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maren 发表于 2004-2-26 04:15:00

关于两首歌——致壮族音乐家黎承纲先生ZT

关于两首歌——致壮族音乐家黎承纲先生<p>(www.gxwenlian.com 广西文联网 2003年06月26日20:46:36)<br> <br> <br>--------------------------------------------------------------------------------<br> &nbsp;<br> &nbsp; &nbsp; □ 农冠品 <p> &nbsp; &nbsp;正值春风吹拂百花盛开的美好季节,突然收到黎承纲先生的来信,信中写道:“新年伊始,我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正在整理旧作。我对我们以前合作的《我爱我幸福的家乡》一歌觉得很不错,可惜歌词第三段……经不起历史的考验而葬送了这首歌。能否改写?请考虑。”信中还写道:“我因连续住了十一年医院,至去年年中才出院,丧失了大量宝贵的时光,而且中风的手目前写字仍很困难。”看着读着来信工整清晰的字字句句,我惊喜,心震撼了!因病缠身而“丧失了大量宝贵的时光”的音乐家,一旦健康得到康复,心想的、实行的,是“整理旧作”和萌发与春天百花一同盛开的创作热忱。信中流露出作为一名民族音乐家的深沉情怀,对音乐创作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承纲先生的真挚之情我理会了。于是,找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与韦显珍作词,詹景森、黎承纲作曲的那首《我爱我幸福的家乡》,并找到了从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转录回来的整首歌曲播放若干遍听了又听,觉得旋律优美、欢快,歌中的“尼呀嘞”具有壮族民间音乐的特色韵味。改词第一稿转给承纲先生,并附信叙述个人的一些意见。第二或第三天,承纲先生来电话了,说他看了新修改的歌词,第三、四段要再修改,要“艺术化”、“形象化”。我领会他的意思了。于是,对四段歌词,又再推敲、琢磨。最后,将词打印,再转给承纲先生。第二天吧,先生又来电话了,他说,满意了,只是第四段词的“阳光明媚”拟改为“继往开来”,就更恰切,有时代性。我说,好,好,就这么改定!电话里承纲先生还说,对原曲,要“深加工”,接着是一串愉悦的笑声传来。我想,这是他康复后的笑声,也是一位艺术家的心声!承纲先生这种精神和真挚情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p> &nbsp; &nbsp;二00三年三月一日,又收到承纲先生的来信:“最近,我连词带曲改编了一首勒脚歌《右江老苏区》(无伴奏合唱)。想请教于你:1、词方面,前12行基本保留了传统勒脚歌写法的格式,后面几段则不拘泥于原来民间的格式,但仍遵循其反复重叠、轮回复唱的原则。如果这样做不行,或主题内容仍不充实的话,拟请你参与进来,帮助改词。2、请你结合这个作品的改编撰写一篇介绍壮族勒脚歌的文章……我想,尽管我们各有各的忙,仍应为弘扬民族文化尽力。”承纲先生工工整整把《右江老苏区》歌词共八段(32句)抄正,标明“巴马壮族革命民歌”,“黎承纲改编词曲”。并附上整首歌歌谱。读了信,我再一次理解、理会承纲先生对弘扬民族文化(音乐)的一往情深与孜孜不倦。对壮族的民歌,过去在采风中听过不少,但没有深入探研。在参加编纂《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工作中,多注重文学性,而其音乐(曲谱)则由《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承担编纂。承纲先生寄到我手中的这首《右江老苏区》,既有文学又有音乐,希望我谈谈关于壮族勒脚歌的一些特点。勒脚体是壮族民间特殊的诗歌形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格律体”。长期以来壮族的民间歌手和诗人,运用这种形式来进行创作和歌唱,并一直到今天。这种“格律”诗歌体是壮族人民的一种艺术才能的独特创造。在过去漫长岁月里,那些留名的和不知名的民间歌手和诗人,创作了“勒脚歌”,有短篇抒情的,也有长达几百行、数千行的叙事歌。“勒脚歌”主要流行于桂西地区,特别是红水河两岸的壮族地区,如东兰、巴马、凤山、都安、大化、来宾、上林、忻城等县份。这些县份均属于北壮语系;在南路壮语地区的民间中也有唱“勒脚歌”的,如邕宁、德保县等,但以北路壮族地区流行和运用为甚。“勒脚歌”,又有“跳脚歌”、“跳脚欢”、“欢三跳”、“三爪欢”、“马蹄勒”等等之称。壮语“勒”和“跳”都带有“反复”、“回转”、“回旋”或“重叠”的意思。其特殊手法是反复咏叹。在“勒脚”形式中,又分“十二行”和“十八行”勒脚式样。以“十二行”勒脚为盛行。所谓“十二行勒脚歌”,即以十二句歌词作为一个反复歌唱的单元,其词句(歌词)分为三个自然段(节),每段四句,以第一个自然段的四句歌词为开头,以下第二、三段的后二句歌词,分别重复第一个自然段的一二、三四句的歌词。这样重复出现完毕,即完成这个单元的咏叹,然后又出现新反复咏汉的单元。若是一首长篇叙事“勒脚歌”,就这样由许许多多个歌唱(咏叹)单元构成的。在“十二行”歌词中,除去重复的句子,其实在的歌词、唱词只有八句。 <p> &nbsp; &nbsp;承纲先生改编的《右江老苏区》一歌,来自壮族民间,属民间革命民歌,主题是歌颂壮族优秀儿女韦拔群烈士发动与领导的农民运动。感情真挚、朴实。这首民歌经承纲先生改编、再创作,变得更丰富、优美、动听。歌词一、二、三段,属五言“十二行勒脚歌”,按照民间歌唱形式形成一个反复咏唱的单元。为丰富与加强歌唱的主题和内容,承纲先生突破单一的咏叹单元,改编加入五段歌词,又仍保留“勒脚歌”反复、重叠歌唱特点和旋律。这是改编者源于民间,又高于、完美于民间的创新艺术方法,是值得提倡和实践的。 <p> &nbsp; &nbsp;《右江老苏区》歌词的音韵运用。壮族的“欢”或“比”,多为五言体,是壮族民歌的一种特色,如经诗、长歌《布洛陀》、《嘹歌》、《欢岩》等,均为五言体民歌。《右江老苏区》流传于革命老区东(兰)、巴(马)、凤(山)壮族地区,属五言体“十二行勒脚歌”,押腰脚韵:“右江老苏区,/算西山第一。韦拔群同志,/起义在东兰。”歌词中的“区”、“一”与“志”,是“脚韵”;词中的“区”、“西”与“义”,押“腰韵”。壮族“勒脚歌”音韵规律要求:既押脚韵,又押腰韵,即所谓“押腰脚韵”。《右江老苏区》八节歌词,全押“腰脚韵”。 <br> <br>http://www.gxwenlian.com/news/20030626/gxwlwyll/204636.htm<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两首歌——致壮族音乐家黎承纲先生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