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赞成把道教作为壮民族的全民信仰宗教?
<P> 各位,是否赞成把道教作为壮民族的全民信仰宗教?把道教作为壮民族的全民信仰宗教,并成为有别于汉族道教的派别,称作壮族道教,可凝聚壮族传统精神.请大家多多发表意见!</P> 壮剧是壮族舞台艺术形式,大体上可分为<B >师公剧</B>、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三种。<B >师公剧</B>主要流行于桂中、桂北一带,它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桂西一带,它是在民歌、唱“西”和民间杂耍——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桂南一带,它包括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BR> <FONT size=2><FONT color=#0968f7>广西旅游网:</FONT>师公是<B >壮族</B>民间师公教的职能者(或称神职人员),是<B >壮族</B>传统社会中业余从事宗教活动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因其为社会提供驱鬼禳灾、求神赐福、酬神还愿,超度支灵等服务而享有特殊地位,在长期宗教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已独特的传承制度和技艺传习体系,从而不仅使师公阶层的存在和延续得以维系,而且促进了师公的巩固和发展。</FONT> <TABLE width=600 border=0><TR>
<TD>
<P align=center><STRONG><BIG><BIG><FONT color=#804040><B >师公戏</B>“三元”祖师考</FONT></BIG></BIG></STRONG></P></TD></TR>
<TR>
<TD>
<P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a0><BIG>倪彩霞</BIG></FONT></P></TD></TR></TABLE>
<DIV></DIV><!-----end of title----->
<DIV></DIV>
<P align=center> </P>
<DIV align=center><!-----body----->
<DIV align=center>
<CENTER>
<TABLE width=540 border=0>
<TR>
<TD>
<P><STRONG>提要:</STRONG></P>
<P>广西<B >师公戏</B>以“三元真君”为祖师神,本文通过追寻“三元真君”如何从道教神癨进入少数民 族宗教,并随民族迁移进入广西十万大山,被师公奉为教主,最终成为地方戏戏神的发展线索 ,探讨道教对中国古代戏曲影响的问题,希望能为中国宗教与戏剧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P>
<P>倪彩霞,1973年生,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BR></P>
<P><STRONG>主题词:三元真君梅山教山子瑶</STRONG><BR></P><BR>
<P>中国的戏曲行业所奉神癨名目颇多,据李乔先生统计有:清源师(二郎神)、老 郎神、翼宿 星君、唐明皇、后唐庄宗、喜神、田窦二将军、田公元帅等三十种①。康保成老师对南北 方 戏神曾作系统考证②。在接触地方戏曲剧种的时候,笔者发现广西<B >师公戏</B>所奉祖师并非以 上 提到的神癨,而是“三元真君”:唐、葛、周。 “三元真君”是道教神,此三 神何时、如何进入<B >师公戏</B>成为这一地方戏的祖师神,值得进一步考究。<BR><B >师公戏</B>与“三元”<BR><B >师公戏</B>由师公祭祀活动脱胎而来,形成时间有清中叶说、清末民初说。<B >师公戏</B>,尤其壮师剧 ,民国后在城市演出中已经脱离傩戏形式,发展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除了宗教 题材《三元》、《雷王》、《花婆》、《莫一大王》等,不少剧目取自民间故事和歌舞,如 《白马姑娘》、《顺知戽海》等,也逐渐增加表现社会生活的现代戏,如《白毛女》、《心 灵》、《新花》等。现在除了老艺人,年轻演员绝大部分已经不是师公。 <B >师公戏</B>艺人共同尊奉“三元”为祖师,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九月十五,分别是三 位祖师的诞辰,师公艺人聚集在一起举行祭祀活动,并在祖师神位前演<B >师公戏</B>来纪念他们。 在<B >壮族师公</B>艺人中流传着“三元”的传说: 传说从前有姓公孙名侃的,生女禙鱶,嫁唐巫后生子唐道相。唐巫去 世,改嫁葛文扬,生 子葛定应。文扬去世,再嫁周远方,生子周护正。唐、葛、周三子从梅山古寺老僧学“尸公 ”法术。时太后患病,唐等三兄弟念“尸公”治愈太后,国王大喜,封他们为“三真君”。 三人在梅仙院收徒教习“尸公”之法③。 广西毛难族师公流传的祖师传说有所不同,“三元”名字是唐文明、葛文度、周文刚。这异 父同母的三兄弟梅山学道有成后,为皇帝设坛求雨,解救旱情,被封为官,做阳间与天神之 间的使者。三兄弟里中元最为心灵手巧,所以最先出师,是很会教后人做法事的师公。下元 学识最好,道教的经书就是他写的,所以由他来掌管宗教经典④。 “三元真君”是道教神灵,在道教典籍中有不少相关的记载。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唐、葛 、周早在《上清灵宝大法》中已有记载,其卷39曰:“上元道化唐真君,中元护正葛真君, 下元定志周真君”⑤,此经由“宋宁本立授,宋王契真纂。”宁本立即宁全真(1101-118 1) ,高宗赐号洞微高士,宋初人。《道门科范大全集》卷26亦有记载,“三天门下三元真君” ⑥。但此经疑为明代道士假托后唐杜光庭之名所编,或由南宋道士仲励编修,因此不能作 为 后唐的材料。唐、葛、周在宋也被尊为“将军”,宋敏求(1019-1079)《春明退朝录》: “张尚书安道言,尝收得旧本《道家奏章图》,其天门三人守卫之,皆金甲状,谓葛将军掌 旌,周将军掌节,其一忘记。嘉皊初,仁宗梦至大野中,如迷错失道,左右侍卫 皆不复见。 既而,遥望天际,有幡幢车骑乘云而至,辍乘以奏帝,帝问:‘何人?’答曰:‘葛将军也 。’以仪卫护送帝至宫阙,乃寤。后诏令宫观设像供事之,于道书中求其名位,然不得如图 之详也。”⑦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道家奏章图》,估计有图,则葛将军、周将军之外, 第 三位将军的形象在图中也可以看到。根据宋敏求和宁全真两人的生卒年,此条记录当在《上 清灵宝大法》前,是笔者所见笔记史料中最早关于“天门三将军”的记载。另邵伯温(1056 -1134)《邵氏闻见录》亦记载此事。南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28曰:“天 罡杀鬼 大将军,上元将军唐宏,中元将军葛雍,下元将军周武”⑧。在南宋,身为天神、武将的 唐、葛、周的职能由守护天门发展为杀鬼斩妖,名字也与北宋记载有所不同。 元明时期唐、葛、周的形象和来历进一步明确。明初《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次存上 仙蔽身大将军姓唐名宏字文明,戴朱阳赤帻通天大冠绛章丹衣带龙头玉剑左手持金符;次存 上灵隐影大将军姓葛名雍字文度,戴朱阳青帻通天之冠绛纨丹衣手持玉戟;次存上神藏形大 将军姓周名武字文刚,戴朱阳赤帻通天之冠绛章丹衣持玉阳之节。”⑨据《三教源流搜神 大 全》卷2“吴客三真君”条所载,唐宏字文明,葛雍字文度,周武字文刚,三人为周厉王时谏 官,辅佐周王治理国家。死后被封孚灵侯、威灵侯、浃灵侯,诞辰七月二十一日、二月十三 日、十月初二日。宋真宗祥符元年,东封泰山,至天门遇三神君前来护驾,回朝后下诏在京 师建庙供奉,赐号“三元真君”⑩。 作为这一剧种的祖师神,<B >师公戏</B>传统剧目中有一出专门演“三元”的戏——《三元》,讲的 是三真君学法、受封的故事。演出时由“剧中人物唐、葛、周站成品字形,唱完一段,用锣 鼓击奏过门,三人走圆台。后来加进两个童子,各披一条长白带,绕着三人穿插舞蹈。圆台 和舞蹈时均不唱。”B11旧时演<B >师公戏</B>,演员在开脸前必须先唱《三元》或烧香请“ 三元”祖师到位。 在农村,<B >师公戏</B>与宗教仪式联系在一起,保留了傩戏的形态。师公做法事,请神得先跳“三 元”,谓之《跳三元》。“三元”只有一付面具,以三位一体的形式出现,柳州的“三元” 神白面无须,戴佛冠,穿红袍,系红头巾,手持笏。“三元”由主坛师公表演,先在神位前 念经请三元,然后戴上面具,变身以后四门亮相,舞蹈,停,唱《三元词》,内容讲的是三 元学道以及出道后斩鬼除妖的故事B12。从表演来看,戏曲的《三元》唱时不舞,舞 时不唱, 还保留很浓厚的仪式意味。而傩戏的《跳三元》更是宗教仪式的一种表演化、戏剧化。 梅山教与“三元”<BR><B >师公戏</B>戏神直接由师公所奉“三元”祖师来。<B >师公戏</B>由师公法事活动脱胎而来,在很长一段 时间里,师公就是<B >师公戏</B>的演员,因此,师公所奉教主——三元很自然地成为<B >师公戏</B>的祖师 神。师公,是瑶族、壮族、毛难族等少数民族神职人员的名称,广西流传的民间宗教信仰以 其神职人员师公为名,称“师公教”。师公教是“壮族信仰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宗教形式,渊 源于壮族古老的巫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道教的一些成分,形成了以壮族原始宗教为 主,兼蓄道教内容的一种宗教信仰。”B13这一定义表明壮族地区古老的巫傩吸收道 教成分,形成了师公教。最近广西的杨树?先生认为:师公教在道教传入之前已 经形成,道 教传入后在壮族地区形成“民间道公教派”,两者是并存发展的B14。两种观点主要 在师公教与道 教关系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这一问题笔者打算放在结论部分讨论,此处暂略。师公教又叫“ 三元教”、“梅山教”、“武教”,奉“三元”为祖师。顾有识先生在广西民间调查后,得 出结论:“广西壮、侗、仫佬、毛南等族和金秀的茶山瑶均信奉梅山教。”B15如果 师 公教就是梅山教,那么它就并非壮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形式,而且发源地也不在广西境内。 广西师公自称梅山弟子:“柳州师公自称属梅山教,敬奉三清(上清、玉清、太清),尊三 元为祖师(即唐道相、葛定志、周护正),这在柳州师公的科仪经本中都有体现。”B1 6毛 难族师公亦然:“祖师是‘唐、葛、周’,又叫‘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自 称是武教,属梅山派。”B17追溯梅山教渊源,创始地实非广西。在柳江县成团乡板 吕村的 韦献山师馆内,供奉了师公祖师神位,横额为“梅山峒玉虚宫”B18,梅山峒正是梅 山教发源地。 《宋史·蛮夷传》:“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 鼎、澧,梅山居其中。”B19古梅山在湖南中部,包括今天的安化、新化两县和冷水 江市、涟 源市以及新邵县的部分地区。梅山之名,地方志认为来源于汉将梅軭。《湖 广图经志书》“ 安化县梅山”条曰:“本□益阳县地,汉长沙王吴芮部将梅軭以为家林,号 梅山。厥后有扶 氏□□据之称蛮王,宋立五寨以谨防御。熙宁间章察详湖北,招谕尽平之。分其地为二,上 梅山属邵阳新化。下梅山为安化,属潭州。取民安德化之义。元仍旧。本朝因之编户九里 。”B20梅軭其人见于正史《史记·项羽本纪》:“番君将梅 軭,功多,封十万户侯。”《 高祖本纪》:“(沛公)还攻胡阳,遇番君别将梅軭,与皆,降析、郦。” B21《汉书·吴芮 传》亦略有记载,梅軭在秦末随吴芮伐秦,后又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功多,封十万户 ,为列侯。”B22然据《粤中见闻》“梅岭”条:“軭本越勾践子 孙,与其君长避楚,走丹 阳皋乡,更姓梅。”又“梅軭”条提到这支越人“周末,散居沅湘。” B23则梅山历史跟战 国时迁居此地的一支梅姓越人有关。长久以来,梅山是蛮夷之地,历史上此地居民被称为武 陵长沙蛮、荆州蛮、湘州蛮、僚、莫徭等。 古梅山尽管地处蛮荒,交通闭塞,却并非绝对的世外桃源。秦汉以来,中原王朝不断加强对 南蛮的影响和控制。唐宋两朝对梅山峒蛮均采取征剿和招抚并用的羁縻政策。在与外界接触 的过程中,通过官方以及民间的途径,或出于自愿或是被动地,梅山蛮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其以“巫鬼”信仰、图腾崇拜为特征的原始宗教信仰逐渐吸收佛、道的内容,发展成为今 天我们仍能看到的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民间宗教形式——梅山教。在此,“民间宗教”并非 指明清以来在民间社会流传的制度化的宗教派别,如白莲教、罗教等,而是指流传在民间的 以鬼神崇祀为基础、杂糅着儒、道、佛等成分的非制度化的宗教形式。梅山教以“翻坛倒立 张五郎”为教主、祖师神。张五郎本是古梅山最优秀的猎手,他死后被后代猎手尊为梅山祖 师,成了梅山教教主。“翻坛倒立张五郎” 是一尊倒立的神像,很有可能是在狩猎过程中 掉下悬崖而死。 佛、道传入梅山的时间,《瑶族简史》认为是在宋元以后,“宋、元以来,道教、佛教相继 传入瑶区。”但也有不同看法,张式弘先生认为:“佛教大约是唐初传入梅山的,唐代建于 下梅山的五座佛教庙宇,最早的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B24从梅山教信奉的神祗和 宗教活 动来看,受道教的影响更深。道教传入梅山的时间,学界有不同看法,杨鹤书等先生认为: “在这个时期(唐宋),道教开始向瑶人渗透。道教七十二洞天福地(即传播道教的据点, 唐宋时称这些福地为宫观)之一的缘萝山(在武陵县桃源洞)、德山(在武陵县)已在瑶人 聚居地周围设立。从瑶族民间所保存的宗教经书、神话、史诗、传说来看,这时道教已开始 传入居处在五溪武陵地区的瑶族中。”B25张泽洪先生认为时间可能更早,“湘州蛮 区有与 武陵山脉大致平行的雪峰山脉,因梅姓蛮人居住其地,又称梅山,唐宋时多称此地蛮人梅山 蛮,而梅山蛮信仰之梅山教,既深受道教影响。学界认为道教传入梅山蛮区是在南宋,但从 许逊、吴猛、梅子真传教梅山蛮区的史实,可以推测梅山蛮信仰道教当在两晋时期。” B26道 教的符咒、法术、斋醮与“巫鬼”民间信仰本来就具有亲缘关系,因而道教对于梅山教较之 佛教有着更多的亲和力。 宋代,居住在梅山峒的蛮人主要是瑶人。在湖南、广西瑶族中流传着《梅山洞歌》:“梅山 正在永州界,安化乐县在东京。梅山离州一百里,梅山本有十八洞。洞洞都是瑶人住,梅山 东至磨石岭。南至东京火水路,西至鸡宁沙罗路。北至京饭鸟上天,横七竖九千把里。后来 官家占我地,瑶人四处把荒逃。”B27“后来官家占我地,瑶人四处把荒逃。”指的 是宋熙宁五年章?用兵梅山之事,《续资治通鉴》卷69有记载,“章?招降梅山峒峒蛮。… …?招降之,籍其民万四千八百馀 В锒蛩陌兮拍叮ㄆ渌埃顾暌? 输。筑武阳 、开陕二城,置安[新]化县,隶邵州。”B28战争是残酷的,“熙宁中,章? 取南江地,建沅 、懿等州,克梅山,与杨光僭为敌。颉居忧于鼎,移书朝贵,言南江杀戮过甚,无辜者十八 九,浮尸 蔽江,民不食鱼者数月。”B29瑶民被迫离开这块往日的乐土,四处逃亡。瑶族的迁 徙路线主 要是往南,往更偏僻、更蛮荒的山区去。《瑶族简史》:“宋至元代,湖南瑶族大量向两广 边境迁徙,这一时期瑶族遍布湖南辰州、沅州、靖州、桂阳、郴州、和两广边境的连州、贺 州、韶州。”B30可能也有的四散到湘西、湘东地区。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把梅山教 信仰也带到了所到之处。 如今湘西苗族中也留存了梅山信仰:“梅神职务,专管猎人野兽为生活,凡任猎者,均敬祭 之。如患手足衰弱病痛,相传于山野时,经行道路,踩着梅山神所装之套,肉酒致祭,祈保 平安。”B31在这里还有“三元真君”的崇祀。巫师在进行宗教活动时所念《驱妖咒 》:“ 上元将军本姓唐,手拿宝剑走忙忙。弟子今日相迎请,深房内阁斩邪殃。中元将军本姓周, 手拿钢刀到处游。弟子今日相迎请,深房内阁斩邪头。下元将军本姓葛,手拿麻绳并铁索。 弟子今日相迎请,深房内阁斩邪魔。”B32这里有两种可能,“三元”是瑶人在四处 逃亡时 从梅山峒带过去的;但不排除湘西同时也有“三元”崇祀,学界有“苗瑶同源”的说法,湘 西在当时应该也受道教文化的影响。笔者还可以提供一条有关材料,鄢光润先生在《梅山文 化区域信仰民俗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提到他在梅山文化区调查时搜集到一条巫师收魂的 咒语:“收起山边、田边、路边、井边、塘边、堪边、屋边,人惊马撞游魂,东收五里,南 收五里,西收五里,北收五里,信人某某某,三元收起:上元唐将军收起枕中一魂,中元郭 将军收起腰中一魂,下元周将军收起足中一魂。三魂附体,七魄归身,四时清洁,八节康宁 。”B33这一材料也许能说明梅山本地存在“三元”崇祀。另外,在瑶人往南迁移的 主要路线 ,也发现有“三元”。居住在连州的排瑶流传的七十二本经书中有《收红尸》(又称《收红 衣》)一种,内容是差上元、中元、下元三将军把新亡故者的三魂七魄追回,并把他(她)一 直送到酆都(死人居住的地方)B34。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三元”可能是在宋元时期 进入梅山 地区,成为梅山教崇祀的神灵。“三元”随着瑶人迁移流传到其他地区。从“三元”作为斩 鬼除妖将军的身份来看,“三元”进入梅山地区应在南宋以后。 我们留意到,在梅山教中,教主是梅山祖师神“翻坛倒立张五郎”,三元只是三位捉鬼斩妖 的神将,这与广西师公以“三元真君”为祖师神、教主的情况不符。其中的变化又是怎样的 呢?<BR>山子瑶与“三元”<BR>《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多处提到“三元”唐、葛、周是山子瑶的神灵。“三元” 条:“瑶族宗教信仰中之神,即唐、葛、周三相的统称。源于早期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 ”)。该族幻想借助神灵及其法术来制服人们想象中作恶的人鬼和自然鬼。所以,凡生产、 生活、丧葬、祭祀等活动,皆请三元等神灵降坛显灵。如砍山时,祈三元镇住各种山鬼、树 鬼和死伤鬼;发生疫病时,祈三元驱赶各种瘟鬼;盖房子时,祈三元赶跑各种害人鬼;村老 为族人举行迁离村庄仪式时,请三元打开庄门,让迁离户的祖灵及生魂离开山寨;男子举行 “度戒”仪式时,悬挂‘三元’神像等等。是山子瑶原始宗教与道教结合的产物。”B3 5山子瑶主要的宗教活动者师公,主要崇奉三元(唐葛周三相),称为武道。 “三元”在山子瑶信仰神祗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三元”在梅山教中地位的改变可能就发生 在山子瑶这一支瑶人手里。根据费孝通先生的判断,山子瑶迁移路线为:湖南——广东—— 广西B36。跟我们所发现的“三元”材料的地点相同。在湖南、广东两地,“三元” 的地位 还不是很高。“三元”教主地位的确立应该是在山子瑶进入广西以后。十万大山“坐落桂南 ,现在瑶族一万七干六百七十五人,分为板瑶、山子瑶(蓝靛瑶)两个支系。其中山子瑶一万 五千六百余人,板瑶一千九百余人。大山东起饮州,横贯上思、防城,西南达宁明,扣中越 边境。峰峦重叠,奔腾起伏,形势险峻。”B37 “山子瑶师公是早期天师道的执行者。师公崇奉早期天师道的三元三官大帝为最高神。他们 为弟子度戒时发给弟子的是‘上元印’,尊张天师为祖师,又尊梅山法主大圣九郎为教主。 其师公经书和民间传说中都有九郎到庐山向张天师学法的故事。师公称所崇为‘梅山教’, 又称‘梅山道’。”B38根据张有隽先生的研究,山子瑶所信奉的梅山教,既有最高 神“三元 ”,又有祖师神“三清”,教主则是“大圣九郎”。此说与顾有识先生的结论“广西各民族 师公均奉唐、葛、周为梅山教祖师神”有所不同B39。我们可以从张先生的论述中分 析一下。 因时间和地点的变化,瑶族受到道教不同流派的影响,“当唐宋以前我国瑶族尚聚居于武陵 、五溪之时。道教尚未建立正一派,而其七十二福地之缘萝山(在朗州武陵县接桃源洞)、德 山(在朗州武陵县)已在瑶族周围地区设立(唐宋时这些洞天福地改为宫观),其时传人瑶族地 区的当是早期天师道。唐宋以后瑶族逐渐南迁,至元、明瑶族已分布及两广,这时巳出现的 道教正一派又先后传入瑶族地区,在客观上成了瑶族道教的不同流派。”山子瑶对这些道教 流派的处理是“将早期天师道、正一派分开,由师、道公分别执行。”早期天师道信仰除尊 老子为鼻祖,以天、地、水三官为中心。魏晋以后,道教向全国发展,分出南、北天师道, 尊玉清、上清、太清三天尊及玉帝诸天神。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元朝称正一道 。山子瑶将早期天师道与正一道分开,师公执行早期天师道,道公执行正一道,“山子瑶道 公则祟奉玉清、上清、太清为最高神,又尊玉皇为执掌天界的大神。他们为弟子度戒时发的 是‘玉皇印’”。那么似乎道公主尊“三清”、师公主尊“三元”更合理。“梅山法主大圣 九郎”与“翻坛倒立张五郎”都是瑶族的民族祖先神,被尊为教主有其历史原因。张先生和 顾先生的不同结论,反映出广西山子瑶师公所认定的教主有一个从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过 程。 “三元”取代“梅山法主大圣九郎”与“翻坛倒立张五郎”,最终成为广西瑶族师公的教主 ,跟瑶族生活方式在迁移过程发生变化有关。在梅山峒时期,狩猎是瑶族的主业,所以他们 以狩猎英雄为教主。宋代章?开梅山时,把汉人较之先进的农耕带进梅山峒,影 响了瑶人的<BR>生活,辗转迁移后瑶人进入广东、广西,农耕逐渐成为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因此教主也发<BR>生变化。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人们迫切希望冥冥中有强有力的神灵帮助他们驱逐鬼怪妖邪<BR>。以“杀鬼斩妖”为能的唐葛周三元完全符合人们的要求,于是被师公奉为教主。<BR>结论<BR>总之,道教神癨“三元真君”在宋代以后随着汉文化的扩展和渗透进入瑶族的宗 教信仰,并 随着瑶族的迁移进入广西十万大山,由于适应人们的精神和信仰需求,发展成为少数民族宗 教“师公教”的教主,最终成为广西地方戏“<B >师公戏</B>”的祖师神。这是道教对中国古代戏剧 影响的一个例证。 我们还可以顺便讨论一下师公教与道教的关系问题。现在学界对这一问题有两种看法:一、 师公教是瑶 澜獭6⑹淌艿澜逃跋旌苌睿匀槐4嬖甲诮痰奶刂剩虼耸舴侵? 度化的民间宗教B40。因为前人研究已经很深入,在此不再展开。笔者认为,两种观 点分歧 的原因在于对道教的理解和界定不同。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是中国的、特别是具有“ 根柢”意义的民众社会的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载体和传播途径,它不仅是一种制度化 的宗教,还应该包括非制度化的层面,那是被民间社会所接受和理解的道教。道教与原始巫 教有着渊源关系,在民间社会,道教的被接受也会带有原始巫教的很多特点。从这个角度来 看,认定师公教是瑶传道教可以行得通。</P></TD></TR></TABLE></CENTER></DIV></DIV> <DIV class=textBody>
<P>仫佬族人民比较喜爱的彩调戏和<B >师公戏</B>,具有鲜明的山乡特色的文艺形式。彩调戏用汉语桂柳话演唱,可能是从周围壮、汉族借鉴移植而来,有较浓厚的地方色彩。1923年罗城县四把街吴金利从柳州学戏回乡,组织彩调班。同时桂林彩调艺人也来罗城东门乡授艺,成立彩调班,从此,仫佬族村寨纷纷组织业余彩调团,农闲时排练,节日时合伙演出。其中四把乡大吴村吴吉扬1940年参加本村彩调班,自编自导自深剧目如《初一拜菩萨》、《娘害我》等,颇受群众喜爱。从1950—1958年四把乡先后成立六个业余剧团,两个俱乐部。在两乡推动下,全县成立业余剧团50多个,农民业余演员上千人。 </P>
<P>“<B >师公戏</B>”又名“唱师”,它的前身是“跳神”,主要流行于河池、宜山,以及邕宁、武鸣、来宾、贵县等<B >壮族</B>居住区。罗城县仫佬族有与“<B >师公戏</B>”近似的“傩愿戏”,仫佬话叫“希罗钦”,往往是在“依饭节”时由“鬼师”道士表演。据考证,仫佬傩戏起源于清代初期“仫佬傩”。罗城县四把乡新村屯吴氏家庭有《依饭薄》,立于康熙49年(1710年),为纪念北宋时牺牲的仫佬族英雄梁善、吴辅、立龛堂一座,每逢亥、卯、未年就奉请“三元师”(道教的师公)祈神降福于依饭地台。这标志着仫佬傩舞开始向傩戏演化。师公面戴傩面具,在打击乐的伴奏下,独唱、领唱、齐唱、溶歌舞戏乐于一体,边唱边舞,表示人神同乐。这就是傩戏的雏形。 </P>
<P>有专家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戏剧,是以农村祭祀礼仪为母体而脱胎形成的,“傩愿戏”不妨可看作仫佬族山乡戏剧的母体。 </P>
<P>仫佬族的现代戏剧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如赖锐民写的《潘曼戏丑》(又名《潘曼小传》),就是根据仫佬族民间故事编成的,是一个歌舞戏剧。1986年《潘曼小传》演出并获奖,标志着“仫佬剧”诞生。1992年《潘曼》在广西电视台摆出获全国骏马奖、广西铜鼓奖。这是仫佬族第一部电视剧。</P></DIV> <P>不赞成把道教或其他某一宗教作为壮族全民信仰。<BR>提倡宗教信仰自由。</P> 宗教的信仰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主体和客体之间都有主观和客观的契合才可能实现。壮民族目前更多的是祖先崇拜。 <P>应当成立新的麽教组织就叫它“新麽教”以敢壮山为麽教总部设布洛沱神殿总殿一座。全僚区设十八个教区:其中壮区十二个,布依区三个,岱侬区三个各设布洛沱神殿一座。各县为分教区设布麽堂总堂,各乡镇设布麽堂分堂,各村以布麽家为布麽堂。</P> <P>哈哈~楼上的是看《鹿鼎记》看得太投入了吧</P>
<P>壮族并没有像回族信仰的伊斯兰教那样形态完备、根深蒂固的宗教体系,似乎没必要弄这么一个全民标准。否则,难道要官方强制全民统一信仰你所谓的道教?壮族的道教形态复杂,各地不同程度的混有各种本民族原生宗教的因素,且没有统一教义和仪式,谈何统一?怎么统一?</P>
<P>哈哈~~~</P> 壮族普遍信道教,但要作为全民族信仰不容易. 我们靖西普遍信仰“蚂蚁”教。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zzhc</I>在2006-5-22 15:18:54的发言:</B><BR>
<P> 各位,是否赞成把道教作为壮民族的全民信仰宗教?把道教作为壮民族的全民信仰宗教,并成为有别于汉族道教的派别,称作壮族道教,可凝聚壮族传统精神.请大家多多发表意见!</P><BR></DIV>
<p>即不可行,也不符合现代文明发展的规律。僚人只有接受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文明,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P>没有必要,也行不通,还是多想法什么推动壮文教育呀。</P>
<P>宗教是不能人为推广的!</P> 壮族一直是多神崇拜.不应做一种一统的宗教.毕竟这样的话这么多分支贝侬.对教义的理解肯定有不同.不要出现象现行三大宗教的分歧而导致的内部争斗.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古榕</i>在2006-6-3 1:34:00的发言:</b><br/><p>没有必要,也行不通,还是多想法什么推动壮文教育呀。</p><p>宗教是不能人为推广的!</p></div><p></p>同意~!楼主 的想法太幼稚了 还是花力气尊重一下现有的民间信仰吧 壮族普遍信道教,如有外力作用下可以扩大化的. 现在社会中国人没几个信仰宗教。<br/>要提高凝聚力,最主要的是能够信息化普及僚族文化。只有有更多的僚人了解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才会对本民族有责任感。<br/><br/> 道教在壮族中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可以发展为壮族道教,成为与全真、正一的另一派别!! <p><font size="4">道教好,在壮族内很有民众根基。如果非要弄个宗教来逼着僚人去信仰,那就选道教吧。</font></p><p><font size="4">但我更希望所有人都是无宗教信仰,那感觉爽啊,能骂佛爷,也敢叫基督去吃屎,还可以鄙视不吃猪肉的人。嘿嘿,多自由。我们追求自由,但有人却偏要给自己加一套精神的枷索,以为那是心灵的归宿,以为那是灵魂的皈依,并谓之曰“宗教信仰”。</font></p><p><font size="4">其实神都是人臆想的产物(说直白点,就是YY),有人以为真主安拉才是至高的神,有人却认为是上帝基督,东方人还认为是玉帝,认为是如来。不同的人,就有心中不同的神。何妨,把自己YY为最高的神吧,真主是帮你擦鞋子的,上帝是帮你洗内裤的,玉帝给你倒夜壶,如来为你拖地板。</font></p><p><font size="4">笑一声。</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