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maren 发表于 2003-4-13 18:34:00

(文摘)我父亲给国家捐赠《布洛陀诗经》史书

[这个贴子最后由luomaren在 2003/08/24 1158pm 编辑]<br><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我父亲给国家捐赠《布洛陀诗经》史书<br> <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周汉雄<p><br> &nbsp; &nbsp;我父亲乳名周日烂,书名周朝珍,道名周玄正。生于1908年,寿终于1989年,享年81岁,巴马县所略乡福屯人,壮族。年幼时读过三年私塾的书。17岁时,在村里从师学壮族民间流传的巫教(俗称道公)。他勤奋好学,能全文背诵《布洛陀诗经》,并有手抄本,视若珍宝,几经沧桑,保存完好。1980年无偿奉献给国家,现存于广西区民族古籍办公室。<p> &nbsp; 《布洛陀诗经》是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研究价值?我父亲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并保存好手抄本?过去,我是一无所知的。到了解1987年,听了专家的介绍,才知道布洛陀是壮族的始祖,《布洛陀诗经》是一本无价之宝的古书,书中全面记载布洛陀造猪、造狗、造牛、造马、教壮族人民种水稻,带领他们与自然抗争,进入农耕文明以及伦理道德的形成,祈祷还愿等记录,对研究壮族史祖、壮族文化史很有价值。至此,我才知道,父亲几经沧桑,保存经诗的手抄本,在国家改革开放大潮到来的1980年,不要报酬献给国家,无疑是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古籍办公室整理注释《布洛陀诗经》提供了宝贵资料,对研究弘扬壮族文化史做出了贡献,体现了他老人家胸怀浓厚的民族情感的无私的高贵品德。<p><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摘自纪念文集《魂系福乡》<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声明:本文版权为周汉雄本人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p>福屯 壮语 Buhfon &nbsp; 布 佛-汉语拼音第四调<p> &nbsp; &nbsp; 该村地处一座土坡,形象一头犀牛,传说犀牛是幸福的化身,故名。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p> : <p>《布洛陀诗经》<p> &nbsp; &nbsp; 之<p>布洛陀造米 <p><br>周朝珍 口述 &nbsp; 罗汉田 何成文 搜集记录 &nbsp;罗汉田 翻译整理 <p>(原文为布碌陀) <p>布洛陀是壮族民间传说中一位解百难·造万物的英雄,遵造“忠实记录,谨慎整理”的原则,现整理翻译其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原为壮语五言叙事诗,共计295行。 <p><p>很古很古时,天地离得近;六合围的紧,八方无息声。 &nbsp; <p>弯腰捡得星,伸手撕得云;舂米碓碰天,劈柴斧碰云。 <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br>“轰”一声霹雳,盘古开天地;六合全分开,成如今天地。 <p>六合分了开,欢天又喜地;满山传呼声,遍地飞笑语。 <p>女人拿锄头,男人扛耙犁;山脚修水田,山腰整旱地。 <p>三月木棉开,四月阳雀叫;地已经整平,田已经修好。 <p>地已经整平,田已经修好;秧苗那块要,谷种那块找。 <p>翻过七座坡,渡过八条河;去找我的祖,去问布洛陀。 <p>“秧苗这块长,谷种这块藏;大糯和粳谷,玉米和高梁。 <p>两手伸下地,不赚也够吃;坐吃山也空,舍本才有利。” <p>翻过七座坡,渡过八条河;玉米得一袋,粳糯得一驮。 <p>木棉花又开,阳雀鸟又叫;水已满秧田,播种时候到。 <p>初一播下种,十五绿满垌;廿五把秧插,廿六把地种。 <p>七月谷子黄,八月弯了头;九月磨镰刀,十月把谷收。 <p>谷穗象马尾,谷粒象卜柚;三人共吃一粒米不完,九人同吃一穗谷也够。 <p>天象锅倒悬,地象悬倒锅;风狂刮倒树,雨满盆倒泼。 <p>七年雨不停,九年雨不断;洪水飘浮云,浊浪拍天边。 <p>七年雨才停,九年雨才断;三年洪水退,五年地才干。 <p>水退地也干,菜绝谷也完;有仓没有米,有锅没有饭。 <p>草子当饭吃,树叶当菜送;娃仔吃了个不长,妹仔吃了脸不红。 <p>妹仔脸不红,娃仔个不长;去找布洛陀,去把办法想。 <p>翻过七座坡,渡过八条河;找到我的祖,找到布洛陀。 <p>“谷种在郎汗,*谷种在坡遨;*到那块去找,到那块去要?” <p>郎汗这么遥,坡遨这么远;道路长无尽,江河宽无边。 <p>车也走不到,船也划不到;怎么过去要,怎么过去找。 <p>“办法我有了!”一位老者道:“喊鸟去帮衔,叫鼠去帮要。” <p>第2天蒙亮,鸟、鼠就出发;翻山又过坳,来到坡遨下。 <p>鸟在上面啄,鼠在下面啮;鸟啄”铁铁”响,鼠啮响“铁铁”。 <p>鸟得谷十粒,鼠得谷十颗;颗颗衔在嘴,拿回自己窝。 <p>人们等啊等,人们盼啊盼;等哪鸟儿转,盼那鼠儿还。 <p>等了五天整,又等十天半;不见鸟回转,不见鼠回还。 <p>又翻七座坡,又渡八条河;去问我的祖,去问布洛陀。 <p>“麻绳结大网,路口上摆笼;鸟飞过就抓,鼠跑过就捉。” <p>依布洛陀话,上山忙割麻;女人把网结,男人把笼扎。 <p>山上摆十五,山下摆十六;鸟飞过就抓,鼠跑过就捉。 <p>早上太阳出,等到日当午;捉得一对鼠,抓到两鹊鸪。 <p>脚踏下嘴唇,手撑上门牙;用力往外扒,得谷种四粒。 <p>阳雀鸟欢叫,木棉花满枝;初一种落地,十五满垌绿。 <p>廿五同扯秧,廿六同插田;五月耘了田,六月耘二遍。 <p>七月禾抽穗,八月谷变黄;九月寒露过,十月收谷忙。 <p>老布磨镰刀,老牙整箩筐;日盼夜也盼,盼米粮满仓。 <p>哪知到田里,大家都叹气;苗长穗不抽,抽穗不结粒。 <p>大家叹了气,去找布洛陀;翻过七座坡,渡过八条河。 <p>“黄牛粪是金,水牛粪是银;田里堆满粪,仓里堆仓银。” <p>布的话是金,布的话是银;过河又翻坡,回来步盈盈。 <p>田边围篱笆,田里关养牛;田头粪成堆,田尾肥水流。 <p>木棉还没开,阳雀还没叫;谷种已落地,秧田已长苗。 <p>廿五扯完秧,廿六插完田;五月耘头遍,八月就开镰。 <p>谷穗象马尾,谷粒象卜柚;两人抬一穗,一步两摇头。 <p>抬也抬不起,挑也挑不动;夫妻田里吵,婆媳路上争。 <p>回到木楼下,棒捶椿杆打;一棒两椿杆,谷粒四下撒。 <p>有的落旱地,变玉米高粱;有的落水田,成糯谷粳米。 <p>仓里满白银,地里满黄金;煮粥不论两,煮饭不论斤。 <p>全天下百姓,太平又欢乐;托福我的祖,拉坎布洛陀。* <p><p>*郎汗、坡遨 均为山名 <p>*拉坎 壮语,意为光洞下,传说布洛陀的家在光洞下。 <p>摘自《巴马文艺》1979年第二期 <p>

红棉树 发表于 2003-4-17 00:09:00

最近到了田阳县体会敢壮山歌圩,也参加了旁听百色市政府在田阳县委会议室举行的布洛陀文化座谈会,得知布洛陀经诗流传最广的要属右江河谷,现在已经整理好并准备出版的29本典籍当中,光是田阳县就搜集到了15本。不过我知道90年代初整理出版的《布洛陀经诗》确实是巴马本为正本,结合了其他县的手抄本整理出版的,不知道是不是楼上所说的周先生那本,我想应该是的。谨此向周先生父子致敬!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8-8-3 09:02:00

这位老人的确胸怀浓厚的民族情感。

度莫 发表于 2008-8-14 11:38:00

<p> 《布洛陀诗经》是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研究价值?我父亲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并保存好手抄本?过去,我是一无所知的。到了解1987年,听了专家的介绍,才知道布洛陀是壮族的始祖,《布洛陀诗经》是一本无价之宝的古书。</p><p><strong>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是这样的消失的!</strong></p>

wwwdam 发表于 2008-8-27 18:44:00

<p>此经内容与我们流传的有点差别,但总的意思几乎相同。</p><p>此经文所表明的是我们民族向耕种型民族“习得”耕种技术的过程。早期我们民族的祖先在“习得”的过程中,汉民族等耕种型民族是不会办“耕种技术学校”让我们的祖先去学习耕种技术的,只能是模仿先汉民族“女人拿锄头,男人扛耙犁;山脚修水田,山腰整旱地。”而后再讨论“秧苗那块要,谷种那块找”,再后来,当发现“哪知到田里,大家都叹气;苗长穗不抽,抽穗不结粒。”等这些具体的耕作技术问题时,经观察总结,才有“黄牛粪是金,水牛粪是银;田里堆满粪,仓里堆仓银”,再后来,通过与汉民族的交往,才“习得”历法的用途“阳雀鸟欢叫,木棉花满枝;初一种落地,十五满垌绿。 廿五同扯秧,廿六同插田;五月耘了田,六月耘二遍。 七月禾抽穗,八月谷变黄;九月寒露过,十月收谷忙”。所不同的,经文中的布洛陀不是代表汉民族,而是在“习得”的过程中,当发现问题后的集体讨论智慧的抽象化身。</p><p>在这一经文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远古我民族祖先在描述天地起源“很古很古时,天地离得近;六合围的紧,八方无息声”时,就已有“舂米碓碰天,劈柴斧碰云”的内容存在,而这一内容,特别是“舂米碓碰天”的内容,说明先祖们已经发现有“米”这一食物可以让他们存活下来,也就是说,他们已经知道,可以用耕种的方法来解决狩猎食物不足的生存危机,也就是说,他们知道有这样一类人群,不需要用狩猎获取食物的方法也能存活下来。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祖先发现狩猎不能全部满足其食物来源时,已经存在耕种型民族的耕种生存方式。但是,如何耕种呢?问耕种型民族,他们是不会告诉你的,只有问布洛陀——民族的集体智慧,这才有了后面的经文内容。</p><p>在这经文中,还有“六合围的紧,八方无息声”的描述,实际上是所狩猎动物的大量猎食造成的动物稀少的情景,而不是人类群居之初的与非人类动物竞争生存的繁荣情景,这与耕种型民族的神文化是不同的。</p><p>要进行这方面的对比,资历料实在太多了,贝侬们自己去自己考证吧。</p><p>综上认识,本人认为,与早期耕种型民族诸如汉民族相比,我们的耕种技术肯定滞后于他们,这是因为,这一技术不是我们人类群群居之初就开始使用的生存方式,不是因为我们的知商低于他们或者人种劣于他们,而是生存条件的不同而已。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认为我们是与他们同步进行耕种生存的,那么,他们也就有理由说他们是优秀人种,而我们是劣等人种了,这是因为,同一起跑线上发展的农业技术,你为什么差这样多?不是劣种是什么?但是,当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耕种技术滞后的事实与原因后,我们就会说,就狩猎所形成的劳动组合生存习惯,使使我们的学习、组合研究,推陈出新的速度远比耕种型民族的来得快,这就是本民族文化能快速接受新事物,能容纳所有不同意见,能自我快速创新的文化根源!而这一点,恰是所有耕种型民族所缺乏的,也就是从中世纪以来,耕种型民族组成的国家经济积弱与累受狩猎型民族文化、国家打击的根本原因!</p><p></p>

luomaren 发表于 2008-10-27 04:19:00

你的观点不敢苟同,越人是最早种植水稻的。看你行文的口气也不像地道的僚人。

伤疤好咯 发表于 2008-10-27 10:53:00

我发现这本经文经不起推敲,既然六合未开之时就已经舂米了,后面才说要学种水稻,而且远古时就种玉米了(玉米是明代从美洲来的).这本应该是清代后人在布经的基础上加了好多内容,使之去附和汉文化.

伤疤好咯 发表于 2008-10-27 11:05:00

明之后的所谓"知识分子",满脑子封建论理纲常,推崇的是朱儒理学,当他们发现民间流传的&lt;布经&gt;时,发现是那么"谎诞不经",于是动手篡改了我们伟大的&lt;布经&gt;,真是可恶之极!

伤疤好咯 发表于 2008-10-27 11:09:00

明之后的壮族"知识分子",中朱儒理学的毒太深,当发现民间&lt;布经&gt;在他们眼里是那么的谎诞不经时,为完成"教化"的使命,动手篡改了我们伟大的&lt;布经&gt;.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摘)我父亲给国家捐赠《布洛陀诗经》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