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壮语新歌和它的关键人物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黑体 size=5><FONT color=#dd0000>壮语新歌</FONT>和它的关键人物</FONT></STRONG></P><P align=center><STRONG>南国早报记者 蔡立梅/文 冯革里/图</STRONG></P>
<P><FONT size=3>那一台壮族新歌会已经过去好几天了,可那些陌生的歌调的韵味,依然萦绕在我心头。我再一次登录壮族在线(</FONT><a href="http://www.rauz.net/" target="_blank" ><FONT size=3>http://www.rauz.net</FONT></A><FONT size=3>)网站,进入“僚人·僚语新音乐”页面,播放一首首壮语原创新歌和用壮语翻唱的流行歌,暗夜中心弦再一次被拨动——广西壮学学会会长、广西民族研究所的所长覃乃昌说,他第一次在网上听到这些歌曲的时候,忍不住热泪盈眶并热烈鼓掌——那么熟悉的曲调,那么亲切的乡音,而唱的却是最能宣泄现代人情感的流行歌曲!</FONT></P>
<P><FONT size=3>歌声中,一个壮族网站,一个在重庆工作的壮族歌手,一个在广东做日语翻译的壮族新歌创作者,一个研究壮族的日本教授,和那台新歌会的画面,交叉叠映,蒙太奇般一幕幕呈现……</FONT></P>
<P><FONT color=#cc0000 size=4><STRONG>第一幕:<br>2006春节(靖西)壮族新歌会</STRONG></FONT></P>
<P><FONT size=3>2月3日晚8时,靖西县人民会堂。<br> 大红色的幕帘前,五个身着壮族传统民族服饰的中老年男子,即兴清唱了壮族山歌《靖西美》。帷幕拉开,五个歌手回到天保壮剧团乐队席。二胡和马骨胡、牛角胡、田螺笛等壮族特有的乐器交相合奏,表演了第二个节目南北壮剧曲牌器乐联奏和唱腔演唱——新歌会用传统山歌和传统壮剧开场,与寻常的歌圩无异。转折点在四个年轻时尚的主持人出现后,他们以壮语为主、汉语为辅的主持形式,令在座的壮族观众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情,但是歌不再是纯粹的山歌,乐器变成了电声吉他,表演者变成了酷哥靓妹。壮语原创歌曲《壮家娃》一出场就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尖叫,已在网络上传唱的《当代天保》、《蝶恋花》、《木棉舞曲》、《映山红》等壮语原创歌曲,一一献唱;用壮语翻唱的流行歌曲《爱了就爱了》、《遇见》、《灰姑娘》等也在掌声中登场。摇滚、JAZZ、R&B、HIP-HOT、街舞,奇妙地和山歌、僚语融合,引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喝彩,,那些高分贝的尖叫提醒你,满当当的会堂里大部分观众是年轻人。<br> 德保县凹凸乐队的原创作品《德保情歌》是在德保北路山歌的基础上用摇滚乐的形式倾情演绎的,充分体现了当地民间乐队的创作实力;而靖西县MKT乐队用电子乐队形式和壮语方言全新阐释著名壮族诗人古笛作词的《赶圩归来阿哩哩》,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正走红的壮族网络歌手黎巍,一袭白衣,带着天使翅膀登场,掀起了歌会的最高潮。尽管很多观众已经在网上听过他演唱的首张壮语时尚音乐网络专辑,但当他边唱边走进观众席中时,还是引起了一阵阵骚动。而赵兵、陈智、吕跞遥、刘丽莎、邓宾燕、陆林、徐采乐等大家本不熟悉的壮语时尚歌曲新星,也一夜之间纷纷涌现在这个舞台上,年轻队伍成为当晚精彩靖西的主角。<br> 新歌会在漫天飞舞的彩花中谢幕,FANS们纷纷跳上舞台,像追逐港台明星一样争着和自己的偶像合影。这台完全“民间”运作的壮语新歌会,演唱者、乐队分别来自壮族聚居地德保、靖西、宜州、田林等地,都是非专业的“民间人士”,却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FONT></P>
<P><br><STRONG><FONT color=#dd2c00 size=4>第二幕:<br>“壮族在线”和红棉树</FONT></STRONG></P>
<P><FONT size=3>当晚,部分歌手和工作人员小聚。南宁市少数民族联谊会的副会长谢寿球告诉记者,这台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新歌会,是由壮族在线网站发起的。昏暗的灯光中,他指着一个穿黑色夹克的小伙子说:“他呀,就是网站的站长红棉树,从头到尾操办,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小脸都熬青了。小伙子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英语、壮话、普通话都说得很好。大学毕业一年后他在广东创办了壮族在线网站,现在注册会员已经有近8000人,其中有不少专家学者。壮语原创歌曲最早出现在这个网站上,他是我们发展壮族文化的希望啊!”记者歌会前听见这个小伙子用日语和日本教授交谈,以为他只是翻译呢!<br> 返回南宁后,我第一次登录壮族在线。网站的页面上,铜鼓、壮锦、壮家少女,民族特色异常鲜明。栏目有“族情概述”“ 历史脉络”“ 语言文字”“ 文化风俗 ”“ 宗教信仰 ”“ 政经社会 ”“ 地理档案 ” 等,还有博客和“僚人家园”论坛,甚至专门开设了 “僚人·僚语新音乐 ”专区 ,可以随时在线点播壮语歌曲,每首歌都有壮汉文对照,其中不少词作者都是站长红棉树。<br> 打开红棉树的博客,在站长日记中,我看到红棉树写于4年前网站开张时的一段自白:</FONT><br> <STRONG>“作为全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僚人(壮族1800万,布依族280万)的网上家园比别的很多少数民族开得都迟,作为一个壮族年轻人,我深感焦急和无奈。责任感使我义不容辞地选择了令自己去做一个领头羊。<br></STRONG> <STRONG>我并不算一个合格的壮族人。一个合格的壮族人至少具备一个条件——善歌。刘三姐的传说一直在描绘着这个民族美丽的诗性人格。以前的壮人自从从娘胎落到竹席上,一直到人生走到尽头,都要与歌打交道。然而,现在很少有年轻人知道自己民歌真正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一些壮族青年甚至忽视自己的母语。美妙的壮族语言,是构成丰富的壮族民歌的重要因素,丢掉了自己的语言,也就等于自我丧失了。<br> 我有义务来尽一个壮族新一代年轻人的责任,去维护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br></STRONG><FONT size=3> 有意思的是,红棉树高中时的班长有一篇小文,如此描述这位同学:</FONT><br> <STRONG> 从高二起他就喜欢在班里找德保老乡,还跟我探讨壮语的发音区别,顺便极力褒扬德保话如何之纯正动听。此君甚至认识那些早已废置不用的方块壮字!天啊,那种上下结构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田字就代表一个村庄的稀奇古怪东西,他说起来唾沫能像泛滥的黄河水连绵不绝!<br> 他对自己是壮族人这个事实很自豪,而且三句话不离壮族,其次是壮语,再其次是那些咿咿呀呀听不懂的山歌(有些的确很婉转动听,可惜比英文歌还难懂)。这样的一个人,一厢情愿的沉浸在他自己的民族情结里。每次接他电话我都必须先把脑子过渡到壮语环境里……<br></STRONG><FONT size=3> 2月8日凌晨1时许,记者在线上遇见了红棉树。他还在德保编一些东西,估计和音乐有关。他说,自己是一个标准的壮族人,纯朴、正直、寡言少语,线上流行的壮语歌曲,很多是他翻译的,原创的歌曲,大多都由他作词。<br> 为什么在“一穷二白”的情形下,他连续两年不遗余力坚持操办壮族新歌会;为什么在毫不利己的前提下,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精英会无怨无悔地聚集在他周围?看了他的网站和壮族新歌会,或许你已经找到了答案。<br> 为壮族在线分别作壮语、英语、日语版,是他的又一个目标,尽管现在网站的工作已经耗费了他大部分的业余时间。<br> 红棉树,德保的壮家后生,真名叫廖汉波,在广东中山工作,却时常思念壮乡田峒和山野处盛开的一株株红木棉……</FONT></P>
<P><FONT color=#dd2c00 size=4><STRONG>第三幕:<br>网络壮语流行歌和思乡僚人</STRONG></FONT></P>
<P><FONT size=3>2004年9月,在壮族民族音乐史上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时间段,从这时开始,一批将流行的汉语歌曲翻唱为壮语的歌曲,陆续出现在壮族在线、靖西在线等网站上,《暗香》、《十年》、《命中注定》、《橄榄树》等壮语流行歌,在壮族网民中广受欢迎,远在重庆的思乡僚人,也位列其中。<br>思乡僚人,是德保壮族音乐人黎巍的网名。从重庆交通学院毕业后,他就留在了重庆任图书馆的网络管理员。或许是因为壮乡人天生爱唱歌的秉性,或许是僚人的乡情激发了流淌在他血液中的音乐潜质,他不再满足于翻唱线上的壮语流行歌曲,推出了自己的壮语原创歌曲。<br> 2005年1月8日,重庆交通广播电台《异乡缘》节目播出了黎巍的壮语原创歌曲《壮乡娃》,广获好评,对壮语网络流行歌曲的传播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标志着壮族从此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母语流行音乐和歌手。<br> 一发不可收拾的黎巍,组建了一个音乐工作室,痴心沉醉于壮语歌曲的创作、制作。2005年末,他推出了《黎巍-音陀螺》专辑。 这张专辑,将许多壮族传统音乐元素与时尚音乐的演绎方式融为一体,“是历史上首张壮语音乐为主的专辑,也是历史上首张壮族时尚音乐专辑,更是历史上首张壮语音乐的个人专辑”,这几个“首张”,注定了这个专辑一旦诞生就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沉重分量。<br> 2006年1月7日,黎巍应邀走进了重庆交通台《异乡缘》节目的直播间。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专访,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个坚信“母语最美”的壮族音乐人,在山城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壮族新音乐风”,节目主持人公布了黎巍的QQ号码之后,一天之内黎巍的QQ好友就爆满了,他只好将其他网友转到了另外一个备用QQ。而该专辑的网络版,在网上的点击率也居高不下。<br> 为何把专辑的名称定为“音陀螺”?黎巍答:“有两点原因:一是“音陀螺”为壮语“Eng Tojrauz”(壮家娃)的谐音;二是我把自己比作一边不停地旋转、一边发出音乐的陀螺,并且将不断地旋转下去,不断地做出更好的音乐。”从今年元月份开始,黎巍将他在壮族在线的网名“思乡僚人”正式改为“音陀螺”,表达了他日后投身壮族新音乐事业的决心。</FONT></P>
<P><STRONG><FONT color=#d60808 size=4>第四幕:民族心理认同感和日本教授</FONT></STRONG></P>
<P><FONT size=3>松本光太郎,日本东京经济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会说一口夹生的普通话,由于曾经在广西民族学院学过一年壮语,他还能听懂一些壮话。<br> 因为有了松本的赞助和其他一些热心人士的共同集资,并在靖西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促成了靖西的这一台壮族新歌会。歌会结束后,他有些激动地说:“所有的节目都喜欢。”<br> 松本发表了用中文写的论文《壮民族的自我意识的再生》。他认为,以前的壮民族传统文化,是靠政府、学校推广的,但是现在的推广形式已经变为主动的、自主的,年轻一代利用互联网对传统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新的传承、包装、推广。“从这台新歌会来看,年轻人用自己喜欢的现代方式,用本民族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心中的感觉,非常宝贵,壮族民族认同感的复兴是很有希望的。”</FONT></P>
<P><STRONG><FONT color=#ee0000 size=4>第五幕:壮学学者的声音</FONT></STRONG></P>
<P><FONT size=3>这台壮族新歌会,不仅吸引了松本光太郎这样的外国学者,还获得了区内壮学专家的一致好评。我们来听听这些专家、学者的声音:</FONT></P>
<P><STRONG><FONT size=3>覃乃昌(广西壮学学会会长、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br></FONT></STRONG><FONT face=宋体 size=3> 现在的流行新歌会用现代的手段来传播僚歌。不管是自己原创的歌曲,还是翻译成壮语的流行歌曲,都有它特定的价值,将会满足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br>壮语新歌首先在高学历的打工族中出现,它说明壮族的民俗文化已经上升到精英阶层,现在已经有广东的唱片商在和宜州的新壮人乐队接洽,准备签约出唱片。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壮族新歌能打进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黑体>潘其旭(广西壮学会副会长):</FONT><br> 我从小就听壮剧,为家乡创作壮剧。现在根据壮剧曲调改编的新歌,经过演唱者的重新演绎,用现代的音乐元素重新编排,歌词更加简洁,旋律也更加优美,更加生动。过去我们只能在民间听山歌,原生态的只有老年人才会唱,现在能在舞台上听到时尚的壮族新歌,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歌和歌手,层次还比较低,唱法上存在缺陷,能产生影响的作品比较少。</FONT></P>
<P><FONT size=3><STRONG>僚人老怪(《中国商人》首席营运官、壮族在线顾问):<br></STRONG> 现在比较现实也比较迫切的问题是,支持、推动一两个文化经纪人的产生,来包装他们,带领他们走向市场,这尤为重要。</FONT></P>
<P><FONT size=3><STRONG>谢寿球(壮族在线总顾问):<br></STRONG> 它是自发性的,毕竟专业训练不足,有待提高。比如,舞台应该增加字幕,加强伴唱、伴舞等。不管如何,经过一年的发展,它已经从一棵幼芽,发展成为一股不可抑制的力量。</FONT><br>
<HR>
<FONT size=4><STRONG>相关新闻图载:</STRONG></FONT>广西发行量最大的《南国早报》今天(06年2月14日)报道了本网站组织的靖西歌会,详细的介绍了各项内容和领军人物:<br>
<P>
<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2/20062141126319510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请点击放大查阅)<br><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2/20062141126318764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请点击放大查阅)<br>
<HR>
<P><STRONG><FONT color=#333333>
<DIV class=style35 align=center><FONT size=5>相关公告:</FONT><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4&ID=17816&page=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ff0000 size=4>壮族原创流行音乐大比拼,</FONT></A><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4&ID=17816&page=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ff0000 size=4>即日起开始征集</FONT></A></DIV>
<P align=center>
<HR>
<P align=center><br>-----红棉树编辑2006-02-14-----</FONT></STRONG></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6 23:04:13编辑过] <P>谢谢您的转帖。让看不到南国早报的网友也可以解解馋了。不过,我们这里转帖一般是要求注明出处的,最好给出原帖地址,以便网友追踪原帖及核对转帖者是否改动了帖子标题和内容。如不注明出处,“<STRONG>本报记者 蔡立梅/文 冯革里/图</STRONG>”这样的词句就可能让人不知所云。</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4 19:13:00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4 20:47:52编辑过] <P>感动+惭愧。</P> <P>惭愧呀,昨天看到《早报》的报道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一个网站。常来,以后常来!</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沙南曼森</I>在2006-2-14 19:10:44的发言:</B><BR>
<P>谢谢您的转帖。让看不到南国早报的网友也可以解解馋了。不过,我们这里转帖一般是要求注明出处的,最好给出原帖地址,以便网友追踪原帖及核对转帖者是否改动了帖子标题和内容。如不注明出处,“<STRONG>本报记者 蔡立梅/文 冯革里/图</STRONG>”这样的词句就可能让人不知所云。</P><BR></DIV>
<P>哦!我是为了方便大家阅读,走后门向早报记者要来了刊载的文本.
<P>没有改一个标点.</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冬之年</I>在2006-2-15 12:44:45的发言:</B><BR>
<P>惭愧呀,昨天看到《早报》的报道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一个网站。常来,以后常来!</P></DIV>
<p>欢迎常来,欢迎关注,欢迎参与! <P>真为他们感到骄傲在掌声与欢呼的背后,他们付出的已超出我想象,着实令我感动不已,你们都是好样的!</P>
<P>他们所做的这些并不是为了掌声和欢呼,而是发自内心对音乐,对我们壮族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不为名不为利的执着!</P>
<P>这是我们现代的年轻人所缺乏的一种精神</P> 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壮族新歌能打进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但愿如此!
<P><FONT size=3><FONT face=黑体></FONT><BR></FONT> </P> <P> 一直关注,壮族在线发布的2006年春节壮族新歌会。很遗憾,没得去看。现在这里看到南国早报的报道,多少有些弥补,多少感受到浓浓乡音的热烈场面。不错,不错!贝侬们都会感谢红棉树对壮族音乐的推动和传承,也感动于红棉树的执着。</P> <P> 能否把黎巍的《映山红》作为主打先进入2006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P> <P> 回家过春节,偶然见红棉树的工作室。应是红棉树贝侬的工作室吧?</P>
<P>如是,祝快乐!</P>
想想当初他们经历的坎坷,现在看到他们有如此的成绩真是感到欣慰~!但是以后的道路还需要继续努力哦!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他们。支持保护我们壮族的文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7 15:20:43编辑过] <P>僚人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长期以来被汉文化的渗入而未能鲜明起来,但她永远都不会被掩盖,永远以优秀的独特的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海洋里存在着,今天壮族青年的觉醒给了壮文化新的生命。振兴僚风、贝农有责!</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蓝莲花</I>在2006-2-14 18:47:29的发言:</B><BR>
<P> <FONT size=3> </FONT><FONT face=宋体 size=3><BR></FONT></P>
<P><FONT size=3><STRONG>谢寿球(壮族在线总顾问):<BR></STRONG> 它是自发性的,毕竟专业训练不足,有待提高。比如,舞台应该增加字幕,加强伴唱、伴舞等。不管如何,经过一年的发展,它已经从一棵幼芽,发展成为一股不可抑制的力量。</FONT><BR>
<HR>
</DIV>
<P><FONT size=3><STRONG>谢寿球(壮族在线总顾问):<BR></STRONG> 永州的?呵呵!同名同姓?</FONT></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冬之年</I>在2006-2-15 12:44:45的发言:</B><BR>
<P>惭愧呀,昨天看到《早报》的报道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一个网站。常来,以后常来!</P></DIV>
<P>我也是,所以现在一有空就来看看。</P> ding顶一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