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骨胡名曲《壮乡春早》(黄广扩、刘海德演奏作品)
<p>/yingyin/2007.10/seen.mp3</p><p><table bordercolor="#cccccc"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3" width="100%" bgcolor="#ffffff" border="1"><tbody><tr><td><p><strong><font size="5">壮族民间乐器马骨胡名曲</font></strong></p><p><strong><font size="6">《壮乡春早》</font></strong></p><p>作曲:李延林<br/>演奏:黄广扩<br/>扬琴伴奏:刘海德<br/>录音后期:农评宽</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strong>峒场上的朝阳与露水,<br/>岩溶山林中鸟儿的欢叫,<br/>预示着壮乡春天早早的到来……</strong></font></p><p><strong>马骨胡简介<br/></strong><br/> 马骨胡,擦奏弦鸣乐器。流行于中国广西壮族地区。壮语称“冉列”,是民间八音乐队的主要乐器。形制及奏法与高胡近似。因传统马骨胡多用马腿骨做琴筒,故名。琴筒蒙老蟒皮、鱼皮或青蛙皮。琴杆用红木、紫檀木或铁木制作。弦轴有骨质和木质两种,以麂子角为佳品。琴弦原用丝弦,现采用钢丝弦。其定弦法有两种:d1、a1及d1、g1,音域为d1~g3。</p><p> 传统马骨胡,琴身短,琴筒小,音量不大;经改革后,加大了琴筒,加长加粗了琴杆,琴筒下加用木质琴托,采用机械弦轴,改双膝夹筒演奏为置琴于腿上演奏,既扩大了音量,又保留了高音明亮清脆,低音委婉圆润的音色。马骨胡演奏抒情乐曲时多用滑音,演奏欢乐乐曲时常加短倚音装饰,均具特色。</p><p> 近年研制的中音马骨胡,主要用于壮剧伴奏,亦用于齐奏和独奏。齐奏曲有《壮乡春早》、《壮山驼铃》等。 </p><p><strong>演奏者简介</strong></p><p> 黄广扩先生和刘海德先生是广西德保县知名的壮族乐手,对南、北路壮剧的各种曲牌都十分的熟悉,而且两人均能演奏多种乐器。</p><p> 黄广扩先生的马骨胡演奏在广西区内很有名气,区内有很多的热爱马骨胡的爱好者经常邀请他去演出指导,他制作的马骨胡、牛角胡在音色上更加别致,区内外很多马骨胡、牛角胡、二胡的乐手都找过他制作,有过区外乐手把他制作的马骨胡送到专门机构研究。本站记者有幸能在现场观看他的制作,他对乐器发声原理研究得很透彻,手工也十分精细,在马骨胡的演奏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音准、技巧、节奏十分精准,每次看他的现场演奏都令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他本人又很随和,德保的一些文化人经常到他家蹭茶蹭烟,他总是那么热情,谈话中能感受到他经常流露出的对壮族艺术的热爱和壮族艺术发展前景的担忧,看得出他对壮族艺术那种深厚的感情。</p><p> 刘海德先生也是德保县民间文艺界的名人,他曾担任过乐队键盘手,有时也打架子鼓,他对艺术敬业,对生活热情乐观,对各乐器的演奏均下了苦功夫,现在主攻扬琴,在百忙工作之余仍苦练不止,空闭时间还经常和黄广扩先生到区内各地和其它乐手切磋琴艺,在县内的各种演出上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在群众中有良好的口碑。</p></td><td><img src="http://www.rauz.net.cn/images/sufkof.jpg" border="0" alt=""/></td></tr></tbody></table></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8 11:12:45编辑过]
现场演奏、录制相片
<img src="http://www.rauz.net.cn/images/suf.jpg" border="0" alt=""/>[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8 11:13:27编辑过] 很喜欢里面的旋律,就象远离城市的清新空气,听了使人顺畅。 <STRONG>以前听过合奏。没有独奏这般柔情,但有气势!</STRONG> 在R&B,hip-pop,重金属电子乐充斥着耳朵的今天,这首曲子归还给我们一份恬静! <p>凹凸乐队的成员经常到黄广扩先生家蹭茶蹭烟,他总是那么热情,谈话中能感受到他经常流露出的对壮族艺术的热爱和壮族艺术发展前景的担忧,看得出他对壮族艺术那种深厚的感情。</p><p>刘海德先生是我在德保开始做吉他手的领路人,当时他在一个乐队里担任键盘手,有时也打架子鼓,他对艺术、生活的敬业、热情乐观一直是我的榜样,他本人是个多面手,对各乐器的演奏均下了苦功夫,现在主攻扬琴,在百忙工作之余仍苦练不止,空闭时间还经常和黄广扩先生到区内各地和其它乐手切磋琴艺,在县内的各种演出上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在群众中有良好的口碑,前不久他们率队到天等向都演出,演出现场场面非常热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p> 我已经将录制现场的相片补充编辑入主帖和2楼,大家可以透过相片看看录制现场的场景。由于拍摄这组相片的时候我相机的时间设定出错,实际录制的时间应该要比相片上显示出来的时间再往后推5、6个小时。 美妙的音乐.向我们民族艺人致敬.贝侬们辛苦了. <P>以老带新,德保民间艺术有前途!曲子好听,还看见老友,爽</P> <P>可惜啊 当晚有事不得随他们去,要不都可以听现场直播的美音了啊!</P>
<P>两位先生对艺术的热情与执着,真是深受感动!</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3 0:14:25编辑过] <STRONG>此曲本应天上有……</STRONG> <P>广西著名音乐家李延林创作的马骨胡乐曲《壮乡春早》的时候,原本是“马骨胡齐奏”而非独奏,但现在整个壮族地区从民间艺人到专业乐手,会弹奏马骨胡的人已经不多,而精通马骨胡的人则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找几个水平相差不大的人来一起齐奏马骨胡,是需要提前预约的,因此之前只能录制一个马骨胡独奏。</P>
<P>这回我们决定给《壮乡春早》这首名曲还一个“马骨胡齐奏”的原貌,并让黄广扩先生约了几个德保民间马骨胡艺人来一起录制,这次是用六把马骨胡同时演奏,仍然由德保县民族乐手黄广扩先生负责马骨胡主奏、刘海德先生扬琴伴奏,凹凸乐队录音制作。</P>
<P>我已经将齐奏版编辑入主帖了,请有兴趣的贝侬在主帖手动播放欣赏。 </P> <P><FONT size=4>當晚有幸參加錄音的部份過程,儘管演奏者不滿意錄音的結果,但是已經讓我大飽耳福。我最喜歡小鳥叫聲的那一段,能用兩條弦模仿出小鳥的叫聲,讓我非常的驚喜。</FONT></P>
<P><FONT size=4>對壯族的樂器與音樂一點都沒有研究的我,認識一位又能製作馬骨胡,又能把馬骨胡拉得微妙微俏的黃廣擴先生,算是讓我對壯族的樂器與音樂開啟了一扇窗。其實壯族民間還有好多寶藏有待挖掘,有待我去接觸與了解。</FONT></P>
<P><FONT size=4>獨奏與齊奏的給人的感覺非常不一樣,獨奏的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整個壯鄉仍被晨霧攏罩,齊奏則是太陽冉冉升起,朝陽照耀著整個壯鄉。</FONT></P>
<P><FONT size=4>大家在深夜裡面反覆的演奏與錄音的精神很讓我感動,我能感受到演奏者與錄音者對本民族音樂的熱愛與陶醉,可惜我拍照的技術捉不到他們陶醉的神情與大家分享,只能自己享受了。</FONT></P> 反复听了几遍齐奏版,听着都能令人浮想连篇,仿佛身处大自然的美丽仙境。每次都让我陶醉其中。 独奏版和齐奏版都各有千秋,独奏版能够体现出黄广扩先生的深厚的马骨胡功底,而齐奏版在乐曲转化不断下仍然保持如此齐速及和谐,实在令人叹服。另外,马骨胡齐奏给人一种类似于唢呐的感觉,热情洋溢,突显了南路壮剧嘹亮高亢的传统韵味。 实在太棒了!如果是汉族有《梁祝》,壮族就有《壮乡春早》! 仔细听那鸟叫声,这边唱来那边合,还有鸟儿扑动着翅膀飞过去约会的声音,太生动了,音乐欢快激情,我很喜欢!!! 这首曲子应该向全世界传播,让全世界都知道壮族还有这样美妙的音乐!让全世界都知道壮族的马骨胡! <P><FONT size=4>越听越感动!</FONT></P>
<P><FONT size=4>但是,令人悲哀的是,我们民族这么美妙的音乐,居然是默默无闻的民间乐手给我们奉献出来的,而不是享受国家俸禄的所谓专业人士给我们贡献出来的。为什么号称专业的人士没有给我们民族做实事?为什么反而是民间乐手可以演奏出这么专业水平的音乐?希望广西音乐界的专业人士多多反省一下自己!更希望德保县的有关部门多反省一下自己,到底自己的体制出了什么问题,那些享受财政饭的所谓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和县歌舞团一类,一天到晚到底在做些什么东西,居然连本县本民族文化的精品都不知道宣传包装和表演,却等待民间人士来自己努力,真是令人费解!我严重鄙视你们这些吃财政饭的文化蛀虫,只会将德保的文艺灵魂掏空。</FONT></P>
<P><FONT size=4>我衷心向黄广扩先生和刘德海先生致敬!向凹凸乐队致敬!向为民族文化做事实的一切人士致敬!</FONT></P> 美妙的音乐.向我们民族艺人致敬.贝侬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