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莲花 发表于 2006-2-26 11:16:00

[转帖]走近壮乡瑰宝——武鸣陶鼓 一鸣惊人

<P><STRONG><FONT color=#000099 size=4>走近壮乡瑰宝——武鸣陶鼓 一鸣惊人</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000099 size=4>转自中华乐器网</FONT></STRONG></P>
<P><FONT size=3>歌舞表演用的鼓是用陶器制作的,很多人一定会瞪大双眼——有这回事?2005年广西武鸣举办的壮乡“三月三”歌圩上,一组由壮家少年表演师公“横鼓舞”技惊四座。 <br>这些鼓的鼓身是陶制的,鼓的两面蒙着羊皮和挂着的饰品,声音奔放激越,外形质朴清丽。据专家考证,这种用陶器制作的鼓在壮乡文化中有悠久的历史,书籍记载名称为“岳鼓”,民间称之为“陶鼓”。 </FONT></P>
<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2/20062261124132304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
<P><FONT size=3>                                                                               尹宗浩 /图</FONT></P>
<P><FONT size=3><br>20世纪80年代以前,陶鼓曾四次进京并获殊荣。 <br>1995年,在中央电视台拍摄再度创编的壮族舞蹈《岳韵》中,我们又见到了陶鼓曼妙的身影。其后十年,陶鼓似乎销声匿迹了。 <br>陶鼓复出,一鸣惊人。在壮乡“三月三”歌圩上的师公“横鼓舞”让人赞叹不已,也引起了人们对“陶鼓”的好奇。陶鼓是怎样制成的?陶鼓复出,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近日,本报记者寻踪访迹,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br>瑰宝蒙尘 养在深闺人不识 <br>5月24日,记者将一只从武鸣县带回来的陶鼓,拿到南宁市内一家菜市场的公平秤上称重时,马上有几个人围过来看稀罕。一位女士问记者,这瓶酒真好看,是在哪里买的?当记者告诉他们这是一只用陶器做成的鼓时,围观者都惊讶地说,用陶来做鼓,从来没听说过。 <br>其实也难怪,在2005年广西武鸣县举办的壮乡三月三活动上,看过壮乡师公“横鼓舞”的人不少,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师公挎着的横鼓是用陶做的,更别说是如何做的了。陶鼓,这一壮族特有的民族乐器,由于消失在人们视线中太久,其风采已渐渐被人们淡忘。 <br>曾经辉煌 四度进京获殊荣 <br>据武鸣县文化馆的史料记载和该县离退休老同志的回忆,1956年,为了迎接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该县文化部门把选送节目的重点,放在改编壮族师公舞上面,决定对该县罗圩代表队演出的《四人横鼓舞》进行加工提高,在表演上保留粗犷刚劲的原始动作,并增加一个人领舞,由原来四人横鼓变成五人横鼓,使之在舞蹈造型上更加好看。 <br>《五人横鼓舞》在全广西文艺会演中被选中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这是壮族师公舞,第一次在首都北京演出,并获得优秀奖,为广西人民赢得了荣誉。这也是陶鼓第一次进北京。 <br>《五人横鼓舞》所使用的陶鼓,当时引起了一些舞蹈专业人士的注意,1959年,中央民族歌舞团特地派人专程到广西武鸣,从该县文化馆在解放后收集到的三个原型陶鼓中,要走了一个,带回北京,作为研究壮族音乐器材使用。这是陶鼓第二次进北京。 <br>1964年11月,壮族师公舞蹈《丰收乐》到北京参加了第二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再度为广西争得荣誉。这是陶鼓第三次进北京。 <br>20世纪80年代,国家民委的有关领导来到武鸣,在文化馆看到武鸣陶鼓,敲打起来特别动听,就带走了第二个原型鼓,运回北京作纪念,当时付款70元,这是陶鼓第四次进北京。 <br>民族精粹 陶鼓复出自有时 <br>陶鼓在2005年武鸣壮乡三月三歌节中复出,有两个人功不可没,他们就是尹弼群和蒙水生。 <br>2004年11月19日,武鸣县委县政府的领导,特意邀请该县的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座谈,召开座谈会的主题就是关于2005年的“三月三”歌圩,推出什么有品牌意义的反映壮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在会上,原武鸣县政协副主席尹弼群和文化馆干部蒙水生,不约而同的提议,还是要打师公《横鼓舞》这张牌。 <br>他们举出理由说,壮族师公舞能够比较深刻地反映壮族人民的文化历史,有较强的代表性,又多次在全国和广西会演中获奖,是民族歌舞的精粹。最主要的是,武鸣是陶鼓的故乡,要打响这个品牌。 <br>他们的提议获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县委县政府领导也当场拍板,全力重新推出壮家横鼓舞。陶鼓在沉默多年后,终于迎来了一鸣惊人的时刻。 <br>曼妙陶鼓 家住武鸣仙湖畔 <br>陶鼓,产于武鸣县仙湖镇一个叫连才村的地方,距离武鸣县城28公里。 <br>连才村在著名的仙湖水库附近,是一个有600多人口的小村,村中的人大部分姓梁。 <br>这个村的村民没有田地,只有一个陶制厂,用以维持生计。据村干部、陶制厂的厂长梁桂珠说,该厂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该村的村民,据其族谱的记载,是在清朝康熙49年,迁居来此地的。烧制陶器是该村村民的祖传手艺,在整个武鸣乃至周边地区都很有名气,河池东巴凤一带的农民,都到这里来买陶制品,主要的产品是酒缸、骨灰缸等,陶鼓一直是这个厂的独特产品,从清朝以来就一直烧制。 <br>连才村的先人从何方来,手艺是继承何方高人,至今仍是一个谜。族谱只记康熙49年后的事,给人留下很多猜想。但陶鼓在上百年前就出自该村,是没有疑问的。 <br>天成靓丽 手工制作见真功 <br>在记者的请求下,连才村陶制厂的“总工程师”、60岁的梁炳德先生亲自展示了陶鼓的制作过程。 <br>梁炳德告诉记者,烧制陶鼓的泥取自该村旁一个山坡,挖下10多米深后,分别取三种土配制成泥料,这样烧制出来才有好的音律。取来坯料后,要在一架木制的转盘上制作陶鼓的坯体。梁炳德用脚轻蹬转轮,转盘就快速旋转起来,他用手沾上水,在泥坯上规定着陶鼓的形状,不到10分钟,陶鼓的下半身制作成了,梁炳德又如法炮制出陶鼓的上半身,然后将两者合二为一。 <br>梁炳德说,制好的坯还要阴干三个月才能烧制,烧制前还要涂一层釉在面上,这样才会美观,制坯的全过程都是手工,没用机器。 <br>梁炳德和梁桂珠又带记者到村边参观烧制陶鼓的“龙窑”,30多米长的一座土窑卧在地上的确像条龙,称为“龙窑”很贴切。 <br>梁炳德说,陶鼓就在这“龙窑”中烧成,烧制过程全部用柴火而不用煤,他们也做了多次试验,想用煤代替柴火,但就是不成,只好还是用柴火来烧。陶鼓的整个烧制过程,全是土法,所以说“她”出自手工天成靓丽。 <br>师公佳配 音律激昂促劲舞 <br>壮族师公舞在广西武鸣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古时唱师公戏或舞蹈(壮语称之做斋),必须用陶鼓来伴奏,一边唱一边拍打陶鼓,陶鼓发出动听的声音,刺激“师公”的舞姿浑然有力、刚劲雄武。 <br>已经年逾七旬的蒙水生老师挎起陶鼓,在记者眼中简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20出头的壮家小伙。蒙水生说,这就是陶鼓的魔力所在。 <br>有人认为陶鼓只适用于壮乡师公舞,这样的乡土文艺,难以有大的作为。对此说法,几十年来研究师公文化、有较深艺术造诣的尹弼群不以为然。尹弼群说,陶鼓发出的音律激昂、奔放、节奏感极强,带有一种广场舞蹈的共性。因此,“她”不仅与师公舞形影不离,相得益彰,实际上,“她”的音律,与来自海外的街舞也很般配。 </FONT><br></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6 11:25:06编辑过]

想家的人 发表于 2006-2-26 12:35:00

可以大力宣传一下啊,其他地方没见有听过哟.

朱六六 发表于 2006-2-26 13:03:00

<P>why can't i type in chinese after i pasted a face picture?!ft~~~</P>

朱六六 发表于 2006-2-26 13:10:00

<P>鼓在很多民族是一种重要礼器,像我们的铜鼓就是最具代表性的</P>
<P>陶鼓首先也是作为一种和宗教活动有关的法器出现的,现在被官方和媒体作为乐器而定位,只能说是文化功能的变迁了。</P>
<P>事实上它作为当地壮族宗教器具的时间一定比作为乐器的时间长,文化内涵一定也更为丰富,理解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仪式,往往就理解了一个民族的“世界”</P>
<P>当地政府要利用它,开发它的所谓艺术价值之前,是否该把它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再多了解一些?否则很容易又变为“涸泽而渔”。</P>

越色僚人 发表于 2006-2-26 14:04:00

<P>好东西,赶快抢救,不可失传!</P>

度莫 发表于 2006-2-26 15:11:00

<P><STRONG>其实,就是公师做发或表演“傩”用的“蜂腰鼓”吧!</STRONG></P>
<P><STRONG>据《武鸣县志》载:师公舞系解放前民间请神驱鬼,祈福消灾或丰收酬神等活动时进行的。师公戴起假面具唱跳,壮语称“谷斋众”或“跳洛陀”。两头大,中间细的陶质横鼓是师公独特的打击乐器,通称“蜂腰鼓”,壮语称“岳”。</STRONG> </P>

覃智超 发表于 2006-2-26 21:03: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朱六六</I>在2006-2-26 13:03:30的发言:</B><BR>
<P>why can't i type in chinese after i pasted a face picture?!ft~~~</P><BR></DIV>
<P>
<P>   如果是用微软输入法,按一下Tab键再在点击图框内就可以了。</P>
<P>   请问师公是指道教的,类似于巫师的人物吗?我回老家见过但没有了解。</P>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06-2-26 22:57:00

确是壮乡瑰宝

朱六六 发表于 2006-3-6 23:19:00

<P>制陶是古老的工艺,那个村子的历史大概相当有意思呢!</P>
<P>而且这个鼓是和仪式有关的,又有艺术性在里面</P>
<P>个人觉得,值得深入去做一下田野调查,有文章。</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6 23:22:22编辑过]

hhq 发表于 2006-3-23 13:41:00

<P>我的家乡,只是不同镇</P>
<P>难怪没听说过</P>
<P>顶!</P>

灵犀水鬼 发表于 2006-4-5 11:12:00

<P>我是武鸣的</P>
<P>我怎么没有见过</P>
<P>而且武鸣羊不多的</P>
<P>怎么做这样的鼓```最多是牛皮吧!?</P>

山魂 发表于 2006-5-8 20:53:00

民族精粹啊。

别来相忆 发表于 2006-5-16 14:33:00

好帖!谢谢楼主!

蓝精灵 发表于 2006-5-29 01:02: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度莫</I>在2006-2-26 15:11:32的发言:</B><BR>
<P><STRONG>其实,就是公师做发或表演“傩”用的“蜂腰鼓”吧!</STRONG></P>
<P><STRONG>据《武鸣县志》载:师公舞系解放前民间请神驱鬼,祈福消灾或丰收酬神等活动时进行的。师公戴起假面具唱跳,壮语称“谷斋众”或“跳洛陀”。两头大,中间细的陶质横鼓是师公独特的打击乐器,通称“蜂腰鼓”,壮语称“岳”。</STRONG> </P></DIV>
<p><FONT size=4>度莫真是见多识广啊,连公师的“恩岳”也认得。</FONT>

古榕 发表于 2006-5-29 02:24:00

<P>也是我的家乡,可是我没听说过,师公舞倒是有,</P>

syli 发表于 2007-6-25 22:26:00

见过师公用,不过已经残破不堪。。。。亟待抢救啊!

野狼 发表于 2007-6-26 09:05:00

<p>原来还有陶鼓啊!</p><p>我们不知道的还有很多,不能失传啊!</p><p></p><p>或许有不少好东西被当成迷信残害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6 9:07:19编辑过]

野狼 发表于 2007-6-26 09:17:00

<p align="center"><font size="4"><img src="http://www.musicstn.org/data/UploadFiles_3859/200607/20060725150148314.jpg" alt=""/></font></p><p><font size="4">细腰陶鼓<br/>类型:打击乐器<br/>民族:壮族<br/>收藏年代:1958年<br/>乐器说明:活动双面沙漏形。两头鼓膜上开十五孔,用线连接,居鼓面15厘米处用绳固定,可以调节音高。全长27厘米;面径14.5厘米,腰径5厘米。<br/>演奏方法:双手拍击鼓面发声。<br/>功能:祭祀、歌舞。</font></p>

季人 发表于 2007-6-26 09:47:00

《桂海虞衡志》“花腔腰鼓,出临桂职田乡,其土特宜鼓腔,村人专做窑烧之,油画红花纹以为饰。”<br/>《岭外代答》:“腰鼓,静江腰鼓,最有声腔,出于临桂职田乡”。

野狼 发表于 2007-6-26 09:58:00

<p>河池陶鼓</p><p><a href="http://www.musicstn.org/data/Print.asp?ArticleID=714" target="_top"><img alt="" src="http://www.musicstn.org/data/UploadFiles_3859/200607/20060725151405310.jpg" align="top" border="0"/></a></p><p>武鸣陶鼓</p><p><a href="http://www.wmblog.cn/user1/15/archives/2005/34.asp" target="_top"><img alt="" src="http://www.newgx.com.cn/newspic/uploadpic/200505/212ff8e4f1cd3424fca5dd619c5f2dc6.jpg" align="top" border="0"/></a></p><p>吴川陶鼓</p><p><table height="609"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5"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class="newstitle" height="45">吴川千年陶鼓(图)</td></tr><tr><td class="fnt14" align="center" height="25"></td></tr><tr><td class="fnt12" valign="middle" bgcolor="#cccccc" height="25"><table height="2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字12" valign="middle" width="24%" height="24">&nbsp;&nbsp;时间: 2005-05-24 </td><td class="字12" width="25%">&nbsp;&nbsp;来源: </td><td class="字12" width="51%">&nbsp;&nbsp;作者: 蓝军、林宁</td></tr></tbody></table></td></tr><tr><td valign="top" align="center" height="450"><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65" border="0"><tbody><tr><td class="content"><!--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able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img height="334" alt="" src="http://www.gdzjzx.com/images/2005-05/22/Wb0750C.JPG" width="257" border="0" style="WIDTH: 257px; HEIGHT: 334px;"/></td></tr><tr><td>老艺人在为陶鼓拉线和装皮</td></tr><tr><td><img height="273" alt="" src="http://www.gdzjzx.com/images/2005-05/22/Wb0750E.JPG" width="514" border="0" style="WIDTH: 514px; HEIGHT: 273px;"/></td></tr><tr><td>梅岭居委会陶鼓队在节日进行表演</td></tr><tr><td><img height="318" alt="" src="http://www.gdzjzx.com/images/2005-05/22/Wb0750A.JPG" width="511" border="0" style="WIDTH: 511px; HEIGHT: 318px;"/></td></tr><tr><td>年过七旬的制陶瓷老人在制作陶鼓</td></tr><tr><td><img height="328" alt="" src="http://www.gdzjzx.com/images/2005-05/22/Wb0750B.JPG" width="512" border="0" style="WIDTH: 512px; HEIGHT: 328px;"/></td></tr><tr><td>老师在指导梅岭居委会陶鼓队队员练习</td></tr><tr><td><img height="727" alt="" src="http://www.gdzjzx.com/images/2005-05/22/Wb0750F.JPG" width="514" border="0" style="WIDTH: 514px; HEIGHT: 727px;"/></td></tr><tr><td>陶鼓表演</td></tr></tbody></table><table align="left"><tbody><tr><td><span id="adv_div_default" style="DISPLAY: none;"></span></td></tr></tbody></table><p>&nbsp;</p><p>吴川千年陶鼓 </p><p>记者蓝军通讯员林宁摄影报道 </p><p>&nbsp;&nbsp;&nbsp;&nbsp;民间艺术制作舞台上,吴川具有千年历史且全国唯一地方会制作陶鼓的手艺。这使古老的吴川不断创造和谐、美妙、幸福的生活,也使吴川人引以为荣。近年来,由于当地陶瓷厂倒闭等原因,陶鼓已停止生产。而今,精通这一技术的师傅仅有几个人,且年届均逾七旬。 </p><p>&nbsp;&nbsp;&nbsp;<font color="#d54d2b">&nbsp;据了解,附近鼓最早产生于唐末宋初的吴川瓦窑村(即现在的梅菉街道廖山</font>居委会),是用泥烧制而形成的,鼓身大小不一,腰部细小,长度有50多厘米。较小的一头似喇叭,口径在10多厘米;较大的一头呈陶煲状,最大直径为30多厘米。大小两头分别用厚、薄羊皮蒙上,接着用八对带子连接扯紧。每对带子装上一个“活塞”,可上下移动,不仅牢牢稳固带子,也可以帮助陶鼓发生重低音。把鼓挂在胸前,右边用指掌拍击,左边手执小竹蔑敲打,发出“叮”、“噢”声,特别醉人。 </p><p>&nbsp;&nbsp;&nbsp;&nbsp;陶鼓的制作挺难,形状讲究,尺寸大小比例适合,稍为差之毫百,其音质失之千里。自古至今,其泥坯都是用分为三截制作,然后再粘合一起放在窑里去烧而成完整的陶鼓。最古老的制作至少要用二人操作,一人不停的用手转动木圆盘(又称单车),一人在盘上不停滞不前地把陶泥搓成各段模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在车床上用石膏制出陶鼓的三段模型,然后再用石膏模型造泥坯。也在此阶段,瓦窑老艺人黎明迁开创了在陶鼓身上“纹”上龙纹等图案的做法。 </p><p>&nbsp;&nbsp;&nbsp;&nbsp;陶鼓的演奏,通常用小圆鼓及唢呐伴奏,音乐一般用当地的流行祭神唢呐曲调,节奏明快,古色古香,历来主要为吴川民间舞蹈舞二真、舞六将或祭神时的伴奏音乐。逢年过节,吴川城乡到处可见,深受群众欢迎。改革开放后,在吴川市文化局的指导下,发展陶鼓舞,边跳边敲打,动作优美、声音动听,颇具欣赏性。并且在梅岭居委会成立该市唯一的陶鼓队,并配置了统一的民族服装。2003年元宵节期间,梅岭陶鼓舞被中央电视台作为专题节目播出,同年9月,进京参加首届中国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出并获金奖,被誉为“<font color="#f73809">独具中国岭南民间艺术风格”。 </font></p></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6 9:59:23编辑过]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走近壮乡瑰宝——武鸣陶鼓 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