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dynasty 发表于 2002-12-18 14:08:00

壮族究竟具有什么特点?

  引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九九三年第四期<br>  《试论壮汉民族神话、民俗相互渗透和影响》 林建华著<br>        <br>        从韦国清与周民震的回答谈起<p>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壮族人民的领袖韦国清,在他生前有人询问他壮族有什么特点?韦国清振振有词地回答:壮族没有特点。原广西文化厅厅长、壮族电影剧作家周民震,前几年参加中国电影剧作家代表团到香港访问。香港新闻记者以同样问题他,他急中生智地回答:你看过电影《刘三姐》吗?电影《刘三姐》就充分体现了壮民族的特点。<br>  我认为这两个壮族高层人物的答案,从两个不同方面,高度概括了壮民族的特点。<br>  韦国清的答案,除了体现壮族领袖的自谦,更重要的是高屋建瓴地道出了壮民族没有特点的特点。其潜台词应该是,壮民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最能“容异”的民族。这个民族就有这样的本事,它能最充分地吸收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长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尽管曾经多次出现汉民族上层统治者对壮民族的镇压、围剿、迫害,但最终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今天壮族这个在中国除汉以外最大的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民族之林,拥有举世闻名的铜鼓、崖壁画、陶瓷工艺、干栏建筑、以及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等灿烂的文化,绝对地与壮民族的“容异”特点密不可分。<br>  周民震的答案,也再清楚不过地描述了壮民族“山歌文化”的特点。刘三姐是壮族人民无限崇拜的“歌神”和“歌仙”,在这神仙般的人物的长久熏陶下,壮民族是有名的“歌唱的民族”。千百年来,壮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歌海”之中。壮人生、老、节、庆、婚、丧都离不开歌。从呱呱堕地之日就听到母亲的摇篮曲,足月有满月歌,足岁有对岁歌,田头有劳动歌,路遇有盘问歌,各种红白喜事节庆,亲友到家有厅堂歌会,寻情结友,“以歌择偶”,甚至“以歌代斗”(指旧时械斗),以歌代言,老之将去,亦有哀歌伴随。为便于对歌,各地都有歌圩歌节,由各种不同的需求产生不同的山歌,壮族山歌中又有不同的称谓、仪式、表达方式。如,如何圣歌、交友、赠物、传情、结亲等等,以及由此而反映出来的的热情好客的习俗,热烈而储蓄的性格。如此种种,便生产了壮族的“山歌文化”,并成为了壮族社会中的显著特点。<br>  <br>  众贝侬,你们对以上的说法有何异同,请抒发自己的见解。<br>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2-12-19 00:48:00

壮民族确实是很能“容异”的民族,但是否“最能”,我看不一定。任何一种异文化的传播、移植,都会遇到阻力的,我想汉文化在岭南、西南的传播也一样,不然古代岭南、西南地区就不会有那么多故事了。<p>壮族曾是善歌的民族,但经历了文革,壮族山歌已式微,成了需要挖掘、保护的民俗文化。我在百色人民公园所见之壮族山歌盛景,也未能说明壮族山歌之复兴——那似乎只是中老年人的怀旧集会、自娱自乐,年轻人极少参与。

小李飞刀 发表于 2002-12-29 10:03:00

“容异”是好事,然而自己也要有所&quot;保留&quot;,这两方面也是相互矛盾的!大家说呢????

想家的人 发表于 2002-12-29 13:29:00

&nbsp; &nbsp;不矛盾,只要本质的即需“保留”的在,容有些异也无可厚非——有些东西只能说是人类共有的,象现在的西装你说是哪个民族的?是乎已经是世界通用的了,没有了民族色彩。壮族人用它不算是异。那种民族情节才是最重要的。

天保人物 发表于 2003-1-8 16:43:00

所有贝侬要多多努力,<br>把壮民族的智慧展现给全世界人民。

sunqin 发表于 2003-1-22 12:18:00

看了贝侬们的讨论,我还是不知道壮族的特色是什么,当然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秦汉之后,壮民族的民族意识已经在逐步被淡化了,壮民族也逐步使用“中原文化”的观点和理论来看待本民族,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很地道的广东和南方的“学者”与他们讨论民族文化时,他们总是非常肯定地告诉我:“岭南的文化是中原带来的,以前这里是不毛之地。”,并且他们不容你的任何辩解,可见他们“中毒”之深,“受害”之重;而北方的“学者”就更不得了,完全以是“救世主”的身份告诉我:“小覃,以前你们南方人是“采集民族”(言下之意,我们只会gwnjmak吃果子了),种田是后来我们北方人教你们的。”当时我真想骂娘,但静气之后,我告诉他:“那东西我们不叫“种田”,我们叫“ndaemnaj ”,你知道吗?!”,他瞪大了眼,他开始“朦”了.......<br>我只是想讲,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我们是不可能准确去定义他的民族性的,韦国清打仗还可以,搞政治一般,壮文化他真的不懂,让他去讲壮族的特点,他当然讲“没特色”了,至少他对自己是诚实的。

季人 发表于 2003-1-22 17:31:00

小覃!我们是本家啊!呵呵。

sunqin 发表于 2003-1-23 10:02:00

季人本家您好!非常高兴在这里认识您,祝新年愉快!<br>我老家是德保的,我现在家在深圳,到深圳快十年了,你现在那里发展?欢迎您到深圳与我交流。给我发短讯和电子邮件都可以。真高兴,哈哈,小覃。

liu-dynasty 发表于 2003-1-23 19:28:00

覃,在汉字里只有字典才有解释,是延长,深入的意思;在壮语里,却是尝味道的尝。或者是砚板的意思。我妈咪也是姓覃,如果依照“不落夫家”的婚俗传统,我也叫小覃了。呵~~~

季人 发表于 2003-1-23 20:05:00

我老家是上林的,现在在北京工作。我来北京也已经十年了。<br>有没有无数被人叫成“小Tan2”?呵呵。

liu-dynasty 发表于 2003-1-23 20:14:00

&nbsp; &nbsp;这张贴子是我发的,当时只打了开头部分,我觉得从上文的下一段有些偏颇,故不再往下打。看到众贝侬的发言如此踊跃,那我就继续往下打。大伙再看看他是怎么说的。<p> &nbsp; &nbsp;不可讳言,壮族是汉化最彻底的民族,又是“容异”心理极为强烈的民族。壮汉的文化交融有力地促进了原来就相当发达的壮族文化。壮汉民族和文化交融古已有之,据《史记》及《汉书》有关史料记载,当年秦始皇派士平定岭南,留下将领赵佗长期驻守,并有五十万男丁和三万女性一同扎根岭南。这五十万中原汉人,多数插居岭南少数民族地区,赵佗本人也穿上少数民族服装从壮族。古粤语就是壮语与中原汉语混杂形成的语言。如保留到现在的粤语“虾公”一词就有壮汉混杂的痕迹。“虾公”并非指雄性之虾,而泛指鱼虾的虾。“虾”是汉语,“公”是壮语。又如“外婆”及“岳母”粤语与壮语都称为 “女太” (女与太的左右结构的合字,我打不出这字,文章说读“低”),这种称呼是别的语种不可能有的。另据广西第一个带博士研究生壮族教授梁徐的研究成果证明:讲粤语的人是汉化了的越人,壮人是被汉化了的粤人,梁先生研究出壮人血型,常见病,性格接近粤人而同客家人相距甚远。<br> &nbsp; &nbsp;有趣的是,今天广西的汉族中,吸收和融合了不少的壮族风俗,如葬俗上的“捡骨葬”,婚俗上的“坐家”,文化上的善歌唱,饮食上的杂食,吃蛇、狗、鱼生等,还有女人自古不缠足、劳动分工上的女强于男,妇女衣着上的尚黑、尚青、宽裤脚等。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今日广西汉人中已含有为数众多汉化了的壮人,其结果造成了汉族血统的混杂,文化上的多元,风俗上的壮味遗风。这便是前人曾经指出的广西汉人是“一种新血系”,“情智上之一种新势力”(刘锡蕃《岭南纪蛮》4页)。徐松石在《泰族僮族族考》一书中甚至断言:“今日岭南人,包括两粤地方居民,还带有百分之七十的僮(壮)族血质”因而壮人是“伟大的母亲”“如歧视壮人,则是对自己母亲的侮辱”。<br> &nbsp; &nbsp;应该指出,在广西壮族同化于汉不是唯一的历史现象,而汉同化于壮也是历史的事实。壮汉互为同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历史上壮汉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br> &nbsp; &nbsp;<p> &nbsp; &nbsp;

红棉树 发表于 2003-1-23 23:25:00

liu-dynasty贝侬,你可能不太了解什么叫“不落夫家”吧,其实即使你母亲和你父亲的结婚是遵从传统的不落夫家,你也不可能随你的母姓“覃”的。“不落夫家”最简单地描述就是夫妇俩结婚了以后,妻子不在丈夫家住,结婚第二天就回娘家去了,农忙的时候回丈夫家小住帮忙,直到怀上了丈夫的孩子,才搬到丈夫家住,生下小孩后就从此长住夫家了,孩子还是要跟父姓的。传统社会里,几乎所有的壮族、布依族、岱侬族都会遵从这个习俗,比如说,我奶奶和我爷爷结婚后的7年时间里都一直在她娘家住,因为我奶奶是结婚7年后才生下我大伯父,从此才住到我爷爷家里。现在某些偏僻乡下的地方还遵从这个习俗。你说的随母姓的情况是“入赘”婚姻才有的,在桂西一带以前也盛行入赘婚,也就是说,女方如果没有兄弟,结婚的时候会选择兄弟众多的男性对象,结婚时候女方不嫁到夫家,而是招夫上门结婚,生下来的孩子跟母姓,这样才能保住女方的血脉(不过也有少量入赘婚后孩子跟父姓的情况)。

liu-dynasty 发表于 2003-1-24 14:32:00

谢谢,红棉树大哥说得对。是我混淆了。“很栏”hwnjranz才是“入赘”,“很栏”对应汉语中的“上门”的意思。因为“栏”在壮语里有房子、家和姓的意思。据说上门做赘婿,改从妻姓,与其兄弟、堂兄弟排行,只保留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有财产继承权,而且一般不受歧视的。<br> &nbsp; &nbsp;

sunqin 发表于 2003-1-24 15:12:00

季人本家知道你的情况非常高兴,有机会一定到北京拜访你。人家经常叫我“小谭”,我只能不停地去纠正他们的读法。有一次我去山东调试套自动化设备,辛苦工作一天,正在为一些问题头疼时,有一个当地的领导突然对着我叫了一声“贾工程师”(是不是很象“假工程师”),把我吓了一跳,难道是我工作中什么地方搞错了?才叫我“假工程师”?后来才知道,他把“覃”读成了“贾”,最后我把当时感到惊讶的原因告诉他,他笑得窜不过气来,在酒席上,强迫我多喝几杯山东白酒(那东西比我们广西的米酒劲大),哈哈。<br>liu-dynasty 贝侬,您好!好象红棉树讲你不能叫“小覃”,但我们肯定是一家人。你的文章写得好!但现在知道这些东西的太少了,在近3000多年“中原文化”的冲击下,大多数人包括壮人自己已不知道自己“何根、何源、何祖”了,所以产生自卑、困惑、攀附的问题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否则也不会有人来问我们“你们的特色是什么?”的问题了,我认为只有壮民族在整体上,清晰地知根、知源、知祖,他们才能建立自信和自强的民族意识,才能为壮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出思想武器,因此我认为对壮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客观和系统地再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东西。<br>关于“覃”姓,本人也做了一些调查,在壮语中的解义都差不多,但有些问题我不是太明白,如现居住在渝东地区、黔东地区、鄂西南地区、湘西沅江流域地区一带的土家族也有覃姓,同时覃姓与彭、田、向、杨等为土家族的五大姓氏,在一些野史上讲在三王五帝之前的上古时代就有“皇覃氏”建立过朝代,至少我敢肯定“覃”字是一个独特的古字,不是一个衍生字。现在正统的讲法是土家族是巴人的直系后裔,是楚国灭巴国后,流散当地的巴人。问题是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巴人与濮越人没有太大的族系关系,那么:<br>壮族的覃氏与土家族的覃氏是什么关系?<br>是姓氏借用关系?<br>是巧合?<br>还是族氏迁徙?<br>还是本来巴族与濮越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并曾经处于同一个文化体系之内?<br>本人比较倾向于最后的一种讲法,即本来巴族与濮越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并曾经处于同一个文化体系之内,因为覃氏同为壮族和土家族的大姓,都是历史悠久,都是古姓氏,因此借用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如果是巧合为什么经历了几千年没有人去修正(姓氏在古代是宗族部落的识别代号,有点象现在的国籍、党籍,是区别自己人和外人的依据,古代这东西是不能乱的),至于族氏迁徙,这好想有可能,但要迁徙多少人到其他民族的聚集地才能成为当地民族的大姓,同时他们不同的文化如何不留痕迹地融合了?在古代这种可能性确实无法讲通。<br>但如果我们的观点是“本来巴族与濮越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并曾经处于同一个文化体系之内”,当时可以找到一些证据,如巴国、巴人、巴东等之“巴”字正是壮语中“石山”之义,而古巴国的地理环境,确实是石山延绵。同时巴人现在的一些古地名,“大庸”、“陵州”、“泸州”等地名,有很大壮语嫌疑,“大庸”壮语之“河谷”和“弄之河”的汉语音译而已;“陵”壮语之“石头”,汉语的意义为“夹有石头的土地”,意义与壮语相近,是汉语对壮语“陵(石头)”的借用;“泸”壮语之“舟船”,汉语中有“舻”字与壮语中读音和意义完全吻合,“舻”字是一个壮语的古字,汉语借用而已。<br>同时现在的土家族人,居然他们已经失去自己的语言,全用汉语,但他们的汉化语言中还保留着语法倒装的东西,如“鸡公山”、“鸡公”、“鸡母”、“猪公”、“猪母”的倒装叫法目前还在当地流行使用,壮语就是这种语言结构,不可能又是巧合吧?!那有那么多巧合,其实古代的巴国和现在土家族的聚居地,并不是在美洲或欧洲,它与现在壮族的聚集地有非常便利的地理上的客观联系,是“中华”3000多年的历史将他们撕裂和揉碎了......<br>我们这一带人确实有责任,重新让人们去认识壮民族的历史和过去,去重新燃起壮民族的希望之火,也许这不只壮民族本身的事情........<br>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1-24 22:40:00

巴人的族属(与现代民族的对应)远不如越人的明朗,sunqin贝侬提出的土家族覃氏与壮族覃氏的关系问题,实在太难讨论了。<p>古代越人曾散布于湖南湖北及四川盆地东部等地,虽然据认为越人在上述地域很大程度上只是处于散杂居状态,但越人的血统及文化对巴人及其后裔产生一些影响那是非常可能的。古代越人的大本营在岭南,主要分布在从长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再到红河三角洲的弧形地带,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先秦时期,越人曾分布于湖南境内的湘江、资江、沅江等流域(后来大部分被楚族、华夏族同化了)。巴人分布于今重庆市地域,与散布于长江中游的古代越人应该有不少交流。

liu-dynasty 发表于 2003-1-26 18:57:00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3-1/22_15_1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这个贴子最后由liu-dynasty在 2003/01/26 06:58pm 编辑]<br><br> &nbsp; &nbsp;sunqin 贝侬,我对土家族的情况了解不深,所以查了些资料供大家参考。<p>土家族<p>  570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历史上土家族与汉族接触较早,受影响也较深,因而风俗习惯与汉族大体相同,只是在一些偏僻地区,仍保留一些本民族习俗,如服饰、婚葬、居住等。土家族妇女服饰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2--3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不论居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或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其中摆手舞和“西兰卡铺”被称为土家族艺术之花。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舞蹈,节奏鲜明,舞姿朴素。每年春节期间,大家聚在村寨中设的“摆手堂”前,举行摆手舞会,有时多达万人之众。“西兰卡铺”是土家语,是以土布编织的“土花铺盖”,织工精巧,色彩绚丽,有百多种图案。姑娘婚嫁,娘家少不了要陪送“西兰卡铺”。土家族的民间文学也十分丰富。山歌分情歌、战歌、诉苦歌、劳动歌等多种;八宝铜铃舞、跳丧舞等,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土家族自称“华兹尔”,与古代“武陵蛮”、“五溪蛮”有渊源关系。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中的一种独立语言。通用汉语文。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土家族人民支持和配合太平军在湘鄂西一带开展了反封建斗争。<p>

liu-dynasty 发表于 2003-1-27 15:36:00

我在一个网站 《百家姓介绍》中见到有如下介绍:<br>zhangmeng.netor.com/pedigree/hundredname/right1.asp?id=518&amp;name=覃 <p>一、姓氏来源<br>   &nbsp;覃氏演变过程: 覃氏一覃怀氏一皇覃氏一墨胎氏一孤竹氏一<br>有竹氏~一谭氏一覃氏。<br>  上古周武王伐纣成功,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后,封远古颛顼帝的<br>后代为谭地的首领,让他们建立了谭国(在今山东历城县)。并封给<br>子爵爵位,所以谭国历代国君都称为谭子。继而兼并诸侯,废了孤竹<br>国,孤竹氏被改为有竹氏。先后被遣送到洛阳(今洛阳市东)和有褒<br>(今陕西省南郑县)两地修筑东周城郭和抵宫。为周穆王贵族的奴隶<br>。修筑工程完成后,周穆王把修筑抵宫的奴隶升为自由民,分配到各<br>附庸国去耕田种地。有竹氏自由民被分配到谭国耕田种地,随谭国而<br>姓,归宗谭氏。到古代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并吞谭国,国民分崩<br>离析。国君谭子奔莒(今山东省莒县),其公族子孙,以国名为姓,<br>相传姓谭;原有竹氏公族子孙,不甘做齐国的顺民而相率逃亡,奔有<br>褒,重返三百多年前的故地,在逃亡途中,以谭国名去言为姓,相传<br>姓覃<br> &nbsp; &nbsp; &nbsp;<br>二、郡望堂号<br>  郡名,汉置弘农郡,现在河南内乡、宜阳县以西,黄河、华山以<br>南,陕西柞水县以东地区,治弘农县。<br>  县名,汉置。为弘农郡治,元至元八年(1271年)废。故城在今<br>河南灵宝县北。<p>三、历代名人<br>  覃元先——名无克。南梁南海人,原籍陕西善骑射,亦精通文墨<br>。齐未,反者四起,元先募乒卫乡里,据有番禹。庆州刺史李坚,遣<br>人说元先归梁。武帝召见问其姓名,元先以“衍”与“彦”同音,恐<br>犯帝讳,乃以无名对帝渭曰:“公当立勋业,书彝常,奈何无名乎?<br>遂改今名。拜东宁州(今广西罗城县)刺史。累著战功,加云麾将军<br>。侯景反,元先与萧云合力讨伐,擒贼斩将,所向无敌,未凡卒于军<br>中,年73岁。其后裔均落籍罗城。<p> &nbsp; &nbsp;  &nbsp;覃光佃——广西融州(今融安县)人。博学能文,宋仁宗时<br>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势,京师呼为真御史。外筹军政,内肃朝仪,<br>咸倚重焉。曾与狄青并封为将军,以音乞归赐诏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br>;赐紫金鱼袋致仕。<br> &nbsp; &nbsp; &nbsp;     <br>  覃振——原名道让,字理鸣。湖南桃源县人,留学日本,后加入<br>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参加护法运动。蒋介石隐退时,以主执委代行<br>总统职权数月。系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好友,与毛泽东有密切交往。<br>1947年在上海病逝,终年63岁。葬岳麓山,墓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

季人 发表于 2003-1-27 18:02:00

一、二两部分说的都是“覃(Tan)”姓吧?“覃(Tan)”和“覃(Qin)”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前者是由“谭”姓演变而来的汉族姓氏,后者是壮族姓氏。至于土家族中的“覃”姓,不知渊源如何?<br>倒是所列举的几个名人不是广西人就是湖南人,恐怕不是汉族。

红树林 发表于 2003-2-8 00:48:00

&nbsp; &nbsp;我今晚才第一次有这么一个网站,很感动,一个民族的复兴是漫长,有各位在这里努力,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的。<p>建议:鼓励在正式场合穿民族服装。<br> &nbsp; &nbsp; &nbsp;鼓励广西作家写关于壮族历史的文章。<br> &nbsp; &nbsp; &nbsp;拍摄如”瓦氏夫人“之类的电影。<br> &nbsp; &nbsp; &nbsp;在广西中小学内设立关于壮族历史及有关文化方面的课程如唱山歌等。<br> &nbsp; &nbsp; &nbsp;政府加强对壮族历史的研究工作的投入,让壮族人民对自己的历史有个正确的了<br> &nbsp; &nbsp; &nbsp;解,不再对“中原文化”有自卑感,我们也有悠久的自豪的历史和民族文化。<br> &nbsp; 我自豪我是壮族人!!!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03-2-8 22:40:00

欢迎红树林贝侬的到来。红树林是海边的树种,您是来自防城港的吗?<p>您的建议很好。但在正式场合穿着民族服装的建议恐怕很难实施,因为现在全球范围都在流行世界服——西服,连汉族都穿世界服了,少数民族在各种场合穿戴民族服饰恐怕就只有象征意义了。<p>现在中小学阶段是有广西乡土历史教程的,不过我们不是很满意,认为需要对民族关系的历史说得更清楚些、详细些。那样,才能建立土著人的自豪感、主体感。<br>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壮族究竟具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