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飘舞
发表于 2006-2-13 09:15:00
楼主这里需要改一下:即这种十分新颖的R&B演绎方式。应当是:即这种十分新颖的HIPHOP-RAP演绎方式.因为R&B的意思是有节奏的布鲁斯,而RAP是说唱的意思!毕竟这首歌是以说唱以主而歌的节奏是HIPHOP的节奏和R&B一点关系也扯不上!~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样子改比较合理和合适!~~
呆呆颖
发表于 2006-9-16 23:28:00
很贴切我们德保的生活哦
越色僚人
发表于 2010-9-17 20:49:00
<p>这首歌虽然是5年前就问世了,但对于赌博之风盛行、母语尊严缺失的壮区来说,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p>
世道随缘
发表于 2010-9-23 00:22: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p>德保县之所以原称“天保县”,是清乾隆四年(1739年)为了顺应镇安府(府治今德保县城,是清代广西18个府的治地之一)百姓纪念明代镇安土府知府岑天保而设天保附廓县,是纪念当地历史名人而命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刚刚归附明朝不久的镇安土府知府岑天保将镇安府治从敢驮岩(今那坡县城)迁至废冻州(今德保县城),开启了岑氏土司取代旧黄氏一族统治德靖台地的历史篇章,镇安岑氏势力后来覆盖小镇安(今那坡)、归顺(今靖西)、向武(今天等向都)、湖潤、下雷、奉议(今田阳县属地)一带,这些土州县的土官族均是岑天保的后代。至今在德保县马隘镇还有祭祀岑天保的“天保庙”,是全县香火最旺的庙宇,每逢过年过节,全县百姓及邻县岑氏族人及天保县移民纷纷前来上香还愿,特别是除夕夜到春节初一初二初三,上香的人流车流经常会排队几公里远,可见岑天保对德靖地区历史与人文的影响力。</p><p>另外,德靖土语的“石头”是 teen,元音是央元音,而“天保”的“天”读 tin,差别明显。铝土矿在德保话叫做teen laemz,意为“风化石”,以前顶多是哪来砌磊院墙或者菜地的,古人何尝知道铝土矿是宝呢?就算是现在,也不见得是宝,却反而是导致全境环境污染、人文涂炭的一大诱因。</p><p>至于说历史上天保县(今德保县)与天等县历史上联系紧密,却倒是一个事实。至今,与德保人语言、人文最密切的县份,除了靖西县之外,就是天等县了,因为天等与德靖两县一样,也是壮族地区少有的壮语为县城交际语的县份,提到天等,德保当地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说着和德保话差不多音调的土话”(靖西话虽然实际上比天等话更接近德保话,但具体每个音调的调值上德保和天等的感觉却更接近),这种感觉比同一个土语区但县城却说桂柳话的那坡县还更亲近。在文化上,天等县西半部各乡镇、德保县东南路各乡镇、大新县的下雷镇、靖西县的湖潤镇唇齿相依,唱着一样的山歌调(德保南路山歌),流行一样的巫教仪式(德保南路“末”仪式),构成了左江土语向德靖土语过渡的一个重要文化地带。</p><br/><div align="right"><font color="#808080">[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19 2:48:02编辑过]</font></div><div align="right"></div></div><p>虽然在德保长大,这历史还真不懂。</p><p>曾经到图书馆看到蛮厚的德保县志,但记录的历史倒不是很多。</p><p>这回倒是上了一课,还免费,谢谢红坛主!</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23 0:27:29编辑过]
山魂
发表于 2010-9-20 17:20:00
那坡都说桂柳话?桂柳话和四川话一样,缺少艺术气息,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根本没法正经地唱出来,只能玩饶舌了。
山魂
发表于 2010-9-20 17:43:00
这首歌很不错,听的词,但是能看到活泼有趣的景象,做成MV一定很有意思。
黄胜祥
发表于 2010-9-20 20:00: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红棉树</i>在2010-9-19 1:55:00的发言:</b><br/><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另外,德靖土语的“石头”是 teen,元音是央元音,而“天保”的“天”读 tin,差别明显。铝土矿在德保话叫做teen laemz,意为“风化石”,以前顶多是哪来砌磊院墙或者菜地的,古人何尝知道铝土矿是宝呢?就算是现在,也不见得是宝,却反而是导致全境环境污染、人文涂炭的一大诱因。</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至于说历史上天保县(今德保县)与天等县历史上联系紧密,却倒是一个事实。至今,与德保人语言、人文最密切的县份,除了靖西县之外,就是天等县了,因为天等与德靖两县一样,也是壮族地区少有的壮语为县城交际语的县份,提到天等,德保当地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说着和德保话差不多音调的土话”(靖西话虽然实际上比天等话更接近德保话,但具体每个音调的调值上德保和天等的感觉却更接近),这种感觉比同一个土语区但县城却说桂柳话的那坡县还更亲近。在文化上,天等县西半部各乡镇、德保县东南路各乡镇、大新县的下雷镇、靖西县的湖潤镇唇齿相依,唱着一样的山歌调(德保南路山歌),流行一样的巫教仪式(德保南路“末”仪式),构成了左江土语向德靖土语过渡的一个重要文化地带。</div><font color="#808080"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font></div><p><font face="Arial Black" size="3">因为没有文字的规范,所以地名传来传去肯定有差异。“德靖土语的“石头”是 teen,元音是央元音,而“天保”的“天”读 tin”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照着汉字念地名,土话地名久而久之就会随着汉语读音而产生差异。德靖土语的“石头”读音tin和“天”的汉字壮读音tirn不同,可能是当地人长期照着“天”汉字读音而产生偏差。同样“天等”当地人并不读为“Tin dank”(立起来的石头),而是念为“Tirn dank”(知道、立起来)。但我们一般认为“天等”是“立起来的石头”的意思,即““Tin dank”,但当地人偏偏念为“Tirn dank”。</font></p><p><font face="Arial Black" size="3">要想从用汉字记录的壮语地名窥探其原本壮话的意思,不可能完全按照现在壮人口头上相传的读音。“德靖土语的“石头”是 teen,元音是央元音,而“天保”的“天”读 tin,差别明显。”现在的口头读音有差别,可能是口头相传存在一定偏差,或者可能是当地人长期照着“天”汉字读音而产生另一种读音的结果。壮语有些古音和现音毕竟是有差别的,这也是壮语分化为南北两大方言的原因之一。</font></p><p><font face="Arial Black" size="3">另外,德靖一带的方言,似乎把一般情况下的韵母in,ing分化为ern,erng韵母。比如:“石头”原本是“tin”但德靖土语分化成“tern”(即红棉树所说的“teen”);“听”原本是“ding”但德靖土语分化成“derng”(即红棉树拼写的“deeng”)。之前我在《末伦.梁山泊叹调》中就发现德靖土语的这种特点,比如有句歌词:“Look darn gang bei rei nyong derng”(别人讲什么话都不要听),derng(听)。。。</font></p><p><font face="Arial Black" size="3">以上观点纯属一家之言,望红棉树贝侬指正~</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20 21:39:35编辑过]
黄胜祥
发表于 2010-9-18 23:18:00
<p><font face="Comic Sans MS" size="3"><strong>Án goó nai cǚng ndai ndái, gáu yan dings~ Ji cis go còu Tín-bao~!</strong></font></p><p><font face="Comic Sans MS" size="3">“天保”(Tín bao)即“宝贵的石头(铝土矿)”的意思,邻县的“天等”(Tín dank)就是“立起来的石头”的意思,说明两县历史上联系紧密。所以命名比较一致。</font></p>
红棉树
发表于 2010-9-19 01:55: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黄胜祥</i>在2010-9-18 23:18:06的发言:</b><br/><font size="3" face="Comic Sans MS"><strong><div id="textstyle_212311"><p><font size="3" face="Comic Sans MS"><strong>Án goó nai cǚng ndai ndái, gáu yan dings~ Ji cis go còu Tín-bao~!</strong></font></p><p><font size="3" face="Comic Sans MS">“天保”(Tín bao)即“宝贵的石头(铝土矿)”的意思,邻县的“天等”(Tín dank)就是“立起来的石头”的意思,说明两县历史上联系紧密。所以命名比较一致。</font></p></div></strong></font></div><p>想当然了,实际上并非如此。</p><p>德保县之所以原称“天保县”,是清乾隆四年(1739年)为了顺应镇安府(府治今德保县城,是清代广西18个府的治地之一)百姓纪念明代镇安土府知府岑天保而设天保附廓县,是纪念当地历史名人而命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刚刚归附明朝不久的镇安土府知府岑天保将镇安府治从敢驮岩(今那坡县城)迁至废冻州(今德保县城),开启了岑氏土司取代旧黄氏一族统治德靖台地的历史篇章,镇安岑氏势力后来覆盖小镇安(今那坡)、归顺(今靖西)、向武(今天等向都)、湖潤、下雷、奉议(今田阳县属地)一带,这些土州县的土官族均是岑天保的后代。至今在德保县马隘镇还有祭祀岑天保的“天保庙”,是全县香火最旺的庙宇,每逢过年过节,全县百姓及邻县岑氏族人及天保县移民纷纷前来上香还愿,特别是除夕夜到春节初一初二初三,上香的人流车流经常会排队几公里远,可见岑天保对德靖地区历史与人文的影响力。</p><p>另外,德靖土语的“石头”是 teen,元音是央元音,而“天保”的“天”读 tin,差别明显。铝土矿在德保话叫做teen laemz,意为“风化石”,以前顶多是哪来砌磊院墙或者菜地的,古人何尝知道铝土矿是宝呢?就算是现在,也不见得是宝,却反而是导致全境环境污染、人文涂炭的一大诱因。</p><p>至于说历史上天保县(今德保县)与天等县历史上联系紧密,却倒是一个事实。至今,与德保人语言、人文最密切的县份,除了靖西县之外,就是天等县了,因为天等与德靖两县一样,也是壮族地区少有的壮语为县城交际语的县份,提到天等,德保当地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说着和德保话差不多音调的土话”(靖西话虽然实际上比天等话更接近德保话,但具体每个音调的调值上德保和天等的感觉却更接近),这种感觉比同一个土语区但县城却说桂柳话的那坡县还更亲近。在文化上,天等县西半部各乡镇、德保县东南路各乡镇、大新县的下雷镇、靖西县的湖潤镇唇齿相依,唱着一样的山歌调(德保南路山歌),流行一样的巫教仪式(德保南路“末”仪式),构成了左江土语向德靖土语过渡的一个重要文化地带。</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19 2:48:0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