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浏 发表于 2006-3-2 08:59:00

壮文及壮文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P  align=center> <o:p></o:p></P>
<P  align=center><B ><FONT face=黑体>壮文及壮文报刊的产生与发展<o:p></o:p></FONT></B></P>
<P  align=center>作者:白润生 植凤寅<o:p></o:p></P>
<P ><B >【内容提要】 <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广西是全国五个自治区之一,也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15日,全区境内除汉族外,壮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然而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相比,该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报刊的发展较之新疆等民族地区地有较大的差距。《广西民族报》(壮文版)的诞生使的壮族人民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对宣传壮文和壮语地区人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劳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广西民族报业具有先天不足的“软骨病”:整张报纸基本没有新闻可言,没有“本报讯”、没有“昨日”甚至“前日”新闻。对壮文报纸的重视程度不够着实令人担忧,一个有着1415多万人口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报刊或者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是件遗憾的事情。<o:p></o:p></FONT></P>
<P ><B >关键词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壮语 壮文 壮文报刊 民族报业</FONT> <o:p></o:p></P>
<P ><B >【Abstract】<o:p></o:p></B></P>
<P ><B >  </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he Guangxi province was funded in 1958.Zhuang minority people are the most part in the Ethnic Autonomy Region. Its people have taken advantage of 《Guangxi Nationality Newspaper》 to improve their life ,work and study. But the newspaper yet has many weakness needed to reform.<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align=center>一、壮民族的历史渊源<o:p></o:p></P>
<P >我国各民族的语言分属5个语系,即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和印欧语系。壮语属于汉藏语系,该语系又包括使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绝大多数的汉语和壮侗、藏缅、苗瑶3个语族。壮侗语族包括3个语支8种语言,苗瑶语族包括2个语支3种语言,这两个语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等省区。<o:p></o:p></P>
<P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区,占90%以上,其余分布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广东、湖南等省。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岭南越人的后裔。商代初年,商汤刚取得天下,便命令壮族先民瓯、桂国、捐子、百濮等部向其贡献奇珍异宝。春秋战国时代,壮族先民被称为西瓯、骆越;汉代相继出现乌浒、俚等名称;三国称僚;宋称撞;明称良;新中国成立后同意称为僮,因有歧义,经周恩来总理提议,1965年才开始统称为壮族。<o:p></o:p></P>
<P >壮族文字萌芽于商周时代。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兵进入现今的壮族地区,并于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许多越人和汉人通婚,汉文化大量传入岭南。经过几百年的熏陶,壮族中有识之士仿汉字改造原来的刻画文字,创造了古壮字(又叫方块壮字、土俗字)。从唐宋到元明清的壮族封建时代,是古壮字的大量使用时期,产生了大量古壮字文献。1840年以后,壮族社会的发展基本与中原地区同步,古壮字的使用大多保持先前的水平。<o:p></o:p></P>
<P >古壮字文献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传唱、传抄和传授。歌手、歌师、歌王在歌圩、歌台、节庆或宗教仪式上唱颂相应的歌本,这是壮族古壮字文献最主要也是最广泛的传播方式。传抄在民间是经常进行的,包括写在石板上、木板上、纸扇上的民歌,但主要是传抄各种长诗、经诗。壮族群众有传诸久远的说法:大道理需要化为壮歌,一一唱来,他才入耳。地方干部为宣传某项政策,就请民歌高手将内容编成壮歌,百十首相连,到会上传唱、传抄、张贴。壮语又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a href="http://www.rauz.net/bbs/post.asp?action=new&amp;boardid=20#_ftn1" target="_blank" ></A><o:p></o:p></P>
<P  align=center>二、壮文报纸的诞生与发展<o:p></o:p></P>
<P >广西是全国五个自治区之一,也是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15日。境内除汉族外,壮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人口为1415多万人,占自治区人口总数的33.5%。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因为种种原因古壮字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流传。为了民族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1955年,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帮助壮族人民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2年和1954年,国务院委托科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的专家、教授、学者组成语言工作队,共同调查广西地区的壮语使用情况,并经过充分讨论和科学鉴别,制定出《壮文方案(草案)》。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了此方案,1958年在广西颁布推广,《壮文报》就是为在广西推行壮文而创办的。<o:p></o:p></P>
<P >1957年7月1日,广西《壮文报》创刊,1966年底停刊。1982年8月1日复刊,四开四版,旬刊,1983年改为周刊。1986年7月更名为《广西民族报》,周二刊。1979年前最高发行量8万份,复刊后最高达16000份。报头使用壮汉两种文字。该报以壮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主要任务是介绍推广壮文工作的情况和经验,辅导干部和群众学习壮文,提高壮文水平,为推行壮文和建设服务,同时它还宣传各民族文学艺术和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刊登汉文文章及壮汉对译作品。最初除了在小报眼内用汉文刊登出出报时间、社址、电话、报价和广西报刊登记号及报纸的代号外,报纸的四个版面都是壮文。后来为便于壮文的学习和推广,改为用壮汉两种文字对照刊登新闻报道和其他文章。目前,报纸除了标题用壮汉两种文字对照外,文章内容都是壮文。然而,如今的《广西民族报》的发展非常不容乐观。原来,该报还刊登一些小小说、民间故事、科普知识、生活常识等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的作品,用汉文在中缝摘录政治、经济、民族、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而今报纸不但没有进展,反而连原来的许多优良传统都抛弃了,值得深思。<o:p></o:p></P>
<P >1992年7月8日,《广西民族报》的汉文版在南宁创刊。<o:p></o:p></P>
<P >1993年12月25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委广西计算中心承担的古壮字操作系统及编辑排版系统,经过鉴定,在北京通过验收。它先后解决了古壮字在计算机内的表示、古壮字与汉字的兼容问题、古壮字的输入显示及打印、古壮字的编辑及排版等技术问题。这也为壮文报纸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o:p></o:p></P>
<P >在2002年2月1日召开的“恢复壮文推行工作暨纪念壮文进校实验工作20周年座谈会”上,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黄海坤说,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于1980年决定恢复使用壮文并于1981年开始实施以来,广西编印壮文扫肓教材7种约35万册,扫除青壮年文盲70万人。广西开办的壮语文广播讲座,播讲种养、加工、卫生保健等实用科学知识,介绍农村致富信息、典型经验等,对促进壮族地区群众学习、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有着积极作用。目前全自治区有23个县(市、区)的66所小学校、63个教学点和23所民族中学进行壮汉双语文教学实验,总结出“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教学办法。广西壮文学校从1982年成立至2002年已培养3170名合格的壮语专业毕业生,各级壮文学校也培养了一大批壮文骨干。20年来,广西还编译、出版了大量的壮文图读物及各种政策法规文件,仅广西民族出版社已出版的图书就有230多种近260万册。壮文的报纸、杂志、电视、电影、广播受到壮族农民的欢迎。<o:p></o:p></P>
<P  align=center>三、广西民族报业发展的“综合症”<o:p></o:p></P>
<P >《广西民族报》(壮文版)的诞生使的壮族人民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对宣传壮文和壮语地区人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劳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广西民族报业具有先天不足的“软骨病”。<o:p></o:p></P>
<P >试以2004年9月22日当天的报纸为例:<o:p></o:p></P>
<P >1版(要闻): 罗城下大力气发展工业拉动农业<o:p></o:p></P>
<P >             农民种植黑色农作物发了财<o:p></o:p></P>
<P >             龙州大力发展特色产业<o:p></o:p></P>
<P >             天峨农民生活方式大变样<o:p></o:p></P>
<P >2版(副刊): 爱管闲事的村长<o:p></o:p></P>
<P >              诚信实验<o:p></o:p></P>
<P >              残疾人帮扶健康人<o:p></o:p></P>
<P >              买彩票的“诀窍”<o:p></o:p></P>
<P >3版(健康): 专版,共六篇,关于秋季如何进补、饮食、防病、自我保健的组稿<o:p></o:p></P>
<P >4版(教育): 如何做好理科作业<o:p></o:p></P>
<P >             升入初中应注意什么<o:p></o:p></P>
<P >             阅读训练<o:p></o:p></P>
<P >             从失学少年到大数学家<o:p></o:p></P>
<P >应该说,无论从语言还是选材,该报都注意到了贴近壮族人民尤其是山区人民的心理,标题、内容浅显易懂。但是,该报的先天性不足使得它更像一份油印小报。首先不说它印刷、纸张上的粗糙,单从报纸最根本、最简单的要求“时新性”上来说,整张报纸基本没有新闻可言,没有“本报讯”、没有“昨日”甚至“前日”新闻。如果仅从标题上判断,它所谓的要闻版刊登的基本是通讯或是工作简报类。缺乏新闻这根“脊柱”的支撑,《广西民族报》“患”上了“软骨病”。<o:p></o:p></P>
<P >其次,无论哪个版,其文章都是“大块头”。有时一个版只有三四篇文章,整张报纸加起来也不过十来篇,信息量太少,“报道新闻”的社会功能不能得到好的发挥。<o:p></o:p></P>
<P >第三,没有必要的图片新闻,缺乏灵活生动性。2004年9月29日的头版,宣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纪念活动,居然只用了一张版画,而不是新闻图片。其他如第四版“教育”专版,版画的应用更是如家常便饭。<o:p></o:p></P>
<P >与之相比,汉文版的《广西民族报》内容丰富了许多,基本保持每期16个版的量,且各个版都有较为明确的内容定位和区分。如周日一般是《家庭周刊》,以2004年9月12日为例:1版·要闻、2版·饮食健康、3版·运动养生、4版·家庭医生、5版·社会经纬、6版·人物春秋、7版·人物春秋、8版·彩经、9版·封面文章加图片导读、10版·法制天地、11版·法制天地、12版·情感驿站、13版·茶余饭后、14版·健康成长、15版·快乐成长、16版·健康报道。周三一般是《读者观潮》专刊,以2004年9月15日为例,共8个版:1版·要闻、2版·民族、3版·观察、4版·彩经、5版·封面文章、6版·情感、7版·采风、8版·社会。内容虽然看似丰富,我们仍然明显发现,汉文版的《广西民族报》与壮文版一样,其软肋就是没有新闻性,内容基本是转载全国其他各报的社会新闻,追求的是通俗、可读性,有时甚至流于庸俗化。同时,两份报纸基本没有广告。(即使汉文版有广告,也是很少的一些医疗小广告)而一旦缺乏“报纸血液”的广告,就失去了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此,《广西民族报》在患上“软骨病”的同时,又得了“贫血症”,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o:p></o:p></P>
<P >我们且先来看下面这幅图表的统计数据。<o:p></o:p></P>
<P >全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出版数量<o:p></o:p></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1>

<TR>
<TD  vAlign=top>
<P >省名<o:p></o:p></P></TD>
<TD  vAlign=top>
<P >种数<o:p></o:p></P></TD>
<TD  vAlign=top>
<P >平均期印数(万份)<o:p></o:p></P></TD>
<TD  vAlign=top>
<P >总印数(万份)<o:p></o:p></P></TD>
<TD  vAlign=top>
<P >总印张(千印张)<o:p></o:p></P></TD></TR>
<TR>
<TD  vAlign=top>
<P >全国总计<o:p></o:p></P></TD>
<TD  vAlign=top>
<P >89<o:p></o:p></P></TD>
<TD  vAlign=top>
<P >70.18<o:p></o:p></P></TD>
<TD  vAlign=top>
<P >10229<o:p></o:p></P></TD>
<TD  vAlign=top>
<P >110008<o:p></o:p></P></TD></TR>
<TR>
<TD  vAlign=top>
<P >内蒙古 <o:p></o:p></P></TD>
<TD  vAlign=top>
<P >13  <o:p></o:p></P></TD>
<TD  vAlign=top>
<P >3.25<o:p></o:p></P></TD>
<TD  vAlign=top>
<P >527  <o:p></o:p></P></TD>
<TD  vAlign=top>
<P >3809<o:p></o:p></P></TD></TR>
<TR>
<TD  vAlign=top>
<P >辽宁 <o:p></o:p></P></TD>
<TD  vAlign=top>
<P >3<o:p></o:p></P></TD>
<TD  vAlign=top>
<P >2.70<o:p></o:p></P></TD>
<TD  vAlign=top>
<P >452<o:p></o:p></P></TD>
<TD  vAlign=top>
<P >3431<o:p></o:p></P></TD></TR>
<TR>
<TD  vAlign=top>
<P >吉林<o:p></o:p></P></TD>
<TD  vAlign=top>
<P >7<o:p></o:p></P></TD>
<TD  vAlign=top>
<P >17.36                          <o:p></o:p></P></TD>
<TD  vAlign=top>
<P >981<o:p></o:p></P></TD>
<TD  vAlign=top>
<P >13468<o:p></o:p></P></TD></TR>
<TR>
<TD  vAlign=top>
<P >黑龙江    <o:p></o:p></P></TD>
<TD  vAlign=top>
<P >1<o:p></o:p></P></TD>
<TD  vAlign=top>
<P >1.20                           <o:p></o:p></P></TD>
<TD  vAlign=top>
<P >343<o:p></o:p></P></TD>
<TD  vAlign=top>
<P >3432<o:p></o:p></P></TD></TR>
<TR>
<TD  vAlign=top>
<P >广西<o:p></o:p></P></TD>
<TD  vAlign=top>
<P >1<o:p></o:p></P></TD>
<TD  vAlign=top>
<P >0.30   <o:p></o:p></P></TD>
<TD  vAlign=top>
<P >15<o:p></o:p></P></TD>
<TD  vAlign=top>
<P >75<o:p></o:p></P></TD></TR>
<TR>
<TD  vAlign=top>
<P >四川<o:p></o:p></P></TD>
<TD  vAlign=top>
<P >3<o:p></o:p></P></TD>
<TD  vAlign=top>
<P >1.60                          <o:p></o:p></P></TD>
<TD  vAlign=top>
<P >301<o:p></o:p></P></TD>
<TD  vAlign=top>
<P >1502<o:p></o:p></P></TD></TR>
<TR>
<TD  vAlign=top>
<P >西藏<o:p></o:p></P></TD>
<TD  vAlign=top>
<P >8<o:p></o:p></P></TD>
<TD  vAlign=top>
<P >5.78                           <o:p></o:p></P></TD>
<TD  vAlign=top>
<P >889<o:p></o:p></P></TD>
<TD  vAlign=top>
<P >7378<o:p></o:p></P></TD></TR>
<TR>
<TD  vAlign=top>
<P >甘肃<o:p></o:p></P></TD>
<TD  vAlign=top>
<P >1<o:p></o:p></P></TD>
<TD  vAlign=top>
<P >0.14                            <o:p></o:p></P></TD>
<TD  vAlign=top>
<P >21<o:p></o:p></P></TD>
<TD  vAlign=top>
<P >105<o:p></o:p></P></TD></TR>
<TR>
<TD  vAlign=top>
<P >青海<o:p></o:p></P></TD>
<TD  vAlign=top>
<P >5<o:p></o:p></P></TD>
<TD  vAlign=top>
<P >2.43                         <o:p></o:p></P></TD>
<TD  vAlign=top>
<P >115<o:p></o:p></P></TD>
<TD  vAlign=top>
<P >1097<o:p></o:p></P></TD></TR>
<TR>
<TD  vAlign=top>
<P >新疆<o:p></o:p></P></TD>
<TD  vAlign=top>
<P >41<o:p></o:p></P></TD>
<TD  vAlign=top>
<P >34.79<o:p></o:p></P></TD>
<TD  vAlign=top>
<P >6531<o:p></o:p></P></TD>
<TD  vAlign=top>
<P >75445<o:p></o:p></P></TD></TR></TABLE>
<P  align=right>(根据《中国新闻出版年鉴2002》的统计)<o:p></o:p></P>
<P >我们从以上数据的比较中不难发现,广西少数民族报业的发展与新疆、内蒙古等民族聚集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o:p></o:p></P>
<P  align=center>四、民族报业发展的出路<o:p></o:p></P>
<P >对壮文报纸目前的重视程度还很低,这着实令人担忧。一个有着1415多万人口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报刊或者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是件遗憾的事情。对于那些至今仍然生活在山区,不识字,只会讲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来说,用本民族语言向他们宣传国家当前政策,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是关键的途径。我们的民族报有需求的市场,也有可挖掘的潜力。<o:p></o:p></P>
<P >1、近20年来,少数民族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o:p></o:p></P>
<P >截止2001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有87种,其中内蒙古13种,新疆41种,青海55种,辽宁2种,总印数12396万份。许多曾停刊的报纸重获新生,如新疆的《哈密报》1987年元旦正式复刊,《巴音郭愣报》1985年7月复刊。许多民族地区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当地少数民族的需要创办了一些专业性和对象性报纸。1982年4月《新疆法制报》创刊,《西藏法制报》(藏文版)1988年创刊,除此外还产生了《西藏科技报》、《新疆广播电视报》等专业报纸。<o:p></o:p></P>
<P >    ⑴ 报纸的品种呈现多样化。1984年元旦,中国第一家少数民族文字晚报《乌鲁木齐晚报》(维、汉文版)创刊;1985年7月西藏第一家少数民族文字的晚报《拉萨晚报》(藏文版)问世;1988年7月第一家少数民族文字的商业报《新疆商业报》(维文版)诞生。<o:p></o:p></P>
<P >    ⑵ 少数民族报纸在改革的浪潮中也在不断完善、改进自己,信息量越来越大,时效性大大增强。西藏、内蒙古、新疆等报业比较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还形成了以首府为核心,辐射全地区的民族报刊网络。<o:p></o:p></P>
<P >    ⑶ 报业向规模化发展。虽然目前还没有一家少数民族报业集团产生,但也有像延边日报社这样拥有多家子报的少数民族报刊的大型企业。西藏日报社还创办了第一家全面市场化的子报《西藏商报》,日刊,16版。2003年6月,新疆日报报业集团筹备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新疆日报》在组建报业集团的工作中迈出了第一步。新疆日报社决定对《新疆都市报》、《服务超市报》、《新早报》、《新疆画报》、《当代传播》杂志、(维文)《参考消息》等子报子刊进行资源整合,通过结构调整,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形成有较强实力的报业集团。<o:p></o:p></P>
<P >同年6月底,《新疆经济报》分别与《巴音郭楞日报》、《阿克苏报》达成合作办报协议,《新疆经济报》输出办报人才和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新版的《巴音郭楞日报》将改为四开16-32版,彩色印刷,这是新疆跨区域合作办报的一次尝试,也是民族报业规模化发展的又一大进步。<o:p></o:p></P>
<P >《民族新闻学导论》的作者白克信提出,要用“开放的眼光开发民族地区的新闻”,同时要“重视提高人的素质和科技脱贫的报道”。他认为“民族地区是新闻宝库”,这里有着大量未开发利用的新闻资源,“民族地区纪行”、“新闻扶贫行动”、“万里边陲行”等新闻采访行动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就是重要例证。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多处边疆,它们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建设的进程,更对国家边境安全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民族新闻并非不可作为,而且是大可作为。<a href="http://www.rauz.net/bbs/post.asp?action=new&amp;boardid=20#_ftn2" target="_blank" ></A><o:p></o:p></P>
<P >2、民族新闻要善于挖掘<o:p></o:p></P>
<P >张儒先生在其文《谈民族新闻改革》中提到几个要害点,如突破报喜不报忧的难点,应该通过报道,努力做到既讲进步又将落后;讲进步,能使人知道还有落后,讲落后,能让人看到希望;突破批评报道的禁区,对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我们要尊重,但是对于那些阻碍民族进步、繁荣的落后习俗,我们不能盲目欣赏;突破宗教报道的禁区,要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报道少数民族的宗教。<a href="http://www.rauz.net/bbs/post.asp?action=new&amp;boardid=20#_ftn3" target="_blank" ></A> 可以说,张文提到的这几个要害点,正是民族新闻中非常特殊的一面,一定程度上,也正是顾及这些要害点,反而束缚了我们民族新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也已认识到这点,他们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来完成一次痛苦的文化蜕变。<o:p></o:p></P>
<P >广西民族报业的困境,其实在其他民族地区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如《新疆日报》(维文、哈萨克文)及《内蒙古日报》(蒙文版),都是对开8版日报,大块文章多,信息量相对减少。只不过它们比《广西民族报》(壮文版)较为注重新闻性,关注当地经济建设,图文并茂,宣传国家大政方针时注重与当地实际的结合。这些报纸共同的特点就是基本没有广告。要想使民族报业有更大的发展,不仅需要本民族自身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更需要当地有关部门政策上、物质上的通力支持。<o:p></o:p></P>
<P >培养民族新闻工作者队伍,用鲜活的民族语言,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群众的生活、工作、学习,报道民族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是一张像“工作简报”样的空洞宣传。这是民族报业需要花大力气去培养的“内功”。<o:p></o:p></P>
<P >2001年8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通过的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进一步扶持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改革发展。”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的国家重点工程都建在壮族聚居地。如大铝矿在平果县,大油田在田东县,锡都在南丹县。这些大型工程的开发,展示了壮乡经济发展的灿烂前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各族人民自强不息、战斗不止的伟大贡献和牺牲精神。如果民族新闻报道能以敏锐的触觉,伸进这如火如荼的建设生活,准确反映出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潮中艰难而辉煌的崛起,不仅不会感觉缺乏新闻素材,而且能使民族新闻报道更具生动性、时代感,登上更高一级的层次。 <o:p></o:p></P>
<P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2月28日首次发表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介绍,目前我国的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o:p></o:p></P>
<P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5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少数民族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持续进步。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级各类学校83726所,在校学生2943万人,比1952年增加了5倍,比1984年增加了29.7%,比1994年增加了10.6%;各类专任教师154.1万人,比1994年增加了16.0%。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的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为加大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力度,中国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在少数民族地区试点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2500人,力争在2007年达到年招生5000人、在校生总数1.5万人的规模。<o:p></o:p></P>
<P >正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包括广西在内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并将持续发展。对于身处民族地区的民族报业来说,今后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o:p></o:p></P>
<P > <o:p></o:p></P>
<P >参考文献<o:p></o:p></P>
<P >1、白克信 蒙应著 《民族新闻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10月<o:p></o:p></P>
<P >2、《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年鉴社出版)<o:p></o:p></P>
<P >3、《民族宗教出版管理手册》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4月<o:p></o:p></P>
<P >4、白润生编著 《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4年8月<o:p></o:p></P>
<P >5、白润生编著 《民族报刊研究文集》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6年1月<o:p></o:p></P>
<P >6、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3年<o:p></o:p></P>
<P >7、彭继良著 《广西新闻事业史》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年9月<o:p></o:p></P>
<P >8、张公瑾主编《民族古文献概览》民族出版社 1997年11月<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作者简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 >白润生 (1939——) 男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专家、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新闻出版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务。联系方式:(010)68933221<o:p></o:p></P>
<P > <o:p></o:p></P>
<P >植凤寅 (1974——) 女 籍贯广西 壮族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2级研究生 <o:p></o:p></P>
<P >联系方式:(010)63491265<o:p></o:p></P>
<DIV ><BR clear=all>
<HR align=left width="33%" SIZE=1>

<DIV>
<P ><a href="http://www.rauz.net/bbs/post.asp?action=new&amp;boardid=20#_ftnref1" target="_blank"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2></FONT></A><FONT size=2><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本节内容参考张公瑾主编《民族古文献概览》民族出版社 1997年11月</FONT></P></DIV>
<DIV>
<P ><a href="http://www.rauz.net/bbs/post.asp?action=new&amp;boardid=20#_ftnref2" target="_blank"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2></FONT></A><FONT size=2><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白克信 蒙应著 《民族新闻学导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43-46页</FONT></P></DIV>
<DIV>
<P ><a href="http://www.rauz.net/bbs/post.asp?action=new&amp;boardid=20#_ftnref3" target="_blank"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2></FONT></A><FONT size=2><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FONT></P></DIV></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壮文及壮文报刊的产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