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布依族”三月三“资料集锦
<P align=center>来源:布依族网<a href="http://www.buxqyai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0&id=454&star=1#1219" target="_blank" >http://www.buxqyai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0&id=454&star=1#1219</A></P><P align=center></P>
<P align=center>布依族三月三(转)</P>
<P> 三月三日,是布依 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 区不同有所区别。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 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 会”。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发现年年 春播之后都有许多地蚕将幼苗咬死。 经过反复观察,他认为地蚕是天神放 到大地的“天马”。为避免幼亩遭受虫 害,他用了许多方法祭把都不灵验。后 来,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 果保住了幼苗。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远 近的布依人家。</P>
<P> 此后,这一带的布依族 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 年三具初三会天,不动上砂包谷花作 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 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 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 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 包谷花撒向田土中。人们认为,祭了地 蚕,既可使它们迷糊,又能封住它们的 嘴巴,田里的禾苗即可免遭虫害。后来 将三月三定为“歌会节”。 </P>
<P> 贵阳南部郊区布依族把“三月三” 称为“仙歌节”。节日内容与乌当区新 堡乡大体相同,但他们是用唱歌的方 法来祈求天神免灾,这天男女青年上 山对歌。传说谁唱的歌最动听,天上的 歌仙听了,便会赐你一副金嗓子。你劳 动到哪里,哪里就会听到金嗓于唱歌, 害虫听到这声音就不敢伤害庄稼了。 <br><br>“三月三”是贵州罗甸县布依族的 “扫墓节”。此日以二家或宗族集体到 祖坟墓地挂青,杀猪宰鸡,摆设酒菜和 花糯米饭祭奠。扫墓后,人们在坟山上 娱乐、打猎和野餐。罗甸县南部红水河 一带,“三月三”又称“枫叶节”。北部坝 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 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 节”。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 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 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此外, 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 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 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 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 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 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 贵州望谟县布依族传说三月初三 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此日有杀狗请客的习俗。 <br><br> 贵州安龙县部分布依族传说三月 三日是影“山神”的生日。人们为避免山 神放出蝗虫伤害庄稼,确保农业丰收, 旧有扫寨祭山神的习俗。“三月三”这 天,人们到村寨山神坛前摆设雄鸡、刀 头等供品,还要杀一头狗,将血洒在纸 旗、纸马和寨子进出要道口的石头上, 然后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员携带淋有 狗血的纸旗,纸马到各家各户扫除妖 魔鬼怪。各家大门口要设置一张长凳, 凳上摆一只装满清水的“水碗”和一只 装有瓦砾石粒的碗。“老魔公”在大门 口咒念“魔经”,打几个“农阳卦”,再将 瓦砾石粒向这家房屋内乱撒,将水碗 的水四处乱泼,掀翻大门前的长凳,扣 起水碗,意为扫除了魔鬼。最后,给这 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纸旗、佳上纸马,另 赴他家去扫。村寨住户都轮扫完毕, “老魔公”口到神坛,将收扫的妖魔鬼 怪集中镇压于神灵之前,然后全寨男 人于神坛处就地会餐,称为“陪神吃 饭”。该县德卧镇称“三月三”为“赶毛 杉树”,又叫“毛杉树歌节”,为期三天, 聚会者达数万之众。 <br><br>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的 三月三日,是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节 日。这天,男女老少来到河边听青年们 唱山歌,观看孩子们比赛划竹排、打水 枪。有的人家还给孩子做花糯米饭分 送到边和寨旁;有的则用小花布口袋 装上鸡蛋和各类食品,供玩耍和参加 比赛活动的青少年吃。罗平牛街的布 依族男女青年则要在这三天中,举行 盛大的游山、对歌和交友活动。方圆几 十里的各族青年,届时也来到马把山 腰一带,参加和观赏这一传统的赛歌 对调活动。歌手们可以在这样的场合 中大显身手,凭着即兴作诗吟唱的天 才,能和对手连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长 的时间。有许多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 动建立了爱情关系。 </P>
<P>来源:<a href="http://travel.yninfo.com/mzfq/jr/2002/2002-07/2002-07-18/1026959928_2/" target="_blank" ><a href="http://travel.yninfo.com/mzfq/jr/2002/2002-07/2002-07-18/1026959928_2/"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travel.yninfo.com/mzfq/jr/2002/2002-07/2002-07-18/1026959928_2/</FONT></A></A></P>
<P>《望谟县志》云:<br><br>农历三月初三日,是祭社神、山神的节日。乡间的三月三日,各家上坟扫墓。有的以寨为单位,祭祀山神土地庙,各条路口有人看守,为让外人进入寨内。县城附近布依族,也过三月三日,但在清明节才上坟扫墓。三月三的前一天,妇女们上山采撷枫香树枝叶,插在房屋四周,意在辟邪,防虫、防蛇进入屋内。<br><br>“三月三”和清明节用三色糯米饭,以及鸡、肉、酒、香、烛,在祖宗坟前祭供。鸣放鞭炮,在坟地野餐。饭后,在坟上插白纸做的纸飘,叫“挂纸”。扫墓这天,凡嫁出去的姑娘,必须带鸡到父母的坟上宰杀,与娘家亲人共同祭奠。</P>
<P align=center>三月三 </P>
<P>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8日 15:46) <a href="http://www.cctv.com/folklore/20050328/101643.shtml" target="_blank" ><a href="http://www.cctv.com/folklore/20050328/101643.shtml"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cctv.com/folklore/20050328/101643.shtml</FONT></A></A></P>
<P>壮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三月初三为我国传统令节,与“上巳节”、“清明节”、“踏青节”等都有密切的关连。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是重要的歌舞节日,其中以壮族为最。由于是日的活动以对歌为主,故亦称“歌圩节”、“歌婆节”等,亦简称“歌节”。壮族关于三月三日的来历有多种的传说,有说一对青年男女山歌传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未能结合,双双殉情,后世青年为了纪念他们而形成歌节。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南时刘三组歌声优美,被奉为歌仙,财主们恨她以山歌揭露罪行,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入山谷身亡,后人便在她逝世的三月初三唱歌三天三夜,纪念歌仙。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记》等即有记载。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现在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但婉啭悠扬。这种对歌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还有碰彩鸡蛋、抛绣球等习俗。现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届时有政府组织的,更多则是民众自发的。现在的规模较旧时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为壮观。(来源:《中国岁时节令词典》) <br></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0000" size=4>各地</FONT> </P>
<P>
<P> 布依族的“三月三” </P>
<P>
<P> 杨昌秀(布依族) </P>
<P>
<P>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十三日),是罗甸县布依族的传统节口,又叫枫叶节。这时候枫叶翠绿,春暖花开,正是人们踏青游春、染花糯米饭的时令。少年儿童要搞嫩枫叶做抛球打玩,姑娘、媳妇们喜欢拿几张嫩枫叶插在头发髻上,以绿叶象征春的活力。</P>
<P> 这一天,家家兴做花糯米饭吃。采用植物色把糯米染成五团六色。据说,这些花叶的液汁还能治疗某些疾病,是地方食品中的一大特色。</P>
<P> 罗甸县南部红水河一带,都是过三月初三,但北部的坝王河一带,则过三月十三日。究其原因是南部春早,枫叶已可染糯米,北部气温较低,叶芽尚小,未能着色。布依语称这个节日为“更冒绕”,就是叫“吃枫香叶”的意思。由此可见,节日与枫叶紧密关联。</P>
<P> “三月三”又是罗甸县布依族的扫墓节。这天,人们纷纷前往墓地,用带青叶的竹竿系着白纸插在坟上。扫墓常以一家或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杀猪杀鸡,用肉和烤酒、花糯米饭祭奠,并挖新土补坟。出嫁的姑他也提着白纸、花饭和酒肉,前来参加敬祭已故的父母;但姑娘挂的白纸上,要点缀一条红纸以示区别。扫墓后,大家一起在坟上娱乐、打猎和野餐,别具风味。人们在节日里还互相请客,来宾多半是附近不兴过此节的兄弟民族;待到清明节时,这些民族又回邀布依朋友去作客。 </P>
<P> “三月三”歌手们在山上吹木叶、唱山歌。如果遇上称心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寨内,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 (罗甸县文化馆) </P>
<P>(来源:贵州省文化厅群文处 贵州省群众文化学会编《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大观》,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1991年2月第1版,第117页-118页) </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0000" size=4>传说</FONT> </P>
<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size=4>布依族的花糯米饭</FONT></P>
<P align=center>王 勇</P>
<P>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P>
<P> 三月三为什么要吃花糯米饭呢? </P>
<P> 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民间有这样的传说。</P>
<P> 从前,有一家三姊妹,同嫁到一个寨。她们勤奋耕作,勤俭持家,有一年,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老外公托人带口信给他的三个女婿,说他要来看望外孙们。</P>
<P> 这三家人男女老幼皆大欢喜,个个都争着要老外公先到自己家。这倒把老外公为难起来了,觉得先到哪一家都不好。于是他提出一个条件,叫三家女婿把自己做的认为最好吃的糯食带到他们寨脚大榕树下的三岔路口等候,谁家做得好吃,他就先到谁家做客。</P>
<P> 老外公一席话,忙坏了三家人。大女儿家忙着炒米花,炸油团。二女儿家忙着包粽子,打糍粑。三女儿家做五色花糯米饭。每一个民族都爱花。布依族喜爱各种花, 每一种花的颜色都象征着一定的意义。如黑色象征着生命; 红色象征着欢乐; 黄色象征着真挚;紫色象征着吉祥;白色象征着纯洁等。三女儿家有五个能干的姑娘,他们决定做五色花糯米饭来迎接老外公。于是,大姑娘用鲜嫩的枫香叶把糯米染成黑色;二姑娘用红树根将糯米饭染成红色;三姑娘用糯米花把糯米染成黄色; 四姑娘用紫草将糯米染成紫色;幺姑娘把糯米洗净淘白成了白色。各色糯米分成五层放在一个甑子里蒸熟,倒在簸箕里搅拌,成了色泽鲜艳的五色花糯米饭。</P>
<P> 嫩枫香叶、红树根、糯米花和紫草本来就各自有一种特别的食品香味,用它们浸染糯米,蒸出来的饭,香味更浓,隔很远就闻到香味,曾有“一家蒸饭,十里飘香”的说法。当然,最后老外公先到了三女儿家。从那以后,一传十,十传百,每年三月三节日,居住在北南盘江地区的布依族,家家都要做花糯米饭。布依族民间流传一句话,叫做“ 灵巧不灵巧,看他家花糯米饭做得好不好”。三月三,谁家花糯米饭色鲜味香,谁家的姑娘就被众人誉为能干灵巧的姑娘。因此,每到三月三,布依族姑娘都为染好蒸好花糯米饭而忙碌。(摘自《贵州日报》/ 2005 年/ 02 月/ 04 日/ )</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0000" size=5>活动 </FONT></P>
<P> 在布依族地区都有“过三月三”节日的习俗,但有的地区叫“祭山”,有的地区叫“扫寨”。</P>
<P> 祭山仪式很严肃,以一个村寨为单位,每家出一定的柴、米、豆类、蔬菜和经费,各户出一个男当家集中到寨中的神庙里,这座神庙一般座落在寨子中央,庄严肃穆,平时不准任何入出入,更严禁牲畜入内,人们杀了猪,供上酒肴馔,点好香烛之后,老魔公穿上道袍,口中念念有词: “山王菩萨土地公,一齐请入我寨中,来陪寨神吃顿饭.回去各人显神功,驱除五鬼赶豺狼,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与此同时,还有三个中年男子跟在老魔公身边,一个打大芒锣,一个敲小铜锣,一个打铙。魔公念完后,即烧纸钱,鸣爆竹。这个祭祀,意思是把一切邪恶鬼怪和豺狼害虫驱逐出寨,以保人亩平安,庄稼收成。</P>
<P> 在祭祀这天,庙里和寨中都不能有任何声响,连参加祭祀的人那不能说话,只能用于势互相作交际。迷信说法,若庙里和寨内发出任何声响,祭祀就不灵验。这个祭把仪式完毕,由参与祭祀者将供品、猪肉、肴馔等煮来吃一顿,名曰陪神吃饭,以示对神尊敬。吃不完的猪肉,可平分带回去给全家吃。不管是在庙里吃还是分回家中吃,均不能使汤、屑滴落在衣裤上,否则,以后上出砍柴做活,将会受到豺狼袭击,牲畜也会受到虎豹的伤害。</P>
<P> 为了避免寨中不发出任何声响,祭山这天,每家除了留一个男当家参加祭祀外,其余一切男女老少,都要带上棕粑、五色花糯米饭及其他食物,扶老携幼,到寨子三里以外的山坡上去回避,名曰躲山。人们大清早就出门离寨,直到下午太阳偏西时听到寨中祭祀完毕鸣放爆竹以后,才能下山回家。爆竹一响,表示寨中可以“开祭”了,寨内庙里可以有响声了,祭祀者也可以互相说话了。</P>
<P> 祭山这天(有些地区要忌讳三天),特别要严禁外寨人和外乡人进入寨内,若有外入来了,就叫“踩山”,祭山不仅不灵验,还预示要招致灾难,所以就要叫踩山人负一切责任!若踩山人愿意出一定经费,由寨老们另择个吉日重新祭祀,这个吉日多选择虎日,只需一个“刀头”和一只雄鸡即可,祭祀时寨里不必再躲山了。这样,踩山人就可无事。若不出资再祭者,以后寨上若发生什么灾难,就要找踩山者负责赔偿一切损失。 </P>
<P> 祭山那天清早,寨子边的各个路口都要挂上一把茅草棚、一张白纸剪成的纸马,以告外寨人不得进入寨内。这一祭祀性的节日,解放前相当隆重和严格。解放后这种活动已逐步消失了。(摘自:汛河编著《布依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1987年10月第1版,第77页-79页) </P>
<P> 罗旬望谟一带过三月三日,把它当着清明节一样看待,杀猪宰牛,上坟挂青,吃三色糯饭。有的地方这天“扫寨合把”请布摩念咒或祭山神制订乡规民约,贵阳地区称这天为“仙歌节”,乌当则称“地蚕会”。这天青年们上山唱歌比赛,相传看到“金嗓子”,害虫就避开了。有的地区杀狗请客。云南罗平一带,这天男女老少聚集河边观看孩子们划竹排比赛,该县牛街一带,还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等社交活动。(摘自:黄义仁著《布依族史》,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1999年9月第1版,第294页)</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31 17:35:05编辑过] 我们老家也过三月三,扫墓祭祖宗,但这几年改到清明节了 其实就是壮族节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