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棉树 发表于 2003-12-24 21:54:00

[注意]《壮锦献给毛主席》专题·CCTV-12台《魅力12》下期预告

[这个贴子最后由红棉树在 2003/12/24 09:56pm 编辑]<br><br>http://www.cctv.com/program/ml12/01/index.shtml<br>CCTV-12台《魅力12》下期预告 <br> <br>山清水秀的广西遍地铺满琴键,是一片歌的海洋;勤劳善良的壮族人民歌声优美,饱含深情厚谊。他们用传承了千百年的铜鼓迎接亲人共产党,他们把饱含深情厚谊的壮锦献给领袖毛主席。1965年,为了迎接壮族自治区成立10周年,作曲家麦丁和词作家高守信、罗晋创作了《壮锦献给毛主席》,并很快成为广西民歌的代表作品。12月27日21:40,他们将走进《魅力12》,和主持人董卿一起,聊聊美丽的壮锦,回顾这优美的旋律。

侬氏春秋 发表于 2003-12-24 22:20:00

拭目以待,不是为了看如何崇拜毛泽东,只是为了看看铜鼓、壮锦和壮歌。

壮族万岁 发表于 2003-12-25 17:06:00

晕,我连这首歌的名字都没听说过!顾名思义,这样的一首歌看来没有什么看头。

liu-dynasty 发表于 2003-12-25 19:33:00

美丽的壮锦献给毛主席<p>献上我们壮族人民的一片心意咧...........

森雨 发表于 2003-12-26 10:24:00

可惜这里看不到中央十二台,希望有那位贝侬可以把它录下来放在网上。<br>

Lwgyungh 发表于 2003-12-26 10:30:00

&nbsp; &nbsp;这首歌我在读小学时就会唱了,现在唱都还觉得很过瘾。

侬氏春秋 发表于 2003-12-26 23:10:00

我现在才醒悟过来为什么明天播放这个节目,原来今天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

壮族万岁 发表于 2003-12-27 11:33:00

昨天刚看了介绍,才知道这首歌的音乐是采用东兰的壮族民歌音乐去改编的,不知道是否属实。

卜蛮 发表于 2003-12-27 17:01:00

下面引用由壮族万岁在 2003/12/25 05:06pm 发表的内容:<br>晕,我连这首歌的名字都没听说过!顾名思义,这样的一首歌看来没有什么看头。<br><br>呵呵,你太年轻了!

闻多 发表于 2003-12-28 09:24:00

看过了,是一台介绍壮族文化的好节目。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让贝侬们上中央电视台露脸,让世界了解我们。

浪人 发表于 2003-12-29 13:06:00

呵呵……看哩。<br>最喜欢的是铜鼓演奏。美声三重唱的有意思啊,实际是浪人觉得壮族歌曲没有和声就没有特点了。臭臭的是所谓的《广西好》。

特丰 发表于 2003-12-30 14:50:00

请问标准壮语中naq和na的读音有和区别.

壮族万岁 发表于 2003-12-30 15:35:00

下面引用由特丰在 2003/12/30 02:50pm 发表的内容:<br>请问标准壮语中naq和na的读音有和区别.<br><br>呵呵,这个问题应该去“僚文教学”那里问,相信熟悉壮文的贝侬会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

红棉树 发表于 2003-12-30 17:39:00

下面引用由特丰在 2003/12/30 02:50pm 发表的内容:<br>请问标准壮语中naq和na的读音有和区别.<br><br>呵呵,我在自学壮文的时候,也曾经困惑过。标准壮语里的第一调(不标调)和第五调(q),都是升调,不同在于第一调调值为 24,第五调调值为 35,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调值升幅的起点。因为升幅都是两度,所以听起来很相象,我的母语(德保话)里升调只有一个,所以一开始也很难区分标准语的这两个调值。多听多练,应该就可以区分开来。

想家的人 发表于 2004-1-3 13:08:00

请问哪位贝侬能不能把这个片子放到这里来看呢?

壮族万岁 发表于 2004-1-3 13:31:00

我看了。不错,虽然是歌颂毛泽东的,但是宣传了我族独一无二的歌文化和铜鼓文化。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4-1-4 02:05:00

把铜鼓演奏跟民歌演唱联系起来,似乎牛头不对马嘴。再者,瑶族演奏铜鼓,通常是两人合作,一人在前敲鼓,一人在后面那木桶调协铜鼓的音色,使鼓音更富于变化。壮族怎么不会这招?

壮族万岁 发表于 2004-1-4 12:49:00

筒鼓演奏如何不能和民族演唱联系起来?难道壮族只允许有无伴奏音乐而不允许有器宇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演奏方式,何必强求壮族会瑶族那一招?

红棉树 发表于 2004-1-4 18:26:00

下面引用由想家的人在 2004/01/03 01:08pm 发表的内容:<br>请问哪位贝侬能不能把这个片子放到这里来看呢?<br><br>已经将此节目链接到本论坛的“影音视听”,请到以下网址观看。<br>[推荐]CCTV魅力12·壮锦献给毛主席 <br>http://www.pouchoong.com/cgi-bin/topic.cgi?forum=11&amp;topic=100&amp;replynum=last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4-1-5 02:23:00

多了解一些民乐,人们还可以发现,电影《刘三姐》的许多歌曲都是根据壮族民歌的曲子以及广西汉族民歌的曲调改编的。《壮锦献给毛主席》这首歌的旋律跟东兰民歌的曲子那么接近,自然也有互相借鉴的地方。<p>铜鼓最初是由饭锅之类的炊具演变而来,在真正的铜鼓没有形成之前,先民们唱歌、乐神确实是用“炊具式的铜鼓”,因为不用这些,可能就没有别的乐器可用了。后来,民歌和铜鼓都有了发展,民歌的旋律富于变化,而铜鼓的鼓声变化不大,所以,拿铜鼓来给民歌配乐或伴奏,多少给人一种“音盲”的感觉。<p>在我的知识范围内,铜鼓是没有给民歌配乐或伴奏的,至少农民鼓手不会那么做。中央电视台那么安排,估计是为了借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年的机会展示铜鼓的风采。节目主持人在观看了几个农民姑娘零零落落地击鼓演奏《壮锦献给毛主席》之后说了几句“公道话”,大意是说那些演奏者都是地道的农民,能敲出那样的效果真是不错。<p>看到这里,我期望中央电视台能安排专业演员用铜鼓伴奏或演奏那首歌,以便展现铜鼓作为乐器的真正威力,结果竟然没有这个戏!这是导演的疏忽还是谁的失误?抑或是铜鼓本来就不是演奏歌曲的材料?<p>瑶族演奏铜鼓的技术显然略胜一筹,这从电视上的表演可以证实的。演奏技术并没有民族成分。作为铜鼓之乡的老百姓,如果东兰人真的知道他们山村之外还有相对高超的铜鼓演奏技艺而“拒之门外”,恐怕这“铜鼓之乡”的盛名难以服人。<p><p>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注意]《壮锦献给毛主席》专题·CCTV-12台《魅力12》下期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