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忧伤 发表于 2005-6-13 23:18:00

德保端午节习俗

<P>德保话把端午叫做“gaysdaek(鸡断)”,呵呵。</P>
<P>在德保过端午,外婆家要给外孙或者外孙女送糯米、鸡腿(或者公鸡)还有很多糖果等,外孙家就给外婆家回送鸡屁股(鸡屁股可是老人家的佳肴),所以很多人都说端午是小孩子的节日。</P>
<P>端午节这天,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口或家里挂起“lagliuh”(一种连根拔起的植物),据说是防蛇等毒虫入屋,还有辟邪的作用。</P>
<P>德保端午节还吃一种精心制作的四角小凉粽,我们德保话把它叫做“牛角”,包粽子的植物叫做“gapdao”(生长在石山上的石缝里)。不过现在很多人都懒了,随便用“冬精”或者芭蕉的叶子来包成三角形的小凉粽,但其实这不是德保正宗的端午小凉粽。真正的德保小凉粽样子如下图(是德保人拿去靖西卖的,被我朋友拍下来了),味道比“冬精”包的粽子好吃多了。</P>
<P align=center><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6/200561323929226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

浪人 发表于 2005-6-14 08:49:00

<P>小时候偶也会编啊!</P>

莹丽 发表于 2005-6-14 09:52:00

这个是粽子啊?很可爱哦~~

三寒四温 发表于 2005-6-14 11:07:00

小时候我经常吃,粽子粘糖,可好吃呢

med 发表于 2005-6-14 18:07:00

<P>看到这个粽子,我的口水都禁不住了,小时候还能吃到,现在很少做了,5555~~~~~</P>

红棉树 发表于 2005-6-14 23:04: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淡淡忧伤</I>在2005-6-13 23:18:25的发言:</B><BR>
<P>德保话把端午叫做“gaysdaek(鸡断)”,呵呵。</P>
<P>在德保过端午<FONT color=#0000ff>,外婆家要给外孙或者外孙女送糯米、鸡腿(或者公鸡)还有很多糖果等,外孙家就给外婆家回送鸡屁股(鸡屁股可是老人家的佳肴),</FONT>所以很多人都说端午是小孩子的节日。</P>
<P>端午节这天,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口或家里挂起“lagliuh”(一种连根拔起的植物),据说是防蛇等毒虫入屋,还有辟邪的作用。</P>
<P>德保端午节还吃一种精心制作的四角小凉粽,我们德保话把它叫做“牛角”,包粽子的植物叫做“gapdao”(生长在石山上的石缝里)。不过现在很多人都懒了,随便用“冬精”或者芭蕉的叶子来包成三角形的小凉粽,但其实这不是德保正宗的端午小凉粽。真正的德保小凉粽样子如下图(是德保人拿去靖西卖的,被我朋友拍下来了),味道比“冬精”包的粽子好吃多了。</P></DIV>
<P>其实外婆给外孙家送鸡大腿不是德保端午的习惯,而是春节、7月14的习惯。端午主要是外婆家给外孙家送鸡冠长齐的公鸡(一般来说是种鸡)。另外,以前还普遍将一种叫做  mayx ndeimui (直译是“熊胆树”)的树叶浸泡在水里煮,将煮出来的水给小孩子洗浴,意思是给小孩子驱除百毒,让小孩子健康成长,据说端午是“百毒之日”。因此还有用lagliuh(是不是菖蒲?)来挂于门两侧的习俗,以驱除百毒。以前还有很多现在已经难以见到的端午习俗,如德保的端午节作为小孩子的节日,大人一定会给自己家的小孩子染红蛋,小孩子出门到处炫耀自己的红蛋,互碰红蛋,看哪家的孩子红蛋最硬,等等,现在则早已经消失了,只保存在美好的童年记忆里。
<P>四角小凉粽叫 gokmoz(黄牛角),是德保靖西一带最为传统的端午粽子,以前全都是用这种 gapdao 的叶子来编成四角形状的粽子壳,小时候见得多了,现在却越来越少了(不过还有人专门于端午前夕编织这种粽子壳来卖),直接用 doengzing 叶子来包的三叫粽子(据说这种形式是外来的)却越来越多了,但是却也失去了以往的味道,因为 gapdao 叶子里含有的特殊的清香也就没有了。究其流失的原因,其实是 gapdao 这种植物生长在石灰岩山上的高处特别是悬崖上,不容易采集,而且编织这种粽子壳比起直接用 doengzing  叶子或芭蕉叶子包粽子要复杂得多,进入现代生活模式的人们就越来越懒得做这种粽子了。我想传统的东西就是这样一点点流失了吧,就象小时候满大街都是穿传统土布蓝衣服戴自织麻头巾的妇女,现在却连农村都难得见到了。
<P>韩国人想将“端午祭”申请为自己的文化遗产,但是我们却越来越不注重保留自己的端午传统了,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指责人家对传统的继承和保护呢(即使这种传统是外来的)?</P>

红棉树 发表于 2005-6-14 23:10:00

<P>德保话把端午节叫做 Gaysdaek (转为标准语拼写为 Gaeqdaek),很多本地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两个音节正好与“鸡”和“断”同音,没理由把“端午节”叫做“鸡断”吧,呵呵。不过,我个人推测是来自一个汉语老借词——“继德”,这个词的在当地的壮语老借音系统里也应该是这样发音的,如果这样解释可以说得通的话,就可以联系到汉族的端午节来自对屈原的缅怀,“继德”,顾名思义就是继承屈原的德行吧?</P>
<P>当然,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端午节这个节日本身很可能最早来源于南方越人的节日,而原本不是汉族的节日,后来南方的越人集体融入汉族之后将这个节日带入汉族当中,而后来也将祭祀缅怀屈原的缘由与该节日联系起来了。也就是说,很多民俗如节日,其名称和来源不一定是统一的。</P>

Eva 发表于 2005-6-19 14:45:00

那个小的好吃!

黄连山 发表于 2005-6-21 18:02:00

端午叫gaysdaek?竟然从未听说,这说明一些壮语词汇正在流失阿。

红棉树 发表于 2005-6-22 01:03: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黄连山</I>在2005-6-21 18:02:05的发言:</B><BR>端午叫gaysdaek?竟然从未听说,这说明一些壮语词汇正在流失阿。</DIV>
<P>其实这个词在农村还是大部分人都懂的,相信你的父母辈都知道端午叫做gaysdaek,即使是县城,在我这一代,身边的朋友懂得这个词的也不是少数。当然,现在的城镇年轻人大多都不知道这个词汇却也是一个事实。
<P>当然,壮语词汇的流失速度相当快,比如说象我这一代人,由于在成长的过程里都是以母语(壮语)为最主要的口语,所以很多词汇都习以为常,都以为现在的孩子也都懂,但是和小孩子交流了之后才发现他们根本不懂。象“byanoyz(鲤鱼)”“bya'nduek(塘角鱼)”“byayaox(鲇鱼)”“byaslek(鲫鱼)”“bya'ngaangh(一种喜欢成群结队浮游于水面的鱼)”等,在我们这一代都是熟知的,但是现在知道这些鱼的壮语名称的小孩子却寥寥无几了。
<P>事实上连壮语本身都存在着流失的危险。随着城镇里清一色的汉语单语教育模式逐渐普及,城镇壮人集体在三代人内失去母语也已经不是危言耸听了。</P>

黄连山 发表于 2005-6-22 18:05: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红棉树</I>在2005-6-22 1:03:35的发言:</B><BR><BR>
<P>其实这个词在农村还是大部分人都懂的,相信你的父母辈都知道端午叫做gaysdaek,即使是县城,在我这一代,身边的朋友懂得这个词的也不是少数。当然,现在的城镇年轻人大多都不知道这个词汇却也是一个事实。<BR>
<P>当然,壮语词汇的流失速度相当快,比如说象我这一代人,由于在成长的过程里都是以母语(壮语)为最主要的口语,所以很多词汇都习以为常,都以为现在的孩子也都懂,但是和小孩子交流了之后才发现他们根本不懂。象“byanoyz(鲤鱼)”“bya'nduek(塘角鱼)”“byayaox(鲇鱼)”“byaslek(鲫鱼)”“bya'ngaangh(一种喜欢成群结队浮游于水面的鱼)”等,在我们这一代都是熟知的,但是现在知道这些鱼的壮语名称的小孩子却寥寥无几了。<BR>
<P>事实上连壮语本身都存在着流失的危险。随着城镇里清一色的汉语单语教育模式逐渐普及,城镇壮人集体在三代人内失去母语也已经不是危言耸听了。</P></DIV>
<br>是啊,确实很痛心,但我们能够作些什么,悲观一点,至少也要留下完整的词典。

明月 发表于 2005-12-27 10:52:00

我也会编的!

浪子钢 发表于 2006-1-8 15:09:00

是的,当时就是这样

僚僚 发表于 2006-2-16 17:58: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红棉树</I>在2005-6-14 23:04:28的发言:</B><BR><BR>
<P>其实外婆给外孙家送鸡大腿不是德保端午的习惯,而是春节、7月14的习惯。端午主要是外婆家给外孙家送鸡冠长齐的公鸡(一般来说是种鸡)。另外,以前还普遍将一种叫做  mayx ndeimui (直译是“熊胆树”)的树叶浸泡在水里煮,将煮出来的水给小孩子洗浴,意思是给小孩子驱除百毒,让小孩子健康成长,据说端午是“百毒之日”。因此还有用lagliuh(是不是菖蒲?)来挂于门两侧的习俗,以驱除百毒。以前还有很多现在已经难以见到的端午习俗,如德保的端午节作为小孩子的节日,大人一定会给自己家的小孩子染红蛋,小孩子出门到处炫耀自己的红蛋,互碰红蛋,看哪家的孩子红蛋最硬,等等,现在则早已经消失了,只保存在美好的童年记忆里。<BR>
<P>四角小凉粽叫 gokmoz(黄牛角),是德保靖西一带最为传统的端午粽子,以前全都是用这种 gapdao 的叶子来编成四角形状的粽子壳,小时候见得多了,现在却越来越少了(不过还有人专门于端午前夕编织这种粽子壳来卖),直接用 doengzing 叶子来包的三叫粽子(据说这种形式是外来的)却越来越多了,但是却也失去了以往的味道,因为 gapdao 叶子里含有的特殊的清香也就没有了。究其流失的原因,其实是 gapdao 这种植物生长在石灰岩山上的高处特别是悬崖上,不容易采集,而且编织这种粽子壳比起直接用 doengzing  叶子或芭蕉叶子包粽子要复杂得多,进入现代生活模式的人们就越来越懒得做这种粽子了。我想传统的东西就是这样一点点流失了吧,就象小时候满大街都是穿传统土布蓝衣服戴自织麻头巾的妇女,现在却连农村都难得见到了。<BR>
<P>韩国人想将“端午祭”申请为自己的文化遗产,但是我们却越来越不注重保留自己的端午传统了,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指责人家对传统的继承和保护呢(即使这种传统是外来的)?</P></DIV>
<P>现在日本人也在准备将风水作为自己国家的文化,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难过的是我们却还认为这些是迷信,我想迷信的定义大家还没有弄清楚。</P>
<P>刚才在我的群里,有人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写爱情的,屈原如果泉下有知是不是会哭死呢?</P>

朱六六 发表于 2006-2-16 23:39:00

<P>呵呵~如果屈原的赋词真的是从当时楚越人歌谣中来的,那这两句最原始的意思倒确实有可能与爱情有关哦~~君不见,《诗》三百,许多就是古人唱诵的爱情歌谣啊;D</P>
<P>joke了~</P>

百越天保 发表于 2006-2-18 12:25:00

我都没有吃过哦~~~可能是妈妈已经不会做了哦

艾文 发表于 2006-5-1 13:49:00

<P>我会编这种小凉棕,我把它叫做牛角。编制的材料要上山采,到处是这种植物。取嫩的。编制后留下其中一角的小口,将糯米灌入其中,拉紧各角,下锅煮熟,沾着白糖吃味道好极了。</P>
<P>好怀念家乡的凉棕。</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 13:54:19编辑过]

山魂 发表于 2006-5-2 20:52:00

呵呵,开眼了。端午节吃粽耙是很爽的事情啊,最喜欢吃阿婆做的绿豆粽了。

僚仔 发表于 2006-5-20 03:46:00

我是德保人额``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粽子呀`好漂亮哈哈`想吃吃看

路的尽头 发表于 2006-6-2 14:48:00

<P>好幸运啊,我生在田阳却会讲德保话</P>
<P>你们说的我都知道.</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 14:49:24编辑过]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德保端午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