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歌的中心在平果?
<P align=center><B>嘹歌</B>的中心在平果?<o:p></o:p></P><P align=center>记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杨建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文<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B></P>
<P >为继续寻访嘹歌的真正主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4</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FONT>日,记者来到了嘹歌传唱的另一地点——平果县。在这里,记者再一次感受到了嘹歌的魅力,再一次沉浸到壮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中去,体会到了壮民族独特的原生态民歌的文化内涵。<o:p></o:p></P>
<P >刚踏上平果县的文化广场,隐隐约约的歌声便传入了耳际,有些遥远,却似乎也就在身边。眺望宽阔的广场,记者发现在广场的一个角落里,几位老人正在忙碌着。见有人来,老人热情地介绍说,他们正在录制嘹歌。老人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嘹歌爱好者常来的地方,如果要了解嘹歌,最好找到县人大的农敏坚主任。<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B>谭志表:“平果嘹歌”就是在平果县范围内的嘹歌。</B></P>
<P ><B></B>走进平果县委宣传部,办公室的<st1:PersonName ProductID="黄" w:st="on">黄</st1:PersonName>小姐告诉记者,今天来得不是时候,专门负责嘹歌的人大主任农敏坚已经带人到北京参加《民歌中国》栏目录制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st1:PersonName ProductID="黄" w:st="on">黄</st1:PersonName>小姐说要了解嘹歌的来龙去脉,只有找农主任,在嘹歌领域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记者随后联系了平果县人大办公室主<st1:PersonName ProductID="任谭志表" w:st="on">任谭志表</st1:PersonName>先生,作为诗人,他是平果县嘹歌的积极推崇者,也是打造“平果嘹歌”文化的先锋人物之一。<o:p></o:p></P>
<P >谈到嘹歌的起源问题,谭主任说:“嘹歌是一种民俗文化,它内容广泛,博大精深。虽然情歌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但它不仅仅是情歌,它是壮民族的百科全书,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它不分地域界限,是属于壮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壮族人民有责任去拯救、保护它,它不属于田东,也不属于平果,而是属于壮族人民,嘹歌是以平果为中心而分布的。”<o:p></o:p></P>
<P >当记者说到有专家学者认为不应该把嘹歌加以地域的限制,也就是不应当把它说成“平果嘹歌”或者“田东嘹歌”的时候,谭主任向记者解释道:“所谓的‘平果嘹歌’也就是流传在平果县范围内的嘹歌,虽然我们冠以‘平果嘹歌’的帽子,这并不是说它就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了。不同的人对嘹歌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对‘平果嘹歌’都存在一种错误的理解。如果我们不拯救嘹歌,不用‘平果嘹歌’来打救它,那就没有人来整理打救这个文化遗产。我们拯救它就必须要有财力物力,‘平果嘹歌’这一商标注册就是我们对嘹歌的拯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在谈到平果县人大主任农敏坚的《歌海文化岛——平果嘹歌》一文中为什么说嘹歌得名只有三点说法,而比《壮族民歌古籍集成》里少了一种说法时,谭主任这样告诉记者:”“不管你冠以什么样的来源说法,这都只是一种传说,那四种说法专家学者也没有考证过的,几种说法也都是假设,没有真正的说明出处。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某一论断就可以概括它的来源的。”<o:p></o:p></P>
<P >谭主任说,整理发掘民俗文化肯定是有争议的,如果没有争议、不能引起争议,这就不是高档次、高层次的文化。在谈到嘹歌的时候,谭主任一直在强调一个人,这也就是平果嘹歌的积极推动者<st1:PersonName ProductID="农敏坚" w:st="on">农敏坚</st1:PersonName>先生,谭主任说他非常的钦佩他。采访中谭主任还一直强调《嘹歌》的博大精深,说它就是整个壮族的“根性文化”,这不是私有的财产。<o:p></o:p></P>
<P >平果县文体局的相关人员也告诉记者,平果是嘹歌的中心地带,近年来为拯救嘹歌,平果县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B>平果歌王:田东有田东的发源地,平果有平果的发源地;嘹歌流传的范围很广,平果是一个中心带</B>。<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此前,田东的歌王曾告诉记者思林镇敢仰洞才是嘹歌的发源地,整个嘹歌也起源于田东思林这一带,而记者在平果采访的时候,这里的歌王说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o:p></o:p></P>
<P >晚上九点,记者应约与平果歌王李兴林在县城街道边的凉亭见面,热情的<st1:PersonName ProductID="李" w:st="on">李</st1:PersonName>先生动员了很多爱唱嘹歌的人来到这里。<st1:PersonName ProductID="李" w:st="on">李</st1:PersonName>先生告诉记者,他带来了平果县里各个年龄阶段里爱好唱嘹歌的人。<o:p></o:p></P>
<P >凉亭内,护栏旁,平果的嘹歌爱好者们拉开了歌喉,热情地向记者展现着他们的才华。一个刚从建筑工地上下班的小伙子经过街边的时候也“嘹”了起来,他从那陈旧的草帽底下迸出几声“嘹嘹”之音,引笑了街边唱歌的人。唱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6</FONT>年嘹歌的<st1:PersonName ProductID="李" w:st="on">李</st1:PersonName>先生逐一向记者介绍着这里唱嘹歌的人的不同之处,说现在年轻人唱嘹歌都不好听的,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了唱出来的嘹歌才有韵味。<o:p></o:p></P>
<P >在谈到田东与平果关于嘹歌的争论上,歌王李兴林告诉记者,田东的嘹歌与平果的嘹歌是有区别的。<st1:PersonName ProductID="李" w:st="on">李</st1:PersonName>先生说:“田东有田东的发源地,平果有平果的发源地。嘹歌流传的范围很广,平果是一个中心带,在平果唱嘹歌的人也比较多,实力也很雄厚。”<st1:PersonName ProductID="李" w:st="on">李</st1:PersonName>先生说嘹歌唱得最高潮的地带应该是在平果,特别近几年来,平果政府加大了对嘹歌的投入,作为一种文化品牌来打造,这也就有利于嘹歌在民间更好的传承,一些年纪只有二十来岁的人也开始唱嘹歌了。<st1:PersonName ProductID="李" w:st="on">李</st1:PersonName>先生说在今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号的平果嘹歌歌手大赛上就产生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FONT>名歌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FONT>名歌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名歌手,提高了平果人民对嘹歌的兴趣。<o:p></o:p></P>
<P >一位年轻的歌王也向记者讲述了平果嘹歌的特点,“平果嘹歌是有别于田东嘹歌的,首先在韵律上有所不同,平果的嘹歌与五律诗相近,像‘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声’与‘惊’压韵,这就像平果唱的嘹歌一样。平果的嘹歌有几种不同的唱法,田东的却很单一。”年轻的歌王说他研究嘹歌多年,发现平果嘹歌与田东嘹歌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平果嘹歌自成体系。嘹歌在整个百色地区都流传,在田东、田阳都有,平果嘹歌的特点就是全部都是五律音,多的都不是平果的。<o:p></o:p></P>
<P >一位唱嘹歌的老人也告诉记者:“我们平果唱的东西更多,唱得更高潮,田东那边也唱,但是没有我们这里这么热闹。”老人说平果已经形成了嘹歌的中心地带。当记者问起田东思林镇敢仰洞是不是嘹歌真正的发源地的时候,老人告诉记者那是田东人的说法,平果嘹歌有自己的发源地,那是明代思恩府这一带,嘹歌也属于思恩府文化。<o:p></o:p></P>
<P >嘹歌声声不断,在街道边的凉亭里此起彼伏,年轻人经过街边的时候,也都投来了好奇的目光。记得在采访县委人大办主任谭志表时,谭主任这样告诉记者,“我觉得嘹歌是不会消失的,嘹歌代表了一种民族文化精神,是壮民族的‘根性文化’。就像人一样,如果没有了精神,也就会死亡。只要壮族人民还在,嘹歌就不会消失。”歌王李兴林也对嘹歌的前景非常乐观,他说这几年政府对嘹歌的投入非常大,这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P>
<P align=center><B>平果原县委办公室主任:“平果嘹歌”是这样得来的……</B><B><o:p></o:p></B></P>
<P align=center><B><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B></P>
<P >为了向记者更好地介绍平果嘹歌,歌王李兴林邀请来了田东县原县委办公室主<st1:PersonName ProductID="任李秋朗" w:st="on">任李秋朗</st1:PersonName>先生。凉亭旁,唱嘹歌的人见到<st1:PersonName ProductID="李秋朗" w:st="on">李秋朗</st1:PersonName>先生都热情地招呼了起来,他们告诉记者说<st1:PersonName ProductID="李秋朗" w:st="on">李秋朗</st1:PersonName>先生就是“平果嘹歌”的师傅。在袅袅不断的嘹歌声中,<st1:PersonName ProductID="李" w:st="on">李</st1:PersonName>先生热情地的开始了自我介绍。<o:p></o:p></P>
<P ><st1:PersonName ProductID="李秋朗" w:st="on">李秋朗</st1:PersonName>先生说他很早以前就带平果的歌手到北京去唱歌了,对嘹歌也有所研究,现在年纪大了,就退下来让给年轻人去做,但有时候还要参加一些关于嘹歌工作讨论。唱嘹歌的人也对记者说,<st1:PersonName ProductID="李" w:st="on">李</st1:PersonName>先生就是平果嘹歌的元老,他对平果嘹歌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朦胧的路灯下,<st1:PersonName ProductID="李" w:st="on">李</st1:PersonName>先生与记者聊起“平果嘹歌”的来源。<o:p></o:p></P>
<P >记者:田东县有人认为嘹歌不应该说成“平果嘹歌”,也不能说成“田东嘹歌”,嘹歌是整个壮族人民的,你对“平果嘹歌”这样的宣传是怎样看待的呢?<o:p></o:p></P>
<P ><st1:PersonName ProductID="李" w:st="on">李</st1:PersonName>先生:田东说嘹歌起源于他们那里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要加上“平果”?平果在唱嘹歌中有很多种唱法与田东相同,但是大多数的地方都是不同的。嘹歌专家黄勇刹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63</FONT>年就把嘹歌中的《贼歌》部分翻译出来,黄耀光就提出嘹歌是从田东发源的,这样一直就认为嘹歌起源于田东。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73</FONT>年,我与黄勇刹一起整理嘹歌的时候就提出了我自己的看法,认为黄勇刹的说法不准确。在《贼歌》里,平果县的很多地方都有涉及到,里面的主人翁也有很多是平果的,田东的也有,这就不能说嘹歌就是田东发源的。平果也有嘹歌,所以就加上了“平果”。<o:p></o:p></P>
<P >记者:平果在宣传嘹歌的过程中,对嘹歌的得名只作了三点介绍,没有了《壮族民歌古籍集成》中的第三点,即“田东那料人唱的歌叫‘嘹歌’”,这是为什么呢?<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李先生:没有(“田东那料人唱的歌叫‘嘹歌’”)这个说法,那个地方(那料)我也去过。在黄耀光提出嘹歌的发源地在田东以后,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很多人就对这个问题发生了怀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嘹歌里面很多东西都是平果的,于是逐步逐步地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到最近专家组织考查过后,就有了《歌海文化岛——平果嘹歌》这篇文章出来。田东那里只有一个基调,而我们有六个基调,像我们这里唱的他们那里很多都没有,如果说嘹歌是在田东发源,为什么田东那里没有而我们这里有呢?为什么我们懂得唱这么多而田东又那么少呢?不过说发源地肯定在平果也是不对的,这篇文章里也有些片面性。<o:p></o:p></P>
<P >采访结束的时候,<st1:PersonName ProductID="李" w:st="on">李</st1:PersonName>先生再次向记者强调,嘹歌实际上是发源于明嘉靖时期的思恩府管辖范围内,现在田东有一半,平果也有一半,不能说嘹歌发源地肯定是平果,他认为把嘹歌说成发源于平果也是不准确的。<o:p></o:p></P>
<P >到底谁是嘹歌真正的主人?记者在平果采访的时候发现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嘹歌是壮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有的认为“平果嘹歌”这样的宣传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这只是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o:p></o:p></P><o:p></o:p> <P>嘹歌是一种民俗文化,它内容广泛,博大精深。虽然情歌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但它不仅仅是情歌,它是壮民族的百科全书,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它不分地域界限,是属于壮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壮族人民有责任去拯救、保护它,它不属于田东,也不属于平果,而是属于壮族人民,</P>
<P>偶同意这半句话!</P> 具体的中心还不知道。不过发达地区一定在我们民族的老的聚居区。 <P>搁置争议,大力挖掘。</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