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下面是路漫老师曾经在壮族在线上发表的关于他家乡的捡骨二次葬的文章,既然大家有兴趣,不妨欣赏和对比一下。
<P>-----------------------------------------------------------------------------<BR>壮族二次葬习俗——广西上林一带习俗
<P>来源:作者投稿 作者:路漫 编辑:2002.09.02<BR>-------------------------------------------------------------------------
<P>人死后,第一次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制的棺材里,“躺”着埋在土里,堆成长形坟,叫“长墓”,也叫“新墓”,表示人还“睡”着,并没有“死”;也表示人的灵魂还没有到“阴府”,还是“新鬼”,没有投胎转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给他设灵位,祭祖时他是没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灵位设祭。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后,也就是腐尸“化净”之后,将“净骨”捡出,安放在陶罐(壮话叫做“金罐”,也叫“金钟”)中,选取“坟山宝地”重葬,堆成圆形坟,叫“圆墓”,也叫“祖墓”。顾名思义,“祖墓”的死者是应该有后代的(含旁系亲属),故年轻人死后一般不作二次葬。解放前,按习俗不满36岁的人(还有带身孕死[壮语叫“湿身死”]的妇女)是不进行二次葬的。但在解放后,人们思想解放了,没那么迷信了,成年人(16岁以上)及“湿身死”妇女也行二次葬了。
<P>一次葬的墓地,一般比较随便,地头田边、茅山荒坡均可,并不讲究“风水”,不过还是要请“地理师(风水先生)”来定“坟向”,定下葬时辰,除了葬礼十分看重之外,入葬却非常从简。但在旧社会,或追溯到民国以前,有个别“富贵”的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仿照帝皇的做法,不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不过,在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大都嗤之以鼻,并不看重;甚至对一些荒芜的“长墓”讥之为“无主”或“无后”,有时还以此来咒骂自己厌恶的人“以后死了埋长墓”,意为未成年即死(早死)。
<P>二次葬的墓地则很讲究“风水”,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墓地,宁可把“金坛”(捡骨后安放净骨的陶罐)寄葬在临时选定的地点,一般寻找向阳、干爽的土坡劈崖,挖个可以容得“金坛”的拱门形的洞穴,“金坛”安放好之后,通常敞开着,过路的人可以看到,也有用草皮土块封住的。对这种寄葬,清明扫墓也很简单,砍去杂草,烧几柱香即可。但寄葬时间不能太长,通常是一年,最多三年,当然也有因经济问题或其他原因而长年寄葬的。
<P>二次葬墓地的“风水”通常由“地理师”来寻找,或自己寻得后由“地理师”来确认。人们普遍认为,墓地的“风水”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好运,否则就要倒运。稍懂“地理”的人都知道,墓地应该靠山临水或枕山面水或背靠山峰、面临平原,就像活人所住的村庄一样。上林李姓巨族(据族谱记载,宗传三十余代,现今人口二十余万人)祖传的族谱上有个故事,足以说明人们对墓地风水的看重。故事原文是:
<P>《千子万孙史略》<BR>传说五百年前,有个风水先生,寄宿于吾太始祖讳景晟公的家居住,其人之名乃是江西黄胜东也。此人有博通古今之学,尤属风水特长,终日游山玩水,到处命山为名,所谓金鸡展翅,丹凤朝阳,白鹤饮水,九龙戏珠,每一山都因其形而得其名。……景晟公官任凤化(今上林)知县,娶妻黄氏。黄氏为人宽达,四海来客,视同一家。前述黄胜东先生游旅凤化,客居景晟公家,黄氏待之如亲兄弟,黄先生感动得世所罕见,因而有心送一风水宝地与她。送地之前,特再三试黄氏之心:一说,先生每天出游,返家时将带满污泥的双脚浸入水缸涤洗,黄氏不但不恼,反而慰问先生,并毫无怨言地清洗水缸,再充满水,次次如此;二说,先生每逢雨天必出游,并向黄氏取伞,返家时,黄氏总在门口等其归来,在门口,先生就当黄氏之面,故意将雨伞在门框上碰破,黄氏非但不怪,还为先生顶风冒雨而赞赏有嘉,如此不知损坏了几多雨伞;三说,有一次,先生要去邀约故人,因而借景晟公官衣一用,黄氏慷慨与之并多予银两,先生酒宴之后,将所剩猪肉以官衣包回,弄得官衣龌龊不堪,黄氏亦不怪之;……先生既受黄氏之招待,于是送给黄氏一坟地坐落于天堂山之岭西燕云徐村背,并称,所谓天堂山三台落脉,土角流金蚂蚁窝地也,此吉地有三种葬法:一曰九代状元,二曰代代富足,三曰千子万孙。景晟公愿以九代状元而葬,而黄氏则因景晟之前五代、代代独子,因而阻止道:九代状元虽贵但不长而衰,而千子万孙世代绵长,蕃而不绝。先生满口称赞黄氏之见胜于须眉,正是福人葬福地,结果黄氏百年之后而葬之,先生亲自主持葬事,后来应验,于是留下千子万孙《澄江巨族》之传说……
<P>二次葬,先是捡骨(也叫“捡金”),一般是一次葬三年后。所以定三年,一是等遗体腐化干净,二是按“五服”应“斩哀三年”。捡骨也要选好时辰,“五服”内的直系亲人都到场,先烧香祭拜,然后掘土、开棺,开棺时用蓬布或雨伞遮阳,见骨时亲属痛哭流涕,之后才围成一圈,逐一将遗骨取出,揩净,如果遗骨潮湿,还要用炭火烘干。最后按从脚到头的顺序安放到“金坛”中,取“坐”着的姿势,表示他自然从容地坐着,面对人间和他的子孙,祭拜时就像与后人亲密无间地“见面”一样,盖好罐盖。下葬又另选时辰,在墓地事先挖好一个容得“金坛”的圆筒形井穴,到时辰才将“金坛”放进去,“井穴”上严盖一块圆形石板,再堆土成墓。然后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二次葬礼仪结束。
<P>二次葬后,一至三年之间,还要“探金”一至两次。所谓“探金”,就是掘开坟土,打开石板,探看“金坛”里的遗骨好不好:干爽的、金黄色的为好,泡水的、灰黑色的就不好。好的,就放心“定葬”了;不好的,要取出“金坛”寄葬,再找“风水地”重行二次葬;不好不坏的(遗骨虽不泡水但很潮湿、颜色灰白),可暂时复土留坟,第二年再“探金”一次,看看转好或转坏以决定该墓地的取舍。“探金”也由“地理师”定时辰和主持,前后均要祭拜,但仪式都较简单。“定葬”后,此墓就是“祖墓”了,一般不再迁动了。
<P>(稿约声明:本文属于壮族在线专稿,专稿专集所有一切文章和资料的版权属于作者本身所有,本站只保留编辑权利,任何转载和抄录均需给本站或作者来信征求意见,谢谢。)<BR></P></DIV>
<P>我们横县二次葬 习俗与上林县大同小异。我大概4,5 岁时与伯伯,父亲,叔叔,堂弟一起去给爷爷捡骨(gip ndok),经历了捡骨和二次葬的全过程。我们那里捡骨一般是一次葬后三年到十年之间。</P> <P>参见<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3&ID=7635&replyID=&skin=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转帖]壮族葬俗--二次葬(组图)</FONT></A></P>
<P><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3&ID=7635&replyID=&skin=1" target="_blank" >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3&ID=7635&replyID=&skin=1</A></P>
<P>有好图</P> <P>是啊,现在从较久以前的帖子找东西可不是很容易.</P> 捡骨二次葬并不是壮族特有的风俗,广府人、客家人都是捡骨二次葬。甚至清朝才从福建南迁到岭南的汉族也是同样的风俗,相同的也是三年过后开馆捡骨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Is-peiq</i>在2003-6-3 14:27:00的发言:</b><br/>[这个贴子最后由香港來的沛在 2003/06/03 02:43pm 编辑]<br/><br/>我看過紀錄片,說加里曼丹島(婆羅州)上的原住民都有相近的習俗,在先人逝世後先以土葬,再於數年後撿骨,由子孫把先人的遺骨一一潔淨,再進行隆重的第二次葬,把先人的遺骨送上山洞中葬。在潔淨遺骨時,做兒子的會顯得十分傷心,但原因不是因為先人離去,而是在為先人刷骨時感激先父母的生育之恩。在把骨送上山時,兒子會把骨頭將嬰兒般抱在懷裏,也算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報答。 <p>我剛才網上查了一下,發現原來「撿骨」、「二次葬」在中國大陸東南沿岸的粵人、客家人、蛋家人、壯人,以至台灣、東南亞,都有相近的做法。似乎這不是某一族群獨有的文化現象呢。</p></div><p>放在山洞里吗?跟我家差不多啊</p> <p>费孝通写的壮族通史里,有一种解释是这样的:百越先民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度的过程,被更先进的中原文化冲断,男性结婚后还上女方家住,去世后,男方家族希望逝者归宗,因不方便带遗体,所以过3、5年后拾骨置金坛中,带回男方家族安葬,此习俗因此而传下来。北方移民来的汉族因入乡随俗也有此风俗习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城里多火葬,此习俗估计随着时代发展慢慢会消逝。在城里居住的老人,有的在乡下有亲戚的,多选择回乡村安葬,觉得火葬会把魂魄烧没了,不能归宗。</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依维</i>在2003-5-30 21:48:00的发言:</b><br/> 一般捡骨二次葬是在家里受到某种不顺或磨难时才才迁的的祖坟,也就是说认为以前的风水不好或不够好才迁的。</div><p>捡骨重葬与迁坟是不同的两回事啊。</p><p></p> <p>以前以为全中国人都是二次葬呢。</p> <p>温故而知新,家园创建的头几年,讨论问题的氛围真好!</p> 我家乡现在都是三葬------土葬(长坟),3-5年后捡骨装入金坛找一个地方暂放(圆墓未立石碑)时间不定(短的几年,长的50年以上),最后让地理(风水)先生帮找一个好的地方,选在家病世(或自然死亡的)的男性长者作为领头人实行第三次葬(圆墓立石碑),同一辈分的其他人金坛稍微向前挪一点,下一代往前面距离更远,如果不是病逝或者由于事故去世的,要往前面斜的方向安葬。火葬的,大同小异。 住在陆上的广府人也是实行“执骨”的啊,这点没有疑问的。 去捡骨头的时候,我们叫做“痕嫩“ 就是汉语,起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