蓝书店 ¥14.30 【购买】 <BR> 2688网店 ¥13.00 【购买】 </P>
<P>【作 者】韦晓康 作者简介 书摘 图书目录 <BR>【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BR>【相关的分类】 <BR> 社会科学 文化人类学 <BR>【ISBN书号】7810568698 【定价】¥15.00 <BR>【出版时间】2004-06-01 【开本】 <BR>【页数】285 【字数】0 <BR>【装帧】 <BR> <BR> <BR>本书首先在于它的全面和完整,作为壮族主要的体育门类和项目基本囊括其中。<BR>本书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从文化角度较为深入地对壮族传体育进行探讨,首先是这些项目渊源的多源结构,揭示了这样传统体育活动的产生与民族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生活式样、民族习俗、民族交往的关系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效应。本书的深入之处在于,它归纳出了壮族体育的主要特点。<BR>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在一本书中把壮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展示穷尽,一览无遗。也不可能对各个项目的梳理、分类、排列完全合理,这是不可能的,有的项目用现代体育分类法来分类,就比较困难。对壮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含的探讨,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BR> </P>
<P>【目录】 <BR>序<BR>第一章 壮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特征<BR>第一节 壮族的族源与族称的由来<BR>第二节 壮民族传体育文化的特征<BR>第二章 壮族狩猎文化所反映的壮族古代体育<BR>第一节 壮族的狞猎技艺<BR>第二节 壮族先人狩猎的方法<BR>第三章 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对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促进<BR>第一节 壮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BR>第二节 由地理环境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壮民族传统体育<BR>第四章 广西左岩壁画中的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BR>第一节 铜鼓文化的影响<BR>第二节 宗教的影响<BR>第三节 尚武精神的影响<BR>第五章 壮族绣球文化<BR>第一节 绣球文化的多元交融和汇集<BR>第二节 抛绣球运动的发展<BR>第三节 抛绣球在弘扬民族文化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BR>第六章 壮族龙舟文化<BR>第一节 壮族龙舟竞渡运动的起源<BR>第二节 壮族龙舟文化与中原龙舟文化的联系<BR>第三节 龙舟文化内容和形成的演变<BR>第七章 抢花炮运动<BR>第一节 抢花炮的起源与发展<BR>第二节 抢花炮运动的特点和价值<BR>第八章 壮族舞狮文化及社会功能<BR>……<BR>第九章 壮族舞龙与龙文化的传播<BR>第十章 信仰崇尚文化对壮族传统体育的影响<BR>第十一章 古代军事活动对壮族传统体育的贡献<BR>第十二章 壮族的其他传统体育活动<BR>第十三章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BR>第十四章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向<BR>第十五章 壮族传统体育项目简表<BR>后记 <BR></P> <BR>
<P><FONT size=3><STRONG>投绣球</STRONG><o:p></o:p></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3>投绣球是广西壮族人民的一项传统体育游戏,它的历史悠久,最早出现于2000年前绘制的花山壁画上(见《宁明花壁画资料汇编?宁明花山临摹》),但当时是用青铜铸制的兵器,用于甩投,称为“飞砣”,多在作战和狩猎中应用。后来人们将飞砣改制成绣花囊,互相抛接娱乐。到了宋代,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媒介。现“抛绣球”仍广西百色、柳州、南宁、河池等区流传。</FONT><BR><BR><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每逢春节、三月三、中秋等传统佳节举行的歌圩中,壮族青年们相邀集村边、地头、河畔,分成男女双方,互相引亢呼唤,“呜嗨” “呜嗨”声不绝于耳,以表过亲切问候。双方选定对歌抛球的位置后,便开始用歌声相互询问,歌词内容包括理想、情操、农事问答,谈古论今等等,十分广博。对歌有问有答,歌声此起彼落,唱至酣畅,姑娘们便运转起手中的绣球,向中意的小伙子抛去,小伙子眼明手快,反应敏捷,准确无误地接过去绣球,否则即会惹起旁人的哄笑,接住绣球的小伙子将它赏玩一番后,又向姑娘抛回去,经过数往返抛接,如果小伙子看上姑娘,就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诸如银首饰或钱币,抛回馈赠女方,馈赠愈重,表明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意愈重。姑娘若接受礼物,就说明同意小伙子的追求。于是继续对歌互表情意,或相约到僻静处去互诉衷情。<o:p></o:p></FONT></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3> 在靖西,就是在场地上立一高<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10" UnitName="m">10m</st1:chmetcnv>左右的木杆,杆顶钉有中间挖成圆洞的木板,男女分列两旁,将球投向圆洞,以穿洞而过者为胜。</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这种活动的技术性要求很高。绣球直径约<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6" UnitName="厘米">6厘米</st1:chmetcnv>,内盛豆类或沙子,以多色的彩绸包制而成;底部缝有数十条长约10多厘米的球顶飘带,重约 <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150" UnitName="克">150克</st1:chmetcnv>。比赛时,男女各站一方,将绣球投向约<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10" UnitName="米">10米</st1:chmetcnv>高的木竿顶上的小圆圈孔(直径<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60" UnitName="公分">60公分</st1:chmetcnv>或更小一些)中。比赛规则为: <o:p></o:p></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1.比赛分团体赛和男、女个人赛。团体赛每队由男、女各5人参加;个人赛每次比赛5人,计个人成绩。 <o:p></o:p></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2.比赛时间:团体赛比赛时间20 分钟;分两段进行,每段10分钟,第一段为5名女运动员上场抛绣球,第二段为5名男运动员上场投绣球。 <o:p></o:p></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3.比赛时由裁判长带领比赛的运动员与裁判员认识,由裁判员发给运动员绣球,练球1 分钟后,队员分别站在两边的投球区内,待裁判员、运动员做好准备,裁判长鸣笛开始比赛。运动员投圈后飞快捡起自己专用的球反向投圈。中圈一次得1分,如果投球时运动员踩到控制线、越出投球区或拿别人的球投,一次扣1分。 <o:p></o:p></FONT></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3> 4.比赛结束后,按得分多少排列团体(10人得分相加)和个人名次,得分高者名次列前。如果投球得分相等,再用1 分钟时间给相等分数的运动员复赛,投中多者为胜;如果仍相等,再赛1分钟,直至决出胜者为止。</FONT><o:p></o:p></P> <P>季人在5楼介绍的《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几个月前我也邮购了一本,现抄录完善其目录如下,供贝侬参考:</P>
<P>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BR><BR>【作 者】韦晓康 <BR>【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BR>【ISBN书号】7-81056-869-8 <BR>【出版时间】2004-06-01 <BR>【目录】 <BR><BR>序<BR><BR>第一章 壮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特征<BR> 第一节 壮族的族源与族称的由来<BR> 第二节 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BR><BR>第二章 壮族狩猎文化所反映的壮族古代体育<BR> 第一节 壮族的狩猎技艺<BR> 第二节 壮族先人狩猎的方法<BR><BR>第三章 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对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促进<BR> 第一节 壮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BR> 第二节 由地理环境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壮民族传统体育<BR><BR>第四章 广西左江岩壁画中的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BR> 第一节 铜鼓文化的影响<BR> 第二节 宗教的影响<BR> 第三节 尚武精神的影响<BR><BR>第五章 壮族绣球文化<BR> 第一节 绣球文化的多元交融和汇集<BR> 第二节 抛绣球运动的发展<BR> 第三节 抛绣球在弘扬民族文化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BR><BR>第六章 壮族龙舟文化<BR> 第一节 壮族龙舟竞渡运动的起源<BR> 第二节 壮族龙舟文化与中原龙舟文化的联系<BR> 第三节 龙舟文化内容和形成的演变<BR><BR>第七章 抢花炮运动<BR> 第一节 抢花炮的起源与发展<BR> 第二节 抢花炮运动的特点和价值<BR><BR>第八章 壮族舞狮文化及社会功能<BR> 第一节 壮族舞狮运动的起源<BR> 第二节 舞狮的流派<BR> 第三节 舞狮运动的社会功能<BR><BR>第九章 壮族舞龙与龙文化的传播<BR> 第一节 壮族的舞龙运动<BR> 第二节 壮族舞龙的成因<BR> 第三节 现代舞龙运动促进龙文化的传播<BR><BR>第十章 信仰崇尚文化对壮族传统体育的影响<BR> 第一节 自然物与自然力的直接崇拜在壮族传统体育中的体现<BR> 第二节 巫术在壮族传统体育中的体现<BR> 第三节 道教、佛教在壮族传统体育中的体现<BR> 第四节 吉祥崇尚在壮族传统体育中的体现<BR> 第五节 宗教节日对壮族传统体育的影响<BR><BR>第十一章 古代军事活动对壮族传统体育的贡献<BR> 第一节 兵器<BR> 第二节 骑、射<BR> 第三节 操舟、游泳、登山、跑步、跳跃<BR> 第四节 壮族武术的影响<BR><BR>第十二章 壮族的其他传统体育活动<BR> 第一节 极富特色的壮族球类运动<BR> 第二节 棋类<BR><BR>第十三章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BR> 第一节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条件<BR> 第二节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发展资源的开发过程研究<BR> 第三节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BR><BR>第十四章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向<BR> 第一节 向竞技性的方向发展<BR> 第二节 向大众健身娱乐方向发展<BR> 第三节 向国际竞技舞台方向发展<BR> 第四节 向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方向发展<BR><BR>第十五章 壮族传统体育项目简表<BR><BR>后记 <BR></P> 楼主需要的是“游戏”类的内容,该书第十二章、第十四章等有一些相关讨论。另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08)、《壮族百科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04)、《广西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等,也有不少内容可以参考。 <P>多谢贝侬们的热情帮助!</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