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圩分布表》统计分析
《壮族歌圩研究》(潘其旭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281-314页[附录]歌圩分布表<br>统计分析(沙南曼森整理):<p>一、按县市统计(歌圩个数)<br>百色市 73个<br>凌云县 5个<br>那坡县 38个<br>靖西县 55个<br>德保县 34个<br>田阳县 2个<br>田东县 11个<br>平果县 5个<br>天等县 4个<br>隆安县 5个<br>大新县 14个<br>龙州县 43个<br>崇左县 50个(歌坡)<br>凭祥市 52个(歌坡)<br>扶绥县 11个<br>马山县 9个<br>上林县 15个<br>横 县 2个<br>武鸣县 37个<br>邕宁县 1个<br>上思县 11个(歌坡)<br>宁明县 3个<br>东兰县 46个<br>巴马县 9个<br>环江县 4个<br>河池市 9个<br>都安县 19个<br>柳城县 16个<br>柳江县 6个<br>三江县 4个(歌会)<br>融水县 5个<br>融安县 3个<br>忻城县 11个<br>来宾县 6个<br>鹿寨县 2个<br>龙胜县 4个<br>恭城县 6个(歌会)<br>平乐县 3个(歌坡)<br>贺 县 2个(歌节)<br>阳朔县 1个(歌节)<p>合 计636个(40个县市)<p>其中,歌圩密集的县市有:<br>百色市 73个<br>那坡县 38个<br>靖西县 55个<br>德保县 34个<br>龙州县 43个<br>崇左县 50个(歌坡)<br>凭祥市 52个(歌坡)<br>武鸣县 37个<br>东兰县 46个<p>[存疑:田东县、田阳县、巴马县的歌圩也很兴盛,但这个“歌圩分布表”收集的田阳歌圩仅为2个,应该有不少遗漏;人口数量、土地面积都较小的凭祥市,歌圩(歌坡)数量达到52个,令人意外;邕宁县这么大个地方,只统计到1个歌圩,应该也存在遗漏。]<br> 《壮族歌圩研究》(潘其旭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版)[附录]歌圩分布表 <br> 统计分析(沙南曼森整理):<br> <br>二、按日期统计(歌圩个数)<p>(一)未注明几月初几的:<br>春 节 40个<br>清明节 11个<br>谷 雨 3个<br>端午节 1个<br>中元节 17个<br>中秋节 26个<br>立 秋 1个<br>霜 降 1个<br>霜降后三天 1个<br>霜降前后三天 1个<br>秋 天 1个<br>秋天月明之夜 1个<br>秋后至春节 1个<br>三月间 1个(不固定日期)<br>四月间 2个(不固定日期)<br>青年节 2个<br>国庆节 1个<p>(二)连绵四天三夜以上的<br>正月初一至初六 7个<br>正月初二至初七 1个<br>正月初三至初七 1个<br>正月初一至初十 2个<br>正月初一至十五 4个<br>正月初一至二十 1个<br>正月初二至十五 1个<br>正月初二至十六 2个<br>正月初一至二月社日 1个<br>十二月二十八至正月十五 1个<p>(三)节期只有一两天或连绵不超过四天三夜的<br>如:田阳县春晓岩歌圩 三月初七至初九 ,分别计入三月初七、初八、初九三个日期;<br>武鸣县锣圩歌圩 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九月初九 ,分别计入相应的三个日期。<p>正月初一 54个<br>正月初二 10个<br>正月初三 11个<br>正月初四 11个<br>正月初五 3个<br>正月初六 4个<br>正月初七 3个<br>正月初八 2个<br>正月初九 5个<br>正月初十 4个<br>正月十一 2个<br>正月十二 3个<br>正月十三 5个<br>正月十四 7个<br>正月十五 14个<br>正月十六 12个<br>正月十七 0个<br>正月十八 0个<br>正月十九 1个<br>正月二十 0个<br>正月廿一 0个<br>正月廿二 0个<br>正月廿三 1个<br>正月廿四 1个<br>正月廿五 0个<br>正月廿六 1个<br>正月廿七 1个<br>正月廿八 1个<br>正月廿九 1个<br>正月三十 5个<p>二月<br>初一 4个 十一 0个 廿一 1个<br>初二 17个 十二 0个 廿二 2个<br>初三 3个 十三 0个 廿三 1个<br>初四 3个 十四 1个 廿四 0个<br>初五 3个 十五 3个 廿五 0个<br>初六 2个 十六 1个 廿六 0个<br>初七 1个 十七 0个 廿七 1个<br>初八 0个 十八 4个 廿八 0个<br>初九 0个 十九 8个 廿九 1个<br>初十 0个 二十 2个 三十 0个<p>三月初一 1个<br>三月初二 2个<br>三月初三 100个<br>三月初四 15个<br>三月初五 17个<br>三月初六 4个<br>三月初七 6个<br>三月初八 7个<br>三月初九 10个<br>三月初十 6个<br>三月十一 1个<br>三月十二 4个<br>三月十三 7个<br>三月十四 2个<br>三月十五 20个<br>三月十六 23个<br>三月十七 16个<br>三月十八 13个<br>三月十九 15个<br>三月二十 12个<br>三月廿一 13个<br>三月廿二 9个<br>三月廿三 23个<br>三月廿四 18个<br>三月廿五 28个<br>三月廿六 24个<br>三月廿七 26个<br>三月廿八 19个<br>三月廿九 15个<br>三月三十 5个<p>四月<br>初一 5个 十一 4个 廿一 5个<br>初二 5个 十二 3个 廿二 4个<br>初三 9个 十三 13个 廿三 6个<br>初四 3个 十四 4个 廿四 0个<br>初五 4个 十五 7个 廿五 6个<br>初六 3个 十六 8个 廿六 6个<br>初七 3个 十七 7个 廿七 4个<br>初八 14个 十八 3个 廿八 2个<br>初九 5个 十九 4个 廿九 2个<br>初十 10个 二十 3个 三十 1个<p>五月初五 7个<br>五月初六 1个<br>五月十二 1个<br>五月十三 3个<br>五月十四 2个<br>五月十五 0个<br>五月十六 1个<br>五月十九 1个<br>五月廿一 2个<p>六月初六 8个<br>六月十三 2个<br>六月十四 1个<br>六月十五 0个<br>六月十六 1个<br>六月十九 1个<br>六月廿三 1个<p>七月初十 2个<br>七月十一 0个<br>七月十二 1个<br>七月十三 2个<br>七月十四 29个<br>七月十五 5个<br>七月十六 2个<br>七月十七 4个<br>七月十八 0个<br>七月十九 2个<br>七月廿一 1个<br>七月廿五 1个<p>八月初六 1个<br>八月十二 1个<br>八月十三 3个<br>八月十四 2个<br>八月十五 23个<br>八月十六 3个<br>八月十九 1个<br>八月廿六 1个<br>八月廿七 2个<p>九月初九 9个<br>九月十五 2个<br>九月十六 1个<br>九月二十 1个<br>九月廿一 1个<br>九月廿六 2个<p><br>统计分析:<p>(一)各个月的峰值<br>正月初一 54个 + 春 节 40个<br>二月初二 17个<br>三月初三 100个<br>四月初八 14个<br>五月初五 7个 + 端午节 1个<br>六月初六 8个<br>七月十四 29个 + 中元节 17个<br>八月十五 23个 + 中秋节 26个<br>九月初九 9个<p>(二)歌圩密集时段<br>正月初一至十六<br>三月初三至初五<br>三月十五至廿九<br> 怀念小时侯去听对山歌啊<br> 居然没有宜山的?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山谷散人</i>在2009-5-3 14:46:48的发言:</b><br/>居然没有宜山的?</div><p>就是啊。怎么会没有刘三姐老家宜山?</p> 我也觉得奇怪,难道不成规模? 现在圩场还存在,但是有圩无歌!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山谷散人</i>在2009-5-3 14:46:48的发言:</b><br/>居然没有宜山的?</div><p>可能是自治区有关部门当年发函调查歌圩情况的时候,一些县、市没有认真调查或调查后没及时填报吧。</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土著虎尾</i>在2009-5-4 8:25:58的发言:</b><br/>现在圩场还存在,但是有圩无歌!</div><p> 但在民间仍然称之为“歌墟”。到时候走亲戚串门,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沿袭传统节日的气氛。</p> 这本书哪里有卖,好象数据不够权威哦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马背窈盈</i>在2009-5-15 11:56:30的发言:</b><br/>这本书哪里有卖,好象数据不够权威哦</div><p>这是十几年前出版的书了,一般书店应该都没有卖了,旧书市场偶尔能遇到,但想阅读它最好到图书馆去,广西图书馆就有这本书。</p><p>关于数据的来源,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提到:“过伟副教授还慷慨将其编制的《歌圩分布表》赠作附录”。书中有以下说明:</p><p>[附录] 歌圩分布表 </p><p> 1985年,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接受广西民族出版社邀约,主持《壮族风俗辞典》的编纂工作,得到广西社会科学院的支持,列为广西社科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在广西、广东、云南各壮族州县广大民俗工作者、地方志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民族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于1987年完成该辞典初稿。这份《歌圩分布表》,是根据各县县志办公室及部分县民委提供的材料编制而作为辞典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各县市歌圩点,系按地域由西部至东部顺排,同一县市范围内则按歌圩日期先后为序。据云南文山县志办公室称:有歌圩(叫“花街”),但尚无确切统计,广东连山县志办公室云:无歌圩,只有“歌堂夜”,广西玉林市志办公室云:无歌圩,只有不定期的山歌晚会;东兰县志办公室云:还有30多个歌圩点待查。我们依靠集体力量,据已征集到的材料制表,并经潘其旭先生补充,初步统计40个县市642个歌圩场的地点名称、日期、规模的状况。读者从表中亦可看到壮乡歌海的概貌。 </p><p> 今先将此表作为潘其旭先生的学术著作《壮族歌圩研究》的附录发表。希望各地读者与专家补充、修订,以期将来能编制更为完善的《歌圩分布表》面市。使之为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一份更翔实的资料,并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加强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与团结而发挥它所能起到的作用,便幸甚幸甚了!我们期待着。 </p><p> 制表者 过 伟<br/> 1989年4月2日志</p><p>——————————————————————————</p><p>本人发表的有关《壮族歌圩研究》的帖子链接如下:</p><p>《壮族歌圩研究》目录、导言、后记<br/><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ID=8594" target="_blank"><font color="#af351d">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ID=859</font></a></p><p>壮族歌圩的形式与内容[文摘]<br/><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ID=854" target="_blank"><font color="#af351d">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ID=854</font></a></p><p><br/>歌圩在壮族历史文化中的特殊作用[文摘]<br/><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ID=857" target="_blank"><font color="#af351d">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ID=857</font></a></p><p><br/>壮族歌圩的活动规律及流布[文摘]<br/><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ID=837" target="_blank"><font color="#af351d">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ID=837</font></a></p><p><br/>《歌圩分布表》统计分析 <br/><a href="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ID=1010" target="_blank"><font color="#af351d">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12&ID=1010</font></a></p><p></p>
页:
[1]